1、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
2、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 3、农业标准化:是指农产品从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都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进行。
4、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清洁,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产品符合无公害质量标准的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 5、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
包括A级绿色食品和AA级绿色食品。 6、有机食品:是根据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标准而生产出来的,经有机食品颁证组织颁发其证书的食品。
7、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 8、现代农业:是指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农业标准化)、现代工业装备和现代管理方法改造农业的过程。
我国农产品的安全生产主要是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
目前,我国政府大力推行旨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农产品"的认证(三品认证)。"三品"认证首先由申请人按要求提交合格的认定,认证申请书及需附交的相关资料,后经相应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进行初审、复审、终审,符合条件的由有权颁证部门颁发相关证书。
每一产品证书有其使用范围、使用权限和年限。获证产地与产品有效期满后,如需继续使用产地认可书或产品认证书,应按规定时间和要求提出复查换证申请,经确定合格即可换发新的证书。
无公害食品 绿色食品。
一般来说,农产品安全生产指的是通过对粮、菜、果、肉等主 要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使食用农产品以及 加工制成品符合安全质量标准。
农产品安全生产有两层含义:一方 面指的是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安全生产, 它关注的主要方面是在农产品的生产中,生产环境、生产过程是否 安全,以及对工伤等事故的预防;另一方面指的是生产出来的成品 是否符合安全农产品的标准,即能否确保人们食用后不会对身体健 康产生不利影响。 所以要保证农产品成品的安全质量,就必须在农 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环节,针对影响和制约农产品 安全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措施和管理 手段,对在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中可能影响到农产品安全质量的关 键点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消除农产品的安全质量隐患。
在农产品生产中,产地、农业投人品等的选择、使用都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安 全质量,这些都是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
贮藏和运输一、贮藏常用的安全C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冷藏。低温可使农产品呼吸强度下降,水分损失减少,微生 物生长受到抑制。
干燥或脱水。干燥的农产品本身生理活动降低到很低,微生 物活动也得到有效的抑制,适于长期贮藏。
控制和限制贮藏环境气体。改变C:藏环境中呼吸气体的浓度 可以抑制农产品的呼吸作用和其他新陈代谢反应。
物理处理。热处理(热水、蒸气)可杀灭病原菌,并改变 后熟、果实颜色的乙烯产生率。
7-射线辐射是杀死微生物的一种 有效方法,紫外线辐射可诱导出果蔬对腐烂的抗性,推迟后熟 过程。施用化学物质。
生物控制。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食用农产品的质量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要 求,并且对人身体有益。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监管,随着科技的发 展,投入力度的加大,消费者对质量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农产品质 量安全问题好像不仅没有减少减轻减少, 反而诸见报端, 影响面越来 越大, 甚至造成人们心理一时恐慌, 我想在这里浅谈下关于科学看待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看法。 第一、安全是个相对概念,绝对安全的食品是不存在的。
从现 实状况来看,在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当中,任何“零风险”事情的可 能性基本为零, 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是如此。 因为食品的原料来自 于自然环境, 而自然环境当中自身就存在着可以依靠现代技术能够检 测或者检测不出的各种元素成份, 只是相对含量多少的问题。
农产品 大多都来源于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代谢产品,它们本身也是有生 命的机体, 也要遵循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当人们在选择消费农产品 时,基本上都会选择“色形味”俱佳的产品,而这一矛盾的解决只有 及时依靠农产品的专用药 ----- “农药” ,就像“人用药” “兽药”一样; 依靠适量食品添加剂,才能保证农产品生长的相对“健康” ,就像人 类一样,不可能不患病、不可能不吃药就是所谓的绝对“健康” 。
第二、安全与食品摄入量和频次负相关,与摄入主体身体状况 正相关。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具有革命性的医生 --- 巴拉塞尔萨斯, 曾 说过,万物皆有毒,关键在于剂量。
因此,农产品的安全与否,与消 费者摄入其数量和频次负相关。也就是说同一种食品高频次大量摄 入,与低频次微量摄入相比,前者给人体造成的危害无疑要大得多, 甚至是致命危害,这就是俗话说的“只要份量足,万物皆有毒” 。
众 所周知,酒甚至是水,过量的引用,不仅会伤身体,甚至会造成中毒 身亡。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单个消费者自身身体素质的不同, 先天性或是后天获得性显性或是隐性疾病, 或是处于不同的环境当中 等等, 摄入同一种食品, 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结果。
例如牛奶、虾蟹等, 对大多数人是安全的, 但对有些人会产生过敏性反应, 造成上吐下泻, 误认为是食物中毒,进而误测其质量问题。殊不知,食品安全也与摄 入对象身体状况正相关, 消费者的身体素质越好, 对同一种食品的消 化吸收能力就越强, 屏蔽食物的危害能力就越强, 食品质量越是相对 安全。
这两种问题的解决, 最终还得依靠消费者主体自身综合素质的 提高,对问题思考的全面。 第三、食品是否安全与其生产过程及其存在状况相关。
工程院 院士陈君石曾说过,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 也 就是说, 食品的安全与否与其成产过程紧密相连。
生产过程牵涉的环 节较多,比如直接种植加工、储藏运输、保鲜销售以及后加工等, 其 中直接的种植管理最为重要,因为涉及初级农产品是否喷施农药、是 否违法使用添加剂等, 更重要的是使用农药、添加剂产品本身是否合 格、安全,如果这些农药含有违禁成份、大剂量使用、违法添加, 结 果可想而知, 这就是农兽药及有机污染物、添加剂等有毒有害物质引 起的化学性污染。 当然, 农产品存在状况也是关系到其质量问题的一 个重要因素,如果保存不当,有可能会发生一些理化反应,衍生出一 些对人体有害的次生代谢物; 也可能会招引滋生一些微生物, 进而引 起食源性疾病, 引起食品安全事件。
还有就是一些不同的农产品在使 用时,后加工过程不卫生或是加工食用不当,而造成的危害,以至于 引起食品质量安全事件。要想解决此类问题,必须加大监测力度, 建 立起一套奖惩明晰、力度强硬的监管制度, 加强相关责任人的职业道 德教育,提高检测体系检测技术的科技含量。
第四、食品是否安全与社会舆论氛围、人群的心理及科学知识水 平相关。 有些食品的添加剂本身没有问题, 也可以用于除农产品以外 的食品生产加工中, 但是一经发现用于农产品当中, 就会有人猜测整 个农产品都是不安全的,比如“染色馒头” ,之所以染色是因为使用 了政府批准的添加剂柠檬黄, 染色之后酷似玉米馒头, 其实没有玉米, 以此来冒充欺骗。
而柠檬黄本身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食品、药品着色剂, 早在 1994 年 FAO 和 WHO 就给它定量标准,但在人们的头脑中, 都 认为是个食品安全问题。再比如, 2012 伦敦奥运会有媒体炒作说中 国运动员每天饮品当中含有 “一氧化二氢” 成份, 一时引起轩然大波, 很多缺乏科普知识的人都误认为又是食品安全问题。
还有就是人们的 从众心理, 一看到曾经出问题的农产品就避而远之; 一谈某一类农产 品就“色变” ;一听到别人都在说某些农产品有问题,自己就随声附 和, 这些都可能会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其实这些都是无稽之谈, 大可不必。要想解决此类问题,唯有扩大宣传范围,加强科普知识的 普及,当然最终还得以来国民基础大教育。
第五、农产品质量监管检测体系不健全, 检测能力有限。 在今年 8 月 10 号发生的“张裕毒药门”事件,就是由于我国目前农产品质 检体系的不健全所造成。
当然,根本原因还是生产者不良经营,在没 有被监管的“盲区”更是显得肆无忌惮。目前,。
农产品质量安全,通常有3种认识:一是把质量安 全作为一个词组,是农产品安全、优质、营养要素的合,这个概念被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所采纳,但与国际通行说法不 一致。
二是指质量中的安全因素,从广义上讲,质量应当包含安 全,之所以叫质量安全,是要在质量的诸因子中突出安全因素,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这种说法符合目前的工作实际和工作重 点。
三是指质量和安全的组合,质量是指农产品的外观和内在品 质,即农产品的使用价值、商品性能,如营养成分、色香味和口感、加工特性以及包装标志;安全是指农产品的危害因素,如农 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对人和动植物以及环境存在的 危害与潜在危害。 这种说法符合国际通行原则,也是将来管理分类的方向。
从3种定义的分析可以看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概念是 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应当说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农 产品的质量安全有各自的理解。目的是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各个时期和各个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
从发展趋势看,大多是先笼统 地抓质量安全,启用第一种概念;进而突出安全,推崇第二种概 念;最后在安全问题解决的基础上重点是提高品质,抓好质量,也就是推广第三种概念。总体上讲,生产出既安全又优质的农产 品,既是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也是农产品市场消费的基本要 求,更是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内涵和载体。
农产品质量安全,通常有3种认识: 一是把质量安 全作为一个饲组,是农产品安全、优质、营养要素的综合,这个 概念被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所采纳,但与国际通行说法不 一致。
二是指质量中的安全因素,从广义上讲,质量应当包含安 全,之所以叫质量安全,是要在质量的诸因子中突出安全因素, 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这种说法符合目前的工作实际和工作重 点。
三是指质量和安全的组合,质量是指农产品的外观和内在品 质,即农产品的使用价值、商品性能,如营养成分、色香味和口 感、加工特性以及包装标志。安全是指农产品的危害因素,如农 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对人和动植物以及环境存在的 危害与潜在危害。
这种说法符合国际通行原则,也是将来管理分类的方向。从3种定义的分析可以看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概念是 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应当说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农 产品的质量安全有各自的理解。
目的是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各个 时期和各个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 从发展趋势看,大多是先笼统 地抓质量安全,启用第一种概念。
进而突出安全,推崇第二种概 念。最后在安全问题解决的基础上重点是提高品质,抓好质量, 也就是推广第三种概念。
总体上讲,生产出既安全又优质的农产 品,既是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也是农产品市场消费的基本要 求,更是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内涵和载体。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食用农产品的质量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要求,并且对人身体有益。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监管,随着科技的发展,投入力度的加大,消费者对质量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好像不仅没有减少减轻减少,反而诸见报端,影响面越来越大,甚至造成人们心理一时恐慌,我想在这里浅谈下关于科学看待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看法。第一、安全是个相对概念,绝对安全的食品是不存在的。
从现实状况来看,在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当中,任何“零风险”事情的可能性基本为零,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是如此。因为食品的原料来自于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当中自身就存在着可以依靠现代技术能够检测或者检测不出的各种元素成份,只是相对含量多少的问题。
农产品大多都来源于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代谢产品,它们本身也是有生命的机体,也要遵循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当人们在选择消费农产品时,基本上都会选择“色形味”俱佳的产品,而这一矛盾的解决只有及时依靠农产品的专用药-----“农药”,就像“人用药”“兽药”一样;依靠适量食品添加剂,才能保证农产品生长的相对“健康”,就像人类一样,不可能不患病、不可能不吃药就是所谓的绝对“健康”。
第二、安全与食品摄入量和频次负相关,与摄入主体身体状况正相关。早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具有革命性的医生---巴拉塞尔萨斯,曾说过,万物皆有毒,关键在于剂量。
因此,农产品的安全与否,与消费者摄入其数量和频次负相关。也就是说同一种食品高频次大量摄入,与低频次微量摄入相比,前者给人体造成的危害无疑要大得多,甚至是致命危害,这就是俗话说的“只要份量足,万物皆有毒”。
众所周知,酒甚至是水,过量的引用,不仅会伤身体,甚至会造成中毒身亡。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单个消费者自身身体素质的不同,先天性或是后天获得性显性或是隐性疾病,或是处于不同的环境当中等等,摄入同一种食品,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结果。
例如牛奶、虾蟹等,对大多数人是安全的,但对有些人会产生过敏性反应,造成上吐下泻,误认为是食物中毒,进而误测其质量问题。殊不知,食品安全也与摄入对象身体状况正相关,消费者的身体素质越好,对同一种食品的消化吸收能力就越强,屏蔽食物的危害能力就越强,食品质量越是相对安全。
这两种问题的解决,最终还得依靠消费者主体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对问题思考的全面。第三、食品是否安全与其生产过程及其存在状况相关。
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曾说过,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也就是说,食品的安全与否与其成产过程紧密相连。
生产过程牵涉的环节较多,比如直接种植加工、储藏运输、保鲜销售以及后加工等,其中直接的种植管理最为重要,因为涉及初级农产品是否喷施农药、是否违法使用添加剂等,更重要的是使用农药、添加剂产品本身是否合格、安全,如果这些农药含有违禁成份、大剂量使用、违法添加,结果可想而知,这就是农兽药及有机污染物、添加剂等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化学性污染。当然,农产品存在状况也是关系到其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保存不当,有可能会发生一些理化反应,衍生出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次生代谢物;也可能会招引滋生一些微生物,进而引起食源性疾病,引起食品安全事件。
还有就是一些不同的农产品在使用时,后加工过程不卫生或是加工食用不当,而造成的危害,以至于引起食品质量安全事件。要想解决此类问题,必须加大监测力度,建立起一套奖惩明晰、力度强硬的监管制度,加强相关责任人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检测体系检测技术的科技含量。
第四、食品是否安全与社会舆论氛围、人群的心理及科学知识水平相关。有些食品的添加剂本身没有问题,也可以用于除农产品以外的食品生产加工中,但是一经发现用于农产品当中,就会有人猜测整个农产品都是不安全的,比如“染色馒头”,之所以染色是因为使用了政府批准的添加剂柠檬黄,染色之后酷似玉米馒头,其实没有玉米,以此来冒充欺骗。
而柠檬黄本身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食品、药品着色剂,早在1994年FAO和WHO就给它定量标准,但在人们的头脑中,都认为是个食品安全问题。再比如,2012伦敦奥运会有媒体炒作说中国运动员每天饮品当中含有“一氧化二氢”成份,一时引起轩然大波,很多缺乏科普知识的人都误认为又是食品安全问题。
还有就是人们的从众心理,一看到曾经出问题的农产品就避而远之;一谈某一类农产品就“色变”;一听到别人都在说某些农产品有问题,自己就随声附和,这些都可能会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其实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大可不必。要想解决此类问题,唯有扩大宣传范围,加强科普知识的普及,当然最终还得以来国民基础大教育。
第五、农产品质量监管检测体系不健全,检测能力有限。在今年8月10号发生的“张裕毒药门”事件,就是由于我国目前农产品质检体系的不健全所造成。
当然,根本原因还是生产者不良经营,在没有被监管的“盲区”更是显得肆无忌惮。目前,我国由于监管部门的混杂和分段式管理模式,造成农产品制成品成份的检测监管划分尚不清。
我国农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产品外观品质、内在营养、安全卫生质量以及加工包装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农产品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造成的餐桌污染和由此引发的中毒事件每年都有发生,由于农药、兽药残留及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超过国际通行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被拒收、扣留、退货、销毁、索赔和中止合同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传统大宗出口创汇农产品被迫退出国际市场,结我国外贸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五个方面:
1、产地环境污染 是指农产品产地环境中的污染物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危害。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不合理地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农田、水源和大气。由于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致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重金属及有害物质在水、土、气中超标,进而在食物中残留、聚积,影响农产品质量,最终影响人体健康。
2、物理性污染 是指由物理性因素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在农产品收获或加工过程中操作不规范,不慎在农产品中混入有害物质,导致农产品受到污染。
3、生物性污染 是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因子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如致病性细菌、病毒、毒素污染以及收获、屠宰、捕捞后的加工、贮藏、销售过程中的病原生物污染。
4、化学性污染 是指生产、加工过程中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合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食品加工中滥加化学添加剂,为了争取瓜果、蔬菜早上市,不恰当地使用激素,滥施化学药剂,不但造成农产品口感不好,还可能夹杂有毒有害成份。
5、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完善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环境保护法规、技术标准、质量认证以及对绿色包装、标志、标签使用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生产者缺乏标准意识,“无标准生产”、“无标准上市”现象普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适应“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要求。
1、食品 指各种供人食用或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2、农产品 是指农业的初级产品,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 3、环境污染 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的现象,农产品生产环境是指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
4、原生环境 是指天然形成,未受人为活动因素影响或影响较小的环境。 5、次生环境 是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发生重大变化的环境。
6、大气污染 是指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或由它转化的二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的现象。 7、环境污染 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的现象,农产品生产环境是指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
8、原生环境 是指天然形成,未受人为活动因素影响或影响较小的环境。 9、次生环境 是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发生重大变化的环境。
10、大气污染 是指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或由它转化的二次污染物在大气中浓度达到有害程度的现象。 11、水体污染 是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使水和水体底泥的理化性质或生物群落发生变化的现象。
12、土壤污染 是指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其数量超过土地自然本底值和土壤自净能力的限度,从而在土壤中累积的现象。 13、化学物质应用污染 人类大量使用化学物质后对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以致对其它生物和人类产生的不良影响的 现象。
14、生物污染 是指微生物、寄生虫、昆虫等生物对农产品的污染。 15、农产品包装材料污染 由于包装材料直接与农产品接触,从而引起包装物表面微尘杂质污染,有毒有害物质迁移污染以及包装材料回收或处理等再利用,引起污染的现象。
16、毒性 是指物质在任何条件下对有机体产生任何种类(慢性或急性)损害或伤害的一种能力,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形),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的能力。 17、急性中毒与慢性中毒 有毒有害物质随农产品进入人体在短时间内造成机体损害,出现临床症状,称为急性中毒。
有毒有害物质随农产品进入人体,含量虽少,但由于长期持续不断地摄入人体并且体内蓄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引起有机体损害,表现出各种各类的中毒症状,称为慢性中毒。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01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