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健康的心理与自身安全关系密切
某市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悲剧,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一个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总是班上第一的女孩,因为初一的期中考试数学考了不及格而一时想不开,走上了绝路。这个悲剧告诫我们,一定要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普遍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视,而往往忽略其心理的健康。上述悲剧中的学生,她的身体是健康的,但是她在心理上却患了疾病,不敢面对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大差,导致了她悲观绝望情绪的产生。
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的孩子应是喜不狂,忧不绝,能做到宠辱不凉,胜不骄,败不馁,做到谦而不卑,有稳定,乐观,热情,向上的积极情绪。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一些学生在考场上常出现各种不适感(如头晕。胃痛,四肢颤抖等),有的是由于体质差,有的则是由于考试心情紧张所致。健康的心理是健康的身体的精神支柱。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序的生活,安定的环境,是保证心理健康的前提。既要适度安排学习时间和分量,同时要适当安排文娱和体育活动,使孩子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有张有驰,有交替和更新,从而保证其身心都得到发展。
心理和健康是息息相关的,我们需要一个健康的身心。它要求我们过一种有节制,有秩序的生活。
2.怎样提高心理素质
(1)树立正确的人生兢,始终保持开阔的心胸,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忍受能力,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2)充分认识自己,正确估价自己,有自知之明,不自卑也不自负。
(3)积极交友,宽容待人,善于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相互帮助,相互学习。
(4)积极培养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如琴棋书画,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5)多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等,陶冶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
(6)学会思考,爱动脑筋,学会全面分析复杂问题,要矿遭受挫折的思想准备。
(7)家长不宠孩子,从小不过分迁就孩子,不使孩子养成任性,什么都以自己为中心的坏习惯,坏脾气。
(8)要让孩子参加劳动,即使孩子在劳动中受了点伤害也不能中止,要让孩子吸取教训,接受艰苦的磨炼。
(9)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首先从尊敬长辈,尊敬教师做起,教育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进而要求爱护财物,培养勤俭节约的品质。
1.师范生为何要学心理学?(心理学的意义)实例分析 在教育路线上,有许多老教师,从未见过心理学书籍,但教育教学效果极好,在他的教育培养下,青少年学生身心都健康成长,桃李满天下。
这个事实是否说明长久学心理学都能搞好教育教学工作?试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答:在我国,凡是师范院校的学生都要学习心理学。
在国外,学生除学习专业课程外,也必须进修包括心理学在内的教育类课程,才能应聘教师职位。一言蔽之,心理学是从事未来教书育人工作的学生的必修课。
概括地说,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二)有助于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 (三)有助于进行教育科研工作(四)有助于促进自身发展 2.心理现象的体系 答:心理现象是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是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点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如需要、兴趣、动机、态度、观点、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是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 3.意志的概念、特征。
(大题) 答:概念: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特征:1、意志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2、意志表现为意识对行为的调节(意志对行为的调节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发动行为和制止行为。)
. 4.动机的几种类型。(大题) 答:1.依据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这一原则可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高级的社会性动机。
2.根据动机的社会意义,可把动机分为合理动机与不合理动机。3.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的时间,可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4.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和所起作用的大小,可把动机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5.需要的概念 答: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6.应对挫折的心态(大题) 答:个体在遭遇挫折以后,除了请人疏导之外,还可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通过个人的自我力量应对挫折。
(一)正确认识挫折,客观分析挫折的原因 挫折具有双重性,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个体经受挫折之后,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自身的不足,可以更好地促进个人的发展,同时还能够磨练性格和意志,增强创造力和智慧,增长知识和才干。
当个体受到挫折后,要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的目标、方法、阻力和助力,找出造成挫折的真实原因,对挫折做出符合实际的准确归因。 (二)学习运用心理防御方式,减轻心理压力 挫折会使个体受到威胁和伤害,并引起焦虑、自卑、痛苦等,使人的心理平衡遭到破坏。
此时,学习运用心理防御方式可以使个体的内在心理具有一种摆脱痛苦、减轻不安、恢复情绪稳定、达到心理平衡的适应性倾向。然而,各种心理防御方式并不能绝对改变现实,真正解决问题,多少带有自欺欺人的色彩,因此,在运用心理防御方式使自己的心理恢复平衡后还必须进一步地分析原因。
(三)不断调节抱负水平 每个人都在追求一定水平的目标,但目标水平的高低和他所确定的标准是否合适是一个关键。抱负水平过低,个体的身心潜能处于被埋没的状态,会产生由空虚、苦闷、不满足感所造成的挫折感;抱负水平过高,个体力不从心,达不到自己希望的目标,就会产生失败感,打击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因此,确定适度的抱负水平是避免挫折,获得自信,使自己得以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四)改善挫折情境 挫折情境是产生挫折和挫折感的主要原因,如果挫折情境得以消除或改善,挫折感自然会随之发生变化。
对挫折情境的改善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尽可能采取及时有效的防范措施,预防挫折的产生;当挫折发生之后,认真分析原因,不断努力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挫折情境;努力减轻挫折引起的不良影响,尽快从挫折中脱身。 (五)加强意志力的锻炼,不断进行自我激励 在感到自己将要产生或已经产生了自我挫败感时,通过自我激励的方式进行调节,把挫折对自己的打击当成自我磨练的机会,从而减轻内心的不平衡感,解除由挫折而产生的不良情绪的困扰,恢复乐观、积极的态度,唤起自信心。
同时在生活中不断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心理承受力和坚持性,以提高对挫折的应对能力。 7.情绪的外在特征 答: 当个体发生情绪时,还会出现身体的外部变化,这是情绪不同于其他心理现象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我们称之为情绪的外显特征。
这种情绪性的身体外部变化,称为表情。人的表情可分为言语表情和非言语表情两大类。
言语表情是通过一个人言语时的音高、音响、音速、停顿等变化来反映其不同的情绪。非言语表情又包括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两方面。
面部表情主要通过面部肌肉、腺体和面色的变化来反映情绪,以眉、眼、鼻、嘴及面颊肌肉的变化为主;体态表情主要通过四肢动作和身体姿势来反映情绪。 8.注意的基本特征(考点)答:指向性和集中性 9. 什么是无意注意?答: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0.注意的四个品质 。
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2、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3、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个方面。
4、劳逸结合,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
5、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
6、戒烟越早越好,什么时候戒烟都为时不晚。
7、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
8、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促进健康。
9、献血助人利己,提倡无偿献血。
10、成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低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90毫米汞柱;腋下体温36℃-37℃;平静呼吸16-20次/分;脉搏60-100次/分。
11、避免不必要的注射和输液,注射时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12、从事有毒有害工种的劳动者享有职业保护的权利。
13、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14、肺结核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产生的飞沫传播。
15、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及时检查是否得了肺结核。
16、坚持正规治疗,绝大部分肺结核病人能够治愈。
编辑本段[英文] mental health 编辑本段[名词解释] 个体能够适应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编辑本段[简介]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
国外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
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
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 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 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马斯乐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备下列品质:( l)对现实具有有效率的知觉;(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3)既能悦纳本身, 也能悦纳他人;(4)在环境中能保持独立,欣赏宁静。(5)注意哲学与道德的理论;(6)对于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7)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8)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9)能经受欢乐与受伤的体验。
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
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
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编辑本段心理健康包括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
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人际关系和谐 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
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标志是: ①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都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 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③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为; ④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编辑本段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不少人认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概念。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
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
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真的一病不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应该注意合理饮食和身体锻炼,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
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续不快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自我调试,必要时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以确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所处的社会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本文分析了四种现代学习心理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生产安全培训的启示。
一、行为学习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指运用行为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学习的一种心理学流派。行为学习论代表为桑代克的学习律及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1、桑代克的学习律即影响学习效果的三个因素:①准备律,强调学员学习前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②效果律,强调学员当前行为的结果对未来的行为将起关键作用;③练习律,强调反复练习可以增强某种行为,提升某种能力。2、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即动机理论:①强调人的外部刺激引起的学习动机;②强调对人的行为进行强化控制; ③人们对不同的强化物会做出不同反应,同一强化物对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作用。
行为学习论对生产安全培训的启示:1、正负强化,正强化是指当学员出现某种良好行为之后管理者即给予某种奖励;负强化是指提前告知学员,当你发生某种不良行为后会给自己带来某种不愉快的后果。2、及时强化,在学员完成一个小目标或发生良好行为时,及时的强化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培训要反复练习,密切联系实际,且培训目标要明确。二、认知学习论 认为人们的学习动机不仅来源于外部环境,人们不仅仅为了奖励、加薪、提职而学习,更持久的动机来自于人的内部动机,比如兴趣、爱好等。
其代表人物的理论观点有:1、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方面人类的行为会适应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适应变化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内部结构的积极建构过程。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心理学在教学上的应用,认为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发现学习,即强调学员的主动性。
3、认知学习论的迁移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己有的知识结构、态度的基础上进行,而新的学习过程及结果又反过来对学员原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产生影响。4、认知学习论的学习动机理论,强调内部动机对学习的作用。
认知学习论对生产安全培训的启示:1、分层次培训,强调学员的积极参与,以学员为中心,探讨和沟通,将个体能力相近似的学员分在一起。2、指导学习,好的教学应该使内、外部条件的提供都有很好的管理和指导,才能充分发挥条件的作用,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强调发现学习,帮助学员队自己的学习负责,注重内在动机,记住重要信息。4、支架式教学,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员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最终使学员达到独立发现的程度。
三、人本主义学习论 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学习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尊重学生,重视他们的意愿、情感和观念,必须相信人都能教育自己,学习就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学习观有:1、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观:①人皆有其天赋的学习潜力;②教材有意义且符合学员学习目的才会产生效果:③教育情境要少威胁;④主动自发的学习;⑤自评学习结果可养成学员独立思维,并发挥其创造力;⑥重视知识外能力的学习以适应变化的社会。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学习动机要强调需要的作用, 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有意义的,而且都有一定的目标指向,而这些目标则来源于人类的需要。人本主义学习论对生产安全培训的启示:1、学员主导自己的学习,如自己选择学习内容,何时和如何学习。
2、采取诊断式的成绩评价,旨在诊断学员学习的情况和困难,不供评定成绩高低之用。3、采用无间隔的开放教室,让学员自由地学习,増强学员的学习动机。
4、采用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四、行动学习理论 学习不是简单地“发送”与“接收”过程,学习需要有意图的、积极地、自觉地建构的实践,该实践包括主动的意图-行动-反思活动。
1、瑞文斯关于行动学习的基本思想:①投入行动是任何学习的基础:②管理者最有效的学习是通过社会交换实现的。其观点的公式表示:L=P+Q,P代表“传授结构化知识”,它是现代教育或培训的主要形式,帮助学员理解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Q代表“询问”为主的学习方式,主动探索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反思“做的结果”和“事情是怎样做的”。
2、佩德勒对行动学习理论的认识,行动学习是一种组织中人员发展的方法,其中任务就是学习的载体:行动学习的基本信念是,没有行动就没有学习,没有学习就是没有明智的行动;行动学习的三个主要因素:参与者、问题以及分享小组或团队,基于问题的行动既解决问题又改变解决问题的人。3、爱伦•毛姆福特的L= Q1+P+Q2,任务最有效地学习是对相关问题、困惑或机会的发问即询问开始,用Q1表示;获取成形的相关问题的知识,用P即讲授或指导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以上两步,会引发对问题的重新定义,对过去经验的重新解释,从而激发出更多样化和更具深度的见解,这个过程由团队成员共同促进即Q2。
行动学习理论对生产安全培训的启示:1、与“行动”密切结合,培训中,学员仅仅知道与理解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将“行动”作为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达到真正的理解。2、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让学员。
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摘 要:本文就针对二十一世纪是预防医学和自我保健医学的时代,心理健康、健康促进将成为卫生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的话题进行探讨与研究。
把高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法,个人访谈法,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中了解到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活动状态,及一些心理的各种的形态,情绪倾向等等,为从事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
因此,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 去年本人所在的学校一名高三女生因承受不了思想压力而服毒自杀;邻近一中学的初三男生因无端猜疑他人而跳楼,这看似特殊的事件却反映了当今青少年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关注、研究与探讨。怎样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预防心理疾病,已成为越来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结果 研究对象:本校2500名中学生 研究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的问卷调查(发出试卷2500份,收回2516份,收回率达96.64%,表明本次调查为有效调查)。 测试结果表明: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
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当然,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3.1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01948)所定义的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健康除了身体无病外,还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
个体健康的生理和健康的心理结合在一起,对社会做出良好的适应,才会呈现出完满的健康状态。 参照世界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我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自觉性、顽强性、果断性和自制力; 和谐的人际关系。
3.2当今青少年心理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智力问题 学生的智力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智力异常、注意力涣散、厌学、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等。 3.2.2情绪问题 意志是有意识在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学生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症、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与攻击性行为等。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通过问卷发现:对分数的错误看法是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的最重要的原因。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3.2.3意志问题 意志是有意识在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学生的意志问题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感情冲动时无法控制自己、经不住外界诱惑。
3.2.4人格问题 学生的人格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控力差、怯懦、自我中心]自卑、自闭、不合群、不善于合作等。 3.3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研究表明,某些遗传基因、不良的产前环境与恶劣的早期生长环境可能是导致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和智力异常等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3.3.1攻击性行为 心理学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和不满的消极方式,攻击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攻击,二是转向攻击。前者是将愤怒发泄到其他的对象上。
自我折磨、自我虐待或自杀也属于转向攻击,其特点是把攻击对象转向自己。老师和家长可以采用“转移注意”法,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给予较多的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些有趣的事来转移其注意力,这样可以培养兴趣、陶冶性情达到“根治”的目的。
3.3.2逆反心理 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学生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成人。他们的自我意识获得空前发展,但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差,他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论据不足;喜欢发表见解,却又判断不准;喜欢怀疑或攻击别人,但又容易片面、缺乏事实根据。
3.3.3不合群现象 主要原因是父母和祖辈的溺爱缺少与其他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机会,学校教育中缺乏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4.结论 只有在认识、情绪、人格及人际关系四个方面协调完善健全的人,才能算作是心理健康的人。
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学校教育在提高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掌握青少年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克服方法,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高、体健、心美的一代新人。
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养成和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
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15%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里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转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
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因此,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四、积极探索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方法: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某个时期的特殊任务,它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为了使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具体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课程体系之中,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之中,根据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教材和学习指导书,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普及必要的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知识,提高大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心理训练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对自身的情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教育。使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活动内容和形式应该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教育能力。
第二、优化教育环境,开展各种活动。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要利用广播、校园网、院报、校刊、板报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不定期举行学生热点问题讨论,如新生入学时的角色适应,中年级的学习问题、交友问题、应届生的择业问题,聘请有关专家举办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新知识、新动态,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周,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尤其是团体训练,如:意志训练、适应训练、角色互换等,在活动中强化参与意识。
第三,倡导主体自我教育,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
1.帮助学生来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己;
2.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性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
4.帮助学生克服自学习困难,正确面对厌学等负面情绪,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
5.积极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逐步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zhidao
6.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初中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00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