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见于4~10个月的婴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绝大多数婴儿肠套叠是原发性的,只有2%~8%的病例为继发性。由于肠蠕动失去正常节律性,肠环肌发生持续性局部痉挛,肠近端剧烈蠕动,遂将痉挛的肠段推人远端肠腔内。发生肠套叠的常见原因如下:
(l)解剖特点:婴儿时期回盲部系膜尚未固定完善,致使回盲部游动度过大,易发生肠套叠。
(2)肠蠕动紊乱:当小儿发生腹泻、发热或饮食改变时,均能引起肠蠕动不协调,导致肠套叠。
(3)病毒感染:有些学者认为小儿肠套叠的发生与腺病毒感染有关,因为腺病毒感染时,回盲部肠壁淋巴组织发生炎性增殖,邻近肠系膜琳巴结也发生肿大,压迫肠管;同时腺病毒感染时,肠运动机能常发生紊乱,使小儿易于发生肠套叠。
(4)蛔虫感染:蛔虫所产生的毒素能刺激肠管,引起肠蠕动紊乱,从而导致肠套叠。
肠套叠发生主要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所致,内因是肠系膜较松弛或其他肠道的缺陷,外因是消化道功能失调,特别是肠蠕动异常,例如腹泻等。预防和护理就是针对防止发生消化功能失调和腹泻。
原因尚未完全清楚,原发性肠套叠多为2岁以下幼儿。
1.有人认为婴儿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是可引起肠套叠。
2.有些促发因素可导致肠蠕动的节律发生紊乱从而诱发肠套叠,如饮食改变、腹泻及其病毒感染等均与之有关。
现在从省市、地方及基层医院,好多都用B超诊断并在其监视下水压灌肠进行复位,疗效还不错,有不少市级单位就以此科研立项。
平时注意:科学喂养、饮食规律、不要过饥过饱。添加辅食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天气变化时要及时增减衣物,不宜滥用驱虫药物,避免各种容易诱发肠蠕动紊乱的不良因素。
一般来说,小儿肠套叠不像成人那种因腹部手术伤等情况造成的继发性肠套叠严重,大可不必太担心;只要及时发现及早治疗就OK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83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