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差不多!首先要在逝者死去后尽快在逝者落气哪里烧香烧纸钱。
然后就等道师先生来处理,把逝者移入冰棺后,在脚那头一直要点一对烛,不能息一直点在哪里。而且每天24小时要至少一个直系亲属在哪里守着,然后在火化前一天会做一个法会,反正这些道师先生都要给你说。
逝者的直系亲属在逝者火化前不能吃荤菜(据说这样会吃掉逝者的肉)。还有火化后必须由子女提着骨灰去安葬地点交由道师先生处理!其间骨灰不能落地必须悬空。
可以抱着。在安葬后几天会去抽一根压在坟里德竹签。
这个都是道师先生把时间算好了的。最好在好多天以后会在落气哪里散下柴草灰,和逝者生前爱吃的东西。
准备完后所有人离开家里,第二天回家(道师先生会告诉什么时间准备这些,什么时候离家什么时候回家)。看柴草灰上留下的什么脚印,逝者下辈子就变什么。
完了。
戴孝期间古时候是三年,现代流行的戴孝期时间通常为:七期(49日)、百日、一年,最短的为葬事宜结束(3-7日)。
戴孝期间的禁忌:
1、子女服孝期间不走亲戚,不访友,不集会,不拜年,尤其不能到病人家去。
2、守孝期间,子女忌讳穿色彩鲜艳的衣服,浓妆艳抹,饮酒作乐。
扩展资料
戴孝的辈分:
1、白布—死者同辈、外亲。
2、麻布—子女儿媳。
3、萱布—孙侄甥。
4、浅布—曾孙辈。
5、黄布—玄孙辈。
6、红布—直系玄孙,因玄孙为五代子孙,用红色隐含笑丧之义。
注:成年人头配丧布改成的草箍,小孩戴帽状的包。男性穿草鞋,女性穿布鞋。孝球的分野为男配左腕孝球,女结于发上。而且男子更分白、蓝、青、黄四色,待除灵后依次换色,古时称为换孝。及至现今,一切已从简。
丧礼是古代凶礼的一种,指的是安葬和悼念死者时所必须遵循的一整套礼仪制度。
中国汉族丧礼,根源于上古社会的丧葬习俗,与灵魂不灭的观念有关。由秦汉及隋唐,丧礼臻于完备。
主要包括丧葬仪规、丧服制度、祭祀活动3个方面。汉族丧礼的传承,由于时代的不一样、地域的差异而有所变化,加上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产生无数多姿多态、风格各异的丧葬习俗,反映出不一样的文化心理。
出殡是汉族丧礼最后一项重要仪式,其时间一般人家是在“大殓(即将死者放人棺材)”的次日或人死后的第七日,而官宦富贵之家则在“七七”(49天)以后甚至更长时间,才在事先择定好的日子出殡。出殡前一天晚上,死者至亲好友都来到丧家,晚饭后祭奠烧纸,称为“辞灵”,而且整夜留在丧家,俗称“伴宿”或“守夜”。
次日清晨,撤去灵前所供诸物,“孝子”将“丧盆”摔碎,执领魂在他人搀扶下前导,灵柩随后起行,还要带上一只公鸡,到墓地后释放,给死者“引路”。出殡的规模一般没有固定标准,因贫富而异,少则二三十人,多则百人以上。
按规矩,棺材必须用人抬步行,而不能用车拉。 抬棺材的人在农村多是由亲友帮忙,而在城市能雇人。
出殡的队伍中还要有相应的“仪仗”,包括铭旌、纸制冥器和用柳枝糊白纸做成的“雪柳”和祭幛等,以及沿途吹打的鼓乐班子,边走边撒纸钱。归葬之处,一般都是在本家族的墓地。
棺人穴后,先由孝子用衣襟捧土覆盖,然后众人填土成坟,于坟前焚烧冥器摆供祭奠后返回。 下葬后第三天,家人要到墓地给新坟填土、祭奠,称为“圆坟”。
死者去世后每隔七天都要有祭奠仪式,俗称“办七”或“烧七”,一般至七七而止。死者去世后第一百天、周年、二年、三年的“整日子”也要祭奠。
另外,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以及除夕等,都是民间烧纸上供、祭奠亡灵的日子,一直延续至今。
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好一一列举。
关键看你是哪个地方的。可以请教同族的长辈,或者同事中的年长者。
推荐:浙江地区 一、投诉:家里亡故了老人,主事人请事户族长辈协同料理几日发殡。夏秋一至一日,科春三至七日都可。
如有子女在远方需候,在夏天也不能超过五天。 投诉一事,穷富都照例行事。
一请道士或者僧人都得当天告知;再请一年长者“破孝”,“孝”有长短之分。孝子出门报诉,身着孝服,手执丧棒,有一熟悉亡者亲属的人领着前去报诉,孝子每到一家侧跪门边,等被请的人见面见面,孝子叩头后再离开。
孝子戴孝讲究母故24孝(两年)父殁22孝(一年另十个月)还有“百天孝”“近期孝”(七十七日)出门孝四种,对生前为官清廉,为人谦和厚道,声望高,为百姓做出贡献的人亡故后,可发诉闻,张贴于集镇街头巷尾,让众人得知前来送葬、吊唁。 二、超荐。
(做道场、行大礼),道场分僧人道场、阴阳道场两种。僧、阴阳道场可在同一灵场堂念诵,但须僧念道停,轮换开进行,僧人超荐不破土、不上坟,送葬素斋素食不收报酬,但不是佛门子弟不去念经。
阴阳道场有随堂食、三报食、铁罐食三种形式。凡家族少、儿孙少、家庭贫寒者多举行随堂食吊丧形式;家庭经济较富裕,亡人生前积恩布德、生财有道、勤俭持家好,众人尊敬的人家多举行三报食(报大地、报祖先、报父母养育恩)的吊丧道场;极少数家庭经济殷富。
房舍数院、田地数顷,亡人生前为官清廉、威望高,年已过“寿喜”(七十岁)众人尊敬,后辈儿孙又在官场为官的,老人殁后儿孙为亡者“铁罐食”场面雄伟热闹,(有三个高贡,五个道士组成的念经道场)吹、念、纸活、挽联、出丧都十分讲究。 三、行儒礼:多般是生前在教育界从事,且有一定职务,名望高尚、弟子甚多者,记殁后,开祭典仪式、读祭文、讲述生半事迹,作文章、作歌词。
仪式有主祭官、陪祭官、执礼、执事生、歌咏生,进行四献、四读寄思恩点后发葬。 四、卧草(跪草)。
老人去世后,亡灵停放灵堂内,吊丧期间家庭妇女(妻、儿媳、出嫁女儿)跪于灵前门外两侧麦草上致哀,有吊丧者一来即大器不止,哭声时断时续,直至客走为止。 夜间有儿子守灵。
至于你的第二个问题,可以简单的和自己的下属说一下此事即可。 他们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不用组织安排,更不要下发甚么通知。
丧礼就是丧葬礼仪,俗称“送终”或“办丧事”,是处理死者进殓殡奠馔、拜诵哭 泣的礼节。
丧礼,古代是凶礼,而民间却将婚礼和丧礼合称为“红白喜事”,婚礼是 红喜事,红是主色,和吉祥欢乐契合;丧礼是白喜事,以白为主色,与哀悼悲伤契合。 高寿者的丧事,民间常当喜事办,这是因为:一来老人高寿,值得纪念;二来娱宾,使 感情有所宣泄;三来可以使亲人节哀,免得哀毁过度。
但是,办丧事却不能违背“哀 悼”死者、安慰亲属的主调。传统丧礼的仪式非常复杂,所以禁忌也很多。
新式丧 礼,一般由殡仪职业工人在医院处理后拉到火葬场火化,在家里或在死者原工作单 位开个追悼会。仪式简单,禁忌也就不多。
旧的丧礼禁忌是对某种神秘力量产生恐惧而采取的防范措施,为了避免给死 者或与死者有关系的生者带来灾难,禁止同“神圣”的事物接近,或有犯忌行为。 如孝子在百日内忌理发、殓葬忌用皮衣(恐死者转生为兽)、起棺忌不踢倒支棺条 橙(避免再有丧事)、忌泪撒尸身、忌猫窜灵前以及“避煞”(躲避凶神)等。
现代任 何丧葬礼仪都忌搞这些迷信活动。 现代丧葬礼仪禁忌,多出于哀思,《周礼•春官•大宗伯》就有“以丧礼哀死 亡”的记载,活着的人为死者发丧,表示悲哀和悼念;亲友们慰问死者亲属,劝他们 节哀,不要悲伤到毁形骨立,一蹶不振。
一切丧礼,都忌有违背这个主旨的言行。 亲人初亡,悲伤痛哭时,忌吻死者的嘴脸,这会传染疾病。
即使至亲死亡,也应 节哀,活着的人继承死者的正义事业,才是真正深情。 对死者遗体应尽快入殓,尽快发葬。
死在冬春季节还可以迁延时日,死在夏 秋,就容易腐烂,所以最忌为了选择入殓或殡葬吉日而使遗体腐烂,也忌死守停灵 三日或七日的老规矩,而弄得尸臭弥漫。 薄葬以尽哀,忌厚殓与厚葬,厚葬不但造成浪费,而且容易引贼盗墓,厚葬不但 非礼,而且不孝。
亲友向遗体告别,在适当距离低头默哀,忌抚尸久哭,也忌久哭不去,因为向遗 体告别后,就要起丧火化。古代向遗体告别,意义甚大:一是验证遗体是否被破坏 或掉换。
二是查看是否真正死去。这是从把休克当死亡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
民 间时有盖棺后复活的现象,多是把假死当真死造成的。现代城市有科学检验,不会 失误,偏僻地区却仍可能发生。
三是当众展示是否正常死亡。四是最后一次看看 真容,表示与死者告别。
向遗体告别的意义重大,所以至亲骨肉,亲朋好友,忌不向 遗体告别就处理遗体。 吊丧期间,重真情爱心,忌形式主义的虚情假意。
忌定时哭;忌陪人哭;忌假 哭——本不想哭,不得不哭,就干哭几声;忌唱哭 边哭一边唱,口中还念念有 词,说什么“你也带我去吧”之类假话。这些哭,特别是唱哭,会引起“看热闹”者的 哄笑,破坏肃穆气氛。
还容易引起“看热病”的评论,谁哭得最好,谁哭得最差,弄 得吊唁者心里别扭。女婿、儿媳之类隔层关系,如果虽伤心而不至于痛哭,就不要 勉强他们搞仪式性的哭丧,真心哀悼就行了。
丧礼尚白忌红,参加丧礼的人忌穿红色衣服,忌拿红色东西,即使外穿白、里穿 红,也会引人反感。 来吊唁者,或胸佩白花,或臂裹黑纱,忌奇装异服,艳妆浓抹。
施粉涂朱去参加追悼会,将被认为是失礼行为。 在丧礼场合,追悼会上,扶灵途中,火化或下葬时候,忌喧哗破坏肃穆气氛,忌 笑谈失去哀悼之礼。
丧礼忌铺张,忌借丧收礼,大发丧葬财,这会惹人笑骂。 丧礼讣告,可用白榜悬示于门前,可用书面讣告分头发送,也可刊登报端。
如 果由孝子登门赴告,忌死守古礼。古礼,孝子赴告,路遇村人,不论长辈、平辈,都要 磕头如仪;到了亲友家,孝子不得进门,由陪同人在门外喊话;主人出门后,无论长 幼、辈份,赴告人都要跪下磕头,直到陪同人说明情由,孝子才能起立。
这则古礼中 包含的禁忌,含有封建孝道的意味,应该打破。 吊唁和发引过程中,如有乐队或鼓吹,必须始终演奏哀乐或悲悼性曲子,忌奏 欢乐曲调,忌吹奏戏曲、小调,特别是在出丧途中,忌绕路游街,炫耀排场,忌停灵聚 众表演音乐。
悼词宜短忌长;宜朴实,忌浮华;宜赞美美德,忌说过错。 文长词浮,微言恶德, 都会破坏哀悼气氛。
丧礼忌繁,繁则不哀,不重,不敬,变成徒具仪式。旧式丧礼,有停尸、报丧、吊 唁、入殓、出殡、安葬等过程,每一过程中,都有许多复杂的仪式。
这中间还有“做 七”,死者入殓后,每七日设一祭,一直要延续到七七四十九的“断七”。 下葬以后, 还有祭白天,祭头周年、二周年、三周年,除丧。
丧礼太繁,亲朋疲于祭祀,必然虚应 故事。 服丧期间,忌穿红戴绿,忌歌舞宴乐,忌结婚贺喜。
如果情意不深,做这些都心 安理得,那也就不必忌了。 丧礼上还有些语言禁忌,忌直说“死”,如何表述去世这件事,带有感情色彩, 直说“死”带有毫无情意甚至鄙薄诅咒的感情,不尊重死者,也会伤害家属的心,所 以多用委婉言词代替,有“去世”、“下世”、“过世”、“辞世”、“谢世”、“病故”、“病 逝”、“长逝”、“仙逝”、“老了”、“作古”等等。
安慰家属,悼念死者,或口述,或见诸 悼词、挽联,都要根据死者年龄、身份、辈。
出席葬礼要慎言慎行。
以下这几点规矩可要谨记:参加葬礼或吊唁活动时,男女均应穿黑、蓝等深色服装,男士可内穿白色或暗色衬衣,女士不应涂抹口红,不戴鲜艳的围巾,尽量避免佩戴饰物,如需要可考虑白珍珠或素色饰品,避免佩戴黄金;关怀及安慰对于亡者的亲属很必要,一些过当的举动例如嚎啕大哭应避免,在措辞上也应注意,作为慰问语一般可以说,“这次事情真令我悲痛,请节哀顺便。 ”“这次事情太突然了,衷心表示哀悼,请保重身体。”
丧事时忌讳使用“死”、“惨”等使人联想到不幸的词汇;葬礼会场是肃穆的,吊唁者言辞应收敛,高谈阔论、嬉笑打闹都是对亡者及家属的不敬,说话压低声音,举止轻缓稳重,才能显出您的诚意和风度。 针对不同民族 不同地区 风俗习惯的差别很大 正所谓“十里不同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
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
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
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
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 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
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
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
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
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 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
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
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
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
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
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
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
《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
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葬礼程序的实例 设某人享年81岁,男性,军人出身,子孙满堂。
更衣,着军装,穿寿鞋。身盖黄绸,面蒙白绸巾。
衣服上的纽扣要全部剪掉,用布带将衣服系好,但不能打“死结” 初步整容:五官复位,口内置金元宝或一枚硬币。左手握一只金元宝(均为仿制品),右手握一根打狗棍(方便筷)。
尸体用红线绑好,主要是手、脚。 家若有猫、狗要看管好,不能接近尸体。
(以免死者灵魂被附于动物身上)运至殡仪馆。 家设简易灵堂 遗像:已事先准备好放大照片一张,购专用像框一个。
置黑绸带。 供桌供奉:五谷一碗(用五样谷类),香炉一个,备香若干,时鲜水果、糕点旧式也供奉米饭一满碗,上插筷子一双,供大馒头,等。
明灯:采购丧葬物品:黑纱、白花、白布、红布、烧纸、瓦盆(底部有孔)、纸活:公鸡、白幡、纸马(女用纸牛)、别墅、金银库逝世当日晚,由家属在瓦盆内烧纸,亲友来访亦烧。第二天,到派出所办理注销户口手续。
第三天,出殡。 家属着装 直系晚辈血亲系白孝带,平辈戴黑纱。
其他亲属戴黑纱。孙辈在白孝带上和黑纱上缝一小块红布。
其他来宾戴白花。 准备的物品:几日烧的纸灰用纸包七小包或七枚硬币、一寸照片两张。
要带的。
丧葬禁忌细则: 中国传统的丧葬后事处理,为了尊重祖先,形成了一些理念和操作上的禁忌。
如果不顾这些禁忌就昭示着不吉利,同时也是对逝者的不敬。 禁忌(1)、忌双日出殡。
双日则有不祥的预兆,认为双日出殡有死两人的含义,因而出殡时必择单日,忌于双日举行。 禁忌(2)、忌正午出殡。
在黎族地区有这一禁忌习俗。黎人家中如有人去世,多是上午亡而下午葬,或下午亡次日葬,在家停尸时间甚短,但忌于正午时分出殡。
认为违忌时会招致凶灾。 禁忌(3)、忌泪洒尸身。
流传于部分地区的一种说法,如果家中有人亡故,而为死者穿衣服时应忌悲泣,以免泪洒尸身。认为会有状况发生,惊起亡灵。
禁忌(4) 忌棺木从门出。有满族地禁忌习俗之说。
认为门是供人出入之所,忌逝者横行,否则以为不吉,因有从窗户出棺的习俗。 禁忌(5)、灵前忌有猫出现。
死者于出殡前,停尸守灵,忌有猫接近,认为有猫触及,或跳越前后,会如死者会骤然而立一般,有祸害家人之意。 禁忌(6)、应忌理发。
若家中如有人去世,家属或男子在一个月内不得理发、刮脸。长辈亡故,多是由晚辈进行恪守,认为头发受之于父母,先亲去世,留发以表达哀痛、孝心与思念。
还有部分地区认为是理发是在改变自己形貌,使亡灵不能辨认,以避免灾祸。此外还有一说,认为婴儿出生后百日始能理发,否则会有夭折之祸。
禁忌(7)、忌日禁欢乐。即亲丧之日,忌举吉事,如饮酒作乐等。
自不用说,逝者丧生之日,做欢乐的事情会视为大不敬。在“忌日”亦称“忌食”之时,古人如此说:《礼记- 檀弓上》云:“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
这是大家一并而遵的。
在办理丧事过程中,很多地方都有很多讲究,地域不同,风俗习惯也有些差异。
但是,总的形式、讲究大同小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仪式:1.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4.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5.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6.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
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7.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8.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
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10.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其他注意事项:圆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1: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
(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
目前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
(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做七)。
还有特别需要一说的是犯七。何谓犯七?就是从亡故之日以农历推算,若逢七之日与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比如三七与这些日子相合,就是犯了三七。
有道是:“亡人不犯七,活人没饭吃”,意思是说,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人却会因此而受罪遭难,所以,遇此情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也就是需要上坟为亡人淋七。以山西为例,其具体的做法是:用麻纸剪纸人,其数目是比亡人之寿多三个,扎于谷杆上,还要剪一把伞,一架梯子,一座桥。
把这些纸人围成一圈,扎到坟头,中间放伞、梯和桥,然后用水浇放有核桃和枣的漏瓢以淋纸人,并虔诚地念种种提醒亡人的话语,如躲雨了,过桥了,打雷了等等。从死者咽气之日算起,每7天为一“七”,“七七”之内,孝子不理发,不修面,称为“囚七”。
每“七”均需上坟为死者烧纸钱,尤以“三七”、“五七”、“七七”最重要。七个“七”中如有一个以上的“七”与农历日期中的“七”相吻合,称为“犯七”,如果没有“犯七”,孝子则要在“复山”前讨足一百户人家施舍的米,用来在“复山”那天招待前来致祭的亲朋。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阴府之检察官)和四位审判官,其职是:将亡者提询,以生前所作所为,善善、恶恶、加以侦讯,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第一殿秦广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阎罗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迹,四十九天后移送阴曹法院经四审,每十日为一旬,调审一次:一审,(头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审,(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三审,(三旬,第七十九天)韩氏判官;四审,(四旬,八十九天)杨氏判官;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孝子守孝三年,三年期间不贴对联、不放鞭炮、不穿红、不戴绿、拒绝不良嗜好。
注意事项:
一、守灵时,素颜端庄,不可佩戴首饰,男子不可穿办裤,女子不可穿裙子,不可披头散发,不可浓妆艳裹,尤其是不可穿拖鞋,露出脚趾,就是夏天守灵也要坚持忍耐。
二、守灵时,不可闲言碎语,尤其是后人不可为了先人葬礼之事在灵棚内争吵。后人纵是有天大的委屈也应让先人体面的走好人生最后一站,再行解决也不迟。
三、守灵时,不可在灵棚内男女暧昧,不可在灵棚、灵堂、孝房内发生任何淫乱行为,不然轻者霉运不断,重者精尽人亡,血光横死。
四、守灵时,孕妇、产妇及流产人均不可进入灵堂,即便是先人的直系血亲也同样需要回避。如果实在避讳不开,不得不去,孕妇、产妇及流产人务必身着五种颜色以上的衣物方可带孝守灵祭拜。
五、守灵时,若后人直系血亲中有新婚未出百天人,新婚人务必带好红白孝布,以免喜煞冲白煞。从而不光导致先人不得顺利西去,后人也更受呼气影响不断。
六、守灵时,先人尸身若散发出异味,均应马上处理,禁忌不可说出嫌弃之语。不然无论如何处理,异味不光不会减少,反而重重增强。
七、守灵时,若有胆小害怕白事葬礼之人,还是别去为佳,这是最好的回避方法。守灵时若受到惊吓,是最不好收魂的,也是最难复原的。
八、守孝百天内,其后人男女皆可婚配;超出百天之后,三周年祭日以里则不可婚配。守孝百天内,家中如有新生儿出生,则需祭祖禀明,以免孝气压新人。
九、守孝期内,先人各个祭日均应妥善祭拜,万不可遗忘。如有遗忘,均应联系信得过的堂口师傅帮忙化解为佳。尤其是七个“七日祭”及“百日祭”不可忘记。
十、:守孝期内,先人若报梦给后人交代一些事宜,均应按照先人遗愿打点明白为佳。万不可糊弄死人,以免孝气不散,霉运缠身。
在古时,父母亡故了,子女要守孝,当官的儿子离任守孝三年,谓之“丁忧”。如果国家有急事,急需返职,还得皇帝亲自下旨,做臣子还可讨价还价。明代宰相张居正因父母去世没有守孝三年,因而身败名裂。《孟子》记载“三年之丧,齐疏之服”,意思是说守孝要守三年,期间要穿素服。为什么要守孝三年?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父母亲去世要在灵堂停放少则七天,多则过“五七”(三十五天)后下葬,下葬后其儿子要住在墓旁守孝三年。贫穷之家无能力守孝,三天就入土而安,下葬后连续三天还要到坟墓上去给亲人“送饭”(有的地方晚上也要守在墓地),每逢七天为一七都要到坟墓前焚烧纸钱,共五次三十五天,防止墓中亲人复活,以便及时解救。“杜康做酒柳林醉,醉死三年又还生”,说的就是人死了三年还可以复活。
另一种说法是:“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人生下来一般要由父母怀抱两年才能生活自理。加上在娘胎中的一年,共三年。就是说人从母亲成孕坐胎到生下,前后三年时间都是在父母的怀抱中成长的。父母亡故后,儿女报答这三年的怀抱之恩。在守孝的三年期间,就在坟旁搭房子,在坟边的土地上自种自食。规定坟地面积一亩三分以内不需纳粮缴税。在那时,一亩三分地可以供养起一个人简单的生活。守孝结束后这块坟地是个人的“自留地”,仍不用纳粮缴税。但如果要卖了,买者就需纳粮缴税了。这也是“一亩三分地”说法的原始由来。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58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