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专题片的解说词一般要在字数上严格控制,要在有限的字词中,让信息能够集中起来,让观众看到视频就可以领悟到该宣传片讲的什么。
1.在人们的印象中一般说解说词,都要以书面表达为基准,但是企业解说词要以口头语大致表达,要符合人民的听觉习惯,当然,也是可以用书面表达的,主要还是关键要以宣传片的内容为主,在比较活泼的宣传片里要以口头的为主,使观众能够有亲近感,在严肃庄重的宣传片里,还是以书面表达为主。
2.要尽量避免采用简称,有时候甚至不要用,有些企业会认为用简称表达起来方便,但在解说中,会容易给别人造成错觉,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3.要多采用短句子,使整体的解说词都简短有力,要多采取双音节,单音节比较短促,让人听不清楚, 也不符合日常习惯。
4.把握语言的节奏,要让人阅读听来朗朗上口,听起来也顺畅悦耳,企业宣传片要让观众能够听出来开有所感悟,企业的宣传片要有韵律感,不要求句句合理,但要有语言的感染力,解说词最重要的是要有画面感,它是镜头的补充与衬托,在解说词中也起一定的主导作用在,注意,解说词也 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压过画面的表现力,如同演唱部分一样。
专题片配音是指配音员对各类专题片的解说词进行声音演绎的过程。
是对解说词文字变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是对电视专题片整体的凝聚纽带,是电视专题片声音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题片制作者通过声音和视频结合给受众产生一种新的感受,以达到直接、生动、精确、有效推介企业、城市、个人、产品形象的目的。
专题片是运用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纪实,对社会生活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影片,是介乎新闻和电视艺术之间的一种电视文化形态。
解说词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电视纪录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写好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是电视台编辑、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电视工作者应该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这里本文不想对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进行全面的研究探讨,只想结合自身实践对解说词写作中的语言要求谈一些粗浅看法。
具体、形象、准确 具体。一方面,一切事物都是以自己的特殊形式存在的,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也是从具体到抽象的。
直观可见的画面要有相应的具体解说,才能把一般性的意思和抽象的道理说得栩栩如生,给人以明晰的印象,使之便于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电视传播稍纵即逝,不容观众仔细琢磨,要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使人看后留下深刻印象,就要具体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使声画有机地融于一体,造成生活的立体感,从具体到抽象。
形象。画面形象已经能够造成一种如临其境,且见其人、闻其声的效果,那么解说词的语言要形象化应该怎样体现呢?这主要是说画面的形象还不完整,比较单薄,就要借助于解说词,采用一些修辞手段,比如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解说词,把要表达的意思写得生动、活泼,热情奔放。
准确。没有准确的语言,解说词就无法反映客观事物。
但准确不是重复图解画面,而是画面的补充延伸和提高。准确既要内容准确,表达意思准确,又要声画默契,结合准确。
如: 解说词准确地交代了黄河壶口的地理位置,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也从文化精神角度交代了壶口奇观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和影响。 通俗易懂,顺口顺耳 解说词的内容要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要让电视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播出来,观众通过听觉器官感知有声语言,这就要求播音要顺口,收听要顺耳,这就要求用群众口头上常用的语言写解说词,要做到口语化,通俗易懂。
多用口头语。 在汉语词汇里,有书面语词汇,也有口头语词汇。
口头语是和书面语相对而言的,就语言基础来说,口头语和书面语是相同的,不能各有一套。但是口头语言是说给人家听的,书面语言是写给人家看的,由于使用的形式不同,所以,在用词上和造句的习惯上都有一些差别。
注意研究这些差别,解说词多用口头语,使之符合人们的听觉习惯,才能通俗易懂,亲切生动。 当然,解说词并不一概排斥书面词汇,一些内容庄重、严肃的节目里书面词汇还是要多用的。
多用双音词。单音词声音短促,一闪而过,不容易听清,又不符合口语习惯。
双音词声音较长,给人们的印象比单音词强一些。单音词的词意比较宽,比较概括;双音词的词意比较窄,比较具体,用双音词表达的意思更准确一些,这也是我们需要引起注意的。
写解说词时多用双音词,可以使声音响亮一些,容易让人听清楚;可以增加韵味,增强语言美感;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注意同音异义词的使用。
汉语里有许多同音不同义的词,对于这种语言现象如果不注意,就容易造成误听。写解说词要注意选择那些意思准确而又易于听觉鉴别的词,尽量避免同音或近音相混的现象。
把“水力”听成“水利”问题还不大,如果把“切忌”听成“切记”,“阻止”听成“组织”就麻烦了。“产品全部合格”可能会听成“产品全不合格”,“期终考试”可以理解为“期中考试”,如果把“全部”改成“全都”,“期终”改成“期末”,就避免了误听。
慎重使用简称。 社会上广为流传的简称,人们会听明白,人们不熟悉的简称,容易造成听觉模糊,不易理解。
简称常常造成不必要的疑问和误解,所以要慎重使用。 清晰响亮,声感优美 解说词写出来的是文字,而播出去的是声音,所以,写解说词必须讲究声音清晰响亮,声感和谐优美。
多用响亮的字。汉字的声音,有的响亮,有的不响亮。
一般地说,说话时嘴张得大的字,比较响亮;说话时嘴张得小的字,不够响亮。写解说词时,要尽量把不够响亮的字换成比较响亮的字。
如“与”、“如”、“至”、“日”、“立即”,可以改换成“和”、“像”、“到”、“天”、“马上”。 多用响亮的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加语言美感,听着顺耳,感染力强。
注意选用平声字和声调变化。古人就很注意研究汉字的声调,明人《玉钥匙歌诀》中,对四声的特点概括为:“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普通话没有入声,阴平、阳平为平声,去声为仄声。 平声字音调能够拉长,调值比较高,音感较为强烈。
仄声字声音短促不能拉长,调值比较低,音感不如平声字明朗、清晰,声感也不那么强烈。写解说词要多用平声字。
有声调变化,声感优美,是汉语语音的特点。不同声调的配合使用,平仄交错,有起有伏,就会造成抑扬顿挫,委婉动听的音律美。
写解说词有必要利用调整平仄这个手段,让解说词写得声感优美一些。这就要既注意一句话里的字平仄相间,有抑有扬,避免“单调”,又要注意一段话上下句有起有伏,句尾的字平仄相呼应。
要讲究节奏感。一是要注意音节匀称。
我们日常说话,句子里的音节总是两个两个、四个四个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汉语的一种特性。 大多数词语是两个节奏四个音节,。
首先是信息不重复。在剪辑时经过精挑细选,所选择的画面必定是内容丰富但绝不重复,除非在强调某信息时,不会使用相同或相似的镜头,否则便会让观众觉得拖沓。在这样的镜头基础上,如果用现场音能说明问题的,一般不应再配上解说词。如果需要配上解说词的,解说词一定不能使人有信息重复或是与画面信息有误的感觉。比如说,画面上一位红衣少女在植树,解说词就没有必要再提到少女穿着红衣,少女在植树,甚至是“一位穿花衣的少女”,这时的解说词可以是“王纯今年十八岁,是武汉大学中文系的学生”。这里,解说词提供的信息是姓名、年龄、身份,都是画面语言没有提供的,同时也是观众想了解的信息。如此一来,解说词首先在信息上与画面搭成了配合。
其次,解说词要精练。电视语言必须是直白的,直接的。让人能在第一时间听得懂的,抓得住的。这就要求:一是句子尽量短,一个长句子包含的三个或四个信息可以用四个包含一个信息的短句子来表达,比如说“今年快六十岁的王云庆老汉和他的两个大学毕业的儿子合伙办了一家养鸡场”,可以改成“王云庆老汉快六十岁了,两个儿子也都大学毕业了,如今,他们合伙办了一家养鸡场”。
解说词还要注意的问题是,尽量少用类似下定义的句子,比如说:“京山县农场有四千亩山林,种植着云杉和五叶松”,这句话虽然没有不当乙处、但是过于平铺直叙,换一种说法,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在京山衣场四千亩山林中,覆盖着郁郁葱葱的云杉和五叶松”。带“是”、“有”、“在”等的句子不宜
多用,“大熊猫都都是在成都动物园里出生的,是世界上年龄最大的熊猫”可以改成“熊猫都都来自成
都动物园,可以被称为熊猫届的老寿星。”总之,精炼的语言加上感情色彩,观众一定乐于接受。
再是解说词应尽量陈述事实,少发表或不发表编辑的主观意见。比如说:“他此时心里一定激情澎湃”,“我相信,他的未来一定更美好”等。专题片是用来记录现实的,把握住撰写解说词的原则,就
把握住了声音和画面完美配合的基础。
1、电视新闻稿强调声像对应,不能“两张皮”;报纸新闻稿则没有这个要求。
电视新闻有声音和图像两部分。电视新闻稿(文字稿件)在电视新闻里面就是播音员播出的声音(解说词),新闻图像是由电视摄像摄制的画面。
一条完整的电视新闻是由声音和图像组成的,缺一不可,两者都同等重要。同时,声音和图像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电视新闻才是成功的电视新闻。
2、电视新闻稿多用同期声、现场声、现场采访;报纸新闻稿虽然也强调现场采访,但同期声是特有的。3、电视新闻稿的语言要求尽量口语化、通俗化,多用短句子。
电视新闻如同广播新闻均属流媒体,新闻稿是靠播音员用声音去表达、传播的,不同于平面媒体受众可以随意重看的。声音和图像都是“一晃而过”、“稍纵即逝”的,受众反应时间也有限,不可能长时间琢磨、思考,因此电视新闻稿的语言应该尽量口语化,避免书面语言,而且里面的术语、描述要尽可能通俗化,不要太专业、太隐晦,同时句子不要太长。
1、电视新闻稿强调声像对应,不能“两张皮”;报纸新闻稿则没有这个要求。
电视新闻有声音和图像两部分。电视新闻稿(文字稿件)在电视新闻里面就是播音员播出的声音(解说词),新闻图像是由电视摄像摄制的画面。一条完整的电视新闻是由声音和图像组成的,缺一不可,两者都同等重要。同时,声音和图像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电视新闻才是成功的电视新闻。
2、电视新闻稿多用同期声、现场声、现场采访;报纸新闻稿虽然也强调现场采访,但同期声是特有的。
3、电视新闻稿的语言要求尽量口语化、通俗化,多用短句子。电视新闻如同广播新闻均属流媒体,新闻稿是靠播音员用声音去表达、传播的,不同于平面媒体受众可以随意重看的。声音和图像都是“一晃而过”、“稍纵即逝”的,受众反应时间也有限,不可能长时间琢磨、思考,因此电视新闻稿的语言应该尽量口语化,避免书面语言,而且里面的术语、描述要尽可能通俗化,不要太专业、太隐晦,同时句子不要太长。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85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