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 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的基本出发点是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防止其意外释放。
常用的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有消除危险源、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隔离等。1. 消除危险源 消除系统中的危险源可以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发生。
但是,系统安全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人们不可能彻底消除所有的危险源,人们只能有选择地消除几种特定的危险源。一般来说,当某种危险源的危险性较高时,应该首先考虑能否采取措施消除它。
可以通过选择恰当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合理的设计、结构形式或合适的原材料来彻底消除某种危险源。例如:① 用压气或液压系统代替电力系统,防止发生电气事故;② 用液压系统代替压气系统,避免压力容器、管路破裂造成冲击波;③ 用不燃性材料代替可燃性材料,防止发生火灾。
应该注意,有时采取措施消除了某种危险源,却又可能带来新的危险源。例如,用压气系统代替电力系统可以防止电气事故,但是压气系统却可能发生物理爆炸事故。
2. 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 受实际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有些危险源不能被彻底根除,这时应该设法限制它们拥有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降低其危险性。(1) 减少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
例如:① 必须使用电力时,采用低电压防止触电;② 限制可燃性气体浓度,使其不达到爆炸极限;③ 控制化学反应速度,防止产生过多的热或过高的压力。(2) 防止能量蓄积。
能量蓄积会使危险源拥有的能量增加,从而增加发生事故和造成损失的危险性。采取措施防止能量蓄积,可以避免能量意外的突然释放。
例如:① 利用金属喷层或导电涂层防止静电蓄积;② 控制工艺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等。(3) 安全地释放能量。
在可能发生能量蓄积或能量意外释放的场合,人为地开辟能量泄放渠道,安全地释放能量。例如:① 压力容器上安装安全阀、破裂片等,防止容器内部能量蓄积;② 在有爆炸危险的建筑物上设置泄压窗,防止爆炸摧毁建筑物;③ 电气系统设置接地保护;④ 设施、建筑物安装避雷保护装置。
3. 隔离 隔离是一种常用的控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安全技术措施,既可用于防止事故发生,也可用于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预防事故发生的隔离措施有分离和屏蔽两种。
前者是指时间上或空间上的分离,防止一旦相遇则可能产生或释放能量或危险物质的物质相遇;后者是指利用物理的屏蔽措施局限、约束能量或危险物质。一般说来,屏蔽较分离更可靠,因而得到广泛应用。
隔离措施的主要作用如下:(1) 把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防止产生新的能量或危险物质。例如把燃烧三要素中的任何一种要素与其余的要素分开,防止发生火灾。
(2) 局限、约束能量或危险物质在某一范围,防止其意外释放。例如在带电体外部加上绝缘物,防止漏电。
(3) 防止人员接触危险源。通常把这些措施称为安全防护装置。
例如利用防护罩、防护栅等把设备的转动部件、高温热源或危险区域屏蔽起来。4. 故障——安全设计 在系统、设备的一部分发生故障或破坏的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也能保证安全的安全技术措施称为故障——安全设计 。
一般来说,通过精心地技术设计,使得系统、设备发生故障时处于低能量状态,防止能量意外释放。例如,电气系统中的熔断器就是典型的故障——安全设计,当系统过负荷时熔断器熔断,把电路断开而保证安全。
尽管故障——安全设计是一种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但考虑到故障——安全设计本身可能因故障而不起作用,所以选择安全技术措施时不应该优先采用。5. 减少故障和失误 物的故障和人失误在事故致因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应该努力减少故障和失误的发生。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增加安全系数、增加可靠性或设置安全监控系统来减少物的故障。可以从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两方面采取防止人失误措施,一般地,技术措施比管理措施更有效。
常用的防止人失误的技术措施有用机器代替人操作、采用冗余系统、耐失误设计、警告以及良好的人、机、环境匹配等。(1) 用机器代替人。
用机器代替人操作是防止人失误发生的最可靠的措施。由于机器在人们规定的约束条件下运转,自由度较少,不像人那样有行为自由性,所以很容易实现人们的意图。
与人相比,机器运转的可靠性较高。机器的故障率一般在10-4~10-6'之间,而人失误率一般在10-2~10-3之间。
因此,用机器代替人操作,不仅可以减轻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人失误。应该注意到,尽管用机器代替人可以有效地防止人失误,然而并非任何场合都可以用机器取代人。
这是因为人具有机器无法比拟的优点,许多功能是无法用机器取代的。(2) 冗余系统,可以采取2人操作、人机并行的方式构成冗余系统。
2人操作方式是,本来由l个人可以完成的操作由2个人来完成。一般地,1人操作另1人监视,组成核对系统。
如果 1个人操作发生失误,另 l个人可以纠正失误。人机并行方式是,由人员和机器共同操作组成的人权并联系统,人的缺点由机器来弥补,机器发生故障时由人员发现并采取适当措施来处理。
各种审查也可以看作冗余措施。在时间比较充裕的场合,通过审查可以发现失。
稀盐酸为无色澄清液体,含盐酸10%,呈强酸性。
盐酸是胃液的主要成分之一,正常由胃底腺的壁细胞分泌,草食动物(牛)的真胃内盐酸浓度平均为0。12%~0。
38%,猪胃液中为0。3%~0。
4%,肉食动物的胃内盐酸浓度更高。稀盐酸作为助消化药,在家畜的消化过程中稀盐酸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活化胃蛋白酶胃液中所含的几种消化酶,以胃蛋白酶最重要,但是此酶刚分泌出来时是不具有活性的酶原,只有在一定酸性(PH2)条件下才能变为具有活性的酶原。适当浓度的稀盐酸不仅可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转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外,还可提供酸性环境使胃蛋白酶发挥其消化蛋白质的作用,并且能使饲料中的蛋白质臌胀、变性,加速蛋白质的分解、消化。
能使胃内容物达到一定酸度,从而引起一系列反应。胃内容物的酸性,可使幽门括约肌松弛,促进胃排空,酸性食糜到达十二指肠后,又会反射性地使幽门括约肌收缩;由于酸性食糜刺激十二指肠黏膜,可使十二指肠黏膜产生胰分泌素,反射性地引起胃液、胆汁和胰液的分泌,有利于蛋白质和脂肪的进一步消化;小肠上部食糜呈酸性,可促进钙、铁等矿物质的溶解和吸收;保持一定的酸性环境,还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制止胃内异常发酵。
[用法用量]稀盐酸主要用于因胃酸不足或缺乏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内异常发酵及马属动物急性胃扩张、碱中毒等。内服一次量,马10~20毫升;牛15~30毫升;羊2~5毫升;猪1~2毫升;犬0。
1~0。5毫升(用前加50倍水稀释成0。
2%的溶液使用)。 [注意事项]禁与碱类、盐类健胃药、有机酸、洋地黄及其制剂配合使用;用药浓度和用量不可过大,否则因食糜酸度过高,反射性地引起幽门括约肌痉挛,影响胃的排空,而产生腹痛;用前加50倍水稀释成0。
2%的溶液,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 。
? 市场研究表明盐酸的危害主要有健康、环境以及特性等方面: 健康危害: 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衄、齿龈出血,气管炎等。
误服可引起消化道灼伤、溃疡形成,有可能引起胃穿孔、腹膜炎等。眼和皮肤接触可致灼伤。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引起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牙齿酸蚀症及皮肤损害。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土壤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盐酸不燃,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危险特性: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
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与碱发生中合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
具有强腐蚀性。 盐酸的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
操作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远离易燃、可燃物。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碱类、胺类、碱金属接触。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
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烟雾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空气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 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 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盐酸的应急处理: 1、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2、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 放出氢气。
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与碱发生中和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
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有害燃烧产物: 氯化氢。
灭火方法: 用碱性物质如碳酸氢钠、碳酸钠、消石灰等中和。也可用大量水扑救。
3、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 分钟,可涂抹弱碱性物质,如肥皂水等。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 15 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用水漱口,就医。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34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