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讲呼吸控制。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呼出的气息是人体发声的动力,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以及共鸣的运用和呼出气息的速度、流量和密度都有直接的关系。气流的变化关系到声音的响亮度、清晰度以及音色的优美圆润、嗓音的持久性及情趣的饱满充沛,也就是说只有在呼吸得到控制的基础上才能谈到声音的控制。
呼吸的作用还不仅仅限于作为发声的动力,它还是一种极重要的表达手段,是情和声之间必经的桥梁,要使声音能够自如的表情达意,那么我们必须学会呼吸的控制和运用。
播音发声的特点决定了对呼吸控制的要求,就是能够运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调节气息,气息顺畅均匀、深浅适中、运用自如。有声语言的表达过程是在呼气过程当中完成的,所以在这里我们没有过分强调进气量大而只要求有足够的气息,关键还是在于对呼气的控制能力,控制气流以急缓、疏密、匀等各种方式呼出。人的呼吸气管是由呼吸道、肺、胸廓和有关肌肉、横隔膜和腹部肌肉组成的。
呼吸方法一般可分为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联合式呼吸法。胸式呼吸气吸的比较浅而且少,腹式呼吸气虽然能吸得比较深,但是进气量不够大,而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呢是胸腔、横隔膜及腹部肌肉控制呼吸的能力得到合作,不但扩大胸腔的周围径而且扩大胸腔的上下径,因而能够吸入足够的气息,气息的容量大。
另外由于能够稳定的保持住两肋及横隔膜的张力和来自小腹的收缩力量形成均衡的对抗,有利于形成对声音的支持力量,这种呼吸方法容易控制呼吸,而且具有容易操纵和支持声音的能力。在我国民族声乐以及戏剧曲艺等等艺术发声当中所说的丹田气就是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它是我们播音发声中所应该采用的呼吸方法。
应该怎么样掌握胸部联合式呼吸法呢,关键在于抓住符合要领的实际感觉,并且需要在反复的练习当中加强和稳定这种感觉。吸气的时候要注意吸气要深、两肋打开、腹壁站定。这三条要领是吸气动作的分解,实际上它们是在吸气的过程当中同步进行。
呼气的时候要把握住稳进、持久和变化。在换气的时候则要注意在句首换气,换了就用,留有余地和吸气无声。总起来说,我们应该把发声时呼气的控制放在首要位置,因为吸气换气都是为了呼气发声服务的。我们在吸气的时候胸廓扩张,同时胸部和腹部相隔的那层隔肌也收缩下降,腹腔里的脏器位置也下降,腹腔内压升高,腹壁稍微向外突出。
相反呼气的时候,胸廓缩小,隔肌放松上升,腹腔中的内脏复位,腹壁收回。有资料表明一个人在平静状态下呼吸活动进行的气体交换有25%是来自肋骨的活动,而75%是靠隔肌的活动,因此隔肌运动完成呼吸活动,对维持我们生理需求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对呼吸起巨大作用的隔肌是不随意肌,而腹肌是随意肌。
我们可以靠着腹肌的收缩来改变腹腔的内压,从而控制隔肌的升降,而这个控制过程是靠腹直肌、腹斜肌等的协同动作来完成的,而作用力的合力的中心就是我们所说的丹田了。我们能对腹肌调节控制作到适度、灵活、自如就会使呼出气息的压力、流量、流速产生多层次的交差变化,才有可能形成有弹性的发声肌能活动,才能自如的控制音长、音强、音色的变化以及控制节奏的变化和共鸣的位置,才能自如的表达传递运动当中的思想感情。
一、正确控制呼吸 一方面是不会控制呼吸。
如果用鼻子吸气可以改进深呼吸的技巧,可以防止过快地消失吸进的气,还可以过滤空气。歌唱者应当每日在空气新鲜的地方练习深呼吸,还必须将肺中的余气呼出,吐故纳新,如此 循环,使肺活量增大,使胸部肌肉变得结实。
运用呼吸的多少,是根据乐句的高低强弱和表现的需要而决定的。比方一句快速的乐句,就不需多用很深的气,只用短气即上胸腔的气,但必须与横膈膜的气有联系。
如果唱一延长的高音,就必须用横膈膜的力量,但不排除上肋中肋的气。我在前面说过,一个人共有12对肋骨,依附在胸骨上的是7对,因此就有上肋、中肋、下肋之分。
下肋是始终托住的,上肋和中肋也需略微扩张,只是按照需要配合使用。12对肋骨的余下5对是相互衔接着的,位于背下部,只有唱又强又高的音时,下肋后面的5对才需膨胀,当然都要配合头腔使用。
凡是不用正确气息支持的歌唱,必然是挤着或压着嗓子在歌唱。因此,“在气息支持下歌唱”应作为美声唱法的第一个重要原则来遵守。
但不是惟一的。例如我们建造一或二层楼房的地基就不需很深,如果建造三四十层高楼,地基挖得深并垫以钢筋水泥,才不致倒塌。
唱歌用气的道理是一样的。歌唱时横隔膜处即腰周围及上腹部需要用的力量是辩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而决定的。
当学生理解了呼吸技巧是怎么一回事以后,他就会走向到达目的地的正确道路。由于第一个字和起音是一首完整结构歌曲的一个开端,一开口唱第一个字即包含在完整的全曲之中,所以我们应当重视。
民族声乐传统早就提出:“通首之调皆此字领之,通道之势,皆此字蓄之,通道之神,42皆此字贯之,通道之喉,皆此字开之。 ”而美声唱法提出声音形成的过程,称作声音的起首。
前面提到两种起首,除硬起首和软起首外,还有 舒气起首,共三种方法: 1.硬起首 所谓硬起首,就是声带在发出声音以前就已闭合,然后将气息的压力将声带冲开,气就随之发出,这时气是为了发出声音而起作用,但是要注意不能使声音发出时用力太猛,因为这样会造成声带过分地紧闭,使声带受到损害。 2.软起首 在软起首中,声门不是在发声之前完全闭合,而是在发声时的过程中。
3.舒气起首 这种用法是在声带闭合之前,先将气息发出。有的人声带闭合过分紧张,可以用此舒气起首法,改变他的习惯,使声带不致受损害。
以上三种起首用得较多的是软起首,良好的起音可以使声音有弹性和有持久力,并能最经济、合理地使用声带,使之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发声效果,所以能延长演唱寿命。一般说来,美声学派主张初学者先多练软起首,待声音稳固后再偶尔用一些硬起首。
硬起首消耗能量大,如作为基本发声方法经常使用,则很容易导致声带疲劳甚至发生病变。 美声学派是从音质上来鉴别声区的,而不是从声音的高或低来鉴别。
没有学过声乐掌握技巧之前,在声音变换的地方容易出现破裂音或音色和音量上的不统一。一旦掌握了技巧,声音就能上下统一。
要取得声区的统一,主要在几个“过度音”上。所谓“破裂音”有不同的解释。
而另有的人认为“破裂音”是指换声区,如e。和f2,有的认为是指“破裂音的前后几个音。
声乐大师们很注意采用各种办法来解决声区不统一的问题,如有时采用下行音阶,有时用有气息支持的、较轻的音量来唱各声区,以俾取得头声效果而得到声区的统一。 我认为声区不统一是对生理学不够理解有关。
如果咽部开得不好,又不会利用舌头前部往前,舌头后部形成一条沟,舌根往下,则后咽壁与舌根之间形成一空间,呼吸畅通,就不会有换声区了。唱高音时上腭及后牙床一定要绷开,才能不致破裂 声音的连贯——又叫连音(1egat。
) 美声学派要求歌唱的旋律线条应像提琴或长笛演奏那样准确、轻松、连贯、自如。在训练声音连贯性的过程中,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乐曲风格和对“美”的概念的理解,没有声音的连贯性就没有旋律线条,就没有美声学派“美”的歌唱。
美声唱法最忌声音发“白”、“浅”、‘'扁”,而追求圆润而明亮的音色和丰富的共鸣。 例如唱“啊”、“a''母音时,口型虽然是带微笑状,但口咽部分却要带点“奥”或“喔”、“。”
音的成分,这种发声状况简称之为“裹。外a”,美声学派所谓的纯正的母音“a”,实际上是在“裹。
外a”。因此。
唱或说话是相同但又不同。如果要字正腔圆就必须唱。
时口咽部分稍带点。状,而说话时就不带。
状。所谓裹。
外。,或口咽部分带点。
状,也即是通常所谓“提小舌头”或“作打呵欠状”。不过“提高小舌头”,“打呵欠”或带点“。”
状的程度却因声部、声音类型、音高、音量而不同,通常是低音声部比高音声部多些,戏剧性声音比抒情性声音多些,强音量比弱音量稍多些,高声区比中、低声区稍多些。
大自然浓郁沉稳的土地气息,更加倍催化情欲。
丛林茂密的伊甸园为爱侣提供了隐私防护,也难怪不少人有在原野享乐的癖好、不能自已。不过,树林难免多虫蚁,在释放激情前先在周围喷些杀虫剂。
专家提醒:(1)玩兴奋、玩刺激无可厚非,但最重要的还是安全,不要去一些容易有山体滑波的地方,更不要去蛇虫鼠蚁多的地方,这样是极不安全。(2)带上一张大浴巾或一件风衣之类,垫在身下。
另外,还要带上一些防蚊防虫的用品。 (3)注意卫生。
不要在野外接触完了一些植物之后做爱,以免沾染细菌或引发过敏。
1 唱歌技巧 歌曲的演绎是需要很多方面表现的。
第一当然是声音。这是一个很专业的学问,包括气息、用嗓、口腔共鸣、吐词方式等。
以后的文章中,我会把我知道的尽可能的与大家交流。 第二是情感。
这需要歌手对词、对旋律的感悟要强,很多朋友演唱时把全部的重点都放在了声音的部分,而忽视情感,这绝不会唱好一首歌。过分注重声音的原因,是因为歌手的实力有限,演唱过程中老想着到哪里要注意气息了、哪里要注意换气了、快到高音的时候要准备了等,这都是无可避免的。
所以,如果唱歌要做到“声情并茂”,练功相当重要。当你练声成熟的时候,演唱时的注意力才会到情感上来。
有句话说得好,歌不是用嘴唱的,而是用心唱的。如果发声练到气息贯通、炉火纯青的地步,演唱就更随心所欲的注入情感,演绎歌曲的感染力会更强。
第三是感受。这里再次强调,音乐的感受是天生的,你有多少就是多少,后天弥补的音乐感受很少很少。
流行歌曲需要流行歌曲的感受,民歌需要民歌的感受,比如你要阎维文唱“一无所有”,我敢保证会笑翻一帮人!歌手的感受不同,演唱歌曲的处理方式也不同,有的处理得很平淡,有的处理得扣人心弦。这些处理都是很微妙的,比如一个小小的换气、一个强调的重音、一个不换气的长拖音或者一个骤然的收尾……这些就只能意会了。
第四是节奏感和音准。你见过一个3岁多的小孩听到一个旋律就能敲打出加花的节奏吗?你见过一个3岁多的小孩现场演唱,爸爸给他手风琴伴奏,随时改变音调,他进唱的音调都是准确的吗?你见过一个8岁的小孩在没听到任何声音的情况下,要他随时哼出“降E”、“升C”等任何音调的“1”的发音,哼完后在键盘上按下核对完全准确的吗?这就是天分,演唱歌曲需要这样的基础,虽然不要他们那样出众,但一定不能弱。
第五是素质。这就是业余歌手和专业歌手的区别。
其实光在声音、情感、感受、节奏、音准这些方面比较,业余歌手有很多不比专业歌手差。差距就在素质。
你知道自己唱歌时的形体和表情吗?你可能有个模糊的形象,就是你投入演唱时自己想象自己的模样,而这个形象很可能是你唱的这首歌的原唱的形象。但这些都是你的想象,自己想象的形象几乎是完美的。
你知道大家看到是什么吗?你用摄像机拍摄过自己的一次正式演唱吗?其实当你上台的第一个眼神或者第一句话,就能知道你是业余还是专业。这里说的素质还包括对乐理的了解、乐器的了解、对音乐史以及对音乐常识的了解等,当然也有很多专业歌手也不全面,但我个人认为,如果要做专业歌手,就应该贯彻这些,要对得起“专业”这个词。
理解歌词 在学一首新歌之前,有几次你是先把词从头到尾在心里读一遍的?又有几次揣摩过撰词者的心思和他表达的意境?一首歌曲,无论是先有词还是先有曲,双方作者都是认真揣摩对方(词作者或曲作者)要表达的意境和思想,如果到了你这里,你居然完全不理会他们的用心良苦,就这么凭着自己的感觉唱,我觉得不妥。有些个性歌手喜欢按照自己的理解这样表达自我,这种方式不是不好(而且我也喜欢这样),但我会先把作者的意图先搞明白再发挥。
再说不是每首歌曲都适合你任意发挥的,有些词曲你找不到更合适的表达,比如国歌。 在你深刻理解歌曲以后,你的情感处理方面一定会好很多,如果你的感悟能力强,你会情不自禁的把某个音唱重,某一个音轻轻带过,一个激情的长音会拖得很饱满…… 话和唱歌,除了旋律、节奏、气息,还有其它区别吗?有,那就是吐词的方式。
请你随意的用你说话的方式读出“让我一次爱个够”,然后投入的把它唱出来……会发现唱的时候嘴型是向两边打开的,而且要夸张一些。如果你觉得差不多,就是你的吐词有问题。
所以唱歌要比说话嘴型要夸张,这样吐词才会更清晰、气息更通畅、更宜于表达情感。 气息 说道这个话题,就有些茫然,因为这是最不好用言语表达的东西。
我在唱歌之前,练美声两年,给我的感悟很深,气息基础对我的帮助很大。一般没有学过声乐的人发声很平,就用平常说话的位置(嗓子)发音,我们叫它声音发“白”,没有色彩、没有过滤。
以下我就表述一下美声练声的方法。 声音应该以小腹为根源,想象声音透过后脊梁,到脑后,到口腔后根,整个声音应是竖立的,靠后的。
请找一找这样的感觉:你大口咬一口苹果,露出上牙齿,在一口咬下去的同时,发出“嗯”的声音,感觉声音在口腔后部和鼻腔上部的位置,这就是美声发声的一个共鸣点。接下来把气息下沉,小腹膨胀,稍在小腹用力一顶,在刚才的位置发声,男声喉结压下,女声多注重声音在脑后靠上的位置,你会发现声音比以前要大多了。
经常靠墙练习有助于发声,因为靠墙可以接触你的后脊梁,让你更容易找到感觉,并且胸腔的共鸣能和墙产生共振,让你更容易找到胸腔共鸣的感觉。先从“米~妈”的练习开始,逐步升高,有助于练习高音气息;再从高往低练习,这样反复,总有一天你会找到感觉的。
美声讲究“通透”,经常想象自己的声音是竖立的,而不是扁平的;另外还讲究的是“共鸣”,声音通过胸腔或胸腔以上的共鸣后,会很圆润。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38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