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性的原则
教育性的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全体性原则
全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指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学生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学生,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一发展为重点,促进全体学生获得最大程度发展。
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重视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保密性原则
保密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护。
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分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
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
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 大多是因为作业多、上课拖堂等…… 3。
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
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
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
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
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
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
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面对这类问题,我们应该教育青少年,青春期的困惑——与异性交往,要健康,有所自我控制。 这样的话,异性之间的交往会带给双方很大的好处。
比如思维互补、能力互补、性格互补、互相激励。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
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
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有以下十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二、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依赖心理 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日益成为在校生的主体。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2.自负心理 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 ,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认识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 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绝路。
3.自私狭隘心理: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4.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出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
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5.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中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
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老师和家长倾诉。 6、孤僻心理: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实属单飞的雁,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内心产生压抑、苦闷。
这种心理往往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往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7.焦虑异常心理:焦虑心理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
当人们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境遇将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这种焦虑反应是带有普遍性的正常的适应性反应。然而,焦虑的程度过于严重时,就变成了惧怕,人的主观感觉就变得紧张不安,易产生不愉快预感。
8、恐惧心理:是指对某种特定对象或境遇产生了强烈、非理性的害怕。而实际上 这类引起害怕的对象或境遇,一般并不导致危险或威胁。
对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特殊害怕,是中学生最为普遍的恐惧心理。 9.易怒心理: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喜怒无常,报复性强,常有干。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能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们也的确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我们是否关注过“人才”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 ? 对于学生的健康问题,我们过去在认识存在极大的偏差,往往认为健康就是指身体健康,即通过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血压、心跳、视力、听力、嗅觉以及跑、跳,投掷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指标的测试结果来得出健康。
其实,这是对健康的片面理解,也就是说我们过去对健康的理解存在着误区。按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真正的健康不仅包身体健康,还应包括心理健康。
过去,我们更多地是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被忽略不计。不少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能吃能喝、能跑能跳就是健康的,哪里能看出有什么心理疾病?那么,我们学生的实际健康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 一、学生的身体健康令人担忧,心理健康急需关注 1.身体健康令人担忧 前不久,从电视上看到这样一条报道:日本青少年的平均身高已超过中国青少年的平均身高(在此前中国青少年的平均身高一直高于日本青少年)。
表面看也就是在说身体高度的变化吧,不该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但仔细想想,从身体高度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有所下降,虽不能说严重下降,但至少表明身体素质不容乐观。
如果我们的“未来”和“希望”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势必会带来意想不到灾难。毛泽东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如果我们的“本钱”都丧失殆尽,又谈何“革命”呢?没有了身体这个本钱,我们的全面小康社会又如何建设?我们的美好未来又如何开创?我们的理想又如何实现? 当然,仅以一项身高变化的指标是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的,那么请耐着性子再看看其他指标的情况。 先从视力说起,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我们学生的这扇窗户是否明亮,请看下面图表中的数据。尽管数据比较枯燥,但只有数据才最具说服力。
(限于篇幅,在此仅以我校高2002级四个班学生的视力情况变化为例) 班级视力变化 ? 一班(39人) ? 二班(39人) ? 三班(39人) ? 四班(41人) ? 入学 ? 视力正常 ? 11 ? 10 ? 12 ? 14 ? 时 ? 视力不正常 ? 28 ? 29 ? 27 ? 27 ? 一期 ? 视力正常 ? 8 ? 0 ? 10 ? 12 ? 后 ? 视力不正常 ? 3l ? 39 ? 29 ? 29 ? 从上表数据不难看出,近年来,学生的视力普遍呈下降趋势,且下降的幅度在不断增大。 本期期末考试时,我将几道需要更正的题目用斗大的字书写在黑板上,竟然有七个坐在前三排的学生举手说看不清黑板上的板书,真有点令人不可思议难以置信,我们的学生居然连斗大的字都看不清楚了。
由此不难看出,学生的心灵之窗已不再象从前那样明亮了。他们的世界开始变得模糊。
长此下去,我们的很多学生将会被沉重的眼镜压得抬不起头来,明亮的世界将从他们眼中消失……再看看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身体素质主要包括对男女立定跳远、男子引体向上、女子仰卧起坐、男子1500米、女子800米等项目的测试。)
在此,仅以高2002级2班为例:全班现有学生38人,体育成绩80分以上的仅有5人(占13。 16%),70-90分的3人(占7。
8%),60-69分的22人(占57。89%),60分以下的有8人(占21。
05%)。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学生的体育成绩不够理想。
体育成绩尚且如此,身体素质又怎么能好?难怪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救救我们的学生吧,不能让他们成为新世纪的“东亚病夫”。 虽然这一疾呼多少有点偏激,但它却给人们提出了一个勿容置疑无法回避的铁的事实:是该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了。
如果任其让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势必会给中华民族带来灭顶之灾。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不争的事实和现实危机。
2.学生的心理健康急需关注 我们不时总能从电视、报子、杂志等媒体上看到某地小学生又离家出走了,某学校的某个学生又精神失常了,某高校学生因失恋又卧轨自杀了,某地几个学生又持刀抢劫路人了……这一桩桩、一件件滴血的事实,难道还不能敲响人们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警钟?难道还不足以唤醒人们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良知? 据权威部门测试统计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为17%,其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者占20-30%,中学生为40-50%,大学生为20-30%。 大多数学生的问题,既非思想政治,也非品德素质,造成学生心理偏差是由于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心理承受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就不难解释学生为什么会厌学、逃学、自杀甚至犯罪等。难怪我们的老师也唉叹: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心理健康是指个人生活适应上所表现的和谐状态。 心理健康与否,有以下几条衡量标准:一、心胸开朗,乐于交往;二、情绪健全,情感丰富;三、性格良好,有自制力;四、意志坚强,不怕困难;五、智力正常。
依标准来看,我们在这些方面做得极差,甚至可以说在这方面“一穷二白”。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来访者以支持、帮助、启发。
一、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
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
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
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
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
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
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
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 。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
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
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如,同样进入青春期,有的孩子适应得好,顺利度过,健康快乐地进入下一个人生发展的阶段;而有的孩子适应得不好,或加入了不良团伙,或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面临着心理危机。
而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心理健康的这种阶段性正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性的。
从差异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心理健康并非是截然的和绝对的,人无法被截然划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类,同时也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人。
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侧面,只是哪种情况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健康的这种相对性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全员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
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
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生开展的教育活动。诚然,个别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
但是,如前所说,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清华大学铊中毒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还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
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
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
如,一个小学生最初在课上捣乱,可能就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只是他以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如果教师重视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他就会觉察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进而调整自己和班上同学与这位学生的交往方式,更多地给这位学生以积极的关注,并不失时机地向他指出引起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合理方式是什么。
很快,这位学生课上捣乱的那些行为问题不见了,而变成一个守纪律、爱学习的好孩子。相反,如果以传统的眼光和方式去看待这位学生课上表现出来的捣乱。
托幼机构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教育使小儿懂得一定的生活和卫生常识,培养爱清洁、讲卫生的思想观念,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懂得一些卫生公德,提高其独立生活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为入小学打好基础,为以后的健康打好基础。
托幼机构健康教育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卫生制度的教育:如起床、洗漱、喂奶、大小便、睡眠、活动与锻炼方面的要求及注意事项;2、饮食和营养卫生教育:如饮食不过量、饭菜多样化、按时进餐、不喝生水等;3、一般卫生知识教育:如保护眼睛、牙齿、耳朵,纠正不良的习惯等;4、预防意外伤害的教育:如不玩水、不乱玩弄电器、不放烟花爆竹、不在公路上玩耍等;5、开展有关美育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如培养小孩健康的审美情趣,做到形体美、行为美、语言美。
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只依据身体有没有疾病是不够的,还得依据是否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密不可分。那么,怎样保持心理健康呢?
1.要经常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①当碰到不顺心的事,不要闷在心里,要善于把心中的苦闷和烦恼对亲人和朋友讲出来,一吐为快,把消极情绪释放出去。不良情绪若长期压在心中,就有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血液中儿茶酚胺的含量改变,破坏体内物质代谢,特别是糖类的代谢,可损害身体健康。②要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在完成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后,就会体验到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满足感和成功感。③积极锻炼身体,祖国医学提出的“因病而致郁”,就是说久病或重病而易于产生情绪抑郁、烦躁。因此,积极锻炼身体,同时注意饮食,合理安排生活,适当睡眠,是情绪饱满与安定的基础。
2.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助人为乐,是我们的传统思想品德。大家互相帮助,彼此心理都会愉快。以谅解、宽容、信任、友爱等积极态度与别人相处,会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以达观、热情等积极态度影响周围,在自己周围形成有利于团结进取的气氛,使人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从中可产生心理上的愉悦感。
3.要有爱好:积极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每个人都应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能经常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进行正常的友好交往,可有效地消除忧愁,使心情舒畅。这无疑是有助于身心健康的。
4.正确认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根据社会的要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使个人的言行更符合社会规范。摆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只有这样才可减少来自社会的心理压力,从而使心理处于良好状态。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6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