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前最后几小时最好是家人陪伴,死后八小时内不要动遗体,尽量避免哭泣,最好能够轻声诵经。
过世八小时之后可以开始处理后事,遗体全尸土葬或者火葬都可以,火葬的话骨灰盒也要入土为安。遗体不能分散埋葬或骨灰撒入大海,否则将造成分灵和散灵,因而很难升天。
家里在七七四十九天内可以供奉亡人的牌位或者亡人照片,一般过了四十九天以后就不要再供牌位或照片。过世的亲人最好要在七七四十九天内念至少49张佛教经典组合超度,多多益善。
也可以给刚刚走的人放生,在他的魂魄还没有乱跑,还没有被判刑时,通过放生可以先多给他增加一些以后判到什么地方的条件,最好拿亡人留下来的钱去放生,要在49天之内放。供您参考。
老人逝后,孝子要守孝三年。
《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
老人逝后,孝子要守孝三年。
《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这段文字记录了孔子与宰我的对话,大意是:宰我问孔子:“守孝三年的时间太长了,一年就够长的了。
君子在三年中间不行礼,礼一定要废弃;三年不奏乐,乐一定要毁掉。旧粮已经用完了,新粮已经收成了,钻木取火也到了改换木料的时候了,一年也可以了。”
孔子说:“吃着稻米,穿上绸缎衣裳,你于心安吗?”宰我说:“安呀。” 孔子说:“你于心安就做吧!君子在居丧期间,吃美好的食物也不觉得甜,听美好的音乐也不觉得快乐,日常起居都不安适,所以是不肯那样做的。
现在,你于心安,就做吧。”宰我出去以后,孔子说:“宰我是不仁的人啊,儿子出世,三岁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那三年的丧服,是天下共同的丧期。
宰我呀,在他父母那里也得到三年的爱抚了吧?” 父母亡故,守孝三年,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绵延至今不绝。 宰我不仁,早已被人唾弃。
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守孝形式发生了变化,而三年之约仍然在人们心中,被世人视为大礼。淮北一带对孝子守孝有许多讲究,给“三年丧期”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孝子穿三年白鞋。旧时孝子的白鞋是父母亡故之日临时缝制的,鞋底鞋面鞋口全白,没有二色。
如今孝子已不再缝制白鞋,都是直接从商店里买来白色宗酸鞋或运动鞋、皮鞋。解放后,穿白鞋的时间逐渐缩短。
如今时兴西装,与运动鞋不搭配,生活节奏快,忙于生产工作,出入公共场合,不再苛求穿白鞋,农村尚能穿仨月俩月,城市里穿十天半月,意思到就行,“五期”内的祭奠仪式上多以黑纱戴孝了。 三年内不办嫁娶喜事。
直系子孙,即便定好了婚期也要更改,有的在老人弥留期间,匆匆把事情办了,还有个说法叫“冲喜”,办喜事能把老人的病灾冲走。还有的因各种原因等三年有困难,就在老人入土后立即办喜事,不贴“喜”字,不放鞭炮不听响(喇叭)。
如果是后来要办喜事,也可以迁就着挂三个年头计算。 三年内正月十五不蒸灯。
淮北有正月十五蒸面灯的习俗,面灯上分别捏出一到十二个褶子,对应着一年的十二个月,掀锅后,从灯里所蓄的蒸汽水推断月份的旱涝,预测年景。人在三年守孝期间,没有蒸灯的权利,但可以点灯。
乡邻们用笼布包三个五个面灯送去,说给孩子点个灯吧。主人答谢。
不在于几个面灯的价值,在于人家能想到自己,与自己共同怀念老人。人缘好的能收到数十上百盏面灯。
三年春节不贴门对子(春联)。过春节时,不贴门对子不听响。
从门前过路的人一见便知这家有变故,也会为之叹惋,念一声:这家子老的去世了。 到第三个春节可以贴黄色或蓝色门对子。
亲属的门对子也有讲究,哥哥嫂子死,弟为幼,为长者执礼,大爷大娘死,其父为幼,自己父母健在也当执父母礼。弟弟弟妹死,兄为长,叔叔婶子死,若父母健在,其父为长,均可贴红色门对子。
有时堂兄弟之间处理不当,也会反目。 三年没有好时运。
说父母去世三年内做事不顺利,凡事要格外谨慎,不冒险,不经营大生意,不与人斗恶。这大概是因为心情极度悲伤,情绪不稳,做事易出差错。
有时孝子与人斗恶,人们便用“三年没有好时运”相劝,孝子很容易接受,斗恶的对方也会谦让。 这些习俗,都是用来劝人恭敬父母,身教子孙,引导父慈子孝,使人伦有序,社会和谐,承载的是传统美德。
虽然今天已是百无禁忌,而这些习俗依然在人们心中庄重地保留着,三年守孝的仪式虽然难以做到,而世人心中皆有三年之约。 全部。
1 准备联系殡仪馆,选好个地方。做好这些准备,不过有些地方是选日去的。但是一般不要超过3或者一星期,味道问题……如果不忌讳这一些。就让往者安静的去歇息吧。
2 在往者去了之后,收拾好往者的衣物和东西,一般来说是跟着一起去火化或者丢了的。但要注意是否有财产,比如说存折之类的。
3 在病人去之前,尽量问其有什么心愿未了,比如说亲人好友还未见完最后一面的。
4 人去了之后尽量家里的要朴素,以表示怀念。
上面这些是比较合情理的。毕竟是一个共同生活的亲人,以后再也见不到了,不过在悲伤之余,还得有理智在办后事。
当然还有一些地方的习俗。比如说入棺材穿什么衣服,要什么人来送发告,让亲人来相送,还有送葬队伍什么的。还有办灵堂什么,过头七,什么什么的,这些如果有必要的话,就得请专业人士来操办,比如说村里专门办这个的老人,或者自己的族人里也有这样的司仪。。当然在今天,大家都简化了。
行殡下葬的禁忌:是好死与凶死者的葬礼不容混同; 不许寡妇,孕妇,产妇参加丧葬;再婚夫妻不同葬。
葬礼的禁忌:灵柩出门:一般总得选择一个比较吉祥的日子出殡,忌双日下葬。
灵柩上路:孝子全身披麻戴孝,手执哭丧棒和招魂幡,引导棺木和送葬队伍上路;下葬时要请巫师祭穴,棺木一落入墓穴就不准再移动。下葬时,忌讳送葬者的人影投入墓穴,因人影投入墓穴就等于殉葬;实行土葬或火葬的民族,葬后只需时加照应,培土植树,香烟不断就行了。
葬礼归来:前焚稻草三堆,送丧者从火上跨过,就算没事了。
1、以示人丁兴旺,最小的小辈带红孝。
有的地方是最小的小辈带红孝。就是不穿白色的孝服,也不戴黑色的黑纱,反其意,穿红。也是表示悲中有喜。小辈带红孝,意在表明老人子孙众多,人丁兴旺,多世同堂,个别的还要压红色坟头纸,如同家里有人结婚上坟一样。
2、寿衣的讲究
我们要知道寿衣会比平时穿的衣服宽大一些,这个是有讲究的。寿衣大寓意宽裕,寿衣长寓意长久,都是保佑子孙后代长长久久的意思。而从实际来说,寿衣宽大些为老人穿戴时更为方便,毕竟老人的身体可能不太容易移动。
扩展资料:
百岁老人过世的注意事项:
1、葬礼的日期忌讳选在重丧日。
重丧有重和重复双重之意,是不止一起丧事,一个人去世后近则百日内,远则一年左右,家人或者亲戚中又有人相继去世的情形。习俗讲究,举行葬礼的日子一定要避开重丧日,以免家中再发生亲人去世的情形。
2、热孝期间忌讳走亲访友,尤其是参加喜事
直系亲属去世一百天内,最好在家守孝,除非必须,不要外出旅游、探亲访友等,以免将自身的悲伤气息带给他人。尤其是婚礼、开业、庆贺小宝宝出生等喜事,最好不要参加。
“一七”一般叫“头七”或首七,通常在第六天就开始,据《杭俗遗风》上说:做七须在第六日上,故名曰“敲六头儿”,要用土地庙的和尚来做,首七要敲打。内容是拜十五忏,挂功德画,张挂榜文,只是不放焰口,只观一下灯就结束。
二七在死后第十四天,杭州的遗风认为二七与煞期不远,因此要兼做煞七的法坛或轮做送七,相对而言,二七的做法比较简单。
三七由和尚念受生经,晚上要放焰口,焰口是梵语的音译,就是佛教中地狱里饿鬼王的名称,据说它肚大如山,喉咙细如针,一切饮食到了它的嘴边,都化为灰炭。也有的说焰口渴望饮食,所以口吐火焰,因而被称为“焰口”。而当地的习俗对放焰口则是从实际意义上来理解并执行的,死者的亲属为了避免死者投生饿鬼,因而遍施饮食于鬼神。仪式是这样的,一般在黄昏时候,丧家取一些干净的水,和一些米饭糕饼之类,右手按器,口念咒经,后来改为口称如来佛的名号,再取出食器,把这些食物都倒在地上,意思是布施和超度了饿鬼。
做四七时大多由亲戚朋友出钱请和尚念经,另外家人也准备酒食、供羹饭、焚纸进行祭奠。五七按照风俗习惯应该请道士来做,大的法事要请九员,小的也要请三员。最体面的五七是道士游街都坐上宪轿,上罩红伞,手执如意,走到庙观中去。
《红楼梦》第十四回中讲到“这日乃五七正五日上,那应佛僧正开方破狱,传灯照亡,参阎君,拘都鬼,筵请地藏王,开金桥,引幢幡;那道士们正伏章申表,朝三清,叩玉帝;禅僧们行香,放焰口,拜忏水。”这是五七中比较讲究的一种做法。当地民俗认为这一天是亡灵回家省亲的日子,有的丧家还在灵堂前设桌椅,做面人形,并在墙边靠一把梯子,作为死者的魂灵凭梯返乡之用。六七一般是由女婿来操办,杭州的遗风是六七以前,都只用素菜祭灵,
六七这一天,要由女婿来开荤。如果女婿较多,可以免做,如果没有女婿,则由亲戚中的小辈者代替。
七七又称“断七”,四川地区叫“封七”,这一天只放焰口。七七做完后,四川人的习俗是要由僧人和道士建坛祭祷,表示七七法事的结束。 在民间特别贫穷的家庭,做七仅是哭祭一番。富裕的人家不光请僧、道念经安慰亡灵,还要作纸扎的楼阁房屋,内置锡箔元宝,扎金银山,山上还要饰草木鸟兽等物。祭祀时,把这些纸扎物都在墓前火化。安徽合肥地区把纸扎的楼阁叫做“库”,“库”是有一定规格的,必须高七尺,阔三尺,厚一尺。尤其重视第五个“七”的祭祀,到时除本家去祭祀外,亲友也携带纸钱或锡箔元宝去助祭,近代还有的人带实物金钱。做完后丧家还设酒宴款待。
逢到做五七,即使贫穷的人家也要想办法烧一点纸。民间把这样做七叫做““烧七”。在做七中,民间还有一些须回避的禁忌,比如在湖北与安徽交界的地方,那里流行一种犯七的禁忌,如果丧家在做七时,正好赶上农历初七、十七和二十七,就是犯七了,犯七是不吉利的事情,但民间也有办法避开它,方法就是请道士做斋,少则一天,多则七天这样才能把不吉利躲过去。这里还有一种规矩,如果丧家没有做满七七,孝子就不能到别人家去,也不能理发。总之,民间葬后的做七,是一种充满了亲属寄托哀思的行为,又夹杂着不少迷信观念的习俗。
欢迎采纳,谢谢!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12.56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