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印的意义 手印(梵文mudra,藏文phyag-rgya),又称为印契,现常指密教在修法时,行者双手与手指所结的各种姿势。
音译作母陀罗、慕捺罗、母捺罗,或称印相、契印、密印,或单称为“印”。 佛菩萨及本尊的手印,象征其特殊的愿力与因缘,因此我们与其结相同的手印时,会产生特殊的身体的力量和意念的力量,这和佛菩萨及本尊修证的本位力量的身心状况是相应的。
在密教中,手印是指曼荼罗海会诸尊为标示其内证之三昧境界,或修行者为了表达同於诸尊本誓,而於其手指上所结的密印。属於本尊身、语、意三密中之身密。
三密(梵文trini gahyani),是指秘密的三业,即是身密(梵kayaguhya),口密(梵vag-guhya)或称作语密,意密(梵mano-guhya)或称作心密,主要来自密教所说。 由于佛陀的三密作用极为微细甚深,非思惟所及,连十地菩萨也不能完全了知,故称三密,与众生之三业相应,能生起不可思议之大用。
众生之三业,虽然是染杂的,但却能契合佛之三密,且含摄於其中,而众生自心体性同于佛之三密,即众生三业实相皆是法性之作用,与佛之三密平等无二,所以也称为三密。 众生之三密中,行者手作本尊之印契,乃至行、住、坐、卧等一切事业,皆称之身密;口诵真言,乃至一切言语等口业,皆称语密;心中观本尊,乃至随一切因缘起念,各种事业,皆称为意密。
广泛的身密不是只有手印而已,任何的体姿都是属于身密的范围。人类的手很灵巧能够做出各种姿式,但都是建立在染污的无明上,所造作的动力都是来自食、瞋、痴、慢、疑。
例如,因为愤怒而举起拳头打人,甚至发展成一套拳法,或拿起武器攻击别人等等,无不是受无明的驱动,所造作出来的染业。从广义来讲,人类整个身体动作都是身业的范围,是众染污中而起的,和佛菩萨清净的身密不同。
三密可分为有相、无相二种:有相三密是佛与众生互融,入於瑜伽境界,行者身结印即身密,口诵真言即语密、意观本尊即意密,称为有相三密。 无相三密是指行者所有身、语之行为、自心所思惟者皆为三密,称为无相三密。
《大日经》卷六〈本尊三昧品〉印契可分成有形、无形二种,《大日经疏》卷二十解释:“印形亦有二种,谓有形、无形也。形即是青、黄、赤、白等色,方、圆、三角等形,屈、伸、坐、立及所住处之类也,印谓所执印即刀、轮、羂索、金刚杵之类也。
初心别缘而观,谓先观画尊等。约此而观名为有形。
后渐淳纯,又以加持力故自然而现,与心相应。尔时此本尊但从心现,不别外缘,故云无形也。”
而有相三密,是佛菩萨本尊之三密,加持于行者之三业上,故称为三密加持;无相三密,是佛之三密与行者之三密相应融合,故称为三密相应。 密宗依此三密加持、三密相应的广大作用,让我们能转凡夫身而成就佛身,也就是透过身、语、意三密的修持,让我们即身成佛,因此之故,我们当再探讨身、语、意三密的深层意义及其行相,以作为三密修习的前行。
我们平时看到佛菩萨本尊等的图像、塑像,多是以他们身上的持物或手印来判定其尊名。 其实,不论是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不动佛或药师佛,在他们住世的过程中所结的手印也有彼此相同的。
所以,用手印及持物来判断尊名,也不是绝对的分辨方法。但我们若单一的来看各个佛像,从手印还是可以了知其特别的愿力、因缘及特别的悟境,乃至其成道、说法时的特别状况。
例如阿弥陀佛的说法印和接引印是一般人较为熟悉,但其实这手印也在释迦牟尼佛身上出现过,只是现在我们把手印特殊化了。因阿弥陀佛的说法印和接引印特别常用,所以就以此手印分别。
再加上九品九生印,这是阿弥陀佛接引九品九生的人时,所示现的特有境界,是依照要往生的人的境界所现,给他们导引而九个手印并不是一定如此,只是在密教中被特殊化了。 阿弥陀佛也可能相应于因缘而在接引上品上生的众生时,示现法界定印,安住在圆满法性。
了解了这个因缘,我们就能更正确的认识手印。 在古代行者修法结手印时,有以下的注意事项。
在《大日经疏》卷十三引述善无畏三藏之说法:“西方尤秘印法,作时又极恭敬。 要在尊室外之中用语空静清洁之处,当澡浴严身,若不能一一浴者,必须洗净手,漱口,以涂香涂手等方得作也。
又作时须正威仪,跏趺等坐。不尔得罪,令法不得速成。”
大意是说结手印时,在环境上要选择清洁的静室,沐浴净身,端正仪容,结跏趺,方可结印。若无法沐浴,也要先净手、漱口,以香涂手,以此表示恭敬慎重之意。
此外,《青龙寺仪轨》中亦说,结印之际祈念诸佛加被,则可悉地。 此外,经中也说,结契印时,不应于显露处,如《陀罗尼集经》卷一中说:“露处作印咒法者,为恶鬼神之所得便。”
又说,于本尊像前作印,应以袈裟或净巾覆盖。所以日本东密通常在袈裟下或法衣袖中结印,但是台密则无如此。
南无阿弥陀佛 参考资料: 。
手印的意义 手印(梵文mudra,藏文phyag-rgya),又称为印契,现常指密教在修法时,行者双手与手指所结的各种姿势。
音译作母陀罗、慕捺罗、母捺罗,或称印相、契印、密印,或单称为“印”。 佛菩萨及本尊的手印,象征其特殊的愿力与因缘,因此我们与其结相同的手印时,会产生特殊的身体的力量和意念的力量,这和佛菩萨及本尊修证的本位力量的身心状况是相应的。
在密教中,手印是指曼荼罗海会诸尊为标示其内证之三昧境界,或修行者为了表达同於诸尊本誓,而於其手指上所结的密印。属於本尊身、语、意三密中之身密。
三密(梵文trini gahyani),是指秘密的三业,即是身密(梵kayaguhya),口密(梵vag-guhya)或称作语密,意密(梵mano-guhya)或称作心密,主要来自密教所说。 由于佛陀的三密作用极为微细甚深,非思惟所及,连十地菩萨也不能完全了知,故称三密,与众生之三业相应,能生起不可思议之大用。
众生之三业,虽然是染杂的,但却能契合佛之三密,且含摄於其中,而众生自心体性同于佛之三密,即众生三业实相皆是法性之作用,与佛之三密平等无二,所以也称为三密。 众生之三密中,行者手作本尊之印契,乃至行、住、坐、卧等一切事业,皆称之身密;口诵真言,乃至一切言语等口业,皆称语密;心中观本尊,乃至随一切因缘起念,各种事业,皆称为意密。
广泛的身密不是只有手印而已,任何的体姿都是属于身密的范围。人类的手很灵巧能够做出各种姿式,但都是建立在染污的无明上,所造作的动力都是来自食、瞋、痴、慢、疑。
例如,因为愤怒而举起拳头打人,甚至发展成一套拳法,或拿起武器攻击别人等等,无不是受无明的驱动,所造作出来的染业。从广义来讲,人类整个身体动作都是身业的范围,是众染污中而起的,和佛菩萨清净的身密不同。
三密可分为有相、无相二种:有相三密是佛与众生互融,入於瑜伽境界,行者身结印即身密,口诵真言即语密、意观本尊即意密,称为有相三密。 无相三密是指行者所有身、语之行为、自心所思惟者皆为三密,称为无相三密。
《大日经》卷六〈本尊三昧品〉印契可分成有形、无形二种,《大日经疏》卷二十解释:“印形亦有二种,谓有形、无形也。形即是青、黄、赤、白等色,方、圆、三角等形,屈、伸、坐、立及所住处之类也,印谓所执印即刀、轮、羂索、金刚杵之类也。
初心别缘而观,谓先观画尊等。约此而观名为有形。
后渐淳纯,又以加持力故自然而现,与心相应。尔时此本尊但从心现,不别外缘,故云无形也。”
而有相三密,是佛菩萨本尊之三密,加持于行者之三业上,故称为三密加持;无相三密,是佛之三密与行者之三密相应融合,故称为三密相应。 密宗依此三密加持、三密相应的广大作用,让我们能转凡夫身而成就佛身,也就是透过身、语、意三密的修持,让我们即身成佛,因此之故,我们当再探讨身、语、意三密的深层意义及其行相,以作为三密修习的前行。
我们平时看到佛菩萨本尊等的图像、塑像,多是以他们身上的持物或手印来判定其尊名。 其实,不论是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不动佛或药师佛,在他们住世的过程中所结的手印也有彼此相同的。
所以,用手印及持物来判断尊名,也不是绝对的分辨方法。但我们若单一的来看各个佛像,从手印还是可以了知其特别的愿力、因缘及特别的悟境,乃至其成道、说法时的特别状况。
例如阿弥陀佛的说法印和接引印是一般人较为熟悉,但其实这手印也在释迦牟尼佛身上出现过,只是现在我们把手印特殊化了。因阿弥陀佛的说法印和接引印特别常用,所以就以此手印分别。
再加上九品九生印,这是阿弥陀佛接引九品九生的人时,所示现的特有境界,是依照要往生的人的境界所现,给他们导引而九个手印并不是一定如此,只是在密教中被特殊化了。 阿弥陀佛也可能相应于因缘而在接引上品上生的众生时,示现法界定印,安住在圆满法性。
了解了这个因缘,我们就能更正确的认识手印。 在古代行者修法结手印时,有以下的注意事项。
在《大日经疏》卷十三引述善无畏三藏之说法:“西方尤秘印法,作时又极恭敬。 要在尊室外之中用语空静清洁之处,当澡浴严身,若不能一一浴者,必须洗净手,漱口,以涂香涂手等方得作也。
又作时须正威仪,跏趺等坐。不尔得罪,令法不得速成。”
大意是说结手印时,在环境上要选择清洁的静室,沐浴净身,端正仪容,结跏趺,方可结印。若无法沐浴,也要先净手、漱口,以香涂手,以此表示恭敬慎重之意。
此外,《青龙寺仪轨》中亦说,结印之际祈念诸佛加被,则可悉地。 此外,经中也说,结契印时,不应于显露处,如《陀罗尼集经》卷一中说:“露处作印咒法者,为恶鬼神之所得便。”
又说,于本尊像前作印,应以袈裟或净巾覆盖。所以日本东密通常在袈裟下或法衣袖中结印,但是台密则无如此。
南无阿弥陀佛 参考资料: 。
手印的意义 手印(梵文mudra,藏文phyag-rgya),又称为印契,现常指密教在修法时,行者双手与手指所结的各种姿势。
音译作母陀罗、慕捺罗、母捺罗,或称印相、契印、密印,或单称为“印”。 佛菩萨及本尊的手印,象征其特殊的愿力与因缘,因此我们与其结相同的手印时,会产生特殊的身体的力量和意念的力量,这和佛菩萨及本尊修证的本位力量的身心状况是相应的。
在密教中,手印是指曼荼罗海会诸尊为标示其内证之三昧境界,或修行者为了表达同於诸尊本誓,而於其手指上所结的密印。属於本尊身、语、意三密中之身密。
三密(梵文trini gahyani),是指秘密的三业,即是身密(梵kayaguhya),口密(梵vag-guhya)或称作语密,意密(梵mano-guhya)或称作心密,主要来自密教所说。 由于佛陀的三密作用极为微细甚深,非思惟所及,连十地菩萨也不能完全了知,故称三密,与众生之三业相应,能生起不可思议之大用。
众生之三业,虽然是染杂的,但却能契合佛之三密,且含摄於其中,而众生自心体性同于佛之三密,即众生三业实相皆是法性之作用,与佛之三密平等无二,所以也称为三密。 众生之三密中,行者手作本尊之印契,乃至行、住、坐、卧等一切事业,皆称之身密;口诵真言,乃至一切言语等口业,皆称语密;心中观本尊,乃至随一切因缘起念,各种事业,皆称为意密。
广泛的身密不是只有手印而已,任何的体姿都是属于身密的范围。人类的手很灵巧能够做出各种姿式,但都是建立在染污的无明上,所造作的动力都是来自食、瞋、痴、慢、疑。
例如,因为愤怒而举起拳头打人,甚至发展成一套拳法,或拿起武器攻击别人等等,无不是受无明的驱动,所造作出来的染业。从广义来讲,人类整个身体动作都是身业的范围,是众染污中而起的,和佛菩萨清净的身密不同。
三密可分为有相、无相二种:有相三密是佛与众生互融,入於瑜伽境界,行者身结印即身密,口诵真言即语密、意观本尊即意密,称为有相三密。无相三密是指行者所有身、语之行为、自心所思惟者皆为三密,称为无相三密。
《大日经》卷六〈本尊三昧品〉印契可分成有形、无形二种,《大日经疏》卷二十解释:“印形亦有二种,谓有形、无形也。形即是青、黄、赤、白等色,方、圆、三角等形,屈、伸、坐、立及所住处之类也,印谓所执印即刀、轮、\索、金刚杵之类也。
初心别缘而观,谓先观画尊等。约此而观名为有形。
后渐淳纯,又以加持力故自然而现,与心相应。尔时此本尊但从心现,不别外缘,故云无形也。”
而有相三密,是佛菩萨本尊之三密,加持于行者之三业上,故称为三密加持;无相三密,是佛之三密与行者之三密相应融合,故称为三密相应。 密宗依此三密加持、三密相应的广大作用,让我们能转凡夫身而成就佛身,也就是透过身、语、意三密的修持,让我们即身成佛,因此之故,我们当再探讨身、语、意三密的深层意义及其行相,以作为三密修习的前行。
我们平时看到佛菩萨本尊等的图像、塑像,多是以他们身上的持物或手印来判定其尊名。 其实,不论是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不动佛或药师佛,在他们住世的过程中所结的手印也有彼此相同的。
所以,用手印及持物来判断尊名,也不是绝对的分辨方法。但我们若单一的来看各个佛像,从手印还是可以了知其特别的愿力、因缘及特别的悟境,乃至其成道、说法时的特别状况。
例如阿弥陀佛的说法印和接引印是一般人较为熟悉,但其实这手印也在释迦牟尼佛身上出现过,只是现在我们把手印特殊化了。因阿弥陀佛的说法印和接引印特别常用,所以就以此手印分别。
再加上九品九生印,这是阿弥陀佛接引九品九生的人时,所示现的特有境界,是依照要往生的人的境界所现,给他们导引而九个手印并不是一定如此,只是在密教中被特殊化了。阿弥陀佛也可能相应于因缘而在接引上品上生的众生时,示现法界定印,安住在圆满法性。
了解了这个因缘,我们就能更正确的认识手印。 在古代行者修法结手印时,有以下的注意事项。
在《大日经疏》卷十三引述善无畏三藏之说法:“西方尤秘印法,作时又极恭敬。要在尊室外之中用语空静清洁之处,当澡浴严身,若不能一一浴者,必须洗净手,漱口,以涂香涂手等方得作也。
又作时须正威仪,跏趺等坐。不尔得罪,令法不得速成。”
大意是说结手印时,在环境上要选择清洁的静室,沐浴净身,端正仪容,结跏趺,方可结印。若无法沐浴,也要先净手、漱口,以香涂手,以此表示恭敬慎重之意。
此外,《青龙寺仪轨》中亦说,结印之际祈念诸佛加被,则可悉地。 此外,经中也说,结契印时,不应于显露处,如《陀罗尼集经》卷一中说:“露处作印咒法者,为恶鬼神之所得便。”
又说,于本尊像前作印,应以袈裟或净巾覆盖。所以日本东密通常在袈裟下或法衣袖中结印,但是台密则无如此。
打坐的话最好按"七支坐法",这样比较如法一点吧,合十祝吉祥,阿弥陀佛. 七支坐法,就是指肢体的七种要点: (一)双足伽趺(双盘足)。
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
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刚坐。开始习坐,单盘也不可能时;也可以把两腿交叉架住。
(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个骨节,犹如算盘子的叠竖。
但身体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过拘泥直竖,更不可以过分用力。 (三)左右两手圜结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
两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拄。这在佛家,便叫做“结手印”,这种手势,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四)左右两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为止,不可以沉肩亸背。 (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
前颚内收(不是低头),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 (六)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象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
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七、八尺处,或一丈一、二尺许。(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静坐之初,先行闭目为佳。)
(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参考附图),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 附带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凡在静坐的时候,必须使脑神经以及全身神经与肌肉放松,绝对不可有紧张状态。
最好是微带笑容,因为人在笑时,神经自然会全部放松。 (二)初学静坐者,不可以吃过饭就打坐,以免妨碍消化。
同时也不能在肚子饿时打坐,以免分散心神。 (三)静坐时空气必须流通,但是不能让风直接吹到身上。
(四)静坐时光线不能太暗,否则容易昏沉;光线也不能太强,否则容易紧张。 (五)气候凉冷的时候,要把两膝和后脑包裹暖和,即使热天打坐,亦不可使膝盖裸露。
(六)初学静坐不要勉强坐太久,以时间短、次数多为原则。 (七)初习静坐时多半无法双盘,则以单盘为宜。
单盘时臀部必须加坐垫,坐垫的高矮依各人身体状况而定,总以舒适为原则,如果坐垫太高或太矮;都会使神经紧张。至于坐垫的软硬程度也必须适中,否则引起身体的不适,则影响静坐的心情和效果。
说明:(一)两腿双盘的跏趺坐为最正规的七支坐法。 (二)跏趺坐也要加坐垫、除非气脉全通,才可以不垫。
(三)初学静坐多半无法双盘,则酌情采用以下各图所示的其他坐姿。 说明:(一)坐垫约两、三寸。
随各人舒适度自作调整。 (二)初习静坐无法两腿双盘,则采用单盘。
随各人生理状况,自由选取金刚坐或如意坐。 (三)如果无法单盘,或者单盘坐到腿麻。
而想继续用功,则可改用下列任何一种姿势。 说明: (一)正襟危坐为历来儒家所惯用的静坐姿势。
(二)吉祥卧为佛家所主张的睡姿。孕妇如果单盘对腹部造成压力可改用吉祥卧,或任意选取对自己较为舒适的坐姿。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