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术前准备:(1)牙周基础治疗。
只有经过牙周基础治疗将牙石、菌斑等局部刺激因素去除后,才能消除牙龈炎症所造成的水肿、充血、松软,评价出真正的龈外形和牙周袋深度,减少术中出血以保证术野清晰。(2)口腔卫生指导。
必须使患者在术前掌握菌斑控制的方法,并坚定在术后进行规律牙周维护的决心,为术后维持良好的疗效打下基础。(3)了解患者全身健康状况。
应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如血细胞分析、凝血功能检查及某些传染病的筛查,判断患者是否可以耐受牙周翻瓣术。(4)做好解释工作。
使患者明白手术的必要性、目的、预期效果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取得患者知情同意。(5)详细检查记录手术部位的牙周袋深度、附着水平、龈缘位置、附着龈宽度、牙齿动度等临床指标,以便进行手术设计和手术操作。
2.感染控制:术前应清除术区的菌斑,以0.12%氯己定含漱1分钟进行口内消毒,以75%酒精对口周皮肤进行口外消毒,铺消毒孔巾,保证术区周围为无菌区。虽然口腔是一个有菌的环境,但尽量保持术区的无菌状态,并在术后一月防止术区感染,对于组织愈合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在术后可使用0.12%氯己定含漱1个月。翻瓣术术后一般不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但在某些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可使用抗生素4~7天。3.局部麻醉:可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或神经传导阻滞麻醉,使手术无痛顺利进行。
一般多用4%复方阿替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即可。还应在术区每个牙龈乳头加注药物使乳头发白,可减少术中出血并加强麻醉效果。
4.切开和翻瓣:翻瓣术的切口设计主要取决于手术目的及需要暴露牙面及骨面的程度,以及最终将瓣复位的水平等因素,在此不做赘述。切开后用钝的分离器沿牙槽骨翻起黏膜-牙槽骨膜瓣,暴露病变区。
5.清创和根面平整:通过切开、翻瓣暴露病变区后,应对病变区进行彻底的清创,彻底清除病理性肉芽组织、根面上残存的牙石等,尤其是深牙周袋和根分叉区等通过闭合刮治不易到达的部位,并应进行根面平整,刮除受内毒素侵蚀的牙骨质表层,形成清洁的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牙根表面,以利于组织愈合。6.缝合:完成清创和根面平整后,应对龈瓣进行复位缝合,将龈瓣固定在所希望的位置上,龈瓣要完全覆盖骨面,并与骨面和牙面贴合。
详细的缝合技术在此不做赘述。7.术后护理:术后护理的重要原则为防止出血、减轻组织水肿、控制菌斑、防止感染、促进组织愈合。
(1) 术后放置牙周塞治剂。塞治剂具有止血、止痛、保护伤口、防止感染、固定软组织等作用),可避免咀嚼时食物摩擦伤口,以减轻对术区的损伤。
(2) 在面部与手术区相应处放置冰袋,以减轻术后组织水肿。(3) 手术当天可刷牙,但不刷手术区,可用0.12%氯己定含漱,每天2次,以减少菌斑形成。
(4) 若手术范围广,或进行了骨成形、植骨等,可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4~7天。(5) 术后一周内尽量不用术区咀嚼食物,以免牙龈组织受到机械创伤。
(6) 术后1周拆线,若创口愈合欠佳,可再敷塞治剂一周。拆线后应强化对患者的菌斑控制指导。
(7) 拆线后可对术区用生理盐水或1%过氧化氢冲洗,如愈合满意,患者可开始用软毛牙刷轻轻刷牙,用牙签轻柔清洁牙邻面,注意早期不要用牙间隙刷,以免对邻面组织造成损伤。(8) 拆线后可每2周复查一次,检查菌斑控制情况,此后复查间隔时间可逐渐延长。
8.术后并发症及处理:翻瓣术后2天可能出现术区相应面部肿胀,常为手术过程的正常非感染性炎症反应,一般3~4天可消退;有些患者术后会出现牙根面敏感,一般数周后会逐渐消失;术后短期牙齿松动度可能增加,一般术后4周可恢复至术前水平;组织愈合的过程一般需要6周时间,因此术后6周不应探诊牙周袋。翻瓣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及处理原则如下:(1)术后持续出血:应去除塞治剂,找出出血部位及原因,进行相应处理。
可压迫止血,止血后重新放置塞治剂。(2)术后疼痛:一般情况下,只要术中遵循基本原则,术后疼痛和不适非常轻微。
常见术后疼痛的原因为牙周塞治剂过度伸展,妨碍了系带运动,造成局部黏膜水肿及溃疡,一般出现在术后1~2天,去除塞治剂过度伸展部分,疼痛即可消失。术中骨暴露及骨面干燥时间过长也可引起术后较严重的疼痛,可服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但对同时服用降压药的患者需慎用,因此类药物会干扰降压药的效果。
与感染有关的术后疼痛常伴局部淋巴结肿大或低热,此时应服用抗生素和止痛剂。(3)肿胀:术后2天内有些患者术区相应面颊部可能会出现肿胀,一般质软、无痛,淋巴结也可肿大,此为手术过程的非感染性炎症反应,属正常反应,一般术后3~4天即逐渐消退。
对肿胀持续存在或加重、疼痛者,则应使用抗生素,并告知患者在肿胀区做间断热敷。(4)术区牙齿咬合痛:可由不同原因引起。
如塞治剂过多,干扰咬合可引起咬合痛,通过检查,去除过多塞治剂即可消除;术后炎症反应扩展至牙周韧带,也可能导致咬合痛,一般随着术后时间延长症状逐渐消退,如症状加重,则应去除塞治剂,检查术区有无感染或残留牙石等局部刺激无,如有脓肿,应切开引流,并彻底清除残留。
(1) 长结合上皮性愈合:原来暴露于牙周袋内的牙根表面有一层 长而薄的结合上皮,直达原来的袋底上皮附着位置,与牙根面之间以半 桥粒体和基底板的方式连接。
这种愈合方式称为长结合上皮性愈合, 这是翻瓣术和龈下刮治术后最常见的愈合方式。临床上表现为牙周探 诊深度变浅或消失。
(2) 新附着:在原来已暴露于牙周袋内的病变牙根面上有新的牙骨 质形成,其中有新的牙周膜纤维埋入,这些纤维束的另一端埋人新形成 的牙槽骨内,形成新的生理性排列、有功能性的牙周支持组织,新形成的 结合上皮位于治疗前牙周袋底的冠方。这是一种理想的愈合方式。
(3) 再附着:在未暴露于牙周袋内的正常牙根面上,以及术区邻近 被翻瓣的健康牙根上,原来具有正常的牙周附着结构手术中被急性破 坏,在翻瓣术后的愈合过程中,龈瓣与正常的牙根面重新结合,上皮附 着在原来的水平,胶原纤维也与根面的牙骨质、牙槽骨重新附着。
牙周翻瓣术后的愈合方式有: (1) 长结合上皮性愈合:原来暴露于牙周袋内的牙根表面有一层 长而薄的结合上皮,直达原来的袋底上皮附着位置,与牙根面之间以半 桥粒体和基底板的方式连接。
这种愈合方式称为长结合上皮性愈合, 这是翻瓣术和龈下刮治术后最常见的愈合方式。 临床上表现为牙周探 诊深度变浅或消失。
(2) 新附着:在原来已暴露于牙周袋内的病变牙根面上有新的牙骨 质形成,其中有新的牙周膜纤维埋入,这些纤维束的另一端埋人新形成 的牙槽骨内,形成新的生理性排列、有功能性的牙周支持组织,新形成的 结合上皮位于治疗前牙周袋底的冠方。 这是一种理想的愈合方式。
(3) 再附着:在未暴露于牙周袋内的正常牙根面上,以及术区邻近 被翻瓣的健康牙根上,原来具有正常的牙周附着结构手术中被急性破 坏,在翻瓣术后的愈合过程中,龈瓣与正常的牙根面重新结合,上皮附 着在原来的水平,胶原纤维也与根面的牙骨质、牙槽骨重新附着。
牙周翻瓣术后的愈合方式有: (1) 长结合上皮性愈合:原来暴露于牙周袋内的牙根表面有一层 长而薄的结合上皮,直达原来的袋底上皮附着位置,与牙根面之间以半 桥粒体和基底板的方式连接。
这种愈合方式称为长结合上皮性愈合, 这是翻瓣术和龈下刮治术后最常见的愈合方式。 临床上表现为牙周探 诊深度变浅或消失。
(2) 新附着:在原来已暴露于牙周袋内的病变牙根面上有新的牙骨 质形成,其中有新的牙周膜纤维埋入,这些纤维束的另一端埋人新形成 的牙槽骨内,形成新的生理性排列、有功能性的牙周支持组织,新形成的 结合上皮位于治疗前牙周袋底的冠方。 这是一种理想的愈合方式。
(3) 再附着:在未暴露于牙周袋内的正常牙根面上,以及术区邻近 被翻瓣的健康牙根上,原来具有正常的牙周附着结构手术中被急性破 坏,在翻瓣术后的愈合过程中,龈瓣与正常的牙根面重新结合,上皮附 着在原来的水平,胶原纤维也与根面的牙骨质、牙槽骨重新附着。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86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