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
具体来说,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开始于感觉与知觉。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如感觉到颜色、明暗、声调、香臭、粗细、软硬等。而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的认识,如看到一面红旗、听到一阵嘈杂的人声、摸到一件轻柔的毛衣等。
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概括地认识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是思维。
人们还能利用语言把自己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接受别人的经验,这就是语言活动。
扩展资料:
人的认知能力与人的认识过程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认知是人的认识过程的一种产物。一般说来,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联想、思考)等都是认识活动。认识过程是主观客观化的过程,即主观反映客观,使客观表现在主观中。
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例如:有人喜欢与别人讨论问题,从别人那里得到启发;有人则喜欢自己独立思考。
个体在认知风格上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儿童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某种认知风格可能会保持到成年。认知加工方式有许多种,主要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和沉思、同时性和继时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认知
我们说,我们对于我们所直接察觉的任何事物都是有所认识的,而不需要任何推论
过程或者是任何有关真理的知识作为中媒介。因此,我站在桌子面前,就认识构成桌子
现象的那些感觉材料,——桌子的颜色、形状、硬度、平滑性等等;这些都是我看见桌
子和摸到桌子时所直接意识到的东西。关于我现在所看见的颜色的特殊深浅程度,可能
有很多要谈的,——我可以说它是棕色的,也可以说它是很深的,诸如此类。但是像这
类的陈述虽然可以使我认知有关颜色的真理,但却不能使我对于颜色本身知道得比过去
更多:仅就与有关颜色的真理的知识相对立的有关颜色本身的知识而论,当我看见颜色
的时候,我完完全全地认知它,甚至于在理论上也再不可能有什么关于颜色本身的知识
了。因此,构成桌子现象的感觉材料是我所认识的事物,而且这些事物是按照它们的本
来样子为我所直接认知的。
但是,对于作为物体的桌子,我所具有的知识便恰恰相反了,那并不是直接的知识。
就它的实际而言,它是由对于那些构成桌子现象的感觉材料的认识而来的。我们已经看
到,我们可能、而且可以毫不荒谬地怀疑桌子的存在,但是要怀疑感觉材料则是不可能
的。我对于桌子所具有的知识是属于我们应该称之为“描述的知识”那一类的。桌子就
是“造成如此这般感觉材料的物体”。这是在用感觉材料来描述桌子的。为了要认知有
关桌子的任何东西,我们便必须认知那些把桌子和我们所已认识的东西相联系起来的真
理:我们必须知道“如此这般的感觉材料都是由一个物体造成的”。我们没有一种直接
察觉到桌子的心灵状态;我们对于桌子所具有的全部知识实际上就是有关真理的知识,
而成其为桌子的那个确实的东西严格说来却是我们毫无所知的。我们知道有一种描述,
又知道这种描述只可以适用于一个客体,尽管这个客体本身是不能为我们所直接认知的。
在这种情形中,我们说我们对于这个客体的知识便是描述的知识。
我们的一切知识,不管有关事物的知识或是有关真理的知识,都以认识作为它的基
础。因此,考虑都有哪些事物是我们所已经认识的,就非常之重要了。
我们已经看到,感觉材料是属于我们所认识的事物之列的;事实上,感觉材料提供
了有关认识的知识的最显明而最触目的例子。但是如果它们是唯一的例子,那么我们的
知识所受的限制便要比实际上更大得多。我们便只会知道现在呈现于我们感官之前的东
西:过去的我们便将一无所知,——甚至于会木知道有所谓的过去,——我们也不能有
关于感觉材料的任何真理,因为一切真理的知识(以后我们就要指明)都要求能认识那
些根本与感觉材料性质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有时被人称为“抽象观念”,但是我们将
称之为“共相”。因此,想要使我们的知识获得任何相当恰当的分析,我们就必须在感
觉材料以外,还考虑认识别的事物。
超出感觉材料范围之外首先需要加以考虑的,就是通过记忆的认识。很显然,我们
常常记得我们所曾看见过的或听见过的或以别种方式曾达到我们感官的一切事物,而且
在这种情况中,我们仍旧会直接察觉到我们所记忆的一切,尽管它表现出来是过去的而
不是现在的。这种从记忆而来的直接知识,就是我们关于过去的一切知识的根源。没有
它,就不可能有凭推论得来的关于过去的知识了,因为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有任何过去的
事物是能够加以推论的。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
认知也可以称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
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对认知进行研究的科学被称为认知科学。
儿童的认知能力包括感知觉能力、注意力、记忆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推理能力等。
现代心理学之父奈瑟在第一部专门系统研讨认知活动的著作《认知心理学》中强调指出,认知指的是感觉输入的转换、简化、储存、恢复和运用的所有过程。
感知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其中感觉是经由各个感觉器官传递产生的,没有经过整合的信息,而知觉是有组织的,对感觉到的信息进行了整合并赋予了意义。
一般来说,知觉在感觉之后,但在时间上,知觉和感觉过程经常是重叠的。
注意还包括共同注意。共同注意,有时候也叫做联合注意,是指个体追随另一个个体的注意而使得两个人共同注意同一个物体的过程。
记忆是人们对于过去经验的保存和再现,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或再认,记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没有记忆,那人们就无法保持感知到的信息,也无法学习和思考。
思维能力是人们认知能力一个重要体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阶段,其中问题解决能力和推理能力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都需要认知能力的参与,比如,儿童看到花草树木,能够认识到物体有不同的形状;
儿童开始认识父母、朋友,指出照片中的爸爸妈妈,记住一些事情而忘记另一些事情,学会唱儿歌和讲故事;
儿童能够认出镜子中的自己,知道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也渐渐能够表达自己的开心、愧疚、不好意思等情绪;
儿童慢慢地学会说话,学会数数,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学会下棋和玩游戏,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遇到困难也会向他人求助等,儿童在生活中的各种活动都体现了儿童已有的认知能力水平。
扩展资料
儿童的认识能力特点:
1、从感觉和知觉来看,三、四岁的儿童还不能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观察,他们感知的是事物的外表,喜欢观察具体的、突出的、鲜明的东西。
只有到了五、六岁的时候,才逐渐具有目的性:才能逐步地按照预定的任务和成人的要求,有意地进行感知和观察活动。
2、学前儿童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正在逐步形成。
3、学前儿童的记忆带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和无意性。凡是与儿童生活有直接联系的、印象鲜明、能引起儿童兴趣的具体事物,他们就容易记住。
4、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是: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正在发展。学前儿童的无意想象表现在主题多变化。学前儿童的想象主要是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才开始发展。
5、学前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初步的抽象概括性。具体形象是对摆在他们面前的,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具体事物才能进行思维。
6、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首先是口头语言有了蓬蓬勃勃的发展。儿童是从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从语言的习惯上逐渐学会掌握一定的语法结构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认知能力
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3-5岁的学龄前儿童处于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5岁儿童已能初步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表象进行加减,能初步理解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等。应有目标、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孤独症儿童的认知能力进行训练与培养。认知训练应以孤独症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为依据选择训练内容,以培养与提高孤独症儿童多项认知能力为目标,以图形、数字、符号及文字为训练材料。
认知训练的具体目标是: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知觉、记忆、表象、思维等各方面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康复目标。在家庭康复中,认知训练的内容包括注意训练、图形认知、颜色认知、数字认知、同类匹配、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比较排序等等。
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儿童的认知活动是有规律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新生儿出世后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反射活动,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游泳反射、步行反射等。不久,又在这些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条件反射。当然,这些活动还不是认知,只能说是认知发展的最初基础。婴儿出生4~5个月,还不能认识外界物体是永久存在的。在他看来,存在的只有他直接感知到的东西。譬如,他正在玩皮球,如果皮球滚到地下看不见了,他不会去找皮球,而是转移注意去看或玩别的东西了。从半岁到2岁,才逐渐认识到物体的永存性。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即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它由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要素组成。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中的心理特征。
人们获得知识或运用知识的过程开始于感觉与知觉。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如感觉到颜色、明暗、声调、美丑、粗细、软硬等。而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的认识,如看到一面红旗、听到一阵嘈杂的人声、摸到一件轻软的毛衣等。这时候我们所认识到的已经不再是事物的个别属性或特性,而是事物的联系与关系了。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
感觉
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起点,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比如物体的颜色、形状、声音等)进行直接反映的过程。感觉分为外部感觉(视、听、味、嗅、触觉)和内部感觉(平衡觉、运动觉、机体觉)。其中视听提供的外部信息占人们所获信息的80~90%。因此,组织在开展公关活动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公众的视听感觉,对色彩的应用,视觉效果的处理,乐音的安排,以求活动效果达到更为满意。
知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反映。是较为复杂的心理现象,是大脑对不同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加工的结果。(知觉以感觉为前提,但它不是感觉的简单的集合,而是在综合了多种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整体映象)
思维
是客观事物的一般属性和内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并且,通过语言活动,人们把自己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接受别人的经验。另外,人们还具有想象的活动,这是凭借在头脑中保存的具体形象来进行的。
据了解,学习能力包括:基本学习能力——注意力,核心学习能力——记忆力,高级学习能力——思维力,学习动力——心理能力等四大部分。
注意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是人的智力活动、学习活动的总调度师,注意力是知识的窗户,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不进来。一般来说,有意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学习成绩优秀,有意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成绩都不好。
所以注意力是最重要的基本学习能力。注意力包括视觉注意力、听觉注意力和综合注意力。
综合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出现上课、做作业坐不住现象。听觉注意力发展落后的学生,上课就听不进去;视觉注意力发展滞后的学生,容易看不仔细,容易看错、漏看等。
记忆力是智力的核心内涵,因为一切知识都需要记忆,所以记忆力就是核心学习能力。包括听觉记忆力、视觉记忆力、机械记忆力、意义记忆力、瞬间记忆力、短时记忆力、长时记忆力。
听觉记忆力好的学生,能够听过就记住,听课效率好,学习很轻松。而听觉记忆力不好的学生,则听课效率差,一般来说成绩会不好,视觉记忆力好的学生,就会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就能够看过就记住,背课文、记单词、记生词很快,成绩优秀;而视觉记忆力不好的同学,记单词、背课文慢,文科都会比较差。
读书学习是高级脑力劳动与活动,需要理解、需要思考、需要分析,所以思维能力是高级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包括两大方面,一个是反应能力,一个是思维方法。
反应能力是指思维反应的速度,反应快不快。思维方法包括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又包括对比分析能力、概括归纳总结能力、类比分析能力、逻辑推力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等,一个孩子会不会学习,能不能取得好成绩,就看思维能力强不强。
心理能力指的是心理定向类型、自我确认、上进心、主动性、责任心、意志力、抗挫折能力、心理归因、情绪控制力、宽容、感恩、理解、合群等情商因素,是学习的动力系统 这四个方面的能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组形成综合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和成绩。家长或考生应从小并一直着重培养孩子或自己的学习能力、提升学习能力。
这样就会自己学习,自己主动学习,并取得好成绩,从根上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80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