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统地说:因为范围你给的太大了,我就只说重点好了 中古史:重点是大一统时候的经济 文化 外交和民族关系 然后是几个朝代的比较,如秦和隋的共同点 唐和汉的共同点 中国近代史: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发展过程 政治变革和斗争以及不同的政治变 革和斗争的比较 反抗侵略的历程 民族经济发展的历程 中国现代史:经济的发展 党的各个会议 文革你可以忽略掉的 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 世界史:资本主义的发展 重点啊~~~~文艺复兴 三次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重点是法国和英国的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 苏联领导人所采取的措施和纲领是很重点的 最好能系统的做好比较和寻找其中的联系 二战比一战重要 以及两次战争的比较和异同点 战后的国际新形势和 因此而产生的两个国际机构是很重点的东西 现在的国际新秩序 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 美国 东亚和中国 你主要要联合今年的热点啊 不过总的来说 经济都是很重点的东西 多关注一下吧 还有你问的真的很笼统啊 详细点说: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 集权 专制 ↓ ↓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
(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
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
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
【课标考纲考点】1.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内容(财产等级制度 公民大会 四百人会议民众法庭 解负令 发展农工商业的措施) 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 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商鞅变法内容(废除“世卿世禄制” 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 “为田开阡陌封疆” 推行县制 统一度量衡制等) 改革的成效以及商鞅个人的结局3.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统一北方 改革内容(俸禄制 均田制 三长制 新租调制 迁都洛阳 汉化政策) 历史作用4.王安石变法 “三冗” “两积” 内容(“富国之法”(经济改革措施) “强兵之法”(军政改革措施) “育才之法”(教育改革措施) “三不足”精神 历史作用5.欧洲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赎罪卷 马丁•路德改革(《九十五条论纲》 “因信称义”) 加尔文改革(《基督教原理》 “先定论”) 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法国与英国对埃及的入侵 改革的内容(发展农业、工业、商业的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扩张战争 改革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克里米亚战争 “二一九法令”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8.明治维新 “黑船来航” 幕府统治危机 武装倒幕运动 改革内容(废藩置县 四民平等 土地制度改革 殖产兴业 富国强兵 文明开化 《日本帝国宪法》) 军国主义与对外扩张 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马关条约》的签订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早期维新思想家 康有为与《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公车上书 《中外纪闻》 强学会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应诏统筹全局折》 保国会 《定国是诏》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戊戌政变 【专题知识梳理】1.中国古代封建化的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必然性 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 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顺应时代潮流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北魏崛起后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目的 富国强兵,建立封建统治 顺应民族融合趋势,巩固统治主要内容 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实行连坐法;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经济上颁布均田制租调制与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政治上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和考核制度 文化上由平城迁到洛阳风俗上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说汉话、改汉制 性质 加强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的封建化改革 统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成功原因 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
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富国强兵;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得到秦孝公支持;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与趋势;适应了历史发展与前进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孝文帝本人改革意志坚定。
进步性 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需要;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符合社会生产力和封建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奠定了统一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顺应了时代潮流,加快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 启示 改革是国家民族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国家民族才会有光明前程;只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西方古希腊的梭伦改革和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 古希腊的梭伦改革 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原因背景 ①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直接原因)②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
(改革的阶级基础)③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政治前提) ①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和阻碍;②政治: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的障碍,统一民族国家的兴起;③社会矛盾: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天主教的搜刮激化了社会矛盾;④思想: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性,反对神性,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⑤导火线:教会在德国兜售“赎罪券”敛财。
目的性质 奴隶主阶级为缓解社会矛盾,稳定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的改革 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早期资产阶级政治运动主要内容 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②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提倡节俭;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④重组国家权力机构;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并创立了两个新机构——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1517年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 (即信仰得救)认为圣经 是唯一信仰的根据;1536年加尔文教和瑞士宗教改革反对盲从天主教会,《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主张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主张建立民主教会、政教合一。
历史意义 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
第一章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节 鸦片战争重点问题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其一,从英国方面来分析。
1、英国是世界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经济实力强大,武器装备先进,且有“海上霸王”之称,它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2、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已完全占有印度,又不断对缅甸、阿富汗、伊朗等国发动侵略。
它在东方建立的殖民体系,已经成为侵略中国的前沿阵地。其二,从中国方面来分析。
中国已处于封建社会晚期,且危机四伏,虽然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曾一度出超,但这是一种低消费水平层次上的满足,恰恰反映了中国经济的落后。由于自然经济的抵制和清政府的闭关政策,英无法用一般的工业品打开中国的市场,为了改变自己在贸易上的不利地位,便无耻地向中国走私鸦片,这不仅平衡了英国对华贸易差额,也造成中国白银外流,对英国政府和资本家都是极为有利的。
因此,当清政府下决心根除鸦片危害,派林则徐去禁烟时,不可避免地触及到了英国的既得利益,这样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英政府便决定要用坚船利炮为其经济侵略开路了。所以说,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
2、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1、英国方面: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急于在全世界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古老的中国成为它的目标,因此英国发动的这场战争是准备充分,蓄谋已久。2、中国方面:(1)清朝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统治者又闭目塞听,愚昧无知,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全面落后。
(2)清政府战和不定,组织不利。(3)清政府长期以来与人民群众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使得蕴藏在群众中的巨大力量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尽管曾有军民奋起抵抗,但仍然无法扭转战争失败的结局。
总之,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强大的资本主义制度。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影响重点问题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1、含义:“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
“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它们的基本定义是:资本主义国家侵入封建国家,促使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把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社会,同时控制这些国家,使它们在政治上、经济上从属于自己,把独立国家变为半封建国家。
2、二者的关系是:半殖民地与半封建是互相联系的,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2、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首先,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深刻变化,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其次,使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再次,使中国的革命任务发生变化,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由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转变为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还有一段,一、鸦片战争 1、背景:清政府政治腐败、国防废弛、矛盾尖锐;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加紧对外扩张 2、鸦片走私:原因; 闭关锁国、英国入超、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影响:掠夺大量白银,摧残中国人民身心健康 3、禁烟运动;:原因:鸦片走私严重,危及清政府统治 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1839、6) 4、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列强为了夺取 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1839年) 5、过程(理解即可):第一阶段:(1840年——1841年),珠江口——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南下广东 第二阶段:( 1841年——1842年),攻占虎门炮台——强占香港岛——南京下关江面 军民抗战: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浙江定海葛云飞重炮牺牲 鸦片战争 6、结果:清政府战备求和,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附件,中美《 望厦条约》(1844)、中法《黄埔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 割香港岛 ;(破坏 领土主权完整)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南京条约》附件: 攫取中国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受到破坏)、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等特权 7、影响; 社会性质:中国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 革命任务:反侵略 反封建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1、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一方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受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承担军事义务)和力役(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2、宗法制的基本内容:(1)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2)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3)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的统一(1)时间:公元前221年。
(2)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2、皇帝制度的创立:秦始皇创立。
特点:皇帝至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3、中央集权制度(1)中央:三公九卿制①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②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2)地方:郡县制设置:郡——县——乡——里。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县”隶属于“郡”。
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1)秦汉“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2)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对于中国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汉朝刺史制度:(1)创立者:汉武帝。
(2)史实: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3)目的(作用):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2)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明成祖(永乐帝)朱棣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阁员官位较低,内阁无实权。
2、清朝的军机处:(1)时间:清雍正年间(雍正皇帝)。(2)职权:由单纯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
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3)特点: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较高)、密。
(4)作用: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3、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注:人民、岳麓两版皆不明确)(1)积极性:①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②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③有利于民族融合④有利于人民创造灿烂文明。
(2)消极性: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要学好历史,多背是应该的,但要有技巧,平时要将知识点归纳起来,列成树状图,先背好主干知识,熟透了才背分支,一定要每天背,一有时间就要看书,看多了就自然有感情。
晚睡之前回忆起当天所背过的内容,回忆不起的第二天就马上看书。不过一定不要死记硬背,否则你就一定会讨厌历史的.何况死记硬背有很多弊端,意思费力大,收效小,事倍功半,背了好张时间,也没有记住多少东西。
二是记不准,易混淆,张冠李戴,错记漏记,把观念或原理弄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三是记不牢,容易忘,费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记住的东西,没有多长时间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所以历史就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忌死记硬背。这些都是我从一个高考状元的博客里总结出来的,你也可以搜一下他的博客李晓鹏新浪博客去里面看看。
里面有很多关于历史的好的学习方法、解题窍门,都是他的经验总结,希望能够帮到你哦!这个世界没有笨小孩,只有笨方法,只要你努力了,找对好方法,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学好历史的!加油吧。
历史1必修介绍 陈其 一、本模块主要知识与能力目标本册属于必修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对本模块主要内容表述如下:“历史(I)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这段文字概括了本模块的基本内容,以及在人类历史中政治活动的重要性及其与人类其他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根据《标准》,本模块学习的目的是:“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二、本模块结构本模块的编写,严格遵照《标准》制定的学习要点,采用专题体和中外合编的方式,全书共分为9个专题。
在中国历史方面,设有5个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这些专题基本上都是围绕某历史阶段最为突出的政治主题、以时间为序来展开讲述的。
其中,专题一主要是讲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探讨古代中国不同历史阶段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对中国历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专题二和专题三主要是近代历史的内容,专题二重点是讲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专题三重点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这两个专题联系密切,专题二为专题三的讲述提供了深刻的历史背景。通过专题二的学习,同学们知道近代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那么,反对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就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专题三通过对主要民主革命运动的讲述,说明了这一历史任务最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专题四和专题五是关于现代历史的部分,内政与外交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专题四重点介绍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问题,阐明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以及其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同时也说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专题五主要是讲现代中国在对外关系中所奉行的方针政策、在外交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中国积极参加的外交活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在世界历史方面,设有4个专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各个专题间,特别是前三个专题之间,不但有着历史发展的时间逻辑,也有学科内部的科学逻辑。
专题一论述的是西方古代民主与法制的起源与发展;专题二虽然跨过了欧洲的封建社会,但还是围绕主题,叙述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发展。专题三与专题二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叙述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作为资产阶级对立面——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揭示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的出现到社会主义制度成为现实的历史过程。
专题四叙述了当代世界最重要的政治格局特征,即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实际上,它叙述了战后从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相对峙的两极格局到多极化格局的转变过程。
本册教科书根据专题分为9个单元,共27篇课文。外加3个活动课,共计30篇课文,33课时。
其中,第二单元第1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第三单元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第四单元第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各为2课时/课,其他均为1课时/课。三、重视探究学习能力除知识目标外,能力的培养同样受到重视。
《标准》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据此,编者特别设计了三节探究活动课:(1)从1913年的一份问卷测试谈起——历史问卷分析研讨会(2)多民族凝聚的中华民族——尝试自编教材(3)伊拉克战后的重建问题——模拟召开一次联合国会议设置三节探究活动课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锻炼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包括写研究报告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搜集历史资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组织表达能力等等。
四、本模块与其他必修模块之间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活动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恩格斯在1883年《卡尔·马克思的葬仪》。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5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