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的体裁】 我国的诗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
古典诗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诗歌,包括诗、词、曲;现代诗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出现的新诗体,包括新体诗和以旧体诗形式反映现代生活的诗。古典诗歌中的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指唐朝以前的诗歌体,又称“古诗”“古风”,其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限制,押韵较宽,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广义的古体诗还包括乐府诗,如“歌”“行”“吟”,句式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不讲究平仄和对仗。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古体诗。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因在音韵格律方面有严格要求,又称“格律诗”。
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有五律(一句五字)和七律(一句七字)之分,每首八句,分别是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绝句有五绝(一句五字)和七绝(一句七字)之分,每首四句,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歌体,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根据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在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限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有“小令”“套数”之分。是在宋金时期形成的新诗歌体。
与词相比,曲可以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情达意。【古典诗歌的题材】1.写景:一般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感情、表明志向或感慨时事,如,王维的《山居秋瞑》,以物芳表明志洁;刘禹锡的《石头城》在对古城萧条景物的描写中,寄托了对国运衰微的感慨。
2.记事(咏怀):通过叙述具体事件来抒写胸臆,表达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春望》、陆游的《书愤》、李白的《行路难》和《将进酒》等。
3.咏史(怀古):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多表达对古人的缅怀和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只叙述和做对比而不加议论的。
咏史为题的诗歌以东汉班固的《咏史》和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代表作。之后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等。
4.咏物: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趣和情怀。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咏物诗的常用手法。
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朝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5.山水田园:通过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来表达清闲恬淡的心境,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者,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朝时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6.边塞: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生活的诗歌,或表达对塞外风光的热爱,或表达戍边将士的卫国豪情,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都是边塞诗的佳作。7.送别:送别诗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
古人很重视送别,士大夫送别,不光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或激励劝勉,或表达深情厚谊,或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伴,又称“山水送别诗”。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等。8.哲理: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和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
有的哲理诗点明主题,有的则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9.爱情:就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开始,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相思之苦。
如,李商隐的《无题》、秦观的《鹊桥仙》等。【解题规律】 对于古典诗歌的考查,《考试大纲》有两点要求:1.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此类试题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分析形象1.分析人物形象:抓住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独”“佳节”“遥知”等词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思念亲人的游子形象。2.分析景物形象:抓住景物的特点、色彩、空间、气势等来判断诗中描绘的是哀景还是乐景。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了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场景。分析景物形象还要抓一些特殊意象,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
押韵、对仗与平仄 绝句为134句押韵 律诗为2468句押韵,1句可押可不押。
绝句无所谓对仗与否 律诗的三四、五六句式需要押韵的。 平仄就无所谓了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2-25 12:58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 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2、除首尾二联外,必须要对仗; 3、一韵到底的平声韵。 一、先辨汉字的四声和平仄 根据字音读来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
古之“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现在,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与上声、去声构成现在的“四声”,即“妈麻马骂”,前两为平,后两为仄。
入声字的发音都较短促,对于诗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当它完全不存在。如“的、滴、答、一、七、学、雪、绝”等字,都是入声。
现代南方地区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声,如在上海广东等地的方言里,很容易就能把“一、滴”等入声字从“衣、低”等平声字中区分出来。不过,如果是北方的朋友,恐怕就需要逐渐地学习和掌握了。
二、律诗的平仄交替特点 了解了什么是平仄后,我们现在开始讲解律诗的平仄问题了,有些格律书,列出了什么“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让初学者一看就觉得头晕,以致于把格律看成为表达内容的镣铐,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律诗的格律,本来就是根据汉语的声调总结出来的,照着格律写出来的诗读起来抑扬顿挫,能有更好的音乐效果。
其实,律诗的格律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平仄交替原则,怎样交替呢?请听我慢慢说来。 一般来说,在七言句当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然是间隔开的(如第二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必然是仄声,第六个字则又是平声,反之亦然。)
五言近体相当于七言近体除去首二字,掌握了七言,五言的平仄交替情况也了然于心。 再记住念对格律: 1、对,每联的对句(即后一句)和它出句(即前一句)在平仄上必须相对。
如首句的二四六字为(平仄平)譬如“孤山寺北贾亭西”,则次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脚低” 。 2、粘,我们习惯上把律诗的八句分为四联。
首句与次句合成为首联,第三四句合成为颔联,五六句合成为颈联,七八句合成为尾联。联与联之间的平仄关系,即下一联出句的平仄必须和上一联对句类型相同,平粘平,仄粘仄。
譬如,首联对句(第二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脚低”,那么颔联出句(第一句)的平仄也必须为(仄平仄)譬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综上所述,掌握各种形式的近体诗的平仄格式的关键是确定第一句的平仄。
而第一句的平仄又是容易确定的,故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并不神秘,很好掌握,关键是要会用近体诗平仄交替的特点和粘对格律。以前有人认为非死记硬背不可,其实是骗人的,或者自己本身不得要领。
其实,只要掌握了上面说的这个规律,对近体诗的平仄就会了如指掌,而且不会忘记,也不会发生错误。 至于平仄的的变格和拗救,笼统地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不对的。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另用篇幅讲它。 先记住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平仄不拘的,只有七言近体诗每句第一个字。
孤平是针对七言近体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五言近体的“平平仄仄平”这两种入韵句子的平仄句式而言的。如果将上面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改用仄声,这就犯了孤平。
孤平就是孤孤单单的“平声”字。因为改动之后,这两个句子中除去“韵脚”那个平声字外,其余就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这就叫犯孤平。
可能犯孤平的句式只有这两种。 五言的“仄仄仄平平”这种入韵句式,在诗律上就注定它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而且不是谁去“犯”的,所以这不在犯孤平之列。
孤平是作近体诗的大忌,不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能违犯。为了避免孤平的出现,故上述两句中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都必须用平声。
如果在实际作诗过程中,非用仄声字不可,为了避免孤平的发生,就需要“救”,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孤平拗救。所谓孤平拗救,是说在不得已犯了孤平的情况下,要用不合平仄格律的拗句来补救,以避免孤平。
具体办法是,将上说七言句的第五字和五言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这就成了拗句,但却避免了孤平。 除了孤平的拗救外,律诗的拗救还有两种常见形式,一种叫特拗句,就是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五字和第六字的平仄交换,使之成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譬如“桃李春风一杯酒”。
如果是五言,只须把前面两个字去掉就行,救法和七言同。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拗救是在(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的句式中,第五字和第六字用了仄声,成为了(平平仄仄仄仄仄),如果光是第五。
【古典诗歌的体裁】我国的诗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
古典诗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诗歌,包括诗、词、曲;现代诗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出现的新诗体,包括新体诗和以旧体诗形式反映现代生活的诗。古典诗歌中的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指唐朝以前的诗歌体,又称“古诗”“古风”,其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限制,押韵较宽,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广义的古体诗还包括乐府诗,如“歌”“行”“吟”,句式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不讲究平仄和对仗。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古体诗。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因在音韵格律方面有严格要求,又称“格律诗”。
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有五律(一句五字)和七律(一句七字)之分,每首八句,分别是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绝句有五绝(一句五字)和七绝(一句七字)之分,每首四句,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歌体,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根据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在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限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有“小令”“套数”之分。是在宋金时期形成的新诗歌体。
与词相比,曲可以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情达意。【古典诗歌的题材】1.写景:一般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感情、表明志向或感慨时事,如,王维的《山居秋瞑》,以物芳表明志洁;刘禹锡的《石头城》在对古城萧条景物的描写中,寄托了对国运衰微的感慨。
2.记事(咏怀):通过叙述具体事件来抒写胸臆,表达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春望》、陆游的《书愤》、李白的《行路难》和《将进酒》等。
3.咏史(怀古):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多表达对古人的缅怀和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只叙述和做对比而不加议论的。
咏史为题的诗歌以东汉班固的《咏史》和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代表作。之后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等。
4.咏物: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趣和情怀。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咏物诗的常用手法。
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朝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5.山水田园:通过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来表达清闲恬淡的心境,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者,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朝时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6.边塞: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生活的诗歌,或表达对塞外风光的热爱,或表达戍边将士的卫国豪情,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都是边塞诗的佳作。7.送别:送别诗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
古人很重视送别,士大夫送别,不光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或激励劝勉,或表达深情厚谊,或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伴,又称“山水送别诗”。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等。8.哲理: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和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
有的哲理诗点明主题,有的则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9.爱情:就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开始,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相思之苦。
如,李商隐的《无题》、秦观的《鹊桥仙》等。【解题规律】对于古典诗歌的考查,《考试大纲》有两点要求:1.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此类试题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分析形象1.分析人物形象:抓住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独”“佳节”“遥知”等词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思念亲人的游子形象。2.分析景物形象:抓住景物的特点、色彩、空间、气势等来判断诗中描绘的是哀景还是乐景。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了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场景。分析景物形象还要抓一些特殊意象,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
初学古诗
写诗和写小说不同,写诗更多的是需要天赋和灵感。不是找到方法很努力很刻苦态度很端正,就可以做诗人的。
精神最重要吧,要有一颗感情丰富的心(其实我最想在这里用的词是多愁善感,忍了),培养自己观察世界体会世界的习惯。这几天就多看些有感染力的文章或者电影什么的,让心处于一种全面的感受状态,保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
要不就拿诗集来看,猛看,各种各样的都看,多留心所谓的意象,到时候就拿来用。我们要相信,所有样式的好诗,祖宗们已经写过了。现代人再怎么创新,总会有让人联想起某首古诗的痕迹。所以偶尔直接拿来用也没什么。。。@_@#
规则:
一,分清古风与近体诗
1,常见的近体诗包括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四联)、排律(十句以上);分五言(一句五字)、七言(一句七字)。
2,近体诗讲平仄(四声之中,— / 为平声,v \\ 为仄声),是以五言绝句为基础的,有两种情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种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其实就是把第一种的两联对调。
绝句双用为律诗。
七言绝句不过是在五言之前加双仄或双平,如下: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种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双数字必须讲平仄,单数字可放宽,有“1、3、5不论”之说。
但要避免一句的后三字全平,否则为“三平调”,大忌!
3,近体诗讲押韵,双数句押平音韵,单数句的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其它要避韵。
4,律诗的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偶(最简单的理解是:词性相对,短语类型相对)。
5,排律除首尾两联,中间不管夹了多少联,都必须对仗。
6,古风即古体诗,不做这么严格的要求,很灵活,李白的作品大多是古风,如《侠客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二,多读,多模仿,是写诗词的第一步;多观察,是创作的开端。不要怕出丑,把写诗当成一种乐趣,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一种文人间的交流。希望更多的人尝试写古诗词,让这一璀璨文化重放异彩!
这几个网址也都有较详细的说明的
诗歌在高中的课本上有个详细的说明。
诗歌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诗经开现实主义的先河
楚辞开浪漫主义的先河
那时候的诗歌多是长短句,有的也不怎么押运。
后来出现了乐府诗歌(属于现实主义)
到了三国时代,出现了建安七子和三操,多以4言和五言为主。
到了魏晋南北朝 出现了大诗人陶渊明。 (现实主义)
诗歌在唐代开始成熟,出现了绝句、律诗、但诗歌未必就是字数完全一样。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到了宋代,诗歌并没有走下历史舞台,而是以长短句(辞)的形式继续发扬。因为长短句更加上口,符合人们的习惯。到后来戏曲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元曲)。
五四之后,人们开始写白话文,就是我们怎么说话就怎么写。 于是出现了新诗。
新诗和古诗就不一样了,它更讲究的诗歌的内在,
/f?kz=115769325/f?kz=122325796 什么是七言诗、五言诗诗?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聨」。「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
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绝句及律诗又有五言、七言之分。五言绝句自汉魏五言古诗来。
七言绝句由南北朝乐(歌行)小诗演变而来 什么是格律诗? 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
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转不息。 格律诗对声律的要求极为严格。
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 这里,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
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 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
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
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
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大体意思是:近体诗的格律不难记住,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应该是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
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与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对立,邻句,就是第一联的末句和第二联的首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七言第四个字一定要防止出现孤平,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邻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每句末三个字应防止全平或全仄。
确定了绝句格律的步骤,再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的格律。律诗双句末一字都是平声,押一个韵,单句末一字多数是仄声。
七言诗的格律去掉前面两个字,注意,此时第四字应为第二字,就成了五言诗的格律了。一首格律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是平收还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该句末一字。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 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仄,按字义解释, 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 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 类型。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 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 要因素。
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 曲。
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
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其实只有两种基本 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 加平,平上加仄。
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⑴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⑵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⑶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⑷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 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⑴仄起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粘对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
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
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 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⑴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⑴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⑵仄仄平。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1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