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句法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描述建筑与城市空间模式的语言,其基本思想包括三点:空间本身受制于几何法则,因而有其自身的几何规律;人们知道如何运用空间规律去展开日常生活活动,包括社会经济活动,如最基本的左右上下等基本的空间联系,并会创造性地运用空间关系,达到社会经济目的;空间本身的几何法则会限制人们运用空间规律的方式,空间的组合方式不是无穷的,而是有限的。
其理论基础包括:
1.空间的自然法则,包括空间的分割、再现、连接等基本的几何关系(包括拓扑几何等);
2.个人的空间认知与社会对空间影响
3. 空间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
扩展理论包括:自然交通、城市为了经济的出行、不同文化的空间特殊性、城市的两层网络、空间结构中不同的吸引点、家与住宅、犯罪空间模式、交通与用地的互动、无所不在的中心性、空间的可持续性、形态的自组织结构、空间模式语言等等。
这些理论涉及:1、超越文化的空间共性;2、不同文化的空间特性;3、空间与社会的互动在集体关系层面上,而非个体层面上;4、集体复杂关系源于个人行为,而前者又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后者
国内建筑界对空间句法的了解,多数仅限于由赵冰翻译的《空间句法——城市新见》一文。
发表于1985年第一期《新建筑》上的这篇文章,简要介绍了早期的空间句法方法在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方面的应用,但未全面介绍其方法背景、原理和其他应用,因此,至今很多人仍颇有不解或“持保留态度”。 多年来,空间句法在各方面已有长足发展,国内杂志却鲜有论及。
本文试图比较清晰地介绍和评析空间句法的理论、方法、实践及其最新研究进展。 简单地说,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Bafna, 2003)。
它是由伦敦大学巴利特学院的比尔•希列尔(Bill Hillier)、朱利安妮•汉森(Julienne Hanson)等人发明的。早在1974年,希列尔就用“句法”一词来代指某种法则,以解释基本的但又是根本不同的空间安排如何产生[3]。
到1977年,空间句法研究则略具雏形。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空间句法理论已经深入到对建筑和城市的空间本质与功能的细致研究之中,并得到不断完善;由此开发出的一整套计算机软件,可用于建成环境各个尺度的空间分析;而且在建筑和城市设计中进行了广泛的应用。
如今,空间句法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展开。 1997年,首届世界性的空间句法研讨会在伦敦举行;其后于1999年和2001年又在巴西利亚和亚特兰大举行了第二和第三届。
2003年6月,在伦敦刚刚举行的第四届研讨会上,来自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82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对空间句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另外,日趋成熟的空间句法分析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商业咨询。
理查德•罗杰斯、诺曼•福斯特、泰瑞•法雷尔等知名事务所,在众多建筑和城市设计项目中雇请空间句法咨询公司进行空间分析,为其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引导和支持。 。
空间句法是一种自圆其说的综合的逻辑解释系统。
单纯的数学逻辑分析或形体操作的数学运算,虽有量化分析的优势,但易流于形式操作的层面,难以触及建筑学的深层内涵;单纯文化层面的逻辑解析,又往往不够精确,或者其结论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贯彻实施。空间句法则是数学逻辑分析与文化逻辑分析的有机结合,引出了兼具人文深度和可操作性的建筑学理论。
建筑学需要这种理论。 当然,空间句法与通常的逻辑分析方法一样,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方法前提和适用范围。
例如,其分析出发点是空间的构形,对于实体形态的诸多问题以及空间的其他方面问题,不能直接用空间句法来解答。再如,目前空间句法的分析主要针对二维平面,但实际的空间体验应该是三维的。
所以,空间句法研究是对问题的简化。
空间句法是关于空间与社会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其核心观点是空间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背景,而是社会经济活动开展的一部分。
“自然运动” 相关研究通过对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大量案例进行构形分析,然后与实际观察到的活动和功能作比较,在剔除了各种干扰因素后,发现空间构形与空间中的活动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
即如果没有特别的吸引目标,且排除了路况等因素的干扰,则在大多数案例中,集成度和可理解度较高的地方,往往具有较多的人流和车流。 因此,希列尔认为,空间的构形决定了运动密度的不同分布。
“自然运动”就是由空间构形本身决定的运动的分布。 城市功能——“运动经济体” 这是“自然运动”的衍生概念。
因为人流和车流运动与城市的用地性质(如商业零售)、建筑密度甚至盗窃等犯罪的分布都紧密相关,即这些差异都可看作运动的增殖效应。 因此,城市的空间构形,通过对运动的决定作用会影响到整个城市的运行。
所以,城市可看作构形作用下的“运动经济体”。 社会行为——“意念社区”通过研究空间构形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希列尔提出了“意念社区”的概念。
空间构形通过对运动模式的影响,产生了某些空间的人员聚集,即共同在场。 这种人员的共同在场,是构成社区的原初要素;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又是知晓他人的最基本的方式。
这种共同在场和相互知晓的模式就是“意念社区”的首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空间设计对运动和其他有关的空间使用产生影响,继而产生自然的共同在场的模式,这就是意念社区。
(Hillier,1996,187) 空间认知——可理解性 城市是自上而下的“经济因素”和自下而上的“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而这些作用都是由社会认知个体,在理解建成环境的基础上来完成的。上述“自然运动”和“意念社区”的概念也都基于人们对空间的认知和理解。
可理解度就是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出发,对这种潜藏认知结构的一种量化描述。 住居文化——“空间考古学” 汉森在长达20年的时间中,通过对跨文化的大量住宅平面的研究,以住宅的物质形态和空间构形为研究焦点,引出了很多社会学维度的讨论,诸如在特定条件下家庭的含义等问题,并取得了大量成果。
其基本方法是,首先从大量住宅平面的研究中,发现其空间构形方式上的某些规律,然后看这种构形规律,是否与特定使用空间的称呼有系统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便可推断家居空间对家庭生活和组织的各种支持方式。
这种研究,被称为“空间考古学”。它通过空间构形的分析,揭示出潜藏于表面形式下的社会文化模式,即深层的“基因型”特征。
(Hanson,1998)同样,构形分析也适用于人居聚落的深层“基因型”的揭示和探讨。
空间句法将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抽象为连接图,再按图论的基本原理,对轴线或特征各自的空间可达性进行拓扑分析,最终导出一系列的形态分析变量:连接值(Connectivity),表示系统中某个空间相交的空间数;控制值(Control),表示某一空间与之相交的空间的控制程度,数值上等于与之相邻的空间的连接值的倒数之和;深度值(Depth),表示某一空间到达其它空间所需经过的最小连接数;集成度(Integration),表示系统中某一空间与其它空间集聚或离散的程度;穿行度(Choice),表示系统中某一空间被其他最短路径穿行的可能性。
这些变量不仅用于拓扑分析,也用于几何和实际距离分析。详细见:Hillier, B. (2009) Spatial sustainability in cities: organic patterns and sustainable forms. In: Koch, D. and Marcus, L. and Steen, J., (eds.)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Space Syntax Symposium. (pp. p. 1).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TH): Stockholm, Sweden.
需要。
空间句法现在多用于城市规划分析,是一种定量的分析方法。现在在我国研究的多采用Axwoman这个软件,它是一个百在Arcgis上应用的插件。
通过这个Axwoman,可以提取空间的轴线,从而做相应研究,之后还需要再用Spss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度。再一个常用的就是Depthmap这个软件,这个软件是开源的,可以专直接进行对AutoCAD图的分析,也可以直接出图出数据。
但是,我现在用的时候发现不能用在Arcgis上~~比较郁闷。
Confeego貌似用在另外一种平台上~没记住,我现在在做硕士论文,打算用depthmap,有机会可以交流下属哈~希望能帮到你吧。
例如,汉森(1998)曾与学生一起分析了博塔、迈耶、海杜克和路斯这四个著名建筑师设计的四座住宅,研究其构图与构形之间的关系。
分析发现,若要像大师那样产生出形式的严格性与功能的舒适性之间的实际联系,就必须同时兼顾形式的内在法则和空间的社会逻辑。派普内斯等学者也常通过对帕拉第奥、密斯、海杜克等大师作品的分析,来检验和演示其空间分析方法,并对建筑空间的意义等问题进行探讨。
此外,由于空间句法是关于构形分析的通用原理和方法,所以构形的普遍存在也预示着空间句法的普适性。现有研究成果即证实,空间句法已突破了建筑学的研究范围,在考古学、信息技术、城市和人文地理学以及人类学等领域皆有广泛应用。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13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