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教育法规三个部分。考试所占比例约为:教育学基础知识40%,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40%,教育法规20%。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知识。考试内容主要有:教育学概论、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学校以及教师与学生。
1.教育学概论包括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的起源、发展、本质和基本规律,教育劳动的特点及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2.教育与人的发展包括人的发展的理论构建基础、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人的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3.教育与社会发展包括现代教育的功能、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现代化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等。
4.教育目的包括我国和国外的教育目的。
5.教育内容包括我国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科学规范。 6.教育途径包括教学过程、教学环境、综合实践活动等八方面内容。
7.学校包括学校的教育制度。
8.教师与学生包括教师的职业、角色、特点、心理品质、威信、基本素质,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教育,学生和班主任。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概论、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学心理和差异心理的基本知识。
1.心理学概论包括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研究方法和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况。
2.学习心理包括学习概论、学习动机、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等八方面内容。
3.品德心理包括品德形成的心理学理论、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成分、学生品德培养的心理分析、优秀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矫正五方面内容。
4.教学心理包括课堂教学概述、课堂教学的人际交往。 5.差异心理包括智力差异、人格差异。
第三部分:教育法规。主要包括:教育法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教育法概论包括教育法及教育法的基本涵义、教育法的体系和教育法律的规范。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普通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
一般推荐参考以下书籍:
1、普通心理学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孟昭兰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①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朱智贤著:《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②教育心理学
冯忠良、伍新春等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心理统计与测量
①心理统计学
张厚粲主编:《心理与教育统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②心理测量学
郑日昌等著:《心理测量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戴海崎等主编:《心理与教育测量》,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实验心理学
孟庆茂、常建华编著:《实验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杨治良著:《实验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实验心理学》 郭秀艳 普通高等教育出版社
如果你想自学心理学那你就要看一些专业的书籍,最基础的就是《普通心理学》这是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本,有很多出版社的版本,你都可以参考一下,如果你不想那么专业,我推荐你看催丽娟的《心理学是什么》这本书写的很通俗易懂,但是又不失专业,是个启蒙的好书。
其余的有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识心理学,心理学史……作为心理系的学生这些基础课程都是要学习的,如果你想自学,也应该要学习。 有心理学这个专业,当然有心理学的考试,有成人的,自考的,研究生考试都有这个专业,职业资格可以考心理咨询师,只要你本科学历就可以报考。
教育心理学常考的名字有:1学习过程2、心理发展3、学习准备4、关键期5、最近发展区 6、人格7、自我意识8、认知过程 9、认知方式10、掌握学习 11、性格12、广义的学习13、知识 14、技能15、行为规范 16、强化17、正强化18、负强化19、消退20、惩罚21、学科的基本结构22、意义学习23、接受学习24、先行组织者 25、动机26、学习动机27、学习需要 28、认知内驱力2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30、附属的内驱力31、学习期待32、诱因33、成就动机: 34、自我效能感 35、替代性强化36、自我强化37、问题情境38、学习迁移39、正迁移40、负迁移41、水平迁移42、垂直迁移43、一般迁移44、具体迁移 45、同化性迁移46、顺应性迁移47、重组性迁移48、心向与定势49、知识50、感性知识51、理性知识52、感知53、表象54、概念55命题56、陈述性知识57、程序性知识58、心智技能59、认知策略60、符号学习61、概念学习62、命题学习63、下位学习64、上位学习65、并列结合学习66、直观67、概括68、变式69、前摄抑制70、倒摄抑制71、过度学习72、技能73、操作技能74、心智技能75、操作定向76、操作模仿 77、操作整合78、操作熟练 79、原型定向80、原型操作81、原型内化82、学习策略83、认知策略84、元认知策略85、资源管理策略86、复述策略87、精细加工策略88、组织策略89、元认知90、问题91、问题解决92、理解问题 93、创造性94、发散思维 95、聚合思维 96、头脑风暴训练 97、态度 98、品德 99、道德认识100、道德行为101、从众102、服从103、认同104、内化105、观察学习 106、心理健康107、心理评估108、心理辅导109、系统脱敏110、教学目标111、教学方法112、教学策略113、发现教学114、情境教学115、合作学习116、个别化教学117、程序教学118、计算机辅助教学 119、课堂管理120、群体121、群体动力 122、群体凝聚力123、群体规范 124、课堂气氛 125、课堂纪律 126、教师的领导方式127、人际交往128、人际关系129、合作130、竞争131、课堂结构132、课堂常规133、问题行为134、教学评价135、测量136、测验137、形成性评价138、总结性评价: 139、常模参照评价140、标准参照评价141、配置性评价 142、诊断性评价143、正式评价144、非正式评价145、标准化成就测验146、教师自编测验147、信度。
148、效度149、区分度150、罗森塔尔效应。
笔试:笔试分占总成绩的60%(40%、50%),按幼儿园、小学、中学不同的教师岗位、不同的要求命制。内容分教育学基础知识(或教材教法、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其中教育学基础知识分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总分100分,占笔试的30%,60分为合格。题型有选择题15题,每题2分;名词解释4题,每题4分;简答题4个,每题5分;论述题2个,每题10分;材料分析题1题,14分,考试限定用时150分钟
学科专业分值比例:中学教学内容30分
2.高等教育对应于中学教学的内容30分
3.中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40分
不知道对不对你口味儿,不对的话,你就上中华心理学习网 浅谈合格教师所应具有的良好心理素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教师队伍建设是办好学校的基础,教师队伍建设除了提高业务素质,改善物质条件和加强科学管理、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外,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任务要靠教师去完成。
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基础。教师的心理健康对日常接触的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
心理失调的教师,不但在学习上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而且还会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当一名好教师,不但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 重视心理健康对于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明确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志 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像身体健康标准那样,明确、客观、容易掌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既要符合一般人心理健康的要求,又要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需要。 心理学家兰肯(Rankin。
PT)提出,就心理卫生而言,优秀的教师应具备:1、喜欢儿童和青少年;2、自我调适良好,可为学生心理健康之表率;3、具有教育和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4、明白儿童成长与发展的途经,并能应用不同的技术以了解儿童及青年的需要;5、能提供促进心理健康的教育氛围;6、能帮助各个学生满足其基本的情绪需要;7、能鉴定有严重问题的学生,并知道在什么地方及如何使他们得到帮助。 我国心理学者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指标: 1、教师角色的认识,即对自己了解恰当并能愉快地接受自身职业,这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标准之一。
一名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承认教师这种专业身份,并愉快地接纳这一职业。应该有足够的职业自居心理,而教师的角色认识上的健康则表现在对教师价值观认识缺陷,即不能理解自身价值。
不能接纳教师身份;对自身的优势认知不足,对教师工作存在自卑、气馁心理;对自身劣势的估计不足等等。 2、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
这种环境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内心活动背景。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是否乐观和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效果。
3、抗教育焦虑。遇事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镇静,能忍耐挫折和困难的考验等等都是教师心理健康的表现。
与此相反的便是教育焦虑的表现。能够忍受一定强度的焦虑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志。
4、教育独创性。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进行独立的创造性活动,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基础,反过来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独创性也成为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5、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正确处理学生领导、家长以及与其他教师之间的教育人际关系。
6、教育环境的适应与改造。能够适应发展、革新的教育环境,接受教育事业的新事物,积极改造不良环境,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当然,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志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但是我们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志中,教师的情绪健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与一般人一样,教师的情绪健康标志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情绪活动有一定的起因。
任何情绪、情感的产生与发展必须有明确的原因引起。例如,自己教的学生获得省、市、甚至全国竞赛的好成绩,而引起欢乐的情绪;受到学生的尊敬,产生高兴的情绪;工作上的挫折可引起教师沮丧的情绪等等。
第二,情绪反应适度。引起情绪反应的刺激强度与情绪反应的强弱应呈现正比关系。
例如,课堂上某个学生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使教师表现出不高兴,提醒学生认真听课;如果学生不但自己不认真听课还影响别人听课,教师可能会发脾气,对其严厉批评等等。 第三,情绪稳定。
一般来说,接受一定的刺激后人的情绪反应开始比较强烈,随时间的推移其反应逐渐减弱。如果一个教师情绪反应时强时弱,变化无常,经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则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
第四,心情愉快。愉快表示心身活动的和谐与满意,也表明人的心身处于一种积极的健康状态。
如果一个教师经常情绪低落,秋眉苦脸,心情郁闷,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第五,情绪自控。
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自我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心理素质较差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因为教师首先也是人,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一样,对象的职业工人、农民等人的心理失常,会带来其物质产品等经济损失。 而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医生、教师等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他人的健康和生活。
特别是教师,他们工作的对象不是某一、两个学生,而是学生的群体,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 日本心理学者中西信男(1982)曾经提出,教师中也有很多人因为精神上的不健康而不能继续从事教育工作。
日本确有许多有关教师由于心理疾病而离职的统计数字的报告。他们认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心因性抑郁、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在那种过于死板认真型的教师中常见。
除抑郁状态外,在教师中较多的心理障碍是神经。
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是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实现的,更确切地说是通过学生本身的心理活动实现的。如果教师顺应心理过程规律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效果;反之,一味题海战术、加班加点、补课等,未必能达到效果。所以,研究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发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对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尤为重要。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中提出一些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从而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把学生引入到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积极的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内在兴趣,就会渴望获得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许多具体的做法:
1. 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知识的社会意义。学生一旦理解了知识的社会价值,就会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
2. 培养学生对每门课程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定式,有助於培养学习兴趣。
3.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有趣的、变换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比如,运用幻灯、电视、电影、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呈现教材,还可以通过模拟教材内容的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教学。
4. 组织学生参加课内外实践活动和学科兴趣小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快和学好知识的乐趣。
5. 教师要以自身对所教学科的兴趣和热情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
6. 教师应通过言语和行动向学生传递良好的信息,让学生知道教师喜欢所教学科、喜欢学习和钻研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了乐趣和满足,使学生受到影响,产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7. 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某一领域的知识不断积累,这是对某一具体知识领域产生稳定而浓厚兴趣的基本条件。学生在某一学科上拥有的知识越丰富,基础越扎实,学习起来就越轻松,兴趣会逐渐稳定;相反,在某一学科知识基础薄弱,问题过多,学习起来就会索然无味。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学生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对人生目标的实现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不仅有利於学科的学习,还会对学生的后续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心理研究表明:活动结果、他人态度及自我评价对自信心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尊重和信任增加自信心。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实验研究认为,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低期望则会使学生越来越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运用类似手法,把学习上信心不足、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想像成是罗森塔尔讲的将来会有优异发展的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是天才,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使学生出现很少有过的满意和自信感。教学上要多激励、少指责,更不能贬低学生的学习能力,倾注自己的满腔热情、全部爱心帮助每一位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的自尊心往往被自卑感所掩盖,感到低人一等,所以,我们老师决不能鄙视他们,而是亲近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既要看到他们的不足,更要看到他们身上不甘落后、要求上进的闪光点,及时肯定表扬,使学生感到自己能被认可,精神得到满足,心情愉快,对学习自然感兴趣,自觉性、刻苦性得以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 体验成功,增强自信。人人都渴望成功,成功的喜悦可以给人带来无穷的力量,这种喜悦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努力的价值,使学生的自信心在成功中得到巩固和提高。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学生的成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在教学内容上,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有难度的知识可以采取分散难点的方法,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同时对学生的成功要及时进行表扬,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每一次成功中,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巩固和提高。
总之,教育心理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应该增加教育理论学习,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把自己学到的教育理论尝试著运用於教学实践中,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样往往会事半功倍,少走很多弯路。
1.专科课程及学习方法 2001年开始执行(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考试计划)规定,心理学专业除3门政治课和“大学语文(专)”、“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必修课外,专业课程有11门,即“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二)、“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发展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组织管理心理学”。
在“实验心理学”考试通过之后,还要参加“心理实验”的实践。“普通心理学”概括了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介绍了最普遍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最一般的规律,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是学习其他心理学课程的基础;“社会心理学(二)”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实验心理学”介绍了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方法和基本的研究成果。
通过“实验心理学”的学习,让自考生初步了解设计研究课题实验方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心理统计”介绍的是心理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方法;“心理测量”介绍了制定心理测量量表的科学程序和常用的智力、特殊能力,以及人格测量量表;“发展心理学”讲的是从婴幼儿到成人乃至一生的心理发展历程,重点是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应用心理学”概括地说明了心理学的各个应用领域及其基本内容;“教育心理学”说明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与其有关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相互关系,也就是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为人的健康服务;“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介绍了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以及有关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组织管理心理学”研究针对组织进行管理的过程,它包括组织的计划、指导、激励和控制等,也就是要为组织提供正确的管理原则和有效的管理方法。
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课程一定要学好,它们是进一步深造的基础。特别是“普通心理学”,它更是基础的基础,要学好,还要先学。
学了“普通心理学”再学其他课程,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社会心理学(二)”容易理解,又让我们知道心理现象受社会制约的一面,可以先学。
“实验心理学”和“心理测量”需要较多的知识作基础,应该放在较后的阶段学习。“心理统计”要放在这两门课之前学习,因为它讲的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方法要在这两门课中应用。
没有统计的知识,“实验心理学”和“心理测量”难于理解。至于心理学的其他专业课,不管是基础理论还是应用心理学课,在内容上都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关系,难易程度也没有较大差别,在安排学习时,和较难的基础理论课程做到难易搭配,让每次考试时负担均匀就可以了。
成人的在职学习比全日制在校生的学习有更多的困难,工作和家务容易分心,学习时间也难以保证。要学习好就要有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坚强的意志。
学习安排要合理,学习方法也要改善。高等教育知识的学习更注重理解,不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知识的。
背诵是为了理解得准确,应用得熟练,而不是为了死记。 2.本科课程及学习方法 心理学本科开设的课程与专科的课程紧密衔接,又不断加深。
除了两门政治课和外语课以外,还有12门专业课,即基础理论课程包括“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实验设计”和“心理学史”;应用心理学课程包括临床心理学的课程“变态心理学”、“心理治疗”,还包括社会心理学的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人事测量”、“市场调查”、“消费与广告心理学”,此外还有“工程心理学”和“环境心理学”。就应用心理学领域而言,本科阶段还是把重点放在三个方面,即教育、医疗卫生和管理。
虽然没有专门开设学校教育方面的课程,但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来说,管理和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也是必修的。学好这些知识必须以专科阶段的学习为基础,特别要以“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和“心理统计”为基础。
如果没有这些课程做基础,像“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实验设计”和“心理学史”等课程是很难接受的。所以必须强调专科阶段要学好专业基础理论课。
就本科课程的内容而言,“生理心理学”讲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让自考生了解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心理学史”介绍心理学思想产生与发展的概况,以及近现代各心理学派别的基本主张,帮助自考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学理论观点;“心理实验设计”则侧重于培养自考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知心理学”是半个世纪以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它系统地探讨了人类的认知过程,并把心理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成为当前认知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认知心理学”对自考生了解心理学的新进展,学习和掌握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方法有很大帮助;“变态心理学”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及行为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为正确理解正常的心理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对心理异常的有效治疗和预防,“变态心理学”都是必要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8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