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基础知识 » 粮食生产(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包括哪些内容)

粮食生产(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包括哪些内容)

分类:基础知识 日期:2022-11-19 02:28 浏览:1 次

1.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包括哪些内容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粮食生产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产量增加,面积减少 ,比重下降。

全国粮食产量连续迈上40000万吨(1984年40731万吨)、45000万吨 (1993年45649万吨)和50000万吨(1996年50454万吨)三大台阶。粮食播种面积, 1980年为117234千公顷(17.59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0.1,1990年为 113466千公顷(17.02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6.5,10年间面积减少3768千 公顷(5600多万亩),比重下降3.6个百分点;2000年为108463千公顷(16.27亿亩) ,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9.3,10年间面积又减少5000千公顷(7500万亩),比重 下降7.2个百分点。

小麦生产发展呈现两个特征:一是产量增长更加迅速。全国小麦产量连续迈 上8000万吨(1983年8139万吨)、9000万吨(1986年9004万吨)、10000万吨(1992年 10159万吨)、11000万吨(1996年11057万吨)和12000万吨(1997年12329万吨)五个 台阶。

以1980年产量为100,1990年全国粮食产量指数为139,2000年为144,产量 最高的1998为160;而1990年小麦产量指数为178,2000年为180,产量最高的1997 年达223。由于小麦产量增长速度快于全部粮食产量增长速度,小麦在粮食产量中 的比重也出现上升,1980年为17.2,1990年为21.7,2000年为21.5。

二是小麦播 种面积的发展呈现先升后降格局。全国小麦面积最高记录出现在1991年,为30948 千公顷(4.64亿亩)。

以1991年为分水岭,此前小麦面积有增有减,在波动中呈现 上升趋势;此后小麦面积也是有增有减,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最近几 年来北方春小麦和长江流域红小麦面积下降较多。 粮食在面积减少的情况下产量快速增长,主要原因:一是土地和价格等政策 因素有利。

80年代初期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连续大幅度提高粮食的政府收购 价格,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90年代以来逐步放松政府对生产的控制,引入市 场机制,提高政府收购价格,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延长土地承包期,也激励农 民发展粮食生产。

二是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进步。杂交技术的推广,优良品种的 不断涌现,使粮食品种更新换代速度加快。

粮食品种每更新换代一次,单产提高 10左右。农民已由世世代代自留种子,转向使用商品种子。

水稻旱育抛秧、小麦 精量播种、玉米地膜覆盖等栽培技术的推广,也有助于粮食单产提高。1980年全 国粮食单产为2745公斤/公顷,小麦为1890公斤/公顷;1990年全国粮食单产为 3930公斤/公顷,小麦为3195公斤/公顷;2000年全国粮食单产为4261公斤/公顷, 小麦为为3738公斤/公顷。

三是投入增加。除国家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外,农民 自身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也在增加。

以化肥为例,全国化肥使用量,1980年为 1269.4万吨(折纯,下同),1990年为2590.3万吨,10年增长了1320.9万吨;2000 年为4146.3万吨,10年间又增长了1574万吨。约70的化肥用于粮食生产,粮食生 产对化肥等的使用已形成严重依赖。

二、粮食生产正在发生的一些变化 (一)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优质专用产品快速发展。各地适应市场 需求,淘汰劣质品种,压缩大路品种,发展优质专用产品。

2000年全国优质专用 小麦面积比例达到17.5,比1998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从2001年夏收情况看,优 质专用小麦面积又比上年增加1300千公顷(2000万亩),达到6000千公顷(9000万亩 ),占小麦面积的比重提高到22.5。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的发展和商品率的提高,一 定程度上替代了进口。

通过近年来的调整,适口性差、出米率低、市场滞销的劣 质早籼稻种植面积大幅度压缩,优质品种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水稻品质的整体 水平有较大提高。2001年全国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6000千公顷(2.5亿亩),比1998 年增加8000千公顷(1.2亿亩),优质稻占水稻总面积的比重已超过50。

为解决玉米 越区种植、含水率高、品质较差问题,近几年东北地区大力推广生育期短、脱水 快的玉米品种,玉米种植区整体退出了一个积温带,含水量下降了10到15个百分 点,明显提高了玉米的商品品质。同时,一些地区还因地制宜地发展饲料玉米、 加工专用玉米,初步改变了我国玉米品种结构单一的状况,形成了饲用、食用和 加工专用玉米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主要粮食品种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按比较优势组织粮食生产的格局正 逐步形成。以小麦为例,华北地区适宜小麦发展的优势得到进一步挥,北京、天 津、河北、山东、河南、山西6省市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比重从1990 年的42上升到1999年的45,提高3个百分点;同期,6省市小麦产量占全国比重从 47上升到54,提高了7个百分点(见下表)。

水稻、玉米等粮食品种也逐步向优势产 区集中。同时,一些各具特色、各显优势的作物带、产业带逐步形成,我国东、 中、西三大区域农业发展开始出现合理分工。

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的外 向型农业长足发展,目前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中75来源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发挥 粮食生产优势,逐步成为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西部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生 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步伐。

2.我国粮食生产概况是什么样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人口大国,粮食问题是解决人民生存的 基本问题。

我国在解放前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无法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尤其是改革 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到2002年,我国粮食产量在4。

575 亿吨以上,居世界第一,人均粮食产量在380千克左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创造了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左右人口的奇迹。 我国粮食生产快速提升还要追溯到土地改革时期,土地改革以后,农民 分得了自己的土地,种粮积极性得到提高,因此粮食生产量迅速增加,这为 以后的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 度不断加强,通过各种政策的实施,极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我国彻底摆 脱了我国粮食严重短缺的局面,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4。 073亿吨,超过 美国,居世界第一。

自此之后国家在继续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主动进 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不仅使粮食产量稳定增长,且使其 他非粮食食物有所增加,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

粮食生产基础知识

相关推荐:
  • 湖北企业公共(2013年湖北事业单位考试公共考试资料)
  • 信用社基础业务知识(信用社的基本工作是什么)
  • 公共必背内容三支(三支一扶考试内容有哪些)
  • 八级语文及竞赛(初中语文初二语文知识大赛)
  • 综合及基层工作实务(基层工作知识与实务2008年版订购)
上一篇:急遽的近义词_词学习

相关推荐

湖北企业公共(2013年湖北事业单位考试公共考试资料)
信用社基础业务知识(信用社的基本工作是什么)
公共必背内容三支(三支一扶考试内容有哪些)
八级语文及竞赛(初中语文初二语文知识大赛)
综合及基层工作实务(基层工作知识与实务2008年版订购)
公共基础设施知识(行政单位公共基础设施科目核算什么内容)
法兰ppt免费(法兰知识)
给排水设计技术(给水排水专业知识)
数学怎么(如何才能把数学掌握好)
铣工大全(铣床的基本常识是什么)
潮流时尚 写作素材 创新创业
生活常识 策划方案 安全知识
自考专业 家居生活 三农创业
励志故事 时尚穿搭 星座知识
热门分类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319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