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基本职能,充当了别的词类这种语法现象。
词类活用是从语法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词汇角度来谈的。一般来说,一个词的基本的语法功能是固定的,活用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功能,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这种临时性的功能就不存在了。
《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水”受助动词“能”修饰,作谓语,由名词活用为动词,它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定语、宾语,而本句中功能改变,成了别的词类。
由于这种功能是临时性的,离开了这种环境,活用就不存在了。发展到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就很少了。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不同,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朝”是名词,朝庭。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是动词“朝拜”。
词的兼类是词义引伸的结果,是一个词所固有的。词类活用是一个词的临时性的功能,是不固定的。
二、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既保留了名词的意义,又具有动词的功能。名词活用为动词后,译为现代汉语,有的译为述宾短语,[动+名]如: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吕氏春秋•上农》 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 《左传•哀公十六年》 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有的译为状中短语,([介+名]+动),如: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
《史记•商君列传》 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 《聊斋志异.妖术》 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
韩愈《原道》 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报任安书》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 《说苑•贵德》 (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具有动词的功能。
有的译为状中短语,[形+动],如: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徐珂《冯婉贞》 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韩非子.说林》 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 《庄子•盗跖》 三、使动用法 (一)什么是使动用法 指主语使宾语施行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这种词类活用现象。
译为“使(让,叫)……。” 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将”是名词的使动用,齐威王想让孙膑作将。“作将”这个行为不是齐威王所发出的,而是齐威王让孙膑发出的。
使动句与一般的主谓宾句式不一致。一般宾语是谓语动词涉及的对象,使动句中宾语却是动作的发出者;一般句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使动句中谓语却是陈述宾语的。
使动句翻译为主使宾动。使动用法,它用的是述宾短语的形式表达的是兼语式的内容。
但它又与兼语式不一,兼语式中要出现使令性动词:使、令、命等。使动句中无。
使动用法中,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动词、数词活用而来。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为使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主语使宾语成为(或产生)谓语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 楚交宗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 《韩非子•问田》 明主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曹操《论吏士行能令》 专有名词、名词性的词组也能活用为使动词。如: 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 《左传.定公十年》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按照作谓语的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向发出动作。 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史记.苏秦列传》 驱之不前,却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 《韩非子•外右上》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诗经•小雅•斯干》 名词用作使动词,其后宾语也有省略的。 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荀子•天论》 同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还是使动词,无形式上的区别。 智伯伐中行氏,并吞其地,豫让背其主而臣智伯。
《淮南子•主术》 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 《韩非子•五蠹》 (三)动词的使动用 主语使宾语产生谓语动词所具有的行为或动作,其中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词最为常见。
如: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史•淮阴侯列传》 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卧赤子于天下之上而安。 贾谊《治安策》 予,天下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孟子•万下》 (虞卿请赵王曰)人之情,宁朝人乎,宁朝于人也?赵王曰:“人亦宁朝人耳,何故宁朝于人也?” 《战国策•赵策四》 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 《国语•周语下》 1、使动双宾语 动词的使动用,不仅可以带一个宾语,还可带两个宾语,一个宾语指人,一个指物。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
古 汉 语 常 识 (为文言翻译10分题下细功夫!) 一、古今异义词 1. 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
2. 夫人:古,那个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 3. 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
4. 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 5. 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今,导致死亡。
6. 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 7. 其次:古,进驻,如"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今,次一等的。
8. 行政:古,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今,国家机关的管理工作。 9. 象人:古,模仿人的形象,如"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今,很象人的样子。
10.地方:古,土地方圆,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区域。 11.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今,东边。
12.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 13.至于:古,到了,达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到。
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
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今,表示另提一事。
14.大方: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15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今,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6山东:古,崤山以东,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今,山东省。 17非常:古,意外的变故,如"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不寻常,作形容词,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今,程度副词。
18细说:古,小人的谗言,如"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今,详细说明。 19足下:古,对人的尊称,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今,脚下面。
20幼稚:古,小孩子,如"幼稚盈室,并无储粟";今,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21人事:古,做官,如"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今,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
22扶老:古,竹制手杖,如"策扶老以流憩";今,搀扶老人。 23怀抱:古思想抱负,如"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今,怀里抱着。
24纵情:古,骄傲,如"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今,尽情。 25见机:古,看到细微的预兆,如"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今,看机会,看形势,如"见机行事"。
26猖狂:古,狂放,不拘礼法,不含贬义,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今,肆无忌惮。 27学者:古,求学的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8从而:古,两个词,"从"是"跟从"的意思,"而"是连词,如"吾从而师之";今,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 29众人:古,一般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今,大家,很多人。
30不必:古,不一定,如"弟子不必不如师";今,不需要。 31气候:古,天气,如"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今,一定地区内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候情况,或比喻动向、情势等。
32经营:古,收藏,名词,如"韩魏之经营";今,动词,计划或管理。 33可怜:古,可惜,如"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今,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感谢怜悯。
34从事:随从人员,名词,如"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今,干某项事业。 35其实:古,它的真相,如"自以为得其实";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36方丈:古,一丈见方,如"室仅方丈,可容一人";今,寺院的主持。 37往往:古,到处,如"墙往往而是";今,相当于"每每""常常"。
38颜色:古,脸色,如"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今,色彩。 39不行:古,不能走路,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今,不可以。
40成立:古,成人自立,如"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今,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41洗马:古,太子的侍从官,如"寻蒙国恩,除臣子洗马";今,给马洗身。
42上报:古,报答皇恩,如"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今,向上级报告。 43告诉:古,申诉苦衷,如"则告诉不许";今,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44区区:古,拳拳之情,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今,数量少,不重要。 45辛苦:古,辛酸斯苦楚,如"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今,身心劳苦。
46侥幸:古,幸运,如"庶刘侥幸,保卒余年";今,企求非分,意外获得成功。 47成家:古,安家,如"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今,娶妻。
48少年:古,青年,如"吾与当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今,少年儿童。 49志气:古,心志和气力,如"毛血日益衷,志气日益微";今,做成某事的决心和勇气。
50强者:古,身体强壮的人,如"少而强者不可保";今,多指精神意志方面强的人。 51错置:古,相互交错,如"嘉木异石错置";今,放错了地方。
52牢笼:古,包罗,如"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今,关住鸟兽的东西。 53同归:古,一样的归宿,如"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今,一同回去。
我是中文系毕业的,中文最难修的是古代汉语,训诂、格律、音韵什么的,很复杂,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古代汉语研究生很少人报名,甚至,有的招考单位招两个,也许只有一个人报名。
大专院校也缺少古汉语老师的。不过,就业范围不宽。
下面是一些书目,你可以挑选着看。《古代汉语》课程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课程以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5月校订重排本,共四册)为教材。
为了帮助学生开阔眼界,特开具如下参考书目,供选择阅读。一、教材1. 郭锡良 唐作藩 何九盈等《古代汉语》 商务印书舘出版 上下 2001年2. 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1月第1版3. 王力《汉语史稿》 中华书局 上中下 1980年6月第1版4. 郭锡良 李玲璞 《古代汉语》 上下 语文出版社1992年 5. 杨宝忠 《古代汉语词语考证》 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7年6. 萧泰芳 张儒等 《古代汉语注释商榷》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年7.牟维珍等《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汇考》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年 二、工具书1.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1963年2.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康熙字典》 中华书局 1958年1月第1版4. 杨树达 《词诠》 中华书局 19655. 裴学海 《古书虚字集释》中华书局 1954年6.《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 商务印书馆2005年7月7. 王力 《王力古汉语字典》 中华书局2000年6月第1版8.《辞源》 商务印书舘9.《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0.《汉语大字典》 四川辞书出版社 湖北辞书出版社11.《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2. 杨伯峻 《古汉语虚词》中华书局 1981年13. 王海棻等 《古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14.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古代汉语研究室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商务印书舘 三、文字类1. 唐兰 《中国文字学》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9月第1版 2. 胡朴安 《中国文字学史》 上海书店 1984年3月第1版3. 经本植 《古汉语文字学知识》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4年9月第1版4. 高亨 《文字形义学概论》 齐鲁书社 1981年2月第1版5. 梁东汉 《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年2月第1版6. 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 商务印书舘 1988年8月7. 蒋善国 《汉字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年8月第1版8. 杨五铭 《文字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9. 罗君惕 《汉字学要籍概述》 中华书局 1984年5月第1版10. 陆宗达 《说文解字通论》 北京出版社 1981年10月第1版 四、词汇类1. 赵克勤 《古汉语词汇概要》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年4月第1版2. 何九盈 蒋绍愚 《古汉语词汇讲话》 北京出版社 1980年10月第1版 3. 苏宝荣 宋永培《古汉语词义简论》河北教育出版社 1987年10月第1版4. 洪成玉 《古汉语词义分析》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5年11月第1版5. 高守纲 《古代汉语词义通论》 语文出版社 1994年10月第1版 五、语法类1. 马汉麟 《古汉语语法提要》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0年出版2. 张之强 《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北京出版社 1979年7月出版3. 刘学林 刘天泽 迟铎《古汉语语法》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4月第1版4. 刘诚 王大年 《语法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5. 何乐士 《古代汉语语法》 6. 郑奠 麦梅翘 《古汉语语法学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 1964年7.《文言语法》 杨伯峻 著 北京出版社 1956年11月第2版8. 马建忠 《马氏文通》 商务印书舘 1983年 六、虚词类1. 何乐士等 《文言虚词浅释》 北京出版社 1979年7月第1版2. 杨伯峻 田树生 《文言常用虚词》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年10月第1版3. 陕西师大 《常用文言虚词词典》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3年3月第1版4. 吕叔湘 《文言虚词》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七、修辞类1. 赵克勤 《古汉语修辞简论》 商务印书舘 1983年3月第1版2. 李维琦 《修辞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3. 杨树达 《汉文文言修辞学》 中华书局 1980年9月新1版4. 郑子瑜 《中国修辞学史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年5月第1版 八、古代文献1.杨伯峻 《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 1980年2.刘宝楠 《论语正义》 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本3.杨伯峻 《孟子译注》 中华书局 1960年4.焦循 《孟子正义》 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本5.孙诒让 《墨子闲诂》 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本6.郭庆藩 《庄子集释》 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本7.王先谦 《荀子集解》 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本8.陈奇猷 《吕氏春秋校释》 学林出版社 1984年9.陈奇猷 《韩非子新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10.司马迁 《史记》 中华书局点校本11.班固 《汉书》 中华书局点校本12. 洪诚 《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选注》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年 九、古书注解和诗词格律1. 杨树达 《古书句读释例》 中华书局 1954年12月第1版2. 俞樾等 《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中华书局 1956年1月第1版3. 王力 《诗词格律》 中华书局 1977年4. 陆宗达 《训诂简论》 北京出版社1980年 十、杂志1.《古汉语研究》2.《中国语文》3.《汉字文化》。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语言文学概论、美学。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教学内容包括绪论、语言、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六章。绪论简介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及现代汉语的基本特点。其它五章,分专题阐述有关理论,交联系实际分析各方面具体的语言文学现象。
写作
写作通论:包括主题、题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等基本理论与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写作文体论:讲授消息、通讯、散文等记叙类文体、思想评论、文学评论、杂文等认识论类文体,以及科普小品、调查报告等应用类文体的写作理论和操作技巧。
中国现代文学(含作品选)
根据中国现代文学自身发展和我国新民主义革命形势展的特点,分三个时期。第一编:“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1917-1927);第二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1927-1937);第三编:抗日战争时期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文学(1937-1949)。先概述每个时期的文学史,然后重点讲述每个时期的主要作家和作品。
文学概论
本课程包括导论、文学活动、文学生产、文学消费与接受五大部分,导论论述了文学理论的性质以及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问题。其余四部分分别对文学的性质及文学现象各环节进行论述,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文学及文学现象的基本特征。
中国当代文学(含作品选)
本课程以1949年建国以来的中国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重视文学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与文学自身的特点,着意通过文学观念的演变,对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戏剧文学、影视文学这六大文学体裁各自的文本,在当代中国4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作面面观,从而形成纵横交织的开放式史论构架。
古代汉语课程内容包括:古汉语语音、语法、词汇、修辞、古书的标点、注解、翻译、古代文化常识。按时代和文体讲授先秦诸子的散文、韵文、唐宋诗词等文选,要求掌握一千多个常用词,掌握古汉语语音、语法知识,能阅读古代汉语文献。
中国古代文学(含作品选)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选讲各个历史时期主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
外国文学(含作品选)
该课程内容分欧美与亚非两部分,以欧美文学为主。这部分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从古代到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中篇为十九世纪中、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下篇介绍二十世纪前半期的欧美文学。该课程以略古详近,重点突出为讲授原则,着重讲授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欧洲近代文学,对其中成就较高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又给以更多的篇幅;在注意介绍文学史的单位知识的同时,着重分析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以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的能力。
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的定义、分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语言的本质、发生、发展、分化统一、相互影响;语言的交际功能、与思维、与社会的关系,语言的系统性、符号性,语言和言语、音位、语义、语言学方法论;语音、语法、词义、文字和书面语。
美学
1、美学的哲学基础;2、美感结构分析;3、审美发生;4、美感形态;5、审美欣赏与批评;6、审美教育;7、美学史上有重要意义的理论框架的分析(美的本质论)。
语文教学论
语文教学论的性质与教学任务、体系与研究;中学语文科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学语文教学的师生观;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与教材;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听说教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备课与编写教案;中学生课外活动指导。
学习古代汉语,首先是要多读,只有读背才可以让自己有语感。
最好是能做到倒背如流,那样下来,只要积累三五十篇古文,自己的功底就有了。很多人拿着古文,一不看注解,而不明词义,就是仰天长读,结果读了很多破句,也读错了很多字的读音。
这样不但无益,反而贻害。首先要理解文义,把古文从头到尾一字一句解析一遍。
包括写这篇古文的作者,作者所处的时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正文中的任何疑难词义和年号、干支、地名、职官等等一切都要弄清楚,查个明白;所有似是而非的字词读音全部翻阅一下字典确证一下。这样相当于自己重新注释了一遍,做到对古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接下来就是动手翻译成现代汉语。其实有了上面的注释工作,翻译这一步倒是不必要了。
如果是对古文感悟力强,也就是说学完三五十篇古文之后,只要做了注释,心里头就有了翻译的腹稿,无须动手翻译。接下来就是读和背。
读的时候要如李阳的疯狂英语一样,使劲的放声朗读,同时要抑扬顿挫,感情充沛。这是一个很好的加深记忆的过程。
但是读的时候,首先通读一遍全文,然后分段朗读背诵最好。一小段一小段的来,再串联起来通背。
还有一个更好的加深记忆的方法,就是抄写,注释完古文之后,动笔抄写古文,边抄边读,这样通过手、口、脑三者结合,既记住了音,也记住了字,相得益彰。千万要做好注释这一步,把所有要弄懂的地方全部弄明白,把所有有疑问的地方全部查清楚,会要省心很多。
如果是按照上述步骤来的,一篇五百字的古文,在认真做好注释后,只消读上三遍,就可以背诵了。每天一篇古文,经年积累下来,日后看《四库全书》,就可以做到如同看白话文一样一目十行。
古汉语用反切的注音方法,如:该,古哀切。
古字是切上字,哀字是切下字,取上字的声母,下字的韵母和声调。除了反切,还有直译,也就是说,用一个字注音另一个字。
总体来说,古代的汉字注音是建立在认识一定字音的基础之上的,那样的话,为了认识一个字而先认识许多字是不方便也是不经济的,而且语音这部分在语言的历史演变中变化很大,基本上是处于时时变化的,因此古代的许多字的读音和今天的差异很大,反切的话如果不知道反切规则会很难,如东,德红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现代汉语是采取的汉语拼音注音法。
也有采取字母注音法的,那是民国时期的,形式就有点像日语字母。汉语拼音是法定的拼写字母。
五音和七音
古代有五音和七音,这个“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音阶,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1、2、3、4、5、6。后来又加上二变,即变宫、变徵,变宫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7”,变徵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4”。我国传统的音乐中没有和“4”相当的音。五音加二变,合起来叫做“七音”或“七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七声音阶:宫(1)、商(2)、角(3)、变徵(4)、徵(5)、羽(6)、变宫(7)。
古人常把五声和四季、五方、五行相配。
因此,在古书上常可见到写某季节时连带写到和这个季节相配的音名和方位,如欧阳修《秋声赋》:“商声,主西方之音;……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就是把秋季、商音和西方相配合的。这种配合反映了古人对事物的认识,其实并没有什么科学道理。
wl5_3q}g!Ad0 (这个五音不是“五音不全”的五音,“五音不全”的五音是指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所分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五类音,余只懂磨牙匝舌,五音实难全),再加上变宫、变徵,就构成了七音,与今天的七音阶对比是:
宫 商 角 变徵 徵 羽变宫
1 2 3 4 5 6 7
七音中,以其中任何一音为主(即作为乐曲主旋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就构成了一个调式,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感官色彩和表达功能,因而也能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
例如《荆轲刺秦王》叙述荆轲一行出发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变徵之声”就是变徵调式,这种调式旋律苍凉悲壮,适宜于悲歌。下文又有“复为羽声慷慨”,“羽声”就是羽调式,这种调式高亢激越,所以听后“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我就不说书本概念了,白话说吧。
1.介词就是介绍进来一个动作的地点、时间、工具、方式、办法等的词,后面通常跟名词。比如“于”:卫灵公问陈于孔子。这个“于”就是“向”。又如“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就是拿或用的意思。
2.介宾就是介词+后面的宾语(名词),如上面的于孔子,以子之矛,都是介宾结构。
3.动宾就是一个动词加一个宾语,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代词动词等。这个就是一般的吃饭,喝水这样的词都是动宾。
4.意动,是词类活用的一种方式。可以是一个名词做动词用也可以是形容词做动词。意思是把……当成或看做……。
例如:公子乃自骄而功之。这句里的“功之”就是意动。功本来是名词,功劳。这里当作,认为自己有功。这就是意动用法。
又如形容词意动:民各甘其食。这里的甘是形容词,甜美的意思。意动作动词,是民认为或觉得食物香甜。
5.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古汉的一种语法。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常常放在动词前面。
例:举以败国,将何贺焉? 这里“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做宾语,放在动词“贺”的前面。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有”是动词,“之”是代词。这句是否定句,所以“之”放在“有”的前面。就是“没有这样的情况”的意思
6.复指前置宾语:就是除了宾语外,还有一个代词(一般是“之” 或“是”)放在动词前面,这个代词和前面的宾语指的是同一件事同一个东西,动词一般是一个字的。
例:姜氏何厌之有? “有”是动词,何厌是宾语,那个“之”就是复指,这句的意思是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啊?
例:唯利是图。这句话的意思是唯图利,就是只想要利益。那个“是”就是复指利益的“利”
7.副词:修饰动词的词,表示动词的程度方式等。忽然 偶尔 很 非常 只 都是副词
8.反诘:就是反问。在古汉语里有一些表示反问的句型。
如“不亦……乎?”“得无……乎?”
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意思就是“不是……吗?”
著作 《说文解字》的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它的价值不仅限于解说汉字,研究汉字本身,可以说《说 《说文解字》文解字》是东汉末以前的百科全书。
正如许慎的儿子在《上说文解字表》里面所说:“慎博问通人,考之于逵(贾逵),作《说文解字》,六艺群身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 《说文解字》不仅在体例上和过去的启蒙识字的字书不同,即在所收字数上,也比这些字书都多,如汉初把《仓颉》、《爱历》、《博学》三书合编为《仓颉篇》,共3300字。
西汉末,扬雄的《训纂篇》共5340字,东汉贾鲂的《谤喜篇》共7380字。《说文解字》里面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共10506字,比《谤喜篇》还多了1973字。
不论《尔雅》对于汉字的训诂,《方言》对于汉语方言的研究,或《释名》的音训,《切韵》、《广韵》的声韵,无一不在《说文解字》的范围之内。 编辑本段定义六书 关于汉字的结构,传统有“六书”的说法。
“书”古代指写字,也指写下的字,故“六书”从字面上讲就是六种字的意思,六书说就是关于六种汉字的学说。“六书”之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至于六书的细目,到汉代才有记载。
汉代记述六书细目的有三家: 一为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中引郑众的话“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一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云:“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一为许慎,其《说文解字·叙》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不仅指出了六书各书的名称,还给每一书下了定义,举了例子。据唐兰先生考证,三家之说同出于一源,因为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根据西汉末古文经学创始大家刘歆的《七略》删节而成的,所列六书名目、次序也应本于刘歆所述,而郑众、许慎的学术师承又与刘歆有渊源,郑众之父是刘歆的学生,许慎之师贾逵的父亲贾徽也是刘歆的学生。
然而三家的细目有两点不同:一为指事、会意、形声的称谓不同,二为各书次第不同。后世研究者认为,称谓不同反映三家对这三书的认识可能有差异,各书次第不同反映三家对各种字产生的先后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后人在阐述六书理论时,多依朱宗莱的主张,从许慎六书的名称而遵班固六书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汉代三家,只有许慎为六书下有定义,故要正确理解古人的六书说,必须弄清许慎六书说的原意。
编辑本段说文与六书象形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意思是说,象形字就是字形画成字义所表示事物的形状,随着物体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笔画,日字、月字就是这种字。
“日”字篆文象太阳形,中间一短横是填空隙的饰画,无实义;“月”字篆文象弦月形,中间一画,也是饰画。 指事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意思是说,指事字一看就可以认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的意义,上字和下字就是这种字。 由于许慎定义的说解含混而笼统,“视而可识”可作为对六书每一书文字,乃至世界上一切文字的要求,“察而可见”适合假借字以外的各书文字,因而后世学者对指事的认识难免有异。
今人于省吾、梁东汉对指事的阐释,应最接近许慎指事说原意,在众说中最为合理。他们认为,指事是一种用抽象符号来指示字义所要表达事物的字。
会意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意思是说,会意字是并列字类即两个以上的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表现该字义所指向的事物,武字、信字就是这种字。
“武”字篆文由止戈二字组成,许慎引《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止戈为武”,把“武”的本义解释为制止干戈(即战争)。“信”字篆文由人言二字会合成意,许慎释其本义为诚实,人言必须诚实。
而按现代学者研究,“止”本象人的脚,在别的会意字中多表人的行走前进,所以止戈会意是持戈前进,即征伐用兵的军事行动之意;“信”字是以“言”作形符以“人”作声符的形声字,而非会意字。 形声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意思是说,形声字是用与字义所表事物有关的字来作形符造字,取比拟新字读音的字即读音与新字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跟它合成新字,江字、河字就是这种字。 “江”字许慎认为其本义是长江,“从水,工声”。
“河”字许慎认为其义是黄河,“从水,可声”。二字是用与其字义所表事物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10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