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需要的几大类营养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等。
1. 常量元素 一般来说,在人体中,元素的含量在0.01%以上的称为常量元素(也称主要元素或宏量元素)即氧、碳、氢、氮、硫、磷、钙、钠、钾、氯和镁等11种元素。它们构成人体总量的99.95%.其中前6种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与核酸的主要成分,占人体总重量的94%,又称基本构成元素;后五种是体液的必需成分,又称常量矿物元素。
一般把钙、磷、硫、钾、钠、氯和镁称为必需常量矿物元素。 2. 微量元素 人体中含量在0.01%以下的称为微量元素(或者痕量元素)。
目前已发现人体必需的或可能必需的微量元素有十四种,即铁、锰、钴、铜、锌、硒、钼、碘、氟、钒、镍、砷、铬、锂、硅、锡等十六种,另一类微量元素是必需性尚不明确的微量元素。另外铅、镉、汞、砷、铝、锡和锂低剂量可能具有功能作用,并具有潜在的毒性。
按生物学作用而言,微量元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经被确认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必需微量元素。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目前认为有:铁、锰、钴、铜、锌、硒、钼、碘、氟、钒、镍、砷、铬、锂、硅、锡,某些元素的必需性还在研究中,有待确认。
另一类微量元素是必需性尚不明确的元素,它的含量已查明,但生理作用还不太清楚。 无机盐既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也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
植物性食物中的无机盐,来自土壤,动物需要的无机盐可从植物性食物中获得,或直接供给动物所需要的无机盐。人类则主要是从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中摄取无机盐,以满足人体的正常需要。
(三)矿物质的特点 1.矿物质在体内不能合成,每天必须从食物和饮水中摄取。摄入体内的矿物质经过机体的新陈代谢,每天都有一定数量从粪、尿、汗、头发、指甲及皮肤粘膜脱落而排出体外,因此矿物质必须不断地从膳食中供给。
2.矿物质在体内分布极不均匀。如钙和磷主要分布在骨骼和牙齿,铁分布在红细胞,碘集中在甲状腺,钴分布在造血系统,锌分布在肌肉组织等。
3.矿物质相互之间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如膳食中钙和磷比例不合适,可影响该两种元素的吸收;过量的镁干扰钙的代谢,过量的锌影响铜的代谢;过量的铜可抑制铁的吸收。
4.某些微量元素在体内需要量很少,但其生理剂量与中毒剂量范围较窄,摄入过多易产生毒性作用,如硒易因摄入过量引起中毒,对硒的强化应注意用量不宜过大。 (四)矿物质的生理功能 矿物质(无机盐)不能产生热能,但无机盐在人体内有十分重要的营养生理功能,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1.矿物质是构成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如Ca、Mg、P是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P、S是构成组织蛋白的成分。(Fe是血红蛋白和细胞色素的重要成分;胰岛素中含有Zn等。)
2.矿物质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维持着细胞内、外液酸性和碱性无机离子的浓度,维持细胞正常的渗透压和体内酸碱平衡。
3.维持神经和肌肉兴奋性。在组织液中的各种离子,特别是保持一定比例的钾、钠、镁离子能够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和细胞膜的通透性。
4.无机盐是构成某些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物质的重要成分。如血红蛋白和细胞色素系统中的铁,甲状腺素中的碘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中的硒。
由于新陈代谢,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无机盐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因而有必要通过膳食予以补充。无机盐在食物中的分布很广,一般都能满足机体需要。
从实用营养的观点看,比较容易缺乏的无机元素有Ca和Fe,在特殊地理环境或其它特殊条件下,也可能有缺碘、硒和锌的问题。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他们易发生铁、钙、碘、锌的缺乏。
二、主要常量元素 (一)钙(Ca) 钙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主要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于体内,成年人体内含钙总量约为为1200克左右,相当于体重的1.5~2%,是体内最多的矿物质元素。其中99%的Ca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其余的钙存在于体液和软组织中,其中血清钙的浓度较恒定。
这种存在于体液和软组织中的钙称为混溶钙池(miscible calcium pool)。并与骨骼中的钙保持动态平衡。
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的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无定形的水合磷酸钙,另一种是结晶状态的羟磷灰石[Ca10(PO4)6(OH)2],它是一种磷酸钙和氢氧化钙的复合物,在骨中占绝大多数。年轻人的骨骼含无定形状态的钙较多,成熟的骨则含较多的羟磷灰石。
骨中的钙与混溶钙池中的钙保持动态平衡,骨中的钙从破骨细胞释放进入混溶钙池,而混溶钙池中的钙又沉积于成骨细胞中,这种平衡要受甲状旁腺素,VD和降血钙素的调节。例如,当血钙(混溶钙池)下降时,甲状旁腺分泌开始增加,刺激1,25-二羟VD3的生物合成,使Ca在肠道内的吸收和骨骼钙的吸收增加。
相反,血钙升高时,甲状旁腺素减少而降血钙素增加。 Ca的更新,成人每日700mg,更新的速度随年龄增长而减慢。
幼儿的骨骼1-2年可更新一次,成人则要10-12年,40岁以后,骨中的无机物质减少,易出现骨质疏松现象,女性一般较男性明显,故骨质疏松症较男性多,骨质疏松是由于蛋白质合成失调,骨基质不能形成,骨盐无。
人体所需七大营养素分别为蛋白质、脂肪、糖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无机盐)、水、膳食纤维。
微量元素跟矿物质概念还是有区别的。 构成人体的各种元素中,除以有机化合物出现的碳、氢、氧、氮之外,其余的 统称为矿物质或无机盐。
其中钙、镁、钾、钠、磷、硫氯含量较多,称为常量元素, 其它如铁、铜、碘、锌、锰、钴等,含量极少,称为微量元素或恒量元素。 矿物质是构成人体的重要材料,也是机体生长发育以及各种生理功能的重要参 与者。
由于它广泛分布于动植物食物中并易被吸收,所以,正常的人一般不会缺乏, 容易缺乏的有钙、铁和碘等元素。 它们的作用各有不同,比如镁:镁也是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主要与蛋白质结合成络合物,它能维持心脏的 正常节律,抑制神经的兴奋性,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肌肉收缩和体温调节作用。
它 广泛存在于食物之中,以小米、燕麦、大麦、小麦和豆类为多。缺镁会引起精神不 振、肌肉无力、手足抽搐、心动过速等症状,幼儿还可引起惊厥。
相关信息可以查看相关营养学专着或科普文章。 。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亿度文库营养基础知识| 人体组织的构造和增长,离不开基本的营养素,人体活动的能量也均来源于各种营养素,均衡的营养是理想健康的重要因素,营养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身体的健康。
|目前所知,人体需要的营养素共有45种,分为宏量营养素与微量营养素。宏量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肪;微量营养素包括维生素及矿物质;水及纤维一般不归入营养素,但却是生命的要素。
|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营养素|主要食物来源|主 要 功 能|蛋白质|谷类、豆类、肉类、奶类、蛋类、薯类 |形成身体结构的主要成分;是所有生命活动过程的催化剂;调节体内水分平衡;帮助伤口愈合。 |β-胡萝卜素 |南瓜、马铃薯、菠菜、胡萝卜等 |为脂溶性抗氧化剂,是类胡萝卜素家族中的一员,在体内可根据需要被转化为维生素A。
|维生素D |蛋、鱼、肝、奶 |促进正常骨骼、牙齿的形成,刺激钙和磷的吸收,为钙磷代谢过程所必需。 |维生素E |小麦胚芽、坚果、植物油、虾 |为脂溶性抗氧化剂,可保护身体细胞、维生素A、不饱和脂肪酸,协助维持正常红细胞。
|维生素B1 |向日葵籽、小麦胚芽、啤酒酵母、西瓜、豌豆、芦笋;谷类、豆类、硬果类;猪肉、心肝肾 |协助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能量的生成,维持正常的神经功能。 |维生素B2 |牛奶、蘑菇、菠菜、肝、椰菜、甜菜、杏仁、牛肝、牛排、奶酪 |协助食物中能量的产生,协助红细胞的产生,参与各种代谢过程。
|。
一、营养,二、营养素,三、营养价值。
一、营养:1、人体摄入、消化、吸收、和食物中营养成份的动态过程。2、人体在生命过程中利用营养成分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良好健康的动态过程。
二、营养素:1、作为能量物质给人体提供热量。2、作为结构物质、构成集体和修补身体组织。
3、作为调节物质:调节生理功能、维持生活的胜利和生化功能。 三、营养价值: 指食品中的营养素及其质和量的关系!1:蛋白质、2:糖类、3:脂类、4:维生素、5:矿物质、6:水。
营养素在烹饪加工中的变化:蛋白质在烹饪加工中的变化:蛋白质在烹饪加热过程中易发生理化性质的改变。如溶涨变化、水解、沉淀等。
利用这些变化形成菜肴独特的风味特色,达到增进食欲,易于消化吸收的效果。 食物中毒1:细菌性食物中毒。
2:有毒动物植物中毒。3:化学性食物中毒。
4:霉菌素中毒。3、畜肉类卫生问题:禽肉类原料卫生问题:水产品原料卫生问题:食用油脂卫生问题: 4、食品卫生管理:1:食品的卫生要求。
2:食物添加剂的卫生要求3: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的工具、设备的卫生要求。4:食品卫生管理。
5:食品卫生监督6:有关食品卫生的法律责任 饮食卫生五四制1:由原料到成品实行四不制度:即采购员不卖、保管员不收、加工人员不用、服务员不卖腐败变质的食品及其原料。食品存放实行“四隔离”、即生与热分离,成品与半成品分离、食品与杂物药品分离、食品与天然冰分离。
3:食具实行“四过关”:洗、刷、冲、消毒、4:环境卫生采取“四定”:定人、定物、定时间、定质量、分工、包工负责。5:个人卫生做到:“四勤”:洗手、剪指甲、洗澡、理发、洗衣服、被褥。
2、营养学:营养学就是研究膳食、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科学。 3、营养素:营养素(nutrient)是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功能的化学成分。
它们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些营养素,生命便无法维持。
是指摄取的食物经消化、吸收和代谢后能够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称营养素,营养素是营养的物质基础。营养素分两大类: – 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 微量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宏量元素、微量元素)人体需要的营养素约有50种,归纳起来分六大类,即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水。
近年来发现膳食纤维也是维持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物质,可算是第七类营养素。这些营养素在体内功能各不相同,概括起来可分为三方面:(1)供给能量以满足人体生理活动和体力活动对能量的需要 (2)作为建筑和修补身体组织的材料(3)在体内物质代谢中起调节作用 宏量营养素 微量营养素 常量元素 微量元素 4、营养素的供给量:营养素供给量简称供给量。
它是衡量群体营养素摄取量是否合理的标准 。在制定供给量时98%人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
我们将这个添加了安全量后的数量称为供给量。显然,供给量大于生理需要量。
但是,在制定能量的供给量时不添加安全量,为的是避免一部分人能量摄入过多导致肥胖。因此,能量的供给量就是其平均需要量。
制定供给量时不仅考虑了个体差异,还参照了饮食习惯和食物的生产供应情况。供给量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国现在使用的标准是中国营养学会在1988年修订的“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
供给量标准主要用于评价群体膳食质量,。 5、合理营养:合理营养的含义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过多。
缺乏某些营养素会引起营养缺乏病,如缺钙引起的佝偻病,缺铁引起的贫血等等。某些营养素如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又会导致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富贵病”。
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引起的病态统称为营养不良,都是营养不合理的后果,对健康都是十分有害的。 由于没有一种食物能供给我们身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所以我们在安排膳食时要尽量采用多样化的食物,根据各种食物中不同的营养成分恰当地调配膳食来全面满足身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
合理营养还包括合理的用膳制度和合理的烹调方法。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
一般来说,三餐食物量的分配不应相差很多,午餐可适当多一些。不吃早餐和暴饮暴食都是不合理的进食方式。
合理的烹调方法不但可使食物味美可口,促进消化吸收,还可起到消毒杀菌作用,但应注意尽量减少烹调过程中营养素的损失。合理营养是指通过合理的膳食和科学的烹调加工,向机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并保持各营养素之间的平衡,以满足人体的正常生理需要、维持人体健康的营养。
合理营养6、食品:食品是指各种供人们食用或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不包 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特点:– 是食品都是有营养的,由营养素组成;– 食品按性质和来源分两大类: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 保健食品、营养强化食品。
营养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什么是营养 什么是营养素 什么是合理营养 什么是营养素的供给量 营养 营养是人体不断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和利用食物中身体需要的物质(养分或养料)来维持生命活动的全过程,它是一种全面的生理过程,而不是专指某一种养分。
营养素 食物中的养分科学上称为营养素。它们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些营养素,生命便无法维持。
人体需要的营养素约有50种,归纳起来分六大类,即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水。近年来发现膳食纤维也是维持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物质,可算是第七类营养素。
这些营养素在体内功能各不相同,概括起来可分为三方面:(1)供给能量以满足人体生理活动和体力活动对能量的需要,(2)作为建筑和修补身体组织的材料。(3)在体内物质代谢中起调节作用。
合理营养 合理营养的含义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过多。
缺乏某些营养素会引起营养缺乏病,如缺钙引起的佝偻病,缺铁引起的贫血等等。某些营养素如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又会导致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富贵病”。
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引起的病态统称为营养不良,都是营养不合理的后果,对健康都是十分有害的。 由于没有一种食物能供给我们身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所以我们在安排膳食时要尽量采用多样化的食物,根据各种食物中不同的营养成分恰当地调配膳食来全面满足身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
合理营养还包括合理的用膳制度和合理的烹调方法。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
一般来说,三餐食物量的分配不应相差很多,午餐可适当多一些。不吃早餐和暴饮暴食都是不合理的进食方式。
合理的烹调方法不但可使食物味美可口,促进消化吸收,还可起到消毒杀菌作用,但应注意尽量减少烹调过程中营养素的损失。例如,淘米时过度搓洗,高温油炸食品,新鲜蔬菜切碎后长时间用水浸泡和长时间熬煮等都会导致营养素的损失。
在我国迫切需要普及营养知识,使人民群众知道如何获得合理营养增进健康。 营养素的供给量 营养素供给量简称供给量。
它是衡量群体营养素摄取量是否合理的标准。在制定供给量时98%)人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
我们将这个添加了安全量后的数量称为供给量。显然,供给量大于生理需要量。
但是,在制定能量的供给量时不添加安全量,为的是避免一部分人能量摄入过多导致肥胖。因此,能量的供给量就是其平均需要量。
制定供给量时不仅考虑了个体差异,还参照了饮食习惯和食物的生产供应情况。供给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营养科学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学家们将根据需要和可能及时加以修订。
我国现在使用的标准是中国营养学会在1988年修订的“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供给量标准主要用于评价群体膳食质量,对于个人,供给量可作为参考。
/s?wd=%D3%AA%D1%F8%D1%A7%D6%AA%CA%B6&lm=0&si=&rn=10&ie=gb2312&ct=0&cl=3&f=1&rsp=1。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18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