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五脏的表征一览表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胰脏属三焦 五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加上三焦为六腑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的属性 五主 筋 血脉 肌肉 皮肤 骨 五脏直接关系 五色 青 赤 黄 白 黑 色之所属含肤色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脏喜爱之味 五志 怒 笑 思 忧虑 恐惧 五脏之情志 五根 眼 舌 嘴 鼻 耳 子宫、卵巢、睪丸属肾 五液 泪 汗 嘴 涕 唾 分泌物之所属 五恶 风 热 湿 燥 寒 五脏不喜欢的外气 五季 春 夏 仲夏 秋 冬 五脏与季节的关系 今特地将人体五脏的表征列成一张表,以供读者诸君们参考,较可一目了然。
【五脏简介】 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
脏,古称藏。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
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 心主血脉是全身血脉的总枢纽,心通过血脉将气血运送于周身;心又主神志,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中心,在人体中处于最高主导地位。
肝主疏泄,能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协助脾胃消化。肝又藏血,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脾主运化,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物的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统血,能统摄血液不致溢出于经脉之外。肺主气,司呼吸,是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又能宣发卫气和津液于全身以温润肌腠皮肤。
肾 藏 精,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关,故有先天之本之称;肾又主水,在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五脏的互相影响】 五脏虽然在生理功能上各有所司,但它们的活动不是孤立的,通过经络的联系,五脏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在病理变化上也相互影响。 【五脏与其它五行相对应分别是】 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五体:筋 脉 肉 皮 骨 五华:爪 面 唇 毛 发 五志:怒 喜 思 悲 恐 五液:泪 汗 涎 涕 唾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青 赤 黄 白 黑 五方:东 南 中 西 北 五季: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气:风 暑 湿 燥 寒 五化:生 长 化 收 藏 五音:角 徵 宫 商 羽 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 【五脏与六腑】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除三焦外,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与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相表里(腑为表,脏为里)。中医中脏腑表里的联系如下: 1.心与小肠:心主血脉,小肠主化物,心阳温煦促进小肠的化物。
2.肺与大肠:肺主肃降,促进大肠传导;大肠传导,有利于肺的肃降。 3.脾与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以降为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4.肝与胆:肝主疏泄,促进胆汁的排泄,胆汁可以涵敛肝阳、肝气;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5.肾与膀 胱:肾的气化促进膀 胱的贮尿排尿。
【五脏、六腑的特点与区别】 1.五脏(同“藏”):化生和贮藏 精 气,满而不能实,藏 而不泻;藏 神;多为实质性 器 官;病多虚证。 2.六腑(同“府”):传化水谷,实而不能满,泻而不藏,以通为用;多为中空性 器 官;病多实证。
(注意:上述提到的“满”指精 气 满,“实”指水谷实。) 【注:】中医脏腑是功能单位,而西医的脏腑是解剖实体,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五脏,是心、肺、脾、肝、肾的合称。五脏的生理功能,虽然各有所司,但有其共同点,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关。
如《灵枢》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也。”这说是说,心、肺、脾、肝、肾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这里所说的“精神血气魂魄”,即代表着不同的精神活动,并分别归属于五脏。
如“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肝藏魂”、“肾藏志”等。[编辑本段]五脏 (一)心:位于胸中,有心包卫护外。
心的主要生 理 功 能是: 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杂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 润的作用。 2主藏神:指心有主宰人体脏腑组织器 官的生 理活 动和人体精 神意识思 维 活 动的功能。
3主汗液:指心与汗有密 切 关系。 4其华在面: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可从表面的色泽反映出来。
5开窍于舌:指舌为心之外侯,又称“舌为心之苗”。 (二)肺:位于 胸 腔,左右各一,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气、司呼吸: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2主宣发肃降:主宣指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围的布散;肃降指肺气向下是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 的作用。
3主通调水道:指肺是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输布、排泄起着疏通和协调的作用。 4其华在皮毛:指肺有布散水谷精微和宣发卫气于皮毛等生理功能。
5开窍于鼻:因为鼻是呼吸的通道。 (三)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运化: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是生理功能。 2主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起逸出脉外的作用。
3主升清:指脾气上升,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于心、肺、头目、通心肺的作用化为气血。以 营养全身。
4主肌肉、四肢:人体肌肉、四肢所需的营养,靠脾化水谷精微以供给。 5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指食欲、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
(四)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肋之内。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疏泄: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散而不郁的作用。
2主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3主筋,其华在爪:指血液充足表现于手脚灵活、有力;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
4开窍于目. (五)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藏精:指将精气肾,并促使起不断充盈,防止精气无故丢失,为精气在体内充分发挥起生理效应 创造条件。
2主水液代谢: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 3主纳气:指肾有助肺保。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气一元论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节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脏象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 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节 形体官窍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 奇恒之府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节 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 气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精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节 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 血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节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节 经络学说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节 经别、络脉、经筋、皮部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体质的基本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 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外感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 病理性因素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 内伤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节 其他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发病机理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 基本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节 脏腑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节 疾病的传变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节 经络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 养生与防治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养生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 治则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 预防
《中医基础理论》[附录]五运六气
《中医基础理论》五运六气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 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可以到这里看一下
中医基础理论精解.
地址
1、脏,包括肝、心、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2、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3、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扩展资料:
1、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2、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就是血液。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有规律的跳动,需要三个条件: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3、肺,位居胸中,左右各一,呈分叶状,质疏松。与心同居膈上,上连气管,通窍于鼻,与自然界之大气直接相通。肺的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肺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脏六腑
一:先说作用: 1:肝:肝主藏血 也就是说 只有肝能藏主血 身体就能正常运转 首先 肝受血而能视 就是眼睛之所以能看见东西是因为血的作用 所以 肝提供了血给眼睛而能视 其次 足受血而能步 意思是血脉只有到达脚上 人才能够行走 走路才有劲 再次 掌受血而能握 就是血能走到手上 才能握起拳头 如果握不起来就是血不足 最后 指受血而能摄 血能到达手指间 人才能完成各种精细的动作 还有 肝主苍色(青色)凡是苍色的东西都是入肝脏的 2:胆:成语有肝胆相照 这是源自于中医对肝胆关系的一种认识 黄帝内经认为 肝与胆相表里 胆的作用是 主生发 晚上11点到凌晨1点这个时间段是属于胆经的 这时只要胆一生发 一阳起来 后面的阳就会陆续跟上来 这就是胆经的作用 3:肾:肾为先天之本 封藏之本 也就是说 肾是主藏的 是精所凝聚的地方 另外:元气也藏于肾 因此肾的好坏是非常重要的 4:胃:胃为后天之本 也是气血生化之源 是制造精血的源头 我们身上所有的精血全是通过胃消化饮食而来的 另外 胃以降为顺 就是胃在人体中 具有肃降的功能 就是说 胃气是应该往下降 往下行的 5:脾:主肌肉 主运化 6:肺:主气 司呼吸 中医认为:人受气于谷 意思是说 人体中的气来自于食物 从中焦脾胃中来 中焦产生的精华就为气 人所吃的东西的精华上输与肺 由肺再将人体精微物质转输到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 这样全身上下都有力气 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肝属木 脾胃属土 木克土 也就是说 肝不好的人 往往脾胃也不好 2:水生木 水为肾 因此 肝不好的人 往往可以考虑先调理肾 这样肝也会追渐好起来的 3:土克水 4:金生火 金为肺 火为心 三:爱生病 左传认为:病由鬼 食 蛊所致 黄帝内经认为 病或生于阴 或生于阳 伤寒论 病为经络受损 雍塞不通 外伤所致 现代中医:病由六淫所致。
小宝楼主简要地说出了五脏的机能问题。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器有分工也有合作,有联系也有制约,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阴阳五行的学说来表达的。 追述到我国古代古人以五行为世界万物的基本因素,它表现在五脏方面,则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然后再在这基础上建立起相生相?〉墓叵怠>咛迨牵盒?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心(火)?》?金)、肺(金)?「?木)、肝(木)?∑?土)、脾(土)?∩?水)、肾(水)?⌒?火)。
除了五行的配置外,还有阴阳学说来说明相互间的关系。中医认为五脏为阴,六腑为阳,阴阳是互相配合的。
具体说:心配包络小肠、肝配胆、脾配胃、肺配大肠、肾配三焦、膀胱。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
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五行学说,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
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
脏象学说,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经络学说与脏象学说密切相关。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黄帝内经 第八篇 灵兰秘典论 上说很详细了,你自己看看吧,中医基础理论也有,可以看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这可是最最中医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17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