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课前要调整好心态,一定不能想,哎,又是数学课,上课时听讲心情就很不好,这样当然学不好!
2、上课时一定要认真听讲,作到耳到、眼到、手到!这个很重要,一定要学会做笔记,上课时如果老师讲的快,一定静下心来听,不要记,下课时再整理到笔记本上!保持高效率!
3、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别人谈论最讨厌的课时,你要告诉自己,我喜欢数学!
4、保证遇到的每一题都要弄会,弄懂,这个很重要!不会就问,不要不好意思,要学会举一反三!也就是要灵活运用!作的题不要求多,但要精!
5、要有错题集,把平时遇到的好题记下来,错题记下来,并要多看,多思考,不能在同一个地方绊倒!!
总之,学时数学,不要怕难,不要怕累,不要怕问!
你能在这里问这个问题,说明你非常想把数学学好!相信你会成功的,加油吧!!!
所属类别:电子技术 生命数字能量学又称生命密码。
生命数字能量学的存在,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当时是古西伯来人的生活准绳,经由祭师和圣贤以口语的方式秘密传承下来。计算方法例如: 1986年07月29日出生的人的算法为:将各数字单独相加求和。
即1+9+8+6+7+2+9=42;然后再将后2位拆分相加为4+2=6;其主性格即为:6。也就是说这个人是6号人。
1确定你的阳历出生日月年例; 29-07-19-86.A,先写日期, B再写月份, CD最后是年份2将每位数字相加,得到的总数如果大过9,再将数字相加,得出最后的一个数字(生命密码只有一到九)将数字写在A=E,B=FC=GD=,H,3 .E+F=IG+H=J4 .I+J=K5 .I+K=M6 .J+K=L7 .L+M=N8 .E+I=O9 .F+I=P10 .O+P=Q11 .G+J=R12 .H+J=S13 .R+S=TK代表你的整个性格数字.它会影响你人生大部份的思想行为.也代表五行属性。E,F,G,H,I,J也是你内在的性格号码,加上K共是七个数字,代表你在母亲怀胎中七个月已定型的性格,也就是喜、怒、哀、乐、爱、欲、恶。
I,J,K,L,M是代表你的健康,也是由五行耒归类,身体中五行平冲,身体的器官就少出问题,如果五行不平冲,或多或少都会使身体出问题,所以健康可从I,J,K,L,M里分坼出来。来历:后由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音乐家"毕达哥拉斯"将数字结合哲学与心理学、精神学等纲要,统合了一套简单的生命方向指南――生命秘数。
根据历史学者的研究,西元前十多万年的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nls, BC)很可能就是最早一批确实懂得如何计算、思考数字功用的人。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苏美人(Sumerians, BC),则应该是首先把数字广泛地运用在生活里的民族,包括用符号来记录事情以及数字等等。
早在远古时期,占数术就已被用来判断人们的人格特性以及未来命运的发展,这在以希伯来文记录的犹太教义中就有留下记载。毕氏是几何学创始者,他拥抱人类意识的许多面向,他谈到周期、模式、能量波,这些是人类文明初期存在的资产,同时也是在我们生命经验的途径中反射出来的法则,这些法则都暗藏在神秘与存在的机制里,毕氏在探索形式和频率的基础上过去不曾发现的秩序:心灵与物质间的关系。
他认为一些数字模式可以作为打开心灵之窗秘密的钥匙,可以从数字中推论出由意义的信息,这个系统牵引出我们人格背后的潜在力量,清楚而客观的方法来理清生命的目的,帮助人类生命找到焦点,它也似一面明镜,让我们看见生命中大的蓝图。就当让我们去揭开数字的神秘面纱!跳脱出数字的理性枷锁,当你以尊重的态度了解生命数字时,你会发现无比奇妙的力量正围绕着你,我们每天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 都是受到"数字"所控制 , 你能接受这种说法吗? 至少被尊称为数字学之父的他是这么说的。
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高中数学都需要。
初中数学内容: 代数部分: 1、有理数、无理数、实数。 2、整式、分式、二次根式。
3、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三)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二次方程组、分式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 4、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
5、统计初步。 几何部分: 1、线段、角。
2、相交线、平行线。 3、三角形。
4、四边形。 5、相似形。
6、圆。 高中数学是全国高中生学习的一门学科。
包括《集合与函数》《三角函数》《不等式》《数列》《复数》《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等部分。 高中数学知识框架: 在必修一里面主要学习了集合,包含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集合的基本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在剩下的几个章节则学习了几个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 在必修二里面则是学习了立体几何初步:包含简单几何体与简单多面体的三视图,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
部分规则空间几何体的体积与表面积,第二章以数形结合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了圆和直线的性质,理科生则深入学习了空间直角坐标系 在必修三部分是对简单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进行了学习。和算法初步进行了学习。
必修四开端又学习了另一种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在高中阶段主要是学习了,正弦,余弦,正切三个三角函数的性质与图像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包括三角函数限,弧度制,诱导公式等。
第二章则是学习了平面向量这一数学工具,这一章学习了向量的表示,向量的模和单位化,数量积和简单应用。在第三章又深入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半角公式,和角,差角公式,2倍角公式。
在进一步延伸后又学习了降幂公式。 必修五第一章主要讲了等差与等比数列的性质,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运算,第二章属平面解析几何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正弦,余弦定理,第三章主要学习了不等式的性质与概念与LP问题初步(图解法)。
选修2-1第一章是常用逻辑用语,主要讲述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或,且,非”等逻辑量词,在第二章节是又进一步讲述了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理科生又多学习了二面角定理。第三章则是介绍了圆锥曲线有关知识,包括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性质,图像等。
选修2—2:第一章是推理与证明:介绍了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和归纳法。第二章和第三章则是导数的有关性质与运用。
第四章介绍了简单的微积分性质与运用(曲边梯形面积和与简单几何体体积);第五章介绍了数系的扩充。主要介绍了复数的表示,性质,运算等 选修2-3:主要为理科生学习,第一章为排列与组合,主要学习了科学技术原理,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
第二章则介绍了二项分布,正态分布等常见的概率分布,第三章则是介绍了独立性检验与简单的线性回归分析。
术数是一种智慧。
《孟子•尽心上》云:“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 术数学包括了数理,与数学有一定关系。
《周辟算经》云:“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这里的“数”可以作两种解释,一是指数学在大禹治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指天运气数时势造就了大禹的成功。
术数学包括了医学。上古的医技称为方术。
医巫同源,医巫不分,巫士与大夫没有明显的界限。扁鹊、长桑君是巫,又是医。
南方流行针术,北方流行灸术,阴阳五行、四时六气是方士治病的基本依据。 术数学包括了天文学,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副《天文气象杂占》,这是战国秦汉时期人们对彗星的认识总结。
术数学还包括律历。《后汉书•律历志》:“截管为律,吹以考声,列以物气,道之本也……术家以其声微而体难知,其分数不明,故作准以代之。”
《晋书•天文志》: “三光之行,不必有常,术家以算求之,各有同异,故诸家历法参差不齐。”术家即术士,他们博通音律和历算。
术数学还包括地理之学,术士以阴阳解释自然现象^《汉书•夏侯胜传》记载:“囊者地震北海、琅邪、坏祖宗庙,联甚惧焉。其与列侯中二千石博问术士,有以应变补联之缺,毋有所讳。”
这个用数学原理还是很好解释的:把左上角的数设为x,则所有的数为x,x+1,x+2,x+3,x+7,x+8,x+9,x+10,x+14,x+15,x+16,x+17,x+21,x+22,x+23,x+24,x+25共16个数。四个角上的数字之和=x+x+3+x+21+x+25=4x+48.
由于每选一个数字后,需要把这一行和这一列的所有数字划掉,可以知道,每一行只有一个数字,每一列也只有一个数字。先假设所有的数字都圈在了最左行,得到x+x+7+x+14+x+21=4x+42
(当然,这是不符合要求的),接下来,肯定有一行的圈不用移,肯定有一行的圈向右移1格,有一行的圈向右移2格,还有一行的圈向右移3格,所以不管哪种情况,最后会使数字的和再加上0+1+2+3=6,即4x+42+6=4x+48,所以必然等于方框四个角上的数字之和。
π的历史 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一个常数,人们称之为圆周率。
通常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1706年,英国人琼斯首次创用π代表圆周率。
他的符号并未立刻被采用,以后,欧拉予以提倡,才渐渐推广开来。现在π已成为圆周率的专用符号,π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地区或时代的数学水平,它的历史是饶有趣味的。
在古代,实际上长期使用 π=3这个数值,巴比伦、印度、中国都是如此。到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周髀算经》里已有周三径一的记载。
东汉的数学家又将值改为根号10(约为3.16)。真正使圆周率计算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首先应归功于阿基米德。
他专门写了一篇论文《圆的度量》,用几何方法证明了圆周率与圆直径之比小于三又七分之一而大于三又七十一分之十。这是第一次在科学中创用上、下界来确定近似值。
第一次用正确方法计算π值的,是魏晋时期的刘徽,在公元263年,他创用了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来逼近圆面积的方法,算得π值为3.14。我国称这种方法为“割圆术”。
直到1200年后,西方人才找到了类似的方法。后人为纪念刘徽的贡献,将3.14称为徽率。
公元460年,南朝的祖冲之利用刘徽的割圆术,把π值算到小点后第七位3.1415926,这个具有七位小数的圆周率在当时是世界首次。祖冲之还找到了两个分数:22/7和113/355,用分数来代替π,极大地简化了计算,这种思想比西方也早一千多年。
祖冲之的圆周率,保持了一千多年的世界记录。终于在1596年,由荷兰数学家卢道夫打破了。
他把π值推到小数点后第15位小数,最后推到第35位。为了纪念他这项成就,人们在他1610年去世后的墓碑上,刻上:3.这个数,从此也把它称为“卢道夫数”。
之后,西方数学家计算 的工作,有了飞速的进展。1948年1月,费格森与雷思奇合作,算出808位小数的π值。
计算机问世后,π的人工计算宣告结束。20世纪50年代,人们借助计算机算得了10万位小数的π值,70年代又突破这个记录,算到了150万位。
到90年代初,用新的计算方法,算到的值已到了4.8亿位。π的计算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它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标志着技术和算法的革新。
圆周率π的计算历程圆周率是一个极其驰名的数。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这个数就引进了外行人和学者们的兴趣。
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常数,圆周率最早是出于解决有关圆的计算问题。仅凭这一点,求出它的尽量准确的近似值,就是一个极其迫切的问题了。
事实也是如此,几千年来作为数学家们的奋斗目标,古今中外一代一代的数学家为此献出了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回顾历史,人类对 π 的认识过程,反映了数学和计算技术发展情形的一个侧面。
π 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地区或时代的数学水平。德国数学史家康托说:"历史上一个国家所算得的圆周率的准确程度,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国家当时数学发展水平的指标。
"直到19世纪初,求圆周率的值应该说是数学中的头号难题。为求得圆周率的值,人类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它的历史是饶有趣味的。
我们可以将这一计算历程分为几个阶段。实验时期 通过实验对 π 值进行估算,这是计算 π 的的第一阶段。
这种对 π 值的估算基本上都是以观察或实验为根据,是基于对一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际测量而得出的。在古代世界,实际上长期使用 π =3这个数值。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有基督教《圣经》中的章节,其上取圆周率为3。这一段描述的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950年前后。
其他如巴比伦、印度、中国等也长期使用3这个粗略而简单实用的数值。在我国刘徽之前"圆径一而周三"曾广泛流传。
我国第一部《周髀算经》中,就记载有圆"周三径一"这一结论。在我国,木工师傅有两句从古流传下来的口诀:叫做:"周三径一,方五斜七",意思是说,直径为1的圆,周长大约是3,边长为5的正方形,对角线之长约为7。
这正反映了早期人们对圆周率 π 和√2 这两个无理数的粗略估计。东汉时期官方还明文规定圆周率取3为计算面积的标准。
后人称之为"古率"。 早期的人们还使用了其它的粗糙方法。
如古埃及、古希腊人曾用谷粒摆在圆形上,以数粒数与方形对比的方法取得数值。或用匀重木板锯成圆形和方形以秤量对比取值……由此,得到圆周率的稍好些的值。
如古埃及人应用了约四千年的 4 (8/9)2 = 3.1605。在印度,公元前六世纪,曾取 π= √10 = 3.162。
在我国东、西汉之交,新朝王莽令刘歆制造量的容器――律嘉量斛。刘歆在制造标准容器的过程中就需要用到圆周率的值。
为此,他大约也是通过做实验,得到一些关于圆周率的并不划一的近似值。现在根据铭文推算,其计算值分别取为3.1547,3.1992,3.1498,3.2031比径一周三的古率已有所进步。
人类的这种探索的结果,当主要估计圆田面积时,对生产没有太大影响,但以此来制造器皿或其它计算就不合适了。几何法时期 凭直观推测或实物度量,来计算 π 值的实验方法所得到的结果是相当粗略的。
真正使圆周率计算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首先应归功于阿基米德。他是科学地研究这一常数的第一个人,是他首先提出了一种能够借助数学过程而不是通过测量。
给你个地址吧:/eWebEditor/UploadFile/2007110155833806.doc.cn/upload/zydir/19/z2009113_1124_9378.doc下面有现成的,有些打不出来!自己填上去吧!!高考数学基础知识汇总第一部分 集合(1)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数为2^n,真子集数为2^n-1;非空真子集的数为2^n-2;(2) 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 的情况。
(3) 第二部分 函数与导数1.映射:注意 ①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有象;②一对一,或多对一。2.函数值域的求法:①分析法 ;②配方法 ;③判别式法 ;④利用函数单调性 ;⑤换元法 ;⑥利用均值不等式 ; ⑦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⑧利用函数有界性( 、、等);⑨导数法3.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① 若f(x)的定义域为〔a,b〕,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② 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 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
(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①首先将原函数 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 与外函数 ;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③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注意:外函数 的定义域是内函数 的值域。
4.分段函数:值域(最值)、单调性、图象等问题,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5.函数的奇偶性⑴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⑵ 是奇函数 ;⑶ 是偶函数 ;⑷奇函数 在原点有定义,则 ;⑸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单调性;(6)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等价变形,再判断其奇偶性;6.函数的单调性⑴单调性的定义:① 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 当 时有 ;② 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 当 时有 ;⑵单调性的判定1 定义法:注意:一般要将式子 化为几个因式作积或作商的形式,以利于判断符号;②导数法(见导数部分);③复合函数法(见2 (2));④图像法。
注:证明单调性主要用定义法和导数法。7.函数的周期性(1)周期性的定义:对定义域内的任意 ,若有 (其中 为非零常数),则称函数 为周期函数, 为它的一个周期。
所有正周期中最小的称为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如没有特别说明,遇到的周期都指最小正周期。
(2)三角函数的周期① ;② ;③ ;④ ;⑤ ;⑶函数周期的判定①定义法(试值) ②图像法 ③公式法(利用(2)中结论)⑷与周期有关的结论① 或 的周期为 ;② 的图象关于点 中心对称 周期为2 ;③ 的图象关于直线 轴对称 周期为2 ;④ 的图象关于点 中心对称,直线 轴对称 周期为4 ;8.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与性质⑴幂函数: ( ;⑵指数函数: ;⑶对数函数: ;⑷正弦函数: ;⑸余弦函数: ;(6)正切函数: ;⑺一元二次函数: ;⑻其它常用函数:1 正比例函数: ;②反比例函数: ;特别的 2 函数 ;9.二次函数:⑴解析式:①一般式: ;②顶点式: , 为顶点;③零点式: 。⑵二次函数问题解决需考虑的因素:①开口方向;②对称轴;③端点值;④与坐标轴交点;⑤判别式;⑥两根符号。
⑶二次函数问题解决方法:①数形结合;②分类讨论。10.函数图象: ⑴图象作法 :①描点法 (特别注意三角函数的五点作图)②图象变换法③导数法⑵图象变换:1 平移变换:ⅰ ,2 ———“正左负右” ⅱ ———“正上负下”;3 伸缩变换:ⅰ , ( ———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伸长为原来的 倍;ⅱ , ( ———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伸长为原来的 倍;4 对称变换:ⅰ ;ⅱ ;ⅲ ; ⅳ ;5 翻转变换:ⅰ ———右不动,右向左翻( 在 左侧图象去掉);ⅱ ———上不动,下向上翻(| |在 下面无图象);11.函数图象(曲线)对称性的证明(1)证明函数 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2)证明函数 与 图象的对称性,即证明 图象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在 的图象上,反之亦然;注:①曲线C1:f(x,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2b-y)=0;②曲线C1:f(x,y)=0关于直线x=a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 y)=0;③曲线C1:f(x,y)=0,关于y=x+a(或y=-x+a)的对称曲线C2的方程为f(y-a,x+a)=0(或f(-y+a,-x+a)=0);④f(a+x)=f(b-x) (x∈R) y=f(x)图像关于直线x= 对称;特别地:f(a+x)=f(a-x) (x∈R) 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⑤函数y=f(x-a)与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x= 对称;12.函数零点的求法:⑴直接法(求 的根);⑵图象法;⑶二分法.13.导数 ⑴导数定义: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作 ;⑵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
⑶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⑷(理科)复合函数的导数: ⑸导数的应用: ①利用导数求切线:注意:ⅰ所给点是切点吗?ⅱ所求的是“在”还是“过”该点的切线?②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ⅰ 是增函数;ⅱ 为减函数;ⅲ 为常数; ③利用导数求极值:ⅰ求导数 ;ⅱ求方程 的根;ⅲ列表得极值。④利用导数最大值与最小值:ⅰ求的极值;ⅱ求区间端点值(如果有);ⅲ得最值。
14.(理科)定积分 ⑴定积分的定义: ⑵定积分的性质:① ( 常数);② ;③ (其中 。⑶微积分基本定理(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⑷定积分的应。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8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