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图书馆学的主体部分是由理论图书馆学、实用图书馆学和专门图书馆学组成的,这三大门类下又有许多不同的分支学科。
理论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学一般原理的学科,它为整个图书馆学提供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描述整个图书馆发展的概貌,对图书馆学的其他组成部分和相关部分起着指导作用。理论图书馆学是一个不断深化的领域,从历史的和现实的研究成果看,它又有以下几个分支学科。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探索图书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体系和结构,图书馆学的分支学科与相关科学,图书馆学方法论以及图书馆的性质、社会职能和作用,图书馆与社会进步等内容。图书馆建设研究 包括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规律经验教训、组织原理、体制及图书馆网的类型和建立原则、图书馆立法、图书馆员培养、图书馆学学术研究的组织工作、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战略研究等等。
宏观图书馆学是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进行宏观探索、逐渐形成的分支学科。它研究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与文献信息系统的关系以及图书馆事业中的同族关系(包括图书馆之间的关系)等等。
比较图书馆学是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国别、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图书馆问题进行的研究。通过比较,确定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分析原因,作出解释,并从中得出能够揭示客观规律的结论。
实用图书馆学是在理论图书馆学所提供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图书馆具体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而形成的一大门类,包括图书馆工作规律、图书馆管理、图书馆现代化等实际工作领域。图书馆管理学是图书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图书馆管理活动及其客观规律,包括图书馆管理的原则、功能、方法,各项工作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图书馆领导人员配备、机构设置、工作组织、工作计划、岗位职责、工作定额、工作统计、建筑设备、效益评估等等。
馆藏建设和文献资源建设研究 研究图书馆对文献的收集和贮存等方面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多将藏书建设等同于藏书补充;70年代,研究范围扩大到从藏书补充到藏书组织的整个过程;80年代,人们对文献资源的审视角度放在全社会范围内,对藏书建设的研究扩展到研究文献资源建设。
馆藏建设和文献资源建设研究这一分支学科,主要探讨为符合图书馆任务和读者要求,系统地建立、发展、规划、组织馆藏体系以及文献保存、保护的理论与方法,进而研究系统、地区、全国文献资源的布局和文献资源的共享等。文献分类与主题标引研究 文献分类是文献整理的重要方面。
对文献分类的原理、规律和科学方法以及分类表编制的研究有悠久历史并逐渐发展成为图书馆学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 。主题法是文献标引和检索方法适应现代文献发展而产生的主题检索语言,主题标引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字顺检索语言的原理以及主题词表的编制和利用方法等。
70年代末,中国学者从情报检索角度对分类法和主题法以及代码检索语言、自然检索语言等进行综合比较研究,探索它们影响情报检索效率的规律和提高检索效率的途径,并以此建立情报语言学这一新的分支学科。文献编目学 是研究文献著录和目录组织工作的规律和方法的实用学科。
由于文献编目是图书馆进行文献整理的一项主要工作,历史悠久,基础深厚,已发展成为图书馆学中较为成熟的分支学科。其中编目规则的制定、编目标准化、现代化是该学科中主要的研究课题。
图书馆服务理论 研究图书馆服务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服务对象、读者心理、图书馆服务方式、服务效果评价、服务过程中的社会因素等问题。文献检索研究 文献检索是指从一个文献集合中迅速、准确地查找出所需信息的活动、程序和方法。
它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深化和扩展,是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延伸和方法之一。文献检索研究的重点是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研究内容包括:文献及其内部信息构成 (贮存)方式、文献检索理论、检索系统和检索工具、检索语言和检索方法等等。此外,它还研究各学科文献的检索问题。
图书馆现代新技术研究 我们可以把文献和图书馆都看成是一种技术进步的成果。特别是当代的图书馆,它是许多新技术综合应用的产物。
图书馆现代新技术研究,内容包括探索图书馆由手工操作过渡到机械化、自动化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实现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图书馆工作的自动化。专业图书馆学 是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分别进行专门研究而形成的图书馆学分支学科。
它以某一类型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不仅要根据理论图书馆学所提供的基本理论来研究该类型图书馆各方面的特点,也要按着实用图书馆学所提供的一般方法与技术来具体研究该类型图书馆的工作和管理问题,从而形成专门图书馆学的众多学科分支,诸如公共图书馆学、大学图书馆学、儿童图书馆学等等。其它图书馆学分支 图书馆学与其他科学相交叉的部分,陆续产生了一系列图书馆学分支,诸如图书馆系统工程、图书馆社会学、图书馆教育学、图书馆统计学等等。
这是图书馆学中范围广泛的新兴的研究领域,其共同特点是引进其他学科或科学中的基本原理、方法或技术来研究图书馆的有。
研究图书馆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管理科学应用于图书馆而形成的,是现代图书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各个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以及对众多图书馆乃至整个图书馆事业的管理。图书馆管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图书馆工作和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能,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图书馆管理的含义
下面是在图书馆界流行的一些观点:
第一种说法认为,“图书馆工作的自动化管理就是图书馆科学管理”。
第二种说法认为,“图书馆内各个工作环节之间的高度协调一致就是图书馆科学管理”。
第三种说法认为,“低耗、高效、优质的管理就是图书馆科学管理”
第四种说法认为,“符合图书馆工作规律的管理就是图书馆科学管理”。
第五种说法认为,“图书馆组织管理的系统化就是图书馆科学管理”。
我们将图书馆管理定义为:图书馆管理是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人力、财金、物质资源,通过计划和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协调等一系列过程,来有效地达成图书馆的目标的活动。
概括地说,现代图书馆管理的对象就是图书馆系统。图书馆管理包括微观管理和宏观管理两个部分。微观管理是对于个体图书馆的管理。宏观管理则是对社会图书馆事业体系的管理。
现代图书馆系统是由人员、文献信息、建筑、设备、经费、技术方法等要素构成的。这些构成图书馆系统的要素就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的具体对象。
系统化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最新阶段,它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
1.整体性。把图书馆看成是一个系统,图书馆的一切活动被看成是一个整体。
2.关联性。图书馆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都是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
3.均衡性。图书馆系统是一个运动系统。
图书馆管理学是研究图书馆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过程、管理方法、各种具体管理和图书馆管理趋势的科学。其主要内容包括:
1.图书馆管理的基本理论。
2.图书馆管理过程。
3.图书馆管理方法。
4.图书馆各种具体管理。
近20年来,我国图书馆管理研究的主要热点主题包括:
1.图书馆管理理论,包括一般性理论、方法、目标管理、质量管理、竞争战略等;
2.图书馆管理体制,包括图书馆领导体制、管理模式、图书馆法、图书馆政策、图书馆规章制度等;
3.图书馆业务管理,包括图书馆业务流程管理、图书馆评估、图书馆统计、计算机应用管理等;
4.图书馆行政管理,包括图书馆领导与决策、思想政治工作、岗位责任制、经费等;
5.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图书馆职业、职称、队伍建设、激励、考核、在职教育等;
6.图书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7.图书馆经营管理,包括图书馆有偿服务、创收经营、产业化理论、公共关系、形象设计等;
8.各类型图书馆管理;
9.互联网环境下的管理问题。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撑起一片天02图书馆学概论第一章图书馆学简史第一节德国、英国、美国的图书馆学一、德国图书馆学以学术图书馆为实践基础生长起来的,讲究学术性,注重理论体系的构造。
施莱廷格现代图书馆学的奠基人,1807年最早使用“图书馆学”这一名称,表明图书馆学是一门独立的知识系统。1808年出版《图书馆学综合性试用教科书》,第一次自觉设想了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并强调了图书馆职业的独立性,因此他建议设置专门训练机构传授有关图书馆学的知识与技能。
齐亚茨科1886年创办世界上第一个图书馆专业培训机构——格丁根大学图书馆讲座,开设目录学、书写及印刷史、古文书学、图书馆经营法等科目。米尔考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图书馆学手册》,包括三册:《论手稿与图书》、《论图书馆管理》、《论图书馆史》,其著作以“史”为核心,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对图书馆学做出了清晰的阐述,是当时德国图书馆学的集大成著作。
卡尔施泰特在其著作《图书馆社会学之研究》(1954),提出“图书馆社会学”的理论:图书馆发生和发展的社会性原因在于“社会形象”(图书馆创建者)是否永久,社会形象越抽象,图书馆的生命力就越强,其公开性也越大(历史社会学)。社会形象内部及背后隐藏着某种社会精神,图书馆是维持和传播社会精神所必不可少的社会机构(体系社会学)。
图书是客观精神的容器,图书馆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发生联系的场所(知识社会学)。杜威在文献分类领域发。
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文献是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物质基础。关于图书馆的作用,或说图书馆的社会职能,1975年国际图联在法国的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上,一致认为主要是四种:
(1)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图书馆的产生,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需要。为有了图书馆这一机构,人类的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文化、知识者得以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来,成为今天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2)开展社会教育。
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生,要求工人有较多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图书馆从而真正走入平民百姓当中,担负起了对工人的科学知识文化教育的任务。现代社会,图书馆成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基地,担负了更多的教育职能。
(3)传递科学情报。
传递科学情报,是现代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图书馆丰富、系统、全面的图书信息资料,成为图书馆从事科学情报传递工作的物质条件。在信息社会,图书馆的科学情报功能将得到加强。
(4)开发智力资源。
图书馆收藏的图书资料,是人类长期积累的一种智力资源,图书馆对这些资源的加工、处理,是对这种智力资源的开发。同时,图书馆将这些图书资料提供利用,是开发图书馆用户的脑力资源。换言之,图书馆承担有人才培养的职能。
(5)提供文化娱乐。
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满足了社会对文化娱乐的需要,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精神文明建设当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资料
百度知道:
我给本科生讲授图书馆学概论课已有8年了。
本科教学需要指定教材。国内目前图书馆学概论性教材主要有吴慰慈的《图书馆学概论》(修订本),倪波等的《理论图书馆学教程》,王子舟的《图书馆学基础教程》,于良芝的《图书馆学导论》,黄宗忠的《图书馆学导论》,宓浩等的《图书馆学原理》等。
这些教材的内容大都包括图书馆(学)史,图书馆社会职能,图书馆类型,图书馆工作原理,图书馆未来发展,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相关学科、职业哲学等)。作为概论性教材,包含以上内容无可厚非。
但是,我总觉得以上教材的内容中缺少一个重要内容——读者权利与图书馆权利。以上列举的教材无一例外地都没有专设“读者权利与图书馆权利”章节。
图书馆是为实现读者权利而存在的公共设施,而图书馆权利则是为了保障读者权利而应持有的职业责任。我们一直口口声声说图书馆的价值在于满足读者的需要,然而在图书馆学概论性教材中却不见读者权利和图书馆权利的专门内容,何以证明图书馆的价值和使命所在?读者权利和图书馆权利问题是图书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作为一个“基本问题”,是否应该列入图书馆学概论性教材之中?各位看客,你认为,图书馆学概论性教材是否应该专设有“读者权利与图书馆权利”章节?为什么?。
我不确切地知道范说的具体指意是什么,我猜测他的指意是:对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来说,现代图书馆理念问题解决之后,基础理论研究已经没什么大的问题可研究了。
一门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怎么可以“没什么可研究的了”呢?这似乎是一个“伪命题”,然而我却基本认同范并思的论断。但这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不再发展了,任何基础理论问题都不需要研究了。
以后的基础理论研究什么,取决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解释、论证的需要。在我看来,在可预见的将来,有什么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论证,一时难以判断。
也许因为此故,2010年以后,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确实没有出现什么真正新的研究成果。目前学界的状况是:实证性研究大兴,思辨性研究基本上偃旗息鼓。
如刊物上发表了很多有关学术主题的可视化研究、什么什么“实证研究”的论文。其实,所谓可视化研究,实质是综述性阐述,只是采取了新的表示方法(可视化表示,这只是手段的改进而已);所谓实证研究,大都局限于“读者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而已。
各位看官,你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还应该研究什么?难道还研究什么“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分支学科”之类的吗?不要继续让别的学科笑话咱们了!不要让别的学科笑话咱们学科是“小儿科”了!我倒觉得“知识自由”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然而,由于历史传统和国情的特殊性,中国图书馆界的人们对知识自由问题不感兴趣,甚至一些人不敢研究它,害怕招来“自由化”骂名。
我们都知道,美国的图书馆自1939年采纳并1948年修改并发布《图书馆权利法案》以来,始终以“知识自由”为纲领发展和拓展其事业,几乎所有的图书馆理论和实践问题,都以是否体现和贯彻“知识自由”为判定标准,而且始终如一。那么,中国是这样的吗?显然不是,也不可能。
不体现“知识自由”原则的图书馆事业,具有根本意义上的合法性吗?这一问题至今没有人专门研究,所以值得进一步研究——无论最后的结论是肯定性的还是否定性的。再者,图书馆学值得炫耀的“看家法宝”——如引文分析、词频分析等,还应该继续“发扬光大”,但不是现在这样只是应用在本学科领域,而应该“输出”到别的学科中去,这样才能彻底改变“馆内学科”、“输入学科”的命运,最终获得“显学”地位。
各位看官,你说还应该研究什么?如何研究?研究成什么样子?。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有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能在图书情报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图书馆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图书馆学与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文献学、目录学、信息学、传播学、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文献信息搜集、处理、研究、开发与传递的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文化、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
2.熟悉我国关于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科学和图书馆事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3.掌握图书馆学与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向;
4.掌握图书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5.掌握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文献信息的搜索、处理、研究、开发与传递的实际工作能力;
6.具有较强的中外文献检索、阅读能力,以及人际交流能力。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主要课程:图书馆学基础、图书馆管理、信息管理概论、信息用户研究、文献资源建设、文献分类法、文献编目、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检索、科技文献检索、咨询与决策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包括课堂实习、毕业实习、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等,一般安排10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相近专业:图书馆学 档案学 信息资源管理 会展经济与管理 劳动关系
开办图书馆学专业知名院校
一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是我国自行创办的最早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基地之一,其前身是图书馆学系,始建于1947年,1987年5月改名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系,1992年改名为信息管理系。
系内设有3个教研室(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经济与立法),1个研究所(信息传播研究所),2个实验室(电子图书实验室、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实验室)等。拥有图书馆学博士点和情报学博士点以及一级学科授予权。本科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图书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设有2个专业:图书馆学、情报学。
二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前身为1920年美国人创办的武昌文华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1952年武汉大学在并入该专修科的基础上成立图书馆学系, 1978年在国内率先创办了科技情报专业(现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983年创办了我国第1个图书发行专业(现为编辑出版学专业),重建档案学专业。1984年建立图书情报学院。1999年与新闻学院合并,成立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2001年1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成立,下设信息管理科学系、图书馆学系、档案学系和出版科学系4个系,8个专业方向和4个研究所。学院现有3个博士点(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和4个硕士点(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三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始建于1952年。是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与研究的中心和培养高等学校档案学师资的基地,国际档案理事会C类会员。学院现设档案学、科技档案2个本科专业,档案学、中外政治制度2个硕士学位专业和档案学1个博士学位专业。
四 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
南京大学曾于1940年成立图书馆学专修科,1978年恢复,1985年恢复图书馆学系,1988年更名为文献情报学系,1992年更名为信息管理系。现有图书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档案学和编辑出版4个本科专业;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3个硕士专业,拥有情报学博士学位授予点。
所有管理学的东西,基本上都可用在图书管理学方面。
如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管理什么之类的。当然图书馆管理学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就是分类法和编目法等。
这是图书馆学的看家本领,需要自己掌握。考研时,要的是超强记忆力和超级快文笔。
一般都是简答题和论述题,把每一个题都当作一个小论文来做即可。一般的办法是把谁谁的观点写出来,最后写出你自己的观点。
要是玩弄噱头,把参考文献,也给他们写出来,阅卷老师会感觉你言之有据,且符合科学规范。所谓的研究生就是要阅览大量资料后能产生自己独立创新的观点,同时尊重别人的科研成果。
一定要多看图林大牛们的论著,知道哪些大牛们有哪些成就,最新的研究成果。多看图书馆学的期刊,没时间至少也要看《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等核心期刊,要站在图书馆学科研的最前沿,及时把握研究热点问题。
考哪个学校,至少要把那个学校的导师们的研究方向和论著了解清楚。图书馆学因为考的人少,考上还是很容易的,而且因为冷门,基本不愁就业,男生更是香饽饽。
乱说一气,请勿见怪。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8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