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企业的薪资体系中有很多种称谓,如绩效工资、职位工资、职位技能工资、协议工资、计件工资等等,种类繁多。
名称虽然各有不同,归纳起来,薪资有三种基本的模式:基于职位的薪资模式-在什么职位拿什么钱、基于绩效的薪资模式-有多少业绩拿多少钱、基于市场的薪资模式-在市场上值多少钱就拿多少钱。这三种薪资模式从称谓上即可对其制定薪酬的标准一目了然。
无论哪种薪资模式,在单独运用时都会存在它的优势与不足。基于职位的薪资模式有两个优点:一,与传统按资历和行政级别的付薪模式相比,真正实现了同岗同酬,内部公平性比较强;二,职位晋升,薪级也晋级,调动了员工努力工作以争取晋升机会的积极性。
同时其不足也比较明显:一,如果一个员工长期得不到晋升,尽管职位工作越来越出色,但其收入水平很难有较大的提高,也就影响了其工作的积极性。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一个员工的直接上级才三十来岁,企业的业务比较稳定,短期内没有提升的空缺职位,那么他的职业发展就缺乏前景和希望。
尤其是在国企,人员流动率很低,只有升,基本没有降,造成职位晋升时非常谨慎;二,由于职位导向的薪资制度更看重内部职位价值的公平性,在从市场上选聘比较稀缺的人才时,很可能由于企业内部的薪资体系的内向性而满足不了稀缺人才的薪资要求,也就吸引不来急需的专业人才,尤其是不担任人员管理的专家级技术人才;三,在同一职位上,业绩表现的好坏和收入关联不大,同职位员工之间相互攀比干多干少,会大大降低工作的积极性。基于绩效的薪资模式有明显的优点:一,员工的收入和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直接挂钩,让员工感觉很公平,“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激励效果明显;二,员工的工作目标明确,通过层层目标分解,组织战略易于实现;三,企业不用事先支付过高的人工成本,在整体绩效不好时能够节省人工成本。
绩效决定收入的薪酬制度也有比较明显的缺点:第一,固定薪资的水平对于吸引和保留人才至关重要的,短期激励对员工的刺激作用大,长期使用后会产生不良的导向,在企业增长缓慢时,员工拿不到高的物质方面的报酬,对员工的激励力度下降,在企业困难时,很难做到“共度难关”,造成人才流失和很难吸引优秀人才;第二,绩效评估往往很难做到客观准确,对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少有企业的绩效考核系统很完善,高的绩效也许是环境条件造成的,和员工的努力本身关联不大,反之亦然,同时要求负责考核的管理者的素质很高,“老好人”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管理者的打分的尺度不统一,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将收入和绩效挂钩比例过大,势必造成新的不公平,也就起不到绩效付薪的激励作用;第三,各位职位的工作特点不同,对于职能部门的人员、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采取相同的制度是不公平的。如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员工薪酬问题,市场经济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基本规律也是适用于员工的工资模式的。
随着人才资源竞争在企业竞争中战略地位的形成,通过薪酬设计吸引、保留、激励人才是薪酬制度的根本目标。基于市场的薪资模式的优点有两个方面:一,企业可以通过薪资策略吸引和保留关键人才;二,企业也可以通过调整那些替代性强的人员的薪资水平,从而节省人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三,参照市场定薪资,长期会容易让员工接受,降低员工在企业内部的矛盾。
其不足也很明显:一,市场导向的薪资制度要求企业良好的发展能力、盈利水平和资金支持,否则难以支付和保持市场高位的薪资水平;二、员工要非常了解市场薪资水平,才能认同市场薪资体系,因此,这种薪资模式对薪资市场数据的客观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对员工的职业化素质也提出了要求;三、完全按市场付薪,企业内部薪资差距会很大,会影响组织内部的平衡性。在实际案例中,绝大部分的企业都会结合上述三种薪酬模式,设计方案的优劣,是否能有效施行,如何运用工具建立适合自身企业的合理的薪酬制度,下面是薪酬设计的一般过程。
首先是要建立以职位价值为基础的薪资体系,体现内部的公平性,薪资调整对于每位员工都是非常敏感,容易产生情绪的波动,企业的整体稳定是企业发展的前题,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整体的稳定性,是薪酬改革成功的重要基础。其次在具体设计时,要先要确立企业的薪酬战略。
企业的战略和定位是什么,是初入行业市场探索、是迅速扩大行业市场的份额还是是行业市场中龙头企业,巩固的同时稳步扩张,哪些职位是企业发展实现企业战略的关键职位,哪些职位是急需从市场引进的,哪些职位是重点保留的,那些职位是替代性很强的。有了这样的分析,也就明确设计方案的方向,才能在参考市场数据时具有针对性。
选取合理分位的市场数据,设计方案中各职位的薪资水平也就确定下来了。同时设计合理的层级,满足在同一职位上薪资的晋升空间,也便于解决企业的一些遗留问题,个案的处理。
比如企业中有贡献的老员工,原有的薪资水平较高与现在职位价值偏低的矛盾。那么还要再确定各个职位的薪资结构。
主要是固定部分和浮动部分的合理比例。首先是职级,。
企业与员工双方关系的核心在于分配体系的建立。
一个公正的分配制度体系不但能够不断地造就人才,能够使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能够吸纳到更多的外部人才,能够使人才产生出高绩效,而且也能够使那些不是人才的转化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本文就为我们介绍了如何制定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以期激活企业内部活力,促进企业与员工共谋发展,从而构建和谐共赢的劳动关系。
制定薪酬体系的四个关键要素 在薪酬制度设计中,关注绩效的实质是关注任职者的贡献度。有些人虽然在非常重要的职位上任职,但是其绩效产生达不到该职位的要求,也不能得到该职位所对应的薪酬。
在薪酬管理中强调绩效的作用,是分配制度的重要转变,即由给“人”发工资变为给“事”发工资。 给“人”发工资,是依据人的自然要素来决定薪酬水平。
人的自然要素包括工龄、学历、职称、性别等,这些东西最大一个特点就是不可激励。所以企业需要给“事”发工资,给“事”发工资就是给产生“绩效”的员工以回报,从而激励员工产生更高的绩效。
素质和价值观 设计薪酬制度时要充分关注员工的素质和价值观,这是进行长期激励的基础。为了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企业需要对那些认同公司核心价值观,并且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员工给予长期激励计划,以激励他们长期为企业贡献绩效,并在未来为企业持续创造价值。
市场要素 在职位、绩效、素质和价值观要素的基础上,企业设计薪酬制度还需要关注市场要素,即考察某些职位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以及薪酬水平状况。如果某些职位人才短缺或者任职者需要特殊的专业化技能,企业往往会据此制定特殊的薪酬战略,以获取和留住关键职位的员工。
因此,市场因素是薪酬制度设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调整要素。.设计薪酬激励体系的策略 2 在薪酬制度设计中,除了要关注职位、绩效、素质和价值观、市场等几个基本要素外,还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以提高薪酬制度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激励。
薪酬战略明确化。 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世界领先企业的薪酬体系有一个共性,即都有明确的薪酬战略,并且薪酬战略与公司的经营战略、企业文化保持高度的一致,大多数的企业都制定了2-5年的薪酬战略目标。
薪酬战略目标的明确化有利于企业为员工制定长期的激励计划,有利于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并能够给员工长期的职业安全感。 薪酬政策透明化。
薪酬是回报,更是激励。薪酬制度的活力在于员工能够看到自己的表现得到准确和公正的评价。
让员工了解企业的薪酬政策,有利于提升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 很多企业在薪酬政策上采取保密行为,不让员工知道薪酬到底是依据什么制定的,员工无从了解企业在激励什么、鼓励什么、回报什么,薪酬政策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就会大大减弱。
我们认为,不仅不能对薪酬政策进行保密,相反更应该宣传,让薪酬政策透明化,从而让员工看到企业对自己的期望,并据此调整自己的行为。薪酬政策的透明化不仅可以正确地引导员工的行为,而且还可以减少诉讼和纠纷的发生,以利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建立互信的机制。
薪酬激励长期化。 中国很多企业对员工缺乏长期激励计划。
一些企业热衷于制定短期激励计划,但是短期激励计划虽然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吸引力,但是不利于长期地稳定优秀员工,因为企业没有长期激励措施,员工不可能有长期的行为。世界一流的企业大都针对员工实施了员工持股和股票期权计划。
所以,我们认为企业应该从长期激励的角度出发,给员工适度地开放股权。 中国一些优秀的企业有一个共性,就是公司的所有者或者公司的创业者把股权大量地开放给员工,甚至有的老板在公司的股权不到5%。
这种长期激励方式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共赢,员工在分享公司的成功和利益的同时也承担了公司的经营风险。 福利待遇货币化、社会化。
从世界一流企业的福利政策来看,福利应逐渐走向社会化和货币化,从而使企业把主要的激励政策和组织绩效结合起来,提升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总之,唯有创建内部活力的机制和薪酬分配体系,劳动关系双方才能够实现利益的共享;也唯有不断地提高效率和效益,劳动关系双方才可能有真正的和谐。
绩效要素 由于职位设计往往来自组织的战略,所以,这种薪酬制度有非常明确的战略导向。在一些组织里,不是根据职位确定工资,而是根据行政级别或职务高低确定薪酬,结果导致员工为了提高自己的行政级别,争先恐后地挤在独木桥上,最终削弱了组织的竞争力。
职位是薪酬管理的基本单位。以职位为基本单位制定薪酬制度的核心是,根据“职位价值”确定职位的薪酬水平。
通过职位评价确定职位价值,然后提出职位的任职资格并据此来决定任职者。职位薪酬制度是以“职位价值”而不是以“人”来确定薪酬水平。
1 在尽力做到公平的基础上,我们在设计薪酬制度时,仍需要关注以下四个关键要素并据此制定有利于劳动关系双方的薪酬策略。员工对公平的感知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内部公平、外部公平和分配公平。
所谓内部公平,就是要明确不同职位对公司发展的价值大小,以价值评价结果为依据,对职位的薪酬水平进行确定;所谓。
企业与员工双方关系的核心在于分配体系的建立。
一个公正的分配制度体系不但能够不断地造就人才,能够使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能够吸纳到更多的外部人才,能够使人才产生出高绩效,而且也能够使那些不是人才的转化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本文就为我们介绍了如何制定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以期激活企业内部活力,促进企业与员工共谋发展,从而构建和谐共赢的劳动关系。
制定薪酬体系的四个关键要素 在薪酬制度设计中,关注绩效的实质是关注任职者的贡献度。有些人虽然在非常重要的职位上任职,但是其绩效产生达不到该职位的要求,也不能得到该职位所对应的薪酬。
在薪酬管理中强调绩效的作用,是分配制度的重要转变,即由给“人”发工资变为给“事”发工资。 给“人”发工资,是依据人的自然要素来决定薪酬水平。
人的自然要素包括工龄、学历、职称、性别等,这些东西最大一个特点就是不可激励。所以企业需要给“事”发工资,给“事”发工资就是给产生“绩效”的员工以回报,从而激励员工产生更高的绩效。
素质和价值观 设计薪酬制度时要充分关注员工的素质和价值观,这是进行长期激励的基础。为了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企业需要对那些认同公司核心价值观,并且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员工给予长期激励计划,以激励他们长期为企业贡献绩效,并在未来为企业持续创造价值。
市场要素 在职位、绩效、素质和价值观要素的基础上,企业设计薪酬制度还需要关注市场要素,即考察某些职位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以及薪酬水平状况。如果某些职位人才短缺或者任职者需要特殊的专业化技能,企业往往会据此制定特殊的薪酬战略,以获取和留住关键职位的员工。
因此,市场因素是薪酬制度设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调整要素。.设计薪酬激励体系的策略 2 在薪酬制度设计中,除了要关注职位、绩效、素质和价值观、市场等几个基本要素外,还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以提高薪酬制度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激励。
薪酬战略明确化。 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世界领先企业的薪酬体系有一个共性,即都有明确的薪酬战略,并且薪酬战略与公司的经营战略、企业文化保持高度的一致,大多数的企业都制定了2-5年的薪酬战略目标。
薪酬战略目标的明确化有利于企业为员工制定长期的激励计划,有利于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并能够给员工长期的职业安全感。 薪酬政策透明化。
薪酬是回报,更是激励。薪酬制度的活力在于员工能够看到自己的表现得到准确和公正的评价。
让员工了解企业的薪酬政策,有利于提升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 很多企业在薪酬政策上采取保密行为,不让员工知道薪酬到底是依据什么制定的,员工无从了解企业在激励什么、鼓励什么、回报什么,薪酬政策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就会大大减弱。
我们认为,不仅不能对薪酬政策进行保密,相反更应该宣传,让薪酬政策透明化,从而让员工看到企业对自己的期望,并据此调整自己的行为。薪酬政策的透明化不仅可以正确地引导员工的行为,而且还可以减少诉讼和纠纷的发生,以利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建立互信的机制。
薪酬激励长期化。 中国很多企业对员工缺乏长期激励计划。
一些企业热衷于制定短期激励计划,但是短期激励计划虽然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吸引力,但是不利于长期地稳定优秀员工,因为企业没有长期激励措施,员工不可能有长期的行为。世界一流的企业大都针对员工实施了员工持股和股票期权计划。
所以,我们认为企业应该从长期激励的角度出发,给员工适度地开放股权。 中国一些优秀的企业有一个共性,就是公司的所有者或者公司的创业者把股权大量地开放给员工,甚至有的老板在公司的股权不到5%。
这种长期激励方式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共赢,员工在分享公司的成功和利益的同时也承担了公司的经营风险。 福利待遇货币化、社会化。
从世界一流企业的福利政策来看,福利应逐渐走向社会化和货币化,从而使企业把主要的激励政策和组织绩效结合起来,提升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总之,唯有创建内部活力的机制和薪酬分配体系,劳动关系双方才能够实现利益的共享;也唯有不断地提高效率和效益,劳动关系双方才可能有真正的和谐。
绩效要素 由于职位设计往往来自组织的战略,所以,这种薪酬制度有非常明确的战略导向。在一些组织里,不是根据职位确定工资,而是根据行政级别或职务高低确定薪酬,结果导致员工为了提高自己的行政级别,争先恐后地挤在独木桥上,最终削弱了组织的竞争力。
职位是薪酬管理的基本单位。以职位为基本单位制定薪酬制度的核心是,根据“职位价值”确定职位的薪酬水平。
通过职位评价确定职位价值,然后提出职位的任职资格并据此来决定任职者。职位薪酬制度是以“职位价值”而不是以“人”来确定薪酬水平。
1 在尽力做到公平的基础上,我们在设计薪酬制度时,仍需要关注以下四个关键要素并据此制定有利于劳动关系双方的薪酬策略。员工对公平的感知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内部公平、外部公平和分配公平。
所谓内部公平,就是要明确不同职位对公司发展的价值大小,以价值评价结果为依据,对职位的薪酬水平进行确定;所谓。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薪酬管理是在组织发展战略指导下,对员工薪酬支付原则、薪酬策略、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构成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动态管理过程。
薪酬管理包括薪酬体系设计、薪酬日常管理两个方面。 薪酬体系设计主要是薪酬水平设计、薪酬结构设计和薪酬构成设计;薪酬日常管理是由薪酬预算、薪酬支付、薪酬调整组成的循环,这个循环可以称之为薪酬成本管理循环。
薪酬设计是薪酬管理最基础的工作,如果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构成等方面有问题,企业薪酬管理不可能取得预定目标。 薪酬预算、薪酬支付、薪酬调整工作是薪酬管理的重点工作,应切实加强薪酬日常管理工作,以便实现薪酬管理的目标。
薪酬体系建立起来后,应密切关注薪酬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公司薪酬策略,调整薪酬水平、薪酬结构以及薪酬构成以实现效率、公平、合法的薪酬目标,从而保证公司发展战略的实现。 企业的薪酬体系设计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工作分析 第二步:岗位价值评估 第三步:岗位分层级 第四步:岗位标杆设置 第五步:计算层级薪酬总和 第六步:计算年薪和月薪 第七步:月薪五级工资制 第八步:固定工资、绩效工资设定 第九步:营销组织薪酬设计 第十步:财务人员薪酬方案 第十一步:高管人员薪酬方案 第十二步:建立薪酬管理制度 薪酬管理设计思路 1、明确公司薪酬战略定位:将人员队伍的薪酬收入控制在市场中上水平,保证公司现有人员队伍的稳定,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并且形成一定的外部吸引力。
2、调整薪酬挂钩原则,建立基于岗位价值、人力资源价值、工作业绩的价值分配体系,使员工收入水平向岗位价值、人员素质、工作贡献方向倾斜。 3、建立职位等级制度,开辟员工横向发展跑道,满足在职位晋升机会不足的情况下员工个体发展的需求。
4、调整薪酬体系中固定收入与浮动收入的比例,在设计上保证员工收入水平较大涨幅,但增加员工浮动收入的比例,增强薪酬的激励效应,促进公司薪酬制度与市场接轨。 5、引入多元化的激励模式,充分利用薪酬杠杆调节,充分调动员工潜能与工作热情。
6、完善公司福利制度,调整福利制度的灵活性,建立在适度集中的基础上自助式福利体系,满足员工多元化的需要,将福利制度引导到增强员工归属感和忠诚度、促进其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来。 7、依据企业组织变革、中期经营效益以及市场薪资行情的变化等因素适时对薪酬体系进行调整,保持薪酬体系的动态涨跌,促使公司薪酬制度逐步实现市场化、企业化。
薪酬管理原则 企业及人事管理在进行薪酬管理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薪酬管理原则,做到公平,适度,平衡,刺激等原则,才能有效的激励员工。 1、竞争性原则:整体收入水平位居市场行情中上游水平,具有较强的外部竞争力。
2、公平性原则:制定严密的薪资区分标准,并形成规范制度,避免人为因素主导薪资区分。 3、激励性原则:依据岗位性质合理调整薪酬结构,加大变动收入比例,提高薪酬制度的激励效应。
4、业绩导向原则:员工收入水平要全面跟业绩挂钩,高低水平凭业绩说话,严格执行“按贡献分配”。 5、充分差距原则:员工收入水平要全面拉开差距,对于不同重要性以及不同业绩表现的员工要严格区分。
6、人性化原则:奖金、福利等元素要充分考虑员工多元化需要,尽量避免一刀切,体现“以人为本”的特点。 7、动态性原则:公司整体薪酬结构以及薪酬水平要根据企业经营效益、薪资市场行情、宏观经济因素变化等因素适时调整,能动的适应企业发展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
薪酬管理的主要内容 工资总额的管理(必考) 工资总额=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工资 确定工资总额的管理方法:首先考虑俄互利的工资总额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支付能力、员工生活费用、市场薪酬水平、以及员工现有的薪酬状况等,然后计算合理的工资总额,可以采用工资总额和销售额的方法推算合理的工资共轭,或采用盈亏平衡点方法推算合理的工资总额,还可以采用工资总额占附加值比例方法来推算合理的工资总额。
企业内部各类员工薪酬水平管理确定企业内部的薪酬制度日常薪酬管理工作 :包括开展薪酬调查,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制定薪酬计划、适时计算、统计员工的薪酬及薪酬调整。
1.企业薪酬的概念、薪酬的实质以及影响薪酬水平的因素,薪酬管理的目标、内容和基本原则。
2.简述薪酬体系的含义和薪酬体系设计的基本要求,以及薪酬体系设计前期准备工作的具体内容。 3.简述企业岗位、技能、能力和绩效薪酬体系设计的程序和方法。
4.简述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概念和种类,起草单项薪酬制度、岗位工资或能力工资制度以及奖金制度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5.简述工作岗位评价的概念、功能、原则和方法。
6.简述岗位评价系统的概念,岗位评价指标的设计和各种岗位评价,以及岗位评价结果误差调整的方法。 7.简述企业人工成本的概念、构成和主要影响因素,人工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8.简述福利的本质,福利管理的主要内容,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和构成,住房公积金的性质和缴存范围,各项福利总额预算计划的制订程序,以及各类保险金与住房公积金的计算方法。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人们对“薪酬”的认识逐渐发生了变化。
薪酬不再仅仅是对员工付出的回报,而成为了激励手段。有效的薪酬激励可以吸引优秀人才进入组织,可以使核心员工留在组织,可以使员工高效工作。
薪酬激励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重点问题。经济学视角下,比较有影响的薪酬激励理论有: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按贡献分配理论、分享经济理论、知识价值理论。
这些理论从不同侧面说明了薪酬,特别是绩效工资,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激励手段。相比于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管理学认为现实中的个体是“社会人”,更具现实意义。
尽管各种管理学激励理论阐述重点不同,使用的概念也并不一致,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承认以薪酬为代表的物质激励是激励机制的基础。相关理论主要有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和激励过程综合理论。
马斯洛(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是最著名、最经典的激励基础理论。该理论有两个基本观点。
①人的行为由需要推动,一旦需要满足即失去“动力”,只有需要还未满足时才有激励作用。②人的需要分五个层次,它们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只有低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才能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阿德弗(Alderfer)重组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并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ERG理论。
他认为,人有三种核心需要:生存需要(E)、关联需要(R)和成长需要(G)。多种需要可以同时存在。
如果高层次需要不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愿望会更强烈。因此,多种需要可以同时作为激励因素。
但由于个人偏好不同,具体的需要层次结构也会呈现多样性的特征。需求层次结构也会随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生状态变化而变化。
此外,麦克里兰(McClelland)在批判吸收马斯洛理论的基础上,于1961年提出成就激励理论,将人的社会性需要归纳为三个层次,即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与合群需要。员工由薪酬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均会影响这三种需要的满足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薪酬在满足员工低层次需要的同时,有助于员工追求高层次需要,具有良好激励效果。
基本工资必须设定在足够高的水平,为满足员工的基本生活需要提供经济支持。过高的风险工资会阻碍员工满足自己低层次需要,因此激励作用有限。
同时,也应注意薪酬对于员工高层次需要满足的意义。 双因素理论是赫茨伯格(Herzberg)于1959年在对企业调研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的。
双因素是指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当这些因素恶化到可以接受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不满意”。激励因素与工作本身相关,保健因素与工作条件和工作关系相关。
缺乏保健因素将阻碍员工表现组织期望的行为,但具备保健因素也不能保证员工会表现这种行为。激励因素才是激励员工的主要手段。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兼容之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都可以在马斯洛提出的五种需要中找到对应。双因素理论对于薪酬激励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员工基本工资和福利属于保健因素,应当相对稳定,保障员工基本生活,原则上只升不降。否则会导致员工不满,影响其工作积极性。
员工绩效工资属于激励因素,必须在考核的基础上保持其在总薪酬中占据一定比例,才能激发员工工作动力,提高工作绩效。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是行为科学家弗隆(Vroom)于1964年在其名著《工作与激励》中首先提出来的。
其理论可以用公式表示为:激发力量 = 期望*效价。其基本观点是:一个人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其能实现的概率越高,激励作用就越强。
期望理论说明,激励效果取决于奖酬和潜在绩效之间的关系。绩效奖励的水平越高,激励效果越好。
组织应当明确工作的任务与职责并且将薪酬与绩效联系。与此同时,员工对自身能力的评价也很重要。
组织应该有意识地提供相应的培训和资源,使员工相信自己可以达到绩效标准。基于期望理论,企业向员工提供的奖励必须是对员工有吸引力的、可达到的。
应该注意,不同员工的效价范围和权重取值不同,企业应尽可能采用大多数员工认为效价最大的奖励。适当调整期望概率与实际概率的差距以及达成目标的难易程度。
拉开企业期望与非期望行为间的差异,也有助于增强激励效果。 波特(Porter L. W.)和劳勒(Lawler E. F.)于1968年在期望理论的基础上,导出一种更加完备的激励过程,被称为激励过程综合理论。
该理论认为,工作绩效是一个多维变量,受以下5个因素的影响:①个人能力和素质;②外在的工作条件与环境;③个人对组织期望意图的感悟和理解;④对奖酬公平性的感知;⑤个人努力程度。个人工作努力程度的大小取决于对内在外在薪酬价值(特别是内在奖酬价值)的主观评价,以及对努力—绩效关系(即期望值)和绩效—奖酬关系(即工具值)的感知情况。
激励过程理论表明,激励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复杂管理过程。企业制定薪酬激励策略时要注意:绩效评价必须与期望的绩效目标紧密衔接,基于绩效的回报一定要紧随已产生的绩效。
绩效目标要富有挑战性并且详细具体,奖励金额要与完成目标的难易程度相匹配。
薪资管理制度 1.目的规范公司工资管理,融洽劳资关系,激励员工士气,有利于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以配合公司经营管理和发展需要,特参照国家劳动法规和相关行业标准,制定本制度。
2. 薪资方案说明 2.1薪资管理原则 2.1.1业绩优先 在公司薪资管理制度中,要贯彻“业绩优先”原则。 也就是注重工资的激励作用。
(1)对于结构工资,应加强其中绩效工资的比重,以加强绩效工资的调节力度。 (2)对于计件工资或类似的销售工资,应认真核定计件单价,计件工资可考虑在工程维护和施工岗位推行。
(3)对有重大贡献者要给予重奖。 (4)对工资水平固定的计时工资(月薪),在工作者优秀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后,结合公司效益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
上述绩效工资及奖励,人力资源部计划在结构工资中确定一定比例作为绩效考核工资,并和绩效奖金一起发放。有关规定详见《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2.1.2分享利益 随着公司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员工应当分享企业发展的部分利益。这体现为奖金发放、年终发红、工资升级等方面。
应当认识到,这种“分享”的支出,会换取员工很大的工作动力,可能带来相当高的经济回报,尤其是优异地完成经营目标任务,对公司做出杰出贡献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营销精英,更应当获得一定的利润分享,其对象及分享形式与水平,由董事会审核、批准,人力资源部具体实施。 2.1.3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主要体现在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的年薪制业绩目标和分部门经营管理者的工作任务承包上。
其实质是管理人员对企业经营的责任承包,并得到合理的经济回报,从而调动经营者创造效益的才能,达到激励和约束作用。 2.1.4合法性 合乎劳动法规 2.2工资要素的内容 根据工资的基本作用,并从工资制度目标和薪酬原则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工资划分以下要素: (1)工作能力要素:这是员工任不同职别、获得不同工资的前提条件。
工作能力要素主要从学历、职业资历、创造力、影响力等方面来考虑,其反映形式为基本工资。 职务要素:这是工资要素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包括监督管理的目标和跨度、解决问题的难度和承担的风险、工作的复杂程度和困难程度等因素。
其反映在职务工资上。 (3)劳动条件要素:这主要是指工作场所的物质环境因素。
该要素在薪酬体系中主要反映在加班工资和相关福利(话费、降温费、工伤保险费等)上。 (4)个人贡献要素:这也是工资要素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该要素反映在绩效工资奖金以及公司工龄工资。前者反映员工个人现在对公司的贡献,后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员工个人过去对公司的贡献。
公司福利的一些项目,也具有对个人贡献的回报和激励作用。 (5)生活保障要素:公司员工工资水平高于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反映了工资的保障作用,福利项目也反映了生活保障要素。
(6)其他,如伙食补贴、有薪假等。 2.3工资的基本结构 上述工资要素可以归结为基准内、基准外两个部分: 个人工资额=基准内工资+基准外工资 这种结构在一般等级维工资制度中,是最常见的工资结构。
在有些情况下,这两个部分可能不作区分而混在一起,如计件工资和销售提成工资。 2.3.1基准内工资: 基准内工资为公司薪资标准表中的各个项目,每一项目又分为若干等级,单位为每月**元。
(1)职等和级次。依公司组织结构设计的职务分8个职等,每一职等分为10个级次或级别,依现行的各岗位起薪点为依据确定了各级次的具体标准,以保证工资改革后各岗位与薪资标准的对应关系及其一致性,并利于工资晋级和职务升等的实际操作。
(2)基本工资。即基础工资或底薪。
为了将“死工资”变成“活工资”,从强化员工工作绩效出发,这部分工资将实行部分浮动的形式发放。 (3)职务工资。
依员工所担任的职务及其责任轻重来设定。职务不同反映在职等及职务工资中其标准也不一样。
但在同一个职等内职务工资基本是一样的,即在职务未升的情况下,职务工资也不升。 (4)加班工资。
为了保障工资的合法性,本制度在设定标准时按基本工资的40%设定了加班工资,约高于法定2个百分点。 )工龄工资。
以十足工龄计算,每年50元。 (6)计件工资。
对个人劳动付出与工作绩效有紧密联系的岗位实行计件工资制。人力资源部拟在工程岗位设定计件工资,具体方案由部门和人力资源部共同拟定。
(7)提成工资。对市场开发岗位员工实行与其销售业绩相联系的工资形式。
具体方案由业务部门拟定报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2.3.2基准外工资。
基准外工资是公司等级表外的各项收入,包括奖金。其他奖励、各种补贴和其他一些福利,具体见《福利项目》和《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2.3.3工资开支渠道 基准内工资和基准外工资中的部分项目如福利费、补贴等项目是属于经常性开支的生产费用,因此作为生产成本开支项目。而年终奖金等项目因与企业的整个盈利情况相关联,应从税前利润中开支,具体操作由财务部门把握。
2.3.4几个具体问题 (1)为激励员工士气,调动其积极性,并结合物价上涨等因素,员工的基本工资部分可在一定时期后按级次晋级。 (2)公司对业绩优秀、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管理人员为其交纳个人所得税。
(3)公司对有重大贡献的员工,可。
1、工资总额的管理
包含工资总额的计划与控制、工资总额调整计划于控制。工资足额组成是:工资总额=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所支付的工资。
对于企业而言,工资总额是人力成本的一部分,是企业掌握人工成本的信息来源,是企业进行人工成本控制的重要方面。
2、企业各类员工薪酬水平管理
明确界定各类员工的薪酬水平,以实现劳动力与企业之间的等价价值交换,这是薪酬管理的重要内容。哪类员工对企业贡献大,从薪酬中得到的回报就越多,哪类员工对企业贡献小,从薪酬中得到回报就会少。
3、企业内部薪酬管理制度
企业薪酬制度管理包含工资结构管理,确定不同员工的薪酬构成项目以及各种薪酬项目所占的比例,还包含薪酬支付形式管理,确定薪酬计算基础,按照劳动时间计算还是按照生产额、销售额计算。
4、日常薪酬管理工作
包含开展薪酬调查、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制定薪酬计划、适时计算、统计员工的薪酬以及薪酬调整。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9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