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射前应检查注射器、针头及核对患者姓名及药液。
2、注射前应先排尽空气,
3、穿刺时务必沉着掌握进针角度与方向、以免穿破静脉而致血肿,如果不慎穿破静脉,应立即拔出针头,按压局部,另选其他静脉穿刺。
4、注意掌握不同患者的静脉穿刺法,如肥胖患者,静脉较深且固定,摸准后再行穿刺;消瘦患者静脉较滑,穿刺时须固定静脉的上下端;水肿患者可按静脉走行的解剖位置,用手指压迫局部,暂时驱散皮下水分,显露静脉后再穿刺;脱水患者可局部热敷、按摩,使血管扩张显露后再穿刺。
5、避免将药液注射于血管外。对组织有强烈刺激的药物,可先行引导注射(即另备一副盛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和针头,注射时先作穿刺,并注入少量生理盐水,证实针头确在血管内,再取下针筒,调换另一抽有药液的针筒进行推药)。如有外溢,应即停止注射,并行局部注射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药液,外敷金黄散,防止组织坏死;同时报告医师。
6、注射药液速度应按药性分别处理。
7、需长期反复作静脉注射的患者,应注意保护静脉,有计划地由小到大、由远端到近端的次序选定注射部位。如有静脉炎现象,不可再在该部位注射,应予热敷、理疗或外敷消炎药等治疗措施。
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和患者的关系,让患者觉得很轻松,很温暖。
你好!!护理常规:1 操作环境的净化 操作者除按常规要求穿衣、戴帽、流动水洗手、避免扫床和减少人员流动外,还强调为每名病人行静脉穿刺后,应用随车消毒液洗手,方能为第二者穿刺,以减少细菌微粒的污染。
目前有的医院采取用100级净化工作台,它是由低、中、高效三组过滤器滤过清除空气中尘粒,以达到净化空气目的,从而清除微粒污染。2 玻璃安瓿的正确切割 首先切忌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瓿。
对“非易折”型安瓿割锯痕长应小于颈段的1/4周,因为割锯安瓿时砂锯与玻璃摩擦,在安瓿局部产生玻璃碎屑和脱落砂粒,割痕越长,玻璃碎屑越多,不溶性大颗粒的数目也随之增加。在开启安瓿前,以75%酒精擦拭颈段是减少微粒污染的有效措施,经统计学分析,未经擦拭开启的安瓿与擦拭后开启的安瓿中药液微粒量差异有显著性。
因安瓿开启瞬间,瓶内负压吸引作用会致药液污染微粒。有实验表明,割锯的安瓿用75%酒精棉签擦拭一次,徒手掰开的方法效果可靠,操作简单,节省时间,经济实用。
3 正确抽吸药液 抽药操作时不能横握注射器,即“一把抓”,应采用正确的抽吸方法。抽药的空针也不能反复多次使用,因使用次数越多微粒的数量也越多。
抽吸时安瓿不应倒置,针头置于颈口时,玻璃微粒污染最多,于底部抽吸时微粒最少,但针头触及底部易引起钝针,因此,主张针头应置于安瓿的中部。向输液瓶内加药或注射时,应将针管垂直静止片刻。
因大于50μm以上的微粒沉淀较快,可使其沉淀于针管内,再缓缓注入,同时尽量减少液体瓶的摆动,这样会使瓶内的较大微粒平稳沉积于瓶口周围,以减少微粒进入体内。4 输液配制针头的选择 经研究证实未使用过的注射针头与使用过1次、2次、3次后的针头比较,流经针头后液体内所含微粒数量呈显著正相关。
提出临床配液最好使用一次性针头,这样既可减少针头反复使用在锐利度与牢固度方面产生的问题,又可减少微粒。通常加药用的针头型号9~12号,其针径是0.9~1.2mm即900~1200μm,也就是说加药时针头切下的瓶塞微粒最大直径可达1200μm,而人的毛细血管直径平均为7~9μm,最大的小静脉为200~300μm,所以瓶塞微粒一旦进入人体是不能通过一般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只能引起血管栓塞。
配液的针头越大,液体中的胶屑越大,对此问题应引起操作者重视。5 橡皮胶塞的使用 建议液体的包装最好使用新的橡胶塞,因针头反复穿刺橡胶塞,会使衬膜破损变大,故产生的微粒会多些,如果旧橡胶塞表面抛光层一旦存在破损,会造成严重的微粒污染。
操作中应尽量减少对瓶塞的穿刺次数。6 安装输液终端滤器 终端滤器可截留任何途径污染的输液微粒,是解决微粒危害的理想措施。
目前我国的终端滤器能可靠地滤过10μm以上的微粒,其中以袋式滤器的截留效果最为优异,它对2μm、5μm、10μm、25μm的滤除率分别为97.4%、96.6%、93.4%、100%,与其它滤器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另外输液器中的微粒大部分存于最初流出30ml药液中,而到100ml时,实际已全部流出,因此,也有主张抛弃最初流出的50ml药液。
7 静脉穿刺进针与拔针方法8。 不同病人的静脉穿刺法 对血管粗而明显易固定者,应以20°角正面或旁侧进针;对皮下脂肪少静脉易滑动者,要左手拉紧皮肤以固定血管,以30°角从血管右侧快速进皮刺入血管易成功;脱水或血管充盈不足的病人,先采用热敷使血管扩充,针头从正面以25°角快速进皮,然后轻轻挑起皮肤,当针头进到1/4时,针尖稍向下倾,再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离,以免刺破血管;浮肿的病人,应选择粗血管,用拇指沿血管走行按压,使之暴露,消毒后快速进针;糖尿病人因血流处于高凝状态,如血管过细,可使针头阻塞,造成穿刺失败,应选粗直的血管。
同时护士高度的责任心,谨慎、稳妥的心态,也是取得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9。
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 为减轻静脉穿刺时疼痛,近年来,陈氏研究静脉穿刺时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约60°角时,无痛、微痛者占94.5%,而对照组用传统进针角度,约30°角,无痛、微痛占76.71%,两组有显著性差异,这是因增大进针角度时,进针速度快而痛觉小。10。
静脉穿刺后拔针方法的改进 输液完毕通常是棉签按压皮肤穿刺点,防止局部皮下瘀血,现在提出正确的压迫点在皮肤进针点和皮肤上方垂直方向,才可避免血液漏出血管。 同时不主张在用力按压血管时拔针,因按压力与快速拔针时针尖的锐角会产生切力,导致切割血管的机械性损伤,而应轻压皮肤,迅速拔针,拔针后再稍加力量按压。
脉输液法(密闭式)操作流程:
1、持输液卡并携输液架于床旁,对床号、姓名,向病员说明目的,嘱病人大小便。
2、治疗室操作:
(1)洗手戴口罩,用一潮湿的纱布擦干净灰尘,再次校对、检查药液(药名、剂量、浓度、有效期),检查药品有无裂缝,将瓶上下摇动,对光检查药物有否变混,沉淀或有无絮状物出现。
(2)将铝盖中心部分打开,套上网套,消毒皮塞,如需加药即可加入,将输液管及通气管同时插入瓶塞至针头根部。
(3)备胶布三条(分别三、五、七厘米),贴于治疗盘上。
3、病床旁操作:
(1)挂输液瓶于输液架上,一手折叠茂菲氏管下段输液管,另一手挤压茂菲氏管,使产生负压,随即放松折叠输液管并横持茂菲氏管,待液体进入茂菲氏管1/3时,竖立茂菲氏管,排尽输液管内气体,夹紧调节器。
(2)选择静脉,在预定穿刺点上部约6厘米处扎止血带,然后放松止血带,用2.5%碘酊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待干,扎止血带,75%酒精脱碘,并嘱病人握拳。
(3)取下针头帽,使针尖向下,再次排净气体,进行穿刺,见血后平行推进少许,然后三松(松拳、松止血带、止血钳)。
(4)胶布固定:三厘米的固定针柄,五厘米在针柄上方交叉固定,七厘米盘缠硅胶管后固定,盖无菌纱布于针眼处。
(5)根据病情调节好速度后,遮盖好病员,使病员卧于舒适部位。
(6)在输液卡上打勾,签时间、姓名后挂于输液架上。
(7)整理用物回治疗室。
(8)随时观察输液进程及输液反应,及时处理故障。
(9)输液完毕,拔针时用干棉签按压,嘱病人按压5分钟左右,将输液瓶及输液器撤回治疗室,将针头与输液器分离,分别浸泡在消毒液内。
(1)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预防并发症:输液器及药液应绝对无菌,连续输液超过24小时应更换输液器。
(2) 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抗生素类药物应现配现用;青霉素钠 (钾)盐与四环素、红霉素合用可出现沉淀、混浊、变色,效价降低;如果输液中需同时加人四环素、维生素C时应先溶解稀释四环素,再加人维生素C。 (3) 注意观察输液反应:如有发冷、寒战、皮疹、胸闷等应立即减速或停止输液并查找原因,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注意观察输液是否通畅。
当发现局部肿胀、漏液时,需及时处理或更换注射部位。 (4) 注意保护血管•• 1) 四肢静脉从远端小静脉开始,手足交替。
2) 穿刺时掌握三个环节:选择静脉要准;穿刺要稳;针头固定要牢,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3) 输液中加入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如红霉素等,应待穿刺成功后再加药,并充分稀释,输完药后应再输人一定量的等渗溶液,以保护静脉。
4) 不可自输液的肢体抽取血液化验或测量血压。 (5) 预防空气栓塞:输液时必须排尽管内空气,防止液体流空;及时更换输液瓶及添加药液,输完后及时拔针。
(6) 预防交叉感染:一套止血带和垫巾只供一位患者使用,用毕浸泡消毒;在完成一位患者的护理操作后护士应先消毒手,再进行另一位患者的操作。 (7) 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肢体应妥善固定,尽量减少肢体的活动, 避免被水沾湿。
如需要洗脸或洗澡时应用塑料纸将局部包裹好。能下地活动的患者,有静脉留置针的肢体应避免下垂,以防血液回流,堵塞导管。
静脉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 ~5日,最长不超过7日。 (8) 每次输液前先抽回血,再用无菌的生理盐水冲洗导管。
如无回血,冲洗有阻力时,应考虑留置针导管堵管,应拔出静脉留置针,不能用注射器使劲注射,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造成栓塞。 (9) 输液泵使用时正确设定输液速度及其他必需参数,防止设定错误延误治疗。
随时查看输液泵的工作状态,及时排除报警、故障,防止液体输人失控。
2.1 提高输液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 门诊输液室主要的护理操作是静脉穿刺,病人往往要求护士不仅能一次成功,还希望减轻因进针、拔针带来的痛苦,这就要求护士平时要练就过硬的护理操作技术,善于总结,针对老年、肥胖、小儿等不同患者的静脉特点,采用不同的进针方式,提高穿刺成功率;输液结束采用无痛拔针法,最大限度地减轻针尖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使疼痛降低至最低点。
2.2 针对不同患者群体,进行输液常识及健康教育 输液前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家族史、过敏史及生活习惯做了解,做好药物的过敏试验。提高治疗、输液质量,解除患者紧张状态。输液中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家属对输液反应及时观察,宣传输液中易出现问题的处理方法,如:输液血管是否肿胀、药物是否外渗疼痛、输液是否通畅、针头有无脱出及不能随意调节滴速的相关知识,保证患者输液质量。
高校医院的服务对象比较固定,大部分患者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在校学生或教职工。对于老年教职工,他们对校医院的环境及医护人员比较熟悉,具有较强的信赖感,护士应掌握老年病人渴望了解更多预防保健知识的心理特征,以及其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减退、感官功能下降等生理特点,结合临床经验,针对患者疾病有选择性地提供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尽量做到有问必答,通俗易懂。对于中青年教职工,特别是教师,他们既是家庭的支柱,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他们一旦受到疾病的折磨,思想负担比较沉重,心理活动也较为复杂,他们既担心家庭,又忧虑自身事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就等。目前,已有文献报道中年群体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针对他们这些特点,在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上应给予正确的指导,提供科学的生活行为方式、饮食结构、精神卫生、疾病预防等方面的保健指导和咨询,提高服务质量。对于学生群体,要注意现代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比较娇气,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缺乏基本的医学常识,特别是刚入校的新生对当地的气候及饮食习惯不适应,因此应根据这一特点重点向他们介绍有关自我保健、疾病预防、康复护理等知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和防病意识。护理人员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用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治疗,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来判断患者是否明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树立窗口形象,使健康教育成为护患间良好的沟通桥梁,也对门诊输液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起到了增效作用。通过健康教育,不仅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得以体现,同时也激发了护理人员努力学习护理理论和技能,不断更新知识的主动性。
2.3 熟练的业务技术和知识,树立良好的护士形象 输液观察室护士不但要具备过硬的基本技能(如过敏性休克的抢救、常用抢救药物的用法和剂量、注意事项、心肺复苏等抢救技术),还应具备相应专业广泛的业务知识,以满足各科室的需求,同时可以在患者输液过程中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需求、用药不同,为患者讲解相关知识(如各种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有计划、有目的地为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帮助评价和解除心理和身体的不适,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新的医学模式下,护理人员应明确自己服务的对象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各种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的健康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改善卫生服务和提高生命质量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护理服务应从基础护理操作扩大到心理、社会方面的护理,提供科学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饮食结构、精神卫生、疾病预防等方面的保健指导和咨询业务,以满足群体多样化的需求。由于护士在医疗服务中担负着照顾者、教育者、咨询者、协调者、示范者等多重角色,也就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护士在加强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操作的同时注重加强护理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加知识储备,提高技术水平,拓宽服务领域。
2.4 增强法律、法规及自我保护意识 强化护理安全意识和法制教育,明确法律责任及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做到知法、懂法而不违法,在尊重和维护患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操作方法如下
(1)按静脉输液法准备输液器,静脉留置针及其它用物携至床旁。
(2)按密闭输液法操作。
(3)取出静脉留置针,拔去护帽,检查静脉导管和针头各部位。右手捏紧留置针的回血室部,左手旋紧套于导针外的导官中枢部,切忌导管上移,使管顶超越针头。
(4)右手取静脉留置针,使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成40度角进行静脉穿刺,当回血室内见第一次回血后,随即调节留置针使之呈10度角,将导管向静脉内推进0.5~1cm,确保导管进入静脉中,即可见第二次回血入导管。
(5)松开止血带,用左手拇、食指握住导管的中枢部,以小指紧压远离留置针的静脉,以阻止血流。
(6)右手握住留置针回血室部使导针固定,同时左手将导管缓慢向前推进,使之全部进入静脉内,方可将导针完全拔出脱离导管,右手取肝素帽迅速插入导管内。
(7)常规消毒肝素帽橡胶塞部,将已备好的静脉输液器针头(排尽管内气体)插入肝素帽内。固定留置针,调节滴速,即行持续输液。
(8)如需暂停输液,可将输液器卸下,然后用注射器(预先备好肝素100mg,稀释成4毫升),向肝素帽内注入肝素0.4~0.6ml,用无菌纱布覆盖肝素帽及导管中枢部并加以固定,以备再次使用。
输液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防止发生差错。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并发症。输液器及药液应绝对无菌,连续输液超过24小时应更换输液器。
(3)预防空气栓塞。输液时必须排尽管内空气,防止液体流空;及时更换输液瓶及添加药液,输完后及时拔针。
(4)注意观察输液情况。针头有无滑脱,局部有无肿胀,有无输液反应。
(5)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抗生素类药物应现配现用;青霉素G钠(钾)盐与四环素、红霉素合用可出现沉淀、混浊、变色,效价降低,输液中需同时加入四环素、维生素C时应先溶解稀释四环素,再加入维生素C。
(6)注意保护血管 对长期输液者可采取:①四肢静脉从远端小静脉开始,手足交替。②穿刺时掌握三个环节;选择静脉要准;穿刺要稳;针头固定要牢,提高穿刺成功率。③输液中加入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如红霉素等,应待穿刺成功后再加药,宜充分稀释,输完药应再输入一定量的等渗溶液,以保护静脉。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虽看似简单,却有不少技巧。
如果使用得当不仅能有效减轻病患的疼痛感,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患纠纷。在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实践中,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立足岗位特点,现总结了几点技巧。
如何配制液体 配制液体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防止发生输液反应。 如何排气 在静脉输液中,如何才能达到快速排气的目的呢?排气时所需方法如下:把莫菲氏滴管下段输液管在手中盘好顺提往上举,使莫菲氏滴管倒转向上打开输液管调节器,观察液体流入莫菲氏滴管至1/3处时关紧调节器,随即放下手中输液管,待莫菲氏滴管下少量空气自动逸上莫菲氏滴管里的液面后,再打开调节器使液体成滴状流下而不能成线状,因成线状压力大,可将莫菲氏滴管上部气体压入下段管而形成较多气泡;当药液从针头流出时,可将调节器向上推至莫菲氏滴管下关紧,达到排气目的。
如何选血管 老年人——手足背静脉输液法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穿刺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必须注意,要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
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逐渐进针,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 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
静脉输液中应用自己的左手握患者的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部位难以穿刺成功者,可选择手足背下1/2至指处的血管进行逆行穿刺。 小儿头皮——静脉逆行输液法通常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多采用向心端逆行静脉穿刺,但长期输液患儿因血管破坏较多,短时间不能恢复,如再用穿刺过的血管输液,因局部血容量增加,血管内压力增大,液体可通过原针眼向组织间隙渗透造成局部肿胀,有些药物如渗到皮下可导致组织坏死,给患儿带来不应有的痛苦。
因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流且无静脉瓣,逆行输液速度不会减慢。 确定进针角度 静脉穿刺传统的进针角度为15°~30°,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更易穿刺,且由于角度大,通过真皮层的时间减少,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
刘素芬[2]等也通过力学分析和实践证明以45°或接近45°角进针容易且省力,不会出现皮肤随进针方向向前推移及刺破血管下壁现象。 如何控制滴速 输液过程中的滴速可由不同原因自行发生变化,根据临床实践发现有以下原因:(1)由于开始穿刺时针头斜面与血管壁相贴,当时滴速不快,输液中因患者体位变化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结果自行变快。
(2)目前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常出现滴速调节器失控。 一般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速,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以保持滴速即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使患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和相对舒适感受中输液。
绝大多数患者输液时希望尽快滴完,特别是临近吃饭或需大小便时其心情更迫切,此时患者常自行或请求工作人员将滴速调快,为避免发生意外,工作人员需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滴速加快会使循环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心肺负担加重,易导致心衰和肺水肿等结果,从而达到接受滴速的目的。 更换液体技巧 更换液体时如液体瓶内加入其他药物,其压力与大气压接近或大于大气压,应先瓶口向上,插输液器,待片刻排出空气后再倒挂在输液加上。
这样可避免液体由通气管流出减少药物治疗量而影响治疗。掌握更换液体技巧,可避免造成药物浪费和预防滴管内液面降低或流空使空气进入静脉,给患者造成空气栓塞的隐患。
拔针的技巧 根据经验发现:最佳拔针时间是在滴壶内液体滴完,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传统拔针法 用棉签按压针眼处拔针,这种拔针方法的不足之处是:(1)会使针尖两侧对血管壁产生切割力,血管损伤可释放致痛因子;(2)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聚集易形成血栓,出现血肿,不利于下次穿刺。
无痛拔针法 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只留压针眼棉签这一条胶布不分离,快速拔针后立即用大拇指顺血管方向按压两个针眼。由于进针角度及针梗走行方向不同,为了止血,血管针眼与皮肤针眼一样需要得到有效按压。
按压针眼切忌边压边揉,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 凝血机制好者连续按压时间为2~3min,最佳按压时间为3~6min;凝血机制不好和用抗凝血药物者需按压15min以上。
加快患者康复 输液环境过于肃穆与安静难以分散患者对穿刺的注意力,易使其情绪紧张增加穿刺疼痛感。所以在输液过程中可适当的分散患者对输液部位的注意力,减少疼痛和寂寞,有利于患者康复。
心理护理 在操作过程中,有效的给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比如在进针的时候做好心理准备,穿刺完以后给予鼓励让患者放松,拔针之后交代注意事项等。
1 排气 排气时把茂菲氏滴管倒转向上打开输液管调节器,当液体流入茂菲氏滴管满1/3时,右手食指和中指将茂菲氏滴管上端的输液管反折,同时迅速将茂菲氏滴管倒转回来,并轻轻挤压茂菲氏滴管,液体顺利通过茂菲氏滴管与下段输液导管交界处,避免形成气泡。
当药液从针头流出1~3滴时,将调节器关闭,排气成功。这样既省时间,又不浪费药液。
2 选血管 2.1 年老体弱患者手足静脉输液法 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的患者,手足静脉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大,穿刺困难。因此,首先让患者手臂下垂扎止血带,这样手背浅静脉充盈度最佳[2]。
穿刺前应仔细了解血管的特点,看清走向,摸清深浅和粗细。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不用握拳,自然放松,操作者左手拇指握患者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
如血管有分叉,应在血管下0.5cm处进针,以35°角快速刺入皮下后稍放平针头,当针尖已压着血管时针体角度再稍抬高25°快、稳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放平针体再徐徐进入少许,用4条胶布固定。 2.2 小儿头皮静脉逆行输液法 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流且无静脉瓣,逆行输液速度不会减慢。
一般小儿头皮输液采用向心端穿刺,如长期输液使血管破坏较多,短时间不能恢复,如再用穿刺过的血管输液,液体可通过原针眼向组织间隙渗透造成局部肿胀,甚至组织坏死。因此对于长期输液的患儿可采用逆行输液法,不会出现局部肿胀及其他不良反应。
3 更换液体 更换液体或加入其他药物时,应先将瓶口向上,插输液器,待片刻排出空气后再倒挂在输液架上,这样可避免液体由通气管溢出,从而减少药物治疗量而影响治疗效果。掌握更换液体的技巧,可避免造成药液浪费和预防滴管内液体降低或流空,使空气进入静脉,给患者造成空气栓塞的隐患。
4 拔针与按压 最佳拔针时间是在茂菲氏滴管内液体滴完,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拔针时先分离胶布,用“3指按压法”效果最佳[3]。
可避免疼痛和淤血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护患关系,突出人性化的护理理念。具体做法:用左手无名指指腹在穿刺点上方2.5cm处绷紧皮肤,中指紧贴无名指,指腹轻触穿刺上方皮肤,食指贴中指微抬高于穿刺点无菌敷贴上,右手持针柄抬高10~15°,迅速拔出针头,在针头离开皮肤时,左手食指按压无菌敷贴皮肤穿刺点,无名指、中指指腹沿血管按压血管穿刺点。
临床中还常用一种“平行棉签按压法”,其具体方法同上。由于进针角度与针梗走行方向不同,针尖刺入血管针眼要比皮肤肉眼所见针眼高0.2~1.5cm,为了止血,血管针眼与皮肤针眼一样需要得到有效的按压。
患者平卧时屈肘90°举手,按压3min[4]。按压针眼切忌边压边揉,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凝血机制好者连续按压2~3min,最佳按压时间3~6min,凝血机制不好和用抗凝血药物者需按压15min以上。
当针眼完全凝血后,应告知患者勿急于用力活动血管,以免引起血管处针眼出血,出现皮下血肿。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6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