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是心理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心理的发展基础,婴儿3、4个月前由于能力限制,只能通过眼睛、耳朵、鼻子来看、听、嗅等方法感觉环境变化,给婴儿创造接触环境的机会就是这一阶段婴儿心理教育的主要任务。
其中视觉在各种感觉中占首位,婴儿仰卧时只能看到天花板,可是坐着的时候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东西,视觉效果相差很大,所以大人们要经常抱婴儿多走走看看,拓展视野,见多识广才能使婴儿智力发展产生飞跃。 第二阶段、高级心理活动在感觉和知觉的发展基础上,婴儿的思维、意志、兴趣、各种情感体验等高级心理活动得到发展。
爬行是婴儿高级心理活动发展的里程碑,婴儿在不能移动身体前思维和意志等高级心理活动基本没有,当婴儿能够爬行时就不一样了,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会爬过去拿,这就是思维,爬行过程需要意志力,拿到后就会有成就感,这就是情感体验,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第三次,这就是兴趣。 第三阶段、初级的人际交往语言和移动身体是婴儿进行初级人际交往的基础,如果进行系统和科学的早期教育,那么在宝宝满一岁的时候应该具备直立行走和简单的语言交流能力,但是这两方面都必须通过运动来获得。
婴儿的心理发展基于3方面的条件①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
婴儿出生后,脑的重量在第1年增长最快。新生儿脑重平均为350~400克,到8、9个月平均为660克;2岁半到3岁时脑重已达890~1011克,约占成人脑重的2/3。
2岁婴儿的脑在形态及各部分的比例上已基本与成人的脑相类似,且脑的白质部分已出现髓鞘化。脑的髓鞘化程度是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婴儿期,脑的髓鞘化过程在显著地进行着。首先是感觉系统的髓鞘化,而后是运动系统的髓鞘化,最后才是与智力活动有直接联系的额叶和顶叶等部分的髓鞘化。
脑的发展主要取决于遗传编码,但环境因素也起一定作用,因为脑的正常发展必须有适当的环境刺激。婴儿脑的发展从出生起就与环境的作用结合在一起。
新生儿脑的功能已有了一定的成熟,只是各部分成熟的程度不同。一般是投射区最先成熟,而在种系发生上最新的联合区最后成熟。
所以,1岁以内的婴儿不易形成复杂的条件反射,以后随着皮层的联合区及其联系系统的逐渐成熟,婴儿的条件反射也就逐渐复杂起来。②言语发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重要作用。
婴儿言语的发展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进行的。由于语言本身具有概括和调节作用,所以婴儿在不断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心理活动也迅速发展起来。
婴儿出生的第1年是言语发展的准备时期。他们以各种形式练习了发声器官,并学会利用声音引起人们的注意。
他们从对言语毫无反应到能够运用声音与人们交际;从完全不会说话到咿呀学语,为言语的发展准备了条件。但是,这一时期的婴儿所反映的只是人们的语音和表情,并不懂得词义。
直到1岁以后,词对婴儿才具有信号意义。词的刺激逐渐代替具体刺激,并与具体刺激的作用相联系。
1~3岁是婴儿掌握言语的最初时期,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岁半以前主要是理解言语的阶段;1岁半以后则是积极言语活动的阶段。在前一阶段,婴儿能听懂的词明显增多,能以动作、表情来回答别人的问题或要求,但能说出的词极少,只能运用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种单词称为“单词句”。
1岁半以后, 婴儿的积极词汇迅速增长,其中主要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还有少量的代词、副词、量词和介词。在语句上已从单词句进入到多词句,出现了主、谓、宾等基本语法结构,表现了人物、动作、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有的甚至能说出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
婴儿的心理发展是在个体积极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的。 ③婴儿的活动以动作发展为直接前提。
3岁前是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1岁内,婴儿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手的动作和直立行走动作的发展上。
其顺序是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具体说就是,从抬头到翻身(3个月)、坐起(6个月)、爬行(8、9个月)、站立(1岁),再到学会行走(1岁又1、2个月)。
手的动作也是从无意识地抚摸(3个月)到随意抚摸(5个月),再到抓握动作的发展(6个月以后),逐渐形成了眼手协调的运动。2~3岁的婴儿已能随意行走,手的动作也灵活协调起来,并学会了双手运动。
在此基础上,婴儿的游戏和自我服务性的劳动活动也发展起来,如能灵活地摆弄和使用物体,学会了自己穿衣、吃饭、洗脸、洗手和收拾东西、整理玩具等。 这就说明3岁前的婴儿已发展出一定目的的活动,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萌芽。
婴儿通过活动接触了各种物体,训练了感官,发展了各种心理活动。但是,婴儿的活动还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主题经常变化,很不稳定,在内容上也比较贫乏和单调,只限于简单的模仿。
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方面婴儿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情感、意志以及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等方面。 。
婴儿的心理是在生活环境中不断接受外界刺激和大脑皮质分析综合机能逐渐完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出生后的第一年中,他们的感觉有相当程度的发展。知觉逐渐产生,并且有初步识记能力和智力活动,情绪反应也开始发展起来。
在此基础上,其心理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即心理过程开始具有自觉性和随意性。 1、感知觉和注意力发展 婴儿的感知觉多半是在摆弄玩具以及使用其他物体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当新鲜的玩具或其他物体出现在婴儿的面前时,他们便积极地去触及并摆弄它们,在摆弄和使用各种物体的过程中,逐渐区分出物体的各个部分,熟悉物体的各种属性。 他们往往需要把出现在眼前的事物的各种属性都加以感知后,才能形成对该事物的整体认识。
婴儿知觉的目的性较差,不能使自己的知觉服从于既定的目的和任务。常常凭兴趣而异。
例如,二、三岁的婴儿,冬天看到遍地积雪,他当然知道雪是冰凉的,但他却偏要兴高采烈地扒雪玩,似乎忘记了雪是凉的。 婴儿的注意多半是无意的,在生活中随着活动能力的增强,范围的扩大,从周围的接触到新奇的、有趣的事物都会吸引他们注意,注意力也逐渐趋于稳定。
可以专心地玩弄新带给他们的玩具,专心地看姐姐的舞蹈表演,或专心地看电视节目。 2、思维的发展 作为思维最基本的特征是对事物认识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婴儿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已具有这两方面的特征。如球滚到床下,他会用小棍棒拨;东西放在高处,他会站上去拿;他们把各式各样的鞋都叫“鞋鞋”,把各种东西都叫“玩玩”等。
可见婴儿思维已经产生了。但这时的思维,仅是人的思维的低级形式。
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直觉行动性。 即婴儿进行思维时,是跟对物体的感知和其自身的行动分不开的,思维是在行动中进行的,他们不会想好了再行动,只是在行动中思考。
第二,概括的水平很低。即对一类事物的概括性认识,只局限于他生活现实中所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同类事物,因此概括的范围非常狭窄。
此外,其概括一般都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而不是事物的本质属性。 3、情绪和情感 的发展 婴儿的情绪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并进一步的分化。
分化表现为两极性;积极的和消极的。婴儿情绪进一步分化,可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
例如,在积极性的情绪方面,这时的孩子会对同样亲近和喜欢的人产生不同形式的快乐表现:亲昵地依偎着奶奶,要求她讲故事,高兴地求哥哥给画画儿等。 婴儿也开始有情感体验。
最初表现出来的是同情心,对故事中的大灰狼表示愤怒;对小白兔一类的小动物表示怜悯等。随着言语机能的发展,对美、丑、好、坏有了一定的分辨,萌发了人类高级社会情感。
尽管这时的情感体验还不深,但在儿童情感发展中是一大进步。 4、自我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产生 我们知道,新生儿和早期的乳儿还不能认识自己的存在,连自己的身体与外界事物都分辨不清,他吸吮自己的手就象吸吮着母亲 的乳头或象皮奶嘴一样。
以后由于同手抓握,玩拿物体,再后来学会行走,在他与外界事物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中才逐渐分清自身和身外之物的区别。 逐渐认识到自身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而有了自我感觉。
婴儿期的儿童,学会自由行走以后,特别是掌握言语以后,通过词的中介作用,对于儿童自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他们先学会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然后知道自己的名字,对“我”字的掌握,促使了婴儿自我意识的产生。
当然,这时的所谓自我意识,实际上只能算是一种自我感觉,还是不明确的自我意识,有时还不稳定、不连续。此外,到三岁时,在自我意识形成中,也产生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和自信,即独立性的萌芽。
他们常常自己要干一些事情,不愿大人帮助。 婴儿期上述心理特点和个性发展特点为幼儿期身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34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