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给的物理概念,单位及公式1.热传递: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条件:存在温度差2.液体蒸发时要吸收热量,有降温作用。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要吸收热量,沸点随大气压强的升高而升高。
3.水的比热容为4.2*103焦/(千克•℃)读作4.2*103焦每千克摄氏度。它表示1千克的水每升高1℃,吸收的热量为4.2*103焦。
4.改变内能的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前者是其他能跟内能互相转化。
后者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5.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物性它不随状态、位置、形状、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测量质量的仪器是天平。
6.参照物:被选定为标准假定为不动的物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而言的。
7.力的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力的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8.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并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9.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10.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某种物质的密度。11.铁的密度是7.8*103千克/米3,读作7.8*103千克每立方米。
12.相同体积的铜、铁、铝实心球质量较大的是铜球。13.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强时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10帕表示1平方米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0牛。
14.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是(1)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在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2)液体内深度越深处,压强也越大(3)在不同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液体压强也越大。
15.证明大气压强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大而减少,测量大气压的仪器有水银气压计,盒式气压计。16.阿基米德定律的内容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到的重力。
17.物质的沉浮条件:当F浮>G时,物体上浮;当F18.能够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从支点到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力臂。19.杠杆平衡状态是指静止和快慢均匀转动,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当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0.杠杆可以分为费力杠杆,省力杠杆,等臂杠杆三类,其依据是动力臂与阻力臂的大小关系。21.滑轮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优点是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滑轮的轴随重物一起运动的滑轮叫动滑轮,优点是可以省一半力。22.公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3.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定义是单位时间里所作的功。24.因为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物体位于高处时或者发生弹性形变时具有的能叫势能,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统称为机械能。
25.能的守衡与转化定律的内容是:能量及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是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26.分子运动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是:物体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互相吸引和排斥作用。
27.大量分子因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称之为分子动能,由于互相作用而具有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基本物理量的符号及单位符号物理量 长度 时间 质量 面积 体积 路程 速度物理量符号 l t m S V S v国际主单位 m(米) S(秒) kg(千克) m2(米2) m3(米3) m(米) m/s米/秒物理量 力 密度 压强 功率 功 热量 比热容物理量符号 F ρ p P W Q c国际主单位 N(牛) Kg/ m3(千克/米3) pa(帕) w(瓦) J(焦) J(焦) J/(kg•℃)焦/(千克•℃)基本公式(1)速度公式:v=s/t(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3)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4)功:W=FS(5)功率表达式:P=W/t(6)密度公式:ρ=m/v(7)压强公式:p=F/S(8)柱状固体压强公式:p=ρgh(9)液体内部压强:p=ρgh(10)浮力(阿基米德公式):F=ρ液gV排(11)热量的计算公式:Q=cm△t。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 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
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第三章 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光路是可逆的) 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
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第四章 光的折射知识归纳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一) 声学 5.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6. 声音靠介质传播,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真空不能传声. 热学 7.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 它的原理是利用了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8. 温度的单位有两种: 一种是摄氏温度, 另一种是国际单位, 采用热力学温度.而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 把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规定为100度, 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 每一等分为1摄氏度. -6℃读作负6摄氏度或零下6摄氏度. 9. 使用温度计之前应: (1)观察它的量程; (2)认清它的最小刻度. 10. 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 正确的方法是: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 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11.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要吸热), 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要放热). 12.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 而非晶体没有. 13.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吸热), 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放热). 汽化有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 沸腾与蒸发的区别是: 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的,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而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的, 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14. 要加快液体的蒸发, 可以提高液体的温度, 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和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15.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沸腾时只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有时因为液体中含杂志沸点会有适当变化,水的沸点是100℃. 16. 要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 一是降低温度, 二是压缩体积. 17. 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叫气化(吸热), 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放热). 光学 18.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空气)的速度是3*100000000 米/秒. 影子、日食、月食都可以用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来解释. 19.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0. 平面镜的成像规律是: (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4)所成的像是虚像。
21.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 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2. 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如老花镜. 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 如近视镜. 23. 照相机的原理是: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4. 幻灯机、投影仪的原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5. 放大镜、显微镜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6. 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的国际主单位是千克,测量工具是天平. 27. 天平的使用方法:(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被测物放在左盘里,砝码放在右盘里. 28.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的国际主单位是千克/米3 , 计算公式是ρ= .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而改变,也不随物体的位置而改变.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质量不同,体积不同,但密度是相同的.1升=1分米3,1毫升=1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29. 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米3的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0. 用量筒量杯测体积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31. 力的作用效果: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是使物体发生形变。 32.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 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实验室常用的是弹簧秤. 弹簧秤的工作原理是:弹簧的伸长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33.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叫力的图示法。 34.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且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
力的作用效果是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使物体发生形变。 35.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36. 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G=mg,其中g=9.8牛/千克.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37. 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合成。若有二力为F1、F2,则二力同向时的合力为 F=F1+F2 ,反向时的合力为F=F大-F小 。
1.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 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3. 利用惯性解释:①先描述物体处于什么状态,②再描述发生的变化,③由于惯性,所以物体仍要保持原来的状态. 4 . 两力平衡的条件是:①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②如果大小相等,③方向相反,④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力平衡. 两个平衡的力的合力为零. 5.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分为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总结和常用口诀 一、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⑴金刚石、石墨:C⑵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氢氯酸:HCl(6)亚硫酸:H2SO3 (7)氢硫酸:H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 (也叫小苏打)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CH3OH 有毒、失明、死亡 (15)酒精、乙醇:C2H5OH (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 醋酸根离子) 具有酸的通性 (17)氨气:NH3 (碱性气体) (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 (19)亚硝酸钠:NaNO2 (工业用盐、有毒)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硫:淡黄色▲ 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
(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 等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白色↓:其余碱。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
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 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 ,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三、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
(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 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CO3 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四、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 16、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 17、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 18、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 19、最早得出空气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20、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 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 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不饱。
人教版初中物理电流和电路知识小结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知识小结 一、电荷 1、电荷 ①带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②摩擦起电现象:摩擦过的物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③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负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④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应用:验电器 ⑤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C) 2、原子的结构原电荷 原子结构: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所有核外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原电荷。
1e=1.6*10-19C ,任何带电体的带的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3、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常见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 碱 盐溶液等 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常见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 4、摩擦起电的实质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不同的物体约束电子的能力不同,在摩擦起电过程中,约束电子能力弱的物体因为失去电子,有了多余的正电荷而带上了正电,约束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因为得到电子,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两个物体所带电荷是等量异种电荷,电荷总量没有发生改变。 二、电流和电路 1、电流 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方向: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2、电路的构成 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
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三种电路:①通路②开路③短路三、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2、并联电路: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3、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四、电流的强弱 1、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用I表示,单位:安培(A)、mA 、μA 1A=1000mA 、1mA=1000μA 2、电流表的连接 ① 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② 电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3、电流表的读数 ①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 和0—3A。
测量时,必须明确电流表的量程,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流在0.6A—3A可测量,若被测电流小于0.6A则 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流大于3A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②确定电流表的分度值。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I=I1=I2=I3=…… 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I=I1+I2+I3+……人教版初中物理电压 电阻知识小结第六章《电压 电阻》知识小结 一、电压 1、电压 ①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源的作用就是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
②电压用U表示。电压的单位:伏特(V),1kV=1000V,1V=1000mV ③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照明电路的电压的220V,安全电路的电压36V 2、怎样连接电压表 ①电压的大小用电压表测量。
②电压表的连接:a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b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c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测量时,必须明确电压表的量程,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压小于3V则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流大于3V则用较大的量程。
若被测电压大于15V换用更大量程的电压表。 3、怎样在电压表上读数 ①确定电压表的量程:实验室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0—3V 和0—15V。
读数时,必须明确电压表的量程。 ②确定电压表的分度值,根据电压表的量程确定分度值,即每小格的电压值。
二、研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1、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的电压之和。 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2、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并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的电压。 并联电路干路两端的电压等于各支路两端的电压。
三、电阻 1、电阻 ①定义:电阻表示。
2009年河北省中考理综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 化学部分的题型、题量、赋分、考查方式基本不变,仍然是选择题、填空及简答题、实验探究题、计算应用题四个题型。
试卷分卷I、卷II两部分,卷I为选择题,其中1-8为化学,9-14为理化综合,卷II为非选择题。整体难度较08年有所上升,其中选择部分难度略大;实验探究容易使学生上手,;计算部分选用了较常见的较简单的题目,使学生得分更容易。
整体来看各题型分值比例合理,试卷的结构能较好的反映化学学科特点。 二、二、试题分析 选择题部分 化学部分:卷Ⅰ7个选择题中,1题为安全问题,2题考查知识点物质的分类,3题考察基本反应类型,4题考察实验的基本操作,包括铁丝燃烧、过滤、浓硫酸的稀释及蒸发,8题考查物质的变化,以上几题属于基础的考察,属简单题;5题考察微观粒子、化学反应特征、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的变式,6题涉及基本概念(氧气的体积含量、有机化合物、碱的性质、原子离子的联系)的综合考查,属于中等难度题;7题考察溶解度曲线,知识点简单,但是选项的区分度不大此题难度较大;综合部分 :9题涉及的化学知识点是分子的性质、10题考查金属的性质,12题涉及合金、燃烧条件、分子运动知识点,13题鉴别蒸馏水和氯化钠,以上几题难度较低;11题涉及的知识点是材料问题,14题涉及反应现象和溶解速率与溶解度的问题,个别选项不易区分,难度略大。
每小题各空的难度也是按容易、中等难度和较难三个梯级设置的;试题的整体难度比去年略有提高。这样的难度结构,既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又体现了考试的选拔功能。
非选择题部分 综合部分:27题涉及化学知识点有化石燃料、能源、环保等,较简单。28题涉及化学知识点有化合价、节约用水,难度不大,易得分。
化学部分:29题考查化学知识的应用,涉及知识点有洗洁精的乳化、稀有气体的稳定性、铵态氮肥与碱的反应,难度不大,易得分。30题考查酸碱中和反应与图像知识相结合,涉及有方程式、反应后溶质的问题,后两问区分度较大。
31题框图推断题略难于08年,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及运用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的区分度高,学科特点突出。36题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涉及知识点有装置、药品的选择、收集验满及检验现象的分析,为重点讲解的题目,难度不大。
37题考查金属活动性的实验题,探究过程的猜想、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现象分析,为平时总练习的题目,难度不大。38题计算题,前两问为较简单的,后一问涉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难度中等。
三、反思与启示 答题中暴露出的问题归纳: 1、学生化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造成的失分现象非常普遍。
在为数不多的几个方程式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到位,化学式书写错误,缺少条件,未写气体符号和沉淀符号等的情况相当普遍;不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等等。不难看出这些试题失分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题目本身难度大,而是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不高以至对这些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的。
2、化学用语表达不规范、文字表达能力差。如:元素符号的书写大小写字母问题,错字、别字,物质化学式书写张冠李戴等,近年来试题的开放性较强,对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要求较高,但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一些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较差,如:氧气、碳酸盐的鉴别表述不完整,开放性试题答案似是而非等。
3、科学探究、读图识图、实验能力较弱 本套试题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分析能力、实验评价的能力、实验与计算相结合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等。解题中反映出学生不能正确分析图象所表示的化学含义,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弱,因此,得分率较低。
今后教学的建议 1、加强学生审题能力和对问题表达能力的培养 由于学生读题粗糙,信息理解不够造成的错误较多,反映出教学中对学生审题解题习惯养成的培养不够,注重解题得出结果而不注意过程理解的情况比较严重,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对问题的语言文字表述能力的提高列入到教学常规环节中去。 2、重视基础知识,加强答题规范性练习 学生规范答题的意识比较淡薄,规范答题的能力较弱。
尤其是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文字叙述等方面,有的学生词不达意,化学式书写随心所欲。因此,加强学生规范化答题训练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平时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做到稳扎稳打,通过强化识记、理解记忆、一题多解等形式狠抓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要帮助学生找出自己错误的原因,并积极开展针对性地类似训练。 3、重视过程教学,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除扎实对学生的“双基”教学外,更应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对于纯知识性题目的考核逐渐偏少,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多的知识应用性题目,因此教学中,不要为提高“效率”而简简单单给出结论让学生记,给题目让学生练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方式,教师应设法唤醒、激发学生的这种创新思维的内在品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重视精选习题,提高练习质量 。
第一章 机械运动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 第二章 声现象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 第三章 物态变化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第四章 光现象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3. 小孔成像 条件:孔要足够小 特点:倒立、相似、与小孔形状无关 …………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第七章 力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 第八章 运动与力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第九章 压强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 ,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 第十章 浮力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 G ,上浮 (3)F浮 = G , 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ρ物 ρ液, , 上浮 (3) ρ物 = ρ液,悬浮。
(不会漂浮) …………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 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 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
(功=力*距离)3. 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 棒就叫杠杆。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第十三章 内能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 第十四章 内能的利用【热机】1.热值(q ):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 =qm;(Q放 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 是质量,单位是:千克。3.利用内能可以加热,也可以做功。
…………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1. 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2.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 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4.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如。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 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 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
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
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 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 1毫米2=1*10-6米2。
五、压强 ⒈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牛(N)。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大小表示,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压强单位:牛/米2;专门名称:帕斯卡(Pa) 公式: F=PS 【S:受力面积,两物体接触的公共部分;单位:米2。】
改变压强大小方法: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⒉液体内部压强:【测量液体内部压强:使用液体压强计(U型管压强计)。】
产生原因:由于液体有重力,对容器底产生压强;由于液体流动性,对器壁产生压强。 规律:①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③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
[深度h,液面到液体某点的竖直高度。] 公式:P=ρgh h:单位:米; ρ:千克/米3; g=9.8牛/千克。
⒊大气压强: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产生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是托里拆利(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管倾斜后,水银柱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1个标准大气压=76厘米水银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盒式气压计)。 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小,即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沸点也降低。
六、浮力 1.浮力及产生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原因:液体对物体的上、下压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
(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3.浮力计算公式:F浮=G-T=ρ液gV排=F上、下压力差 4.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 且 ρ物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下沉时:F浮ρ液 七、简单机械 ⒈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通过调节杠杆两端螺母使杠杆处于水位置的目的:便于直接测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
定滑轮:相当于等臂杠杆,不能省力,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动滑轮:相当于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⒉功:两个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距离。W=FS 功的单位:焦耳 3.功率:物体在单位时间里所做的功。
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即功率大的物。
希望能对你有些帮助一、温度计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2、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3、温度计的使用:首先要看清它的量程(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温度范围);然后看清它的分度值(一小格代表的值)。
4、使用温度计的注意事项:○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侵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温度计玻璃泡侵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二、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3、固态 熔化(吸热) 液态固态 凝固(放热) 液态4、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量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例如海波、冰、各种金属,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
5、非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例如蜡、松香、玻璃、沥青。6、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7、惊天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中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凝固点。8、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2、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3、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水的沸腾是一中剧烈的汽化现象)4、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5、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6、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四、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2、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3、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一、电荷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4、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C5、电荷在金属杆中可以定向移动,金属是导电的。
有的物体善于导电,叫做导体。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
有的物体不善于导电,叫做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
二、电流和电路1、电路的组成:○1、电源: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 ○2、用电器:利用电来工作的器件 ○3、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4、导线:连接电路2、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三、串联和并联1、串联电路:把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后,只有一条通路,逐个通过各用电器后,直接流回电源负极;切断任何一处电路,整个电路均断开;开关可以串联在电路中的任意位置,并不影响对电路的控制作用。
2、并联电路:把用电器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用电器之间的连接点叫并联电路的分支点。
从电源两级到分支点的那部分电路叫干路,两个分支点间的个条电路叫支路。切断一条支路,其余各支路仍然工作,因此,干路中的开关可以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支路开关只能控制其所在支路的通断。
四、电流的强弱1、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代表,它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2、使用电流表的注意事项:○1、电流表串联在待测电路中 ○2、电流从正接线柱进,负接线柱流出。
○3、估测、试触,选择合适量程 五、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1进户线:火线、零线 ○2、电能表:测用户在一定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3、总开关(闸刀开关):控制户内与户外的通与断 ○4、保险丝:当电路中又过大电流,保险丝熔化,自动切断电路(其保护作用)2、进户的两条输电线中,有一条在户外就已经和大地相连,叫做零线,另一条叫做端线,俗称火线。 一、电压 1、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电源的作用就是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 2、电压通常用字母U代表,它的两侧就要用电压,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是200V 3、电压表的使用:用直流电压表测量某元件两端的电压时,应与这个元件并联。
应该使标有“—”号的接线柱靠近电源的负极,另一个接线柱靠近电源的正极。所用量程的最大测量值必须大于被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二、电阻 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越大,标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
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导体的电阻通常用字母R表示,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
3、导体的电阻大小跟材料有关、跟长度有关(导线越长,电阻越大)、跟横截面积有关(导线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4、比金属差、比非金属强,常常称做半导体。三、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I=U/R 其中:U—电压—伏特(V);R—电阻—欧姆( );I—电流—安培(A) 2、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
物理量 单位 公式 名称 符号 名称 符号 质量 m 千克 kg m=pv 温度 t 摄氏度 °C 速度 v 米/秒 m/s v=s/t 密度 p 千克/米³ kg/m³ p=m/v 力(重力) F 牛顿(牛) N G=mg 压强 P 帕斯卡(帕) Pa P=F/S 功 W 焦耳(焦) J W=Fs 功率 P 瓦特(瓦) w P=W/t 电流 I 安培(安) A I=U/R 电压 U 伏特(伏) V U=IR 电阻 R 欧姆(欧) R=U/I 电功 W 焦耳(焦) J W=UIt 电功率 P 瓦特(瓦) w P=W/t=UI 热量 Q 焦耳(焦) J Q=cm(t-t°) 比热 c 焦/(千克°C) J/(kg°C) 真空中光速 3*108米/秒 g 9.8牛顿/千克 15°C空气中声速 340米/秒 安全电压 不高于36伏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 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 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
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
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 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 1毫米2=1*10-6米2。
五、压强 ⒈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牛(N)。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大小表示,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压强单位:牛/米2;专门名称:帕斯卡(Pa) 公式: F=PS 【S:受力面积,两物体接触的公共部分;单位:米2。】
改变压强大小方法: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⒉液体内部压强:【测量液体内部压强:使用液体压强计(U型管压强计)。】
产生原因:由于液体有重力,对容器底产生压强;由于液体流动性,对器壁产生压强。 规律:①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③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
[深度h,液面到液体某点的竖直高度。] 公式:P=ρgh h:单位:米; ρ:千克/米3; g=9.8牛/千克。
⒊大气压强: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产生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是托里拆利(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管倾斜后,水银柱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1个标准大气压=76厘米水银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盒式气压计)。 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小,即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沸点也降低。
六、浮力 1.浮力及产生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原因:液体对物体的上、下压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
(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3.浮力计算公式:F浮=G-T=ρ液gV排=F上、下压力差 4.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 且 ρ物G物 且 ρ物ρ液 七、简单机械 ⒈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7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