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天气学十分难得。“天气学”准确地应该是称为“气象与气候学”。你有了需要高中地理的基础,学过高数,还需要学物理学的流体力学、热量转换,需要有立体多维的思维方法,更多的是需要看天观察,在平时可以在网上看“天气在线”网站的“专家用图”。
当你会看“专家用图”里面图例符号的含义,就可以开始分析天气图、分析大气环流的大致形势。
你在看天气图的时候,天气图在大脑里需要变成(感觉到)是立体的、会流动的空气,要感觉到他在变化:如流水一样在流动、并形成各种天气现象。到这个时候,你就成功了。
你喜欢天气学十分难得。
“天气学”准确地应该是称为“气象与气候学”。你有了需要高中地理的基础,学过高数,还需要学物理学的流体力学、热量转换,需要有立体多维的思维方法,更多的是需要看天观察,在平时可以在网上看“天气在线”网站的“专家用图”。
当你会看“专家用图”里面图例符号的含义,就可以开始分析天气图、分析大气环流的大致形势。你在看天气图的时候,天气图在大脑里需要变成(感觉到)是立体的、会流动的空气,要感觉到他在变化:如流水一样在流动、并形成各种天气现象。
到这个时候,你就成功了。
你喜欢天气学十分难得。
“天气学”准确地应该是称为“气象与气候学”。你有了需要高中地理的基础,学过高数,还需要学物理学的流体力学、热量转换,需要有立体多维的思维方法,更多的是需要看天观察,在平时可以在网上看“天气在线”网站的“专家用图”。
当你会看“专家用图”里面图例符号的含义,就可以开始分析天气图、分析大气环流的大致形势。你在看天气图的时候,天气图在大脑里需要变成(感觉到)是立体的、会流动的空气,要感觉到他在变化:如流水一样在流动、并形成各种天气现象。
到这个时候,你就成功了。
要对各种气候进行分析辨别的前提是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气候的分布范围,成因和气候特征。
对气候图的分析在中学考点上,很大程度集中于气候降水温度图的辨析。
气候类型的分析判断:
世界气候类型的判断主要根据气温、降水这两个主导要素进行,先根据气温、再根据降水的步骤来分析,简便易行。
一、判断方法和步骤
第一步:根据气温高低判断某气候所在的半球,如果7、8月份气温最高,为北半球;如果1、2月份气温最高,为南半球。
第二步:根据气温曲线中最冷月的气温值,判断气候类型的范围。
热带型:最冷月>15℃,终年高温。
亚热带型:最冷月在0℃以上,冬温夏热。
温带型:最冷月0℃以下(温带海洋气候除外,在0℃以上),冬冷夏热。
寒带型:最热月0℃以上——苔原气候,最热月0℃以下——冰原气候;
第三步:在第二步基础上根据降水特点判断具体的气候类型
年雨型——终年降水多且季节分配均匀——热带雨林气候(>20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700mm左右,冬雨稍多)
夏雨型——夏季多雨,冬季少雨——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最高月降水量400mm以下);热带季风气候(>1500mm,最高月降水量400mm以上);亚热带季风气候(>800mm),温带季风气候(>400mm)
冬雨型——夏季干燥、冬季多雨——地中海气候(300-1000mm)
少雨型——终年降水稀少——热带沙漠、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略集中在夏季):亚寒带与极地气候。
世界各地区由于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气候特点各不相同。基本气候类型有13种,受气压带和风大的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有3种: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各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只有地中海气候。
气预报,是人们生产、工作、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公元132年,我国东汉时张衡就发明了世界最早的风向仪——相风铜鸟。这是在空旷的大地上树一根五丈高的杆子,杆子装一只可灵活转动的铜鸟,根据铜鸟转动方向便可确定风向了。
在古代人们预报天气,主要是依据经验进行判断,准确率很低。 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了越来越多的气象仪器,设立了遍布各地的气象站,现在的天气预报不再是经验型的。
而是靠根据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回的云图和各地气象台站测得的温度、气压、风向、风速等数据绘出的气象图,在经有关资料、经验判断后得出的。 这样的预报以前一直是靠人工进行的,这种办法即慢,又不十分准确。
难怪有人说:天气预报,仅供参考,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要想准确预报天气,必须把上面得到的数据列出几百阶乃至更高阶的线性方程组。
若靠人工求解则需几百人用几个星期的时间内才能完成。 这时已不是天气预报了,已经变成了天气报告了。
现在有了电子计算机,这一工作已由计算机来担任了。只要几分钟时间就可完成任务了。
每天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就是由国家气象局利用两台大型计算机计算后得到的。
地中间唯一的一片泥土上,摆放着温度计。北纬29°35′,东经106°38′,海拔259.1米,我市主城区唯一的气象观测站就坐落在沙坪坝一个安静的角落。由于主城区只有这一个监测站,沙区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就代表了主城区的情况。
平时我们看到的主城区的气温、雨量、风向是怎么测量出来的呢?气象工作人员又是怎样得到这些数据的呢?记者昨日来到这个观测站想探个究竟。
自动采集数据
记者首先来到地面测控科,这里的电脑屏幕上显示
着一串串的数字和温度图形。工作人员唐贵萍告诉记者,沙区气象局从去年开始正式使用全自动的气象数据采集仪器,只要坐在办公室就可即时监控所有的气象数据。
下午两点,气温37.9摄氏度,地表温度49.9摄氏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工作人员说,地表温度是指地面的温度,而我们平时所说的气温是指地面1.5米高度的温度。气温计必须放置在百叶窗中,保持不被太阳直晒,自然通风的环境。
现场打探仪器
工作人员带着记者来到观测坪,这个大概有100平方米左右的大“屋顶”种满了青草,记者看到了测量雨量的仪器:一个1米左右高的黑色空心圆柱,圆柱的顶端内陷成一个圆锥形,雨水就顺着小孔流到圆柱里的烧杯里。一旦有雨水进入,指针就会带着墨水在数据纸上作标记。
在这100平方米左右的草地上最特别的就数地温测量场地了。一块10平方米左右的泥土,周围还被铁栏杆保护起来。地面上整齐地摆放着3根气温计。其旁边一个木架子上还有3根气温计,这3根温度计的一头已经被插进了泥土。
“这是测量地表下的温度。”根据需要的不同,气温计插进地下的深度也不同。而旁边的蓝色电线也是被埋到了土里,另一头则连着一个白箱子,上面写着地温变送器。工作人员说,温度测量后会通过变送器自动将记录送到电脑里进行存储。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96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