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在中秋夜,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家收看2011年中央电 视台中秋晚会“江门月,中华情”。 中秋晚会在江门举行。
舞台后是带着白 色边框的“城堡”。随着歌舞《月圆人圆》, 晚会开始了。
舞台边有中间带着灯烛芯的3 朵小白花地玫瑰色的花,非常美丽。 我最喜欢的节目有两个:一个是杂技芭 蕾《小鸟天堂》。
一只小鸟衔回来一颗树 种,几百年后绿荫达一万多公顷,这就是巴金爷爷笔下的《鸟的天堂》。在优美的音乐 中,许多穿着白裙的女孩儿在舞蹈。
一位白 衣男子把一位白裙女子轻轻托起,女子在空 中轻盈的舞蹈。随后,男子又将她放在肩 上,女子又一次那么优美轻盈地舞蹈。
真是 精彩绝伦的表演! 舞蹈《月印故乡》也是我最喜爱的节目 之一。一位男子、一位女子和一位老人站在 船上,望着近在咫尺的“家乡”(舞台)。
近了, 近了,船就要到达“家乡”。“家乡”的人们欢 呼雀跃,亲人回来了!三人下了船,与“家 乡”的亲人们拥抱,亲切交谈。
一群头顶蓝 色底边白绒毛高帽的、穿着白毛边蓝裙的舞 者在他们身后舞蹈着。中秋节,正是亲人团 圆的梯子呵!但不知有多少游子,也在此时,天涯望月,想念着家乡的亲人们。
其他的节目也十分精彩:焕发着青春活 力的F·R乐团带来的《你的微笑》;费玉清演 唱的带有优美旋律的《唱一遍一遍》;有穿 绿衣的、头上戴花环,拿粉色气球伴舞的 ——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 在十点钟,晚会结束了,在合唱舞 蹈《月满中华》中结束。2个小时,39个节 目,丰富多彩,回味十足,就像一场视觉盛 宴。
那首《明月千里寄相思》还在我的耳畔 边回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这句意味隽永的佳句,曾引起多少人的遐想啊!
“明月几时有”呢?几乎人人会答:每月十五(农历)月儿圆。可是,这个答案既对,又不对。今天,站在地球上观察,作出这样的回答是正确的。可如果从天文学的角度作客观考察,或上溯亿万年,或下推亿万年,这个答案却是错误的。这是为什么呢?还得从“明月几时有”说起。
“月有阴晴圆缺”,道理何在?这是由于月亮是绕着地球旋转的,它本身并不发光,而是靠反射太阳的光而发亮。当月亮转到地球与太阳中间的时候,对着地球的一面照不到太阳光,因而我们看不见它。当它沿着轨道继续转动,我们就可以渐次看到娥眉月、半弦月、弯弓月了。当它正好转到和太阳相对一面的时候,一轮白玉盘似的皎月,就会高悬夜空。可见,“明月几时有”取决于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
今天,月亮绕地球一周需用二十九点五二天,地球上的人们看到它,也就是经过一圆一缺这样一个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明月十五有”是对的。然而,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是不是从来就是如此呢?
科学研究的新成果表明:四亿年前,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是现今的三倍,这就是说,当时,月亮绕一周只需九天,也就是说,那时候一个月不是三十天、二十九天,而是九天,“明月”不是“十五有”,而是“ 有”,有关资料还告诉我们:七千万年前,月亮绕地球一周所用的时间是逐渐变长的:可以预料,再过几千万年以至上亿年,每个月将会变成四十天、五十天,明月也会变成“二十有”或“二十五有”了。
这似乎是奇谈怪论,其实这并不奇怪,这就是物质世界永恒运动的道理。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运动速度本身也在“运动”着。所以说,“明月几时有”这个答案历来不是固定的,将来还是这样。任何想把这个答案固定住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同志,给点分吧,花了好大功夫的 =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 析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把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写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 本篇为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超然台饮酒赏月时所做。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两宋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艺全才,诗,词,散文以至书法,绘画等都有极高成就。无论是诗词还是散文,都表现出题材广泛,思想深刻,境界高远笔力遒劲的特点,在当时及对后世都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从熙宁四年(1071),到写本篇止,外任整整五年,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五年未见。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来密州任职,然而,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远,却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五年未不得相见,本篇正是表现这种手足相念之情。
在抒写手足情深的同时,词人不能不想到,兄弟二人都是由于与变法派相左而出为地方官,并备受冷遇的,不能不想到仕途险恶。所以“大醉”遣怀,表现出世与入世,隐退与仕进的矛盾心情,才是本篇的主旨所在。
研求小序,与词为一,交代词的写作时间,“丙辰中秋”,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背景,“欢饮达旦”;题旨,醉后抒怀“兼怀子由”,前者是主,后者是辅。具体言之:抒词人外放期间寥落情怀。
此首中秋词。上片,因月而生天上之奇想;下片,因月而感人间之事变。
挥洒自如,不加雕琢,而浩荡之气,超绝凡尘。胡仲任谓中秋词,自此词一出,余词尽废,可见独步当时之概。
起句,破空而来,奇崛异常,用意自太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化出。“不知”两句,承上意,更做疑问,既不知明月几时有,故亦不知天上今夕是何年也。
“我欲”三句,盖因问之而不得其解,乃有乘风归去之愿,“我欲”与“又恐”相呼应。“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就本意说固高妙,就寓意说亦极慰藉。
“起舞”两句,仍乘上来,落到眼前情事,言既不得乘风归去,惟有徘徊于月下。自首至此,一气奔放,诚觉有天风海雨逼人之势。
换头,实写月光照人人无眠。以下愈转愈深,自成妙谛。
“不应”两句,实写月圆人不圆,颇有恼月之意。“人有”三句一转,言人月无常,从古皆然,又有替月分解之意。
“但愿”两句,更进一步,言人与月既然从古难全,惟有各自善保千金之躯,借月盟心,长毋相忘。原意虽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化出,苏轼加“但愿”二字,则情更深,意更浓矣。
其词咏月,关合人事。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现孤高。
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
“不知”数句,笔势回折,开合跌宕,多姿多彩,以揭示“出仕”,“入世”,即退隐与进仕间的抉择和引起的困惑。想超脱尘世,乘风归去,又犹豫徘徊,楼高宇寒不胜之,落足现实,月下“起舞弄清影”,胜似仙境,这就说明词人并不完全超然自然,而是于自然中觅求“苦中作乐”的生活意义,即苏轼还是立足于现实,热衷于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之爱的人间生活,来得更亲切更温暖。
下片用月衬别情,意在怀人,笔致回环由写实为写意,化景为情。用“转”“低”“照”三字,描摹随月光流转,光影的物移,时间跟着推进,无眠而情生。
即月光绕过朱阁,又从门户下射进屋内,照在夜不能寐的人儿身上。其明写月,暗写人,颇含怨恼之意。
“不应”二句,笔势淋漓,顿挫有致,看似赏月,问月,实为怀人。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常事常规,来自我宽解。
这种演绎自然物理,阐释悲欢离合,意境豁达,令人玩味不尽。末两句妙用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意,推陈出新,将月圆思亲推向更高境界。
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
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遣月中互相慰藉,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当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浓,并以潇洒之笔,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所能传诵千古,在我看来原因有三:由于它高旷的胸襟、丰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艺术构思,使这首词所展示的形象广阔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审。
我记得,小时侯妈妈教我背《明月几时有》。
(这样的开头很特别)可那时我还太小,不知道明月和中秋节有什么关系?今天,我长大了,我同全家人一同去赏月……(用省略号引起下文,别有意味) 月亮静悄悄地悬在天上,它是那么圆,那么亮,那么美!(对月亮的描写很美,三个“那么”用的很好)它伴着团圆的人们,(改为“。”)吃着团圆的月饼,我在找圆盘里是不是有玉兔和美丽的嫦娥?其实,有那月亮里美丽的神话就够了! 我背着《明月几时有》,不知不觉回到了家……(结尾和开头相互应)。
明月,照着我们的脸
唐时的风,吹动了多少公子的飘飘白衣;宋时的雨,打湿了多少女子乌黑鬓发?那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他们正痴仰着那张张沧桑的脸、期待祝福的脸、渴盼热切的脸。
那是在盛唐的长安,人们熟悉记住了他们焦灼而充满希望的脸:强盛的大唐突遭“安史之乱”,罢相的张九龄这张忠诚消瘦的脸是那样的无助和痛心,也许,只有这两句千古流传的诗还存着那一丝丝祝愿和希望,这张脸还流露着对天下人最美好的祝福。
李清照,这张比“黄花瘦”的脸,那些哀伤的词倾注着她对世事不尽的无奈:风雨飘摇的北宋王朝拆散了她与丈夫,孤独无依的她面对北宋无力抗金,终于抬起了她娇弱却愤怒的脸,“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我时常想:在那样的朝代,这是怎样的一个勇敢而坚强的女子,那张脸,是怎样的倔强而又顽强。
他们都离我们很远,他们离我们又是如此的近,是这些珍贵的文字让历史记住了他们,让世人至今仍回溯着他们忠诚坚定的面孔。虽然,时光让我们无法追寻他们当年的容貌,可是我知道,他们脸上一定镌刻着我们熟悉的几个字:坚贞与忠诚。这些中华儿女的优秀品性又何尝不牢牢在我们身上驻足!
是啊,怎会忘了,奥运会上刘翔奋力拼搏、咬紧牙关的脸,国人振奋含着热泪欢呼的脸;把博爱撒向人间“千手观音”美丽圣洁的脸;捧着硕谷憨厚微笑的农民沧桑的脸,我们记住了,记住了这些熟悉而亲切的脸,中国人的脸!
历史已远去,无论是唐宋时代那些忧国忧民的诗人词客,还是今天沸腾欢呼的我们,仰望着星空,我们都将站在同一片蓝天下,我们都同有一张脸,中华儿女的曾经历经沧桑的自豪的坚贞勇敢的脸。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们记住了他们飘飘的白衣,记住了他们黑黑的被雨打湿的头发,我们更记住了,他们博爱坚强忠贞的脸。历史记住了,文字记住了,勇敢的人们记住了。
寻寻觅觅不再是冷冷清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了,明月正照着古人博爱坚强的脸,照着我们今人勇敢而自豪的脸。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8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