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倾斜或满溢的平衡点
人都在放大他心里想放大的成分。
孔子的弟子子贡有一次跟孔子谈论师兄弟们的性格优劣时,忽然向孔子提了个问题:“先生,子张与子夏两人哪一个更好些呢?”孔子想了一会儿,说:“子张过头了,子夏没有达到标准。”子贡接着说:“是不是子张要好些呢?”孔子说:“过头了就像没有达到标准一样,都是没有掌握好分寸的表现。”这就是“过犹不及”的出处。
古人云:“恩不可过,过施则不继,不继则怨生;情不可密,密交则难久,中断则有疏薄之嫌。”意思是施恩不可以过分,因为过分的施舍是不能永远持续下去的,一旦中断施舍,就会有怨恨产生;交情不可以过于密切,因为密切的交往是很难保持永久不变的,一旦中断,就让人有了疏远冷淡的嫌疑。从中我们明白,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度”,如何做到中庸,实在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有一回,孔子带领弟子们在鲁桓公的庙堂里参观,看到一个特别容易倾斜翻倒的器物。孔子围着它转了好几圈,左看看,右看看,还用手摸摸、转动转动,却始终拿不准它究竟是干什么用的,于是就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器物?”守庙的人回答说:“这大概是放在座位右边的器物。”孔子恍然大悟,说:“我听说过这种器物。它什么也不装时就倾斜,装物适中就端端正正的,装满了就翻倒。君王把它当做自己最好的警戒物,所以总放在座位旁边。”
孔子忙回头对弟子说:“把水倒进去,试验一下。”
子路忙去取了水,慢慢地往里倒。刚倒一点儿水,它还是倾斜的;倒了适量的水,它就正立;装满水,松开手后,它又翻了,多余的水都洒了出来。孔子慨叹说:“哎呀!我明白了,哪有装满了却不倒的东西呢!”子路走上前去,说:“请问先生,有保持满而不倒的办法吗?”
孔子不慌不忙地说:“聪明睿智,用愚笨来调节;功盖天下,用退让来调节;威猛无比,用怯弱来调节;富甲四海,用谦恭来调节。这就是损抑过分,达到适中状态的方法。”子路听得连连点头,接着又问道:“古时候的帝王除了在座位旁边放置这种器物警示自己外,还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自己的行为过火呢?”
孔子侃侃而谈:“上天生了老百姓又定下他们的国君,让他治理老百姓,不让他们失去天性。有了国君又为他设置辅佐,让辅佐的人教导、保护他,不让他做事过分。因此,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设置侧室之官,大夫有副手,士人有朋友,平民、工、商,乃至干杂役的皂隶、放牛马的牧童,都有亲近的人来相互辅佐。有功劳就奖赏,有错误就纠正,有患难就救援,有过失就更改。自天子以下,人各有父兄子弟,来观察、补救他的得失。太史记载史册,乐师写作诗歌,乐工诵读箴谏,大夫规劝开导,士传话,平民提建议,商人在市场上议论,各种工匠呈献技艺。各种身份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劝谏,从而使国君不至于骑在老百姓头上任意妄为,放纵他的邪恶。”
子路仍然穷追不舍地问:“先生,您能不能举出个具体的君主来?”孔子回答道:“卫武公就是个典型人物。他九十五岁时,还下令:从卿以下的各级官吏,只要是拿着国家的俸禄、正在官位上的,就不要认为我昏庸老朽而丢开我不管,一定要不断地训诫、开导我。我乘车时,护卫在旁边的警卫人员应规劝我;我在朝堂上时,应让我看前代的典章制度;我伏案工作时,应设置座右铭来提醒我;我在寝宫休息时,左右侍从人员应告诫我;我处理政务时,应有瞽、史之类的人开导我;我闲居无事时,应让我听听百工的讽谏。他时常用这些话来警策自己,使自己的言行不至于走极端。”
众弟子听罢,一个个面露喜悦之色。他们从孔子的话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要调节自己,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合乎标准,不过分,也不要达不到标准。中庸,在孔子和整个儒家学派里,既是很高深的学问,又是很高深的修养。追求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这是做人处世的一种境界,一种哲学观念,是一种人生智慧,是人时刻要找到倾斜或满溢的平衡点 。
世间一切美,一切变化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如是说。而我说,世界的一切美,一切变化都是由倾斜与平衡构成的。
倾斜后就会逐渐平衡,而平衡后也会走向倾斜。这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就是人生。
倾斜就是我们人生中定会走过的艰难岁月,倾斜的道路崎岖不平,可不服输的心灵就一定要征服这倾斜的道路;平衡就是阳光大道,是我们走过千千万条的山路才抵达的地方,是我们经历了万千挫折也不会放弃的地方;人生就是不断地在倾斜中摔倒,不断地爬起,从而得到平衡的历程。 俞敏洪,新东方原任董事长,是一位在倾斜中不断披荆斩棘,最终得到平衡的勇者。
他经历过高考失利,但他没有放弃,整理装束,他再次杀回战场,他胜利了,进入高等学府——北京大学。然而,汇集各方精英的北大里,他显得如此愚笨无能。
在这条倾斜的道路上,他摔了无数次,即使被甩在最后,他也不曾放弃,因为,他渴望平衡。毕业后的他,留在母校任教,但是他的心中有一团火,宁静的校园不适合他。
放弃了稳定的工作,他开始了漂泊不定的创业生涯。发传单,睡地铺,过着衣不足食不饱的生活,只是,他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
最终,他到达了那个他朝思暮想的平衡点。我知道,过了这个平衡点,他又会开始新的征程,可是,人生不就应该如此吗?不断地在倾斜的道路上寻找平衡。
陈欧,聚美伏品首席执行官,又是一位在倾斜的山路上不屈服于困难的勇者。他作出创业这个选择,家人是不同意的,然而,他孤独地开始了他的征程。
独行的灵魂,因为痛苦,所以坚强,因为孤独,所以发光。面对同行的质疑,前辈的嘲讽,他不顾一切地向前冲,因为那个平衡点是他的梦想。
人因有梦而活着,因有梦而觉得存在这个世界上是有灵魂的,有价值的。他是一个如此执著的人,即使在倾斜的崎岖的山路中跌倒了无数次,褪去伤痛,他依然朝着那个平衡点前行。
他说过:哪怕粉身碎骨,也要活得漂亮。这一句呐喊铿锵有力,他也在告诉我们,不惧怕倾斜才会收获平衡。
这位年轻的勇者用行动践行着他的理想,而我们,不应更该如此吗? 阳光普照,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光影斑斓,会是洒落希冀的康庄大道。每一次倾斜都会回到平衡,正如每一条黑暗的路都会通向光明,只要你愿意走,愿意跋涉,愿意征服。
我们在不断的倾斜中找到平衡,由此,也找到了人存在的意义与欢乐。
找到倾斜或满溢的平衡点人都在放大他心里想放大的成分。
孔子的弟子子贡有一次跟孔子谈论师兄弟们的性格优劣时,忽然向孔子提了个问题:“先生,子张与子夏两人哪一个更好些呢?”孔子想了一会儿,说:“子张过头了,子夏没有达到标准。”子贡接着说:“是不是子张要好些呢?”孔子说:“过头了就像没有达到标准一样,都是没有掌握好分寸的表现。”
这就是“过犹不及”的出处。 古人云:“恩不可过,过施则不继,不继则怨生;情不可密,密交则难久,中断则有疏薄之嫌。”
意思是施恩不可以过分,因为过分的施舍是不能永远持续下去的,一旦中断施舍,就会有怨恨产生;交情不可以过于密切,因为密切的交往是很难保持永久不变的,一旦中断,就让人有了疏远冷淡的嫌疑。从中我们明白,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度”,如何做到中庸,实在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有一回,孔子带领弟子们在鲁桓公的庙堂里参观,看到一个特别容易倾斜翻倒的器物。孔子围着它转了好几圈,左看看,右看看,还用手摸摸、转动转动,却始终拿不准它究竟是干什么用的,于是就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器物?”守庙的人回答说:“这大概是放在座位右边的器物。”
孔子恍然大悟,说:“我听说过这种器物。它什么也不装时就倾斜,装物适中就端端正正的,装满了就翻倒。
君王把它当做自己最好的警戒物,所以总放在座位旁边。” 孔子忙回头对弟子说:“把水倒进去,试验一下。”
子路忙去取了水,慢慢地往里倒。刚倒一点儿水,它还是倾斜的;倒了适量的水,它就正立;装满水,松开手后,它又翻了,多余的水都洒了出来。
孔子慨叹说:“哎呀!我明白了,哪有装满了却不倒的东西呢!”子路走上前去,说:“请问先生,有保持满而不倒的办法吗?” 孔子不慌不忙地说:“聪明睿智,用愚笨来调节;功盖天下,用退让来调节;威猛无比,用怯弱来调节;富甲四海,用谦恭来调节。这就是损抑过分,达到适中状态的方法。”
子路听得连连点头,接着又问道:“古时候的帝王除了在座位旁边放置这种器物警示自己外,还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自己的行为过火呢?” 孔子侃侃而谈:“上天生了老百姓又定下他们的国君,让他治理老百姓,不让他们失去天性。有了国君又为他设置辅佐,让辅佐的人教导、保护他,不让他做事过分。
因此,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设置侧室之官,大夫有副手,士人有朋友,平民、工、商,乃至干杂役的皂隶、放牛马的牧童,都有亲近的人来相互辅佐。有功劳就奖赏,有错误就纠正,有患难就救援,有过失就更改。
自天子以下,人各有父兄子弟,来观察、补救他的得失。太史记载史册,乐师写作诗歌,乐工诵读箴谏,大夫规劝开导,士传话,平民提建议,商人在市场上议论,各种工匠呈献技艺。
各种身份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劝谏,从而使国君不至于骑在老百姓头上任意妄为,放纵他的邪恶。” 子路仍然穷追不舍地问:“先生,您能不能举出个具体的君主来?”孔子回答道:“卫武公就是个典型人物。
他九十五岁时,还下令:从卿以下的各级官吏,只要是拿着国家的俸禄、正在官位上的,就不要认为我昏庸老朽而丢开我不管,一定要不断地训诫、开导我。我乘车时,护卫在旁边的警卫人员应规劝我;我在朝堂上时,应让我看前代的典章制度;我伏案工作时,应设置座右铭来提醒我;我在寝宫休息时,左右侍从人员应告诫我;我处理政务时,应有瞽、史之类的人开导我;我闲居无事时,应让我听听百工的讽谏。
他时常用这些话来警策自己,使自己的言行不至于走极端。” 众弟子听罢,一个个面露喜悦之色。
他们从孔子的话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要调节自己,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合乎标准,不过分,也不要达不到标准。中庸,在孔子和整个儒家学派里,既是很高深的学问,又是很高深的修养。
追求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这是做人处世的一种境界,一种哲学观念,是一种人生智慧,是人时刻要找到倾斜或满溢的平衡点 。
找到倾斜或满溢的平衡点人都在放大他心里想放大的成分。
孔子的弟子子贡有一次跟孔子谈论师兄弟们的性格优劣时,忽然向孔子提了个问题:“先生,子张与子夏两人哪一个更好些呢?”孔子想了一会儿,说:“子张过头了,子夏没有达到标准。”子贡接着说:“是不是子张要好些呢?”孔子说:“过头了就像没有达到标准一样,都是没有掌握好分寸的表现。”
这就是“过犹不及”的出处。 古人云:“恩不可过,过施则不继,不继则怨生;情不可密,密交则难久,中断则有疏薄之嫌。”
意思是施恩不可以过分,因为过分的施舍是不能永远持续下去的,一旦中断施舍,就会有怨恨产生;交情不可以过于密切,因为密切的交往是很难保持永久不变的,一旦中断,就让人有了疏远冷淡的嫌疑。从中我们明白,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度”,如何做到中庸,实在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有一回,孔子带领弟子们在鲁桓公的庙堂里参观,看到一个特别容易倾斜翻倒的器物。孔子围着它转了好几圈,左看看,右看看,还用手摸摸、转动转动,却始终拿不准它究竟是干什么用的,于是就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器物?”守庙的人回答说:“这大概是放在座位右边的器物。”
孔子恍然大悟,说:“我听说过这种器物。它什么也不装时就倾斜,装物适中就端端正正的,装满了就翻倒。
君王把它当做自己最好的警戒物,所以总放在座位旁边。” 孔子忙回头对弟子说:“把水倒进去,试验一下。”
子路忙去取了水,慢慢地往里倒。刚倒一点儿水,它还是倾斜的;倒了适量的水,它就正立;装满水,松开手后,它又翻了,多余的水都洒了出来。
孔子慨叹说:“哎呀!我明白了,哪有装满了却不倒的东西呢!”子路走上前去,说:“请问先生,有保持满而不倒的办法吗?” 孔子不慌不忙地说:“聪明睿智,用愚笨来调节;功盖天下,用退让来调节;威猛无比,用怯弱来调节;富甲四海,用谦恭来调节。这就是损抑过分,达到适中状态的方法。”
子路听得连连点头,接着又问道:“古时候的帝王除了在座位旁边放置这种器物警示自己外,还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自己的行为过火呢?” 孔子侃侃而谈:“上天生了老百姓又定下他们的国君,让他治理老百姓,不让他们失去天性。有了国君又为他设置辅佐,让辅佐的人教导、保护他,不让他做事过分。
因此,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设置侧室之官,大夫有副手,士人有朋友,平民、工、商,乃至干杂役的皂隶、放牛马的牧童,都有亲近的人来相互辅佐。有功劳就奖赏,有错误就纠正,有患难就救援,有过失就更改。
自天子以下,人各有父兄子弟,来观察、补救他的得失。太史记载史册,乐师写作诗歌,乐工诵读箴谏,大夫规劝开导,士传话,平民提建议,商人在市场上议论,各种工匠呈献技艺。
各种身份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劝谏,从而使国君不至于骑在老百姓头上任意妄为,放纵他的邪恶。” 子路仍然穷追不舍地问:“先生,您能不能举出个具体的君主来?”孔子回答道:“卫武公就是个典型人物。
他九十五岁时,还下令:从卿以下的各级官吏,只要是拿着国家的俸禄、正在官位上的,就不要认为我昏庸老朽而丢开我不管,一定要不断地训诫、开导我。我乘车时,护卫在旁边的警卫人员应规劝我;我在朝堂上时,应让我看前代的典章制度;我伏案工作时,应设置座右铭来提醒我;我在寝宫休息时,左右侍从人员应告诫我;我处理政务时,应有瞽、史之类的人开导我;我闲居无事时,应让我听听百工的讽谏。
他时常用这些话来警策自己,使自己的言行不至于走极端。” 众弟子听罢,一个个面露喜悦之色。
他们从孔子的话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要调节自己,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合乎标准,不过分,也不要达不到标准。中庸,在孔子和整个儒家学派里,既是很高深的学问,又是很高深的修养。
追求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这是做人处世的一种境界,一种哲学观念,是一种人生智慧,是人时刻要找到倾斜或满溢的平衡点 。
找到倾斜或满溢的平衡点人都在放大他心里想放大的成分。
孔子的弟子子贡有一次跟孔子谈论师兄弟们的性格优劣时,忽然向孔子提了个问题:“先生,子张与子夏两人哪一个更好些呢?”孔子想了一会儿,说:“子张过头了,子夏没有达到标准。”子贡接着说:“是不是子张要好些呢?”孔子说:“过头了就像没有达到标准一样,都是没有掌握好分寸的表现。”
这就是“过犹不及”的出处。 古人云:“恩不可过,过施则不继,不继则怨生;情不可密,密交则难久,中断则有疏薄之嫌。”
意思是施恩不可以过分,因为过分的施舍是不能永远持续下去的,一旦中断施舍,就会有怨恨产生;交情不可以过于密切,因为密切的交往是很难保持永久不变的,一旦中断,就让人有了疏远冷淡的嫌疑。从中我们明白,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度”,如何做到中庸,实在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有一回,孔子带领弟子们在鲁桓公的庙堂里参观,看到一个特别容易倾斜翻倒的器物。孔子围着它转了好几圈,左看看,右看看,还用手摸摸、转动转动,却始终拿不准它究竟是干什么用的,于是就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器物?”守庙的人回答说:“这大概是放在座位右边的器物。”
孔子恍然大悟,说:“我听说过这种器物。它什么也不装时就倾斜,装物适中就端端正正的,装满了就翻倒。
君王把它当做自己最好的警戒物,所以总放在座位旁边。” 孔子忙回头对弟子说:“把水倒进去,试验一下。”
子路忙去取了水,慢慢地往里倒。刚倒一点儿水,它还是倾斜的;倒了适量的水,它就正立;装满水,松开手后,它又翻了,多余的水都洒了出来。
孔子慨叹说:“哎呀!我明白了,哪有装满了却不倒的东西呢!”子路走上前去,说:“请问先生,有保持满而不倒的办法吗?” 孔子不慌不忙地说:“聪明睿智,用愚笨来调节;功盖天下,用退让来调节;威猛无比,用怯弱来调节;富甲四海,用谦恭来调节。这就是损抑过分,达到适中状态的方法。”
子路听得连连点头,接着又问道:“古时候的帝王除了在座位旁边放置这种器物警示自己外,还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自己的行为过火呢?” 孔子侃侃而谈:“上天生了老百姓又定下他们的国君,让他治理老百姓,不让他们失去天性。有了国君又为他设置辅佐,让辅佐的人教导、保护他,不让他做事过分。
因此,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设置侧室之官,大夫有副手,士人有朋友,平民、工、商,乃至干杂役的皂隶、放牛马的牧童,都有亲近的人来相互辅佐。有功劳就奖赏,有错误就纠正,有患难就救援,有过失就更改。
自天子以下,人各有父兄子弟,来观察、补救他的得失。太史记载史册,乐师写作诗歌,乐工诵读箴谏,大夫规劝开导,士传话,平民提建议,商人在市场上议论,各种工匠呈献技艺。
各种身份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劝谏,从而使国君不至于骑在老百姓头上任意妄为,放纵他的邪恶。” 子路仍然穷追不舍地问:“先生,您能不能举出个具体的君主来?”孔子回答道:“卫武公就是个典型人物。
他九十五岁时,还下令:从卿以下的各级官吏,只要是拿着国家的俸禄、正在官位上的,就不要认为我昏庸老朽而丢开我不管,一定要不断地训诫、开导我。我乘车时,护卫在旁边的警卫人员应规劝我;我在朝堂上时,应让我看前代的典章制度;我伏案工作时,应设置座右铭来提醒我;我在寝宫休息时,左右侍从人员应告诫我;我处理政务时,应有瞽、史之类的人开导我;我闲居无事时,应让我听听百工的讽谏。
他时常用这些话来警策自己,使自己的言行不至于走极端。” 众弟子听罢,一个个面露喜悦之色。
他们从孔子的话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要调节自己,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合乎标准,不过分,也不要达不到标准。中庸,在孔子和整个儒家学派里,既是很高深的学问,又是很高深的修养。
追求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这是做人处世的一种境界,一种哲学观念,是一种人生智慧,是人时刻要找到倾斜或满溢的平衡点 。
找到倾斜或满溢的平衡点
人都在放大他心里想放大的成分。
孔子的弟子子贡有一次跟孔子谈论师兄弟们的性格优劣时,忽然向孔子提了个问题:“先生,子张与子夏两人哪一个更好些呢?”孔子想了一会儿,说:“子张过头了,子夏没有达到标准。”子贡接着说:“是不是子张要好些呢?”孔子说:“过头了就像没有达到标准一样,都是没有掌握好分寸的表现。”这就是“过犹不及”的出处。
古人云:“恩不可过,过施则不继,不继则怨生;情不可密,密交则难久,中断则有疏薄之嫌。”意思是施恩不可以过分,因为过分的施舍是不能永远持续下去的,一旦中断施舍,就会有怨恨产生;交情不可以过于密切,因为密切的交往是很难保持永久不变的,一旦中断,就让人有了疏远冷淡的嫌疑。从中我们明白,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度”,如何做到中庸,实在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有一回,孔子带领弟子们在鲁桓公的庙堂里参观,看到一个特别容易倾斜翻倒的器物。孔子围着它转了好几圈,左看看,右看看,还用手摸摸、转动转动,却始终拿不准它究竟是干什么用的,于是就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器物?”守庙的人回答说:“这大概是放在座位右边的器物。”孔子恍然大悟,说:“我听说过这种器物。它什么也不装时就倾斜,装物适中就端端正正的,装满了就翻倒。君王把它当做自己最好的警戒物,所以总放在座位旁边。”
孔子忙回头对弟子说:“把水倒进去,试验一下。”
子路忙去取了水,慢慢地往里倒。刚倒一点儿水,它还是倾斜的;倒了适量的水,它就正立;装满水,松开手后,它又翻了,多余的水都洒了出来。孔子慨叹说:“哎呀!我明白了,哪有装满了却不倒的东西呢!”子路走上前去,说:“请问先生,有保持满而不倒的办法吗?”
孔子不慌不忙地说:“聪明睿智,用愚笨来调节;功盖天下,用退让来调节;威猛无比,用怯弱来调节;富甲四海,用谦恭来调节。这就是损抑过分,达到适中状态的方法。”子路听得连连点头,接着又问道:“古时候的帝王除了在座位旁边放置这种器物警示自己外,还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自己的行为过火呢?”
孔子侃侃而谈:“上天生了老百姓又定下他们的国君,让他治理老百姓,不让他们失去天性。有了国君又为他设置辅佐,让辅佐的人教导、保护他,不让他做事过分。因此,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设置侧室之官,大夫有副手,士人有朋友,平民、工、商,乃至干杂役的皂隶、放牛马的牧童,都有亲近的人来相互辅佐。有功劳就奖赏,有错误就纠正,有患难就救援,有过失就更改。自天子以下,人各有父兄子弟,来观察、补救他的得失。太史记载史册,乐师写作诗歌,乐工诵读箴谏,大夫规劝开导,士传话,平民提建议,商人在市场上议论,各种工匠呈献技艺。各种身份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劝谏,从而使国君不至于骑在老百姓头上任意妄为,放纵他的邪恶。”
子路仍然穷追不舍地问:“先生,您能不能举出个具体的君主来?”孔子回答道:“卫武公就是个典型人物。他九十五岁时,还下令:从卿以下的各级官吏,只要是拿着国家的俸禄、正在官位上的,就不要认为我昏庸老朽而丢开我不管,一定要不断地训诫、开导我。我乘车时,护卫在旁边的警卫人员应规劝我;我在朝堂上时,应让我看前代的典章制度;我伏案工作时,应设置座右铭来提醒我;我在寝宫休息时,左右侍从人员应告诫我;我处理政务时,应有瞽、史之类的人开导我;我闲居无事时,应让我听听百工的讽谏。他时常用这些话来警策自己,使自己的言行不至于走极端。”
众弟子听罢,一个个面露喜悦之色。他们从孔子的话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要调节自己,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合乎标准,不过分,也不要达不到标准。中庸,在孔子和整个儒家学派里,既是很高深的学问,又是很高深的修养。追求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这是做人处世的一种境界,一种哲学观念,是一种人生智慧,是人时刻要找到倾斜或满溢的平衡点 。
关于这篇“平衡”的命题或者话题作文,审题起来有点难度。要写下这篇文章,第一步要发散思维,联想和“平衡”有关的事物。
天平的两端平衡',地球引力和月球的运行的平衡;生物圈的平衡;还有心理上的平衡;高空走钢丝的平衡。。。。数之不尽。但是要些什么呢?平衡,就是两方或者多方力量相互抵消而造成的一种情况。那么它的词性是贬义还是褒义?抑或中性?
好吧,那就先讲讲褒义吧!因为有了平衡,才有了地球和月球亿万年的相守相依;因为平衡,才有了生物圈的繁衍生息;因为平衡,才有了两情相悦(相互付出、相互扶持,感情的平衡)。。。。如此这般,实在太多啦!那么择一而写就行啦!你可以就感情的平衡来写,写你和朋友的友情平衡或者爱情平衡。写自然的平衡,得到了多少就付出多少,人们从大自然里得到了生命、幸福,人们就该为大自然付出(植树造林。。。。)才可以维持平衡。。
那么,说贬义吧!比如说官场里的平衡、国与国的平衡(国无义战)、边缘人(徘徊在正义与邪恶、积极与消极的平衡)心理斗争的平衡。。。。。。。多已!类似的,择一而写就行。比如说,因为社会道德的沦丧,你对人生观徘徊在善与恶的平衡上,以此为中心写一篇发人深省的文章。还有许多,实在难以说完,发动你的大脑吧!
还有一些细节问题,比如说如何写开头结尾啊、文章结构怎么弄啊。要看看你的思路再说。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犹如一个天平上的砝码与物品,有时砝码重于物品,需要游码来调节;有时物品重于砝码,也要用游码来调节;有时却是物品等于砝码,最终结局却是平衡.
鲁迅先生曾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现在我就将它改一下,改为“其实世上本没有平衡,可就因为太多的人想要‘平衡’,于是‘平衡’天使降临了,它为了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幸福而来.可人们错误的思想,却将那原本纯洁的好意给玷污了.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侮辱了“平衡”天使.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故事,他讲的是“一个人的自行车被小偷偷走,他也把别人的自行车,可警察当场就把他捕获了.他为了使自己心理平衡,犯下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请问大家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大家猜吧!
想要平衡,这是每一个人的愿望,可是这世界上如果真是如此的平衡,那么怎么会有富人和穷人之分呢?为什么会有正常人和残疾人呢?为什么会有成功的人和失败的人呢?那就是因为世界上没有完全的平衡.
平衡隐藏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让我们带着纯真的思想去寻找它吧!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犹如一个天平上的砝码与物品,有时砝码重于物品,需要游码来调节;有时物品终于砝码,也要用游码来调节;有时却是物品等于砝码,可最终结局却是平衡.
当看到哪一个同学在炫耀自己的东西时,头上就会冒出一个天使的自己,一个恶魔的自己,天使说:“让他们炫耀去吧,你只要自己不去想不就完事了吗?”而恶魔去说:“让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这可不行,你心里平衡吗?你就这么想败给别人吗?”
最后还是恶魔战胜了天使,我选择了恶魔的话,只为了求得自己心中的平衡,就为了这不可浇灭的虚荣心,使我在不该花钱的地方掏出了自己的平时不忍花去的零用钱.就为了这…
鲁迅先生曾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现在我就将它改一下,改为“其实世上本没有平衡,可就因为太多的人想要‘平衡’,于是‘平衡’天使降临了,它为了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幸福而来.可人们错误的思想,却将那原本纯洁的好意给玷污了.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侮辱了“平衡”天使.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故事,他讲的是“一个人的自行车被小偷偷走,可他为了使心里平衡,他因此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他也把别人的自行车,可警察当场就把他捕获了.”请问大家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大家才吧!
想要平衡,这是每一个人的愿望,可是这世界上如果是如此的平衡,那么怎么会有富人和穷人呢?为什么会有正常和残疾人呢?为什么会有成功的人和失败的人呢?那就是因为世界上没有完全的平衡.
让我们一起去寻找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快乐的‘平衡’吧!为了幸福,冲啊!
心中有秤自然平
当物质繁荣的大潮席卷而来,有多少人,在闻所未闻的奢侈享受中迷失自我,不能自拔;而当突如其来的苦难重压在身,又有多少人,不能面对从锦衣玉食到举家食粥的转变而心理失衡,痛不欲生.这些人的心态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要想平衡,就像在翻滚的巨浪中求得船行安稳.而惟有心中有秤,即有己的做人准则,才可能在纷繁的世事中保持一份平衡心态.
抚望今昔,多少人的境遇随命运的洪流而起伏,但他们中的一些并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他们心中的秤杆始终平直,从而使他们不曾丧失自我.屈子大夫因谗邪被逐出郢都,流离于山水之间,但他救世济民的心愿始终未变,他在《橘颂》中赞橘的“固其不迁”,正是对他自己——这位不随波逐流的伟大诗人的最好写照.“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那杆秤,在他心中不曾倾覆.而范仲淹,从一个贫家少年直到官封丞相,他前后的境遇可谓判若云泥.但是,身居高位的他所顾的依然是天下苍生.高官厚禄不会让他变质,因为他心中有一杆为国为民的秤.
而在今天,物欲的诱惑之强烈是前所未有的,城市生活的纸醉金迷,让多少农村青年心中渴慕,甚至不平.但是,徐本禹,这个繁华都市中的大学生,却独自走进了贫瘠乡村中那摇摇欲坠的小学校舍.巨大的环境落差让他不适应过,但正是因为为社会出力的行为准则,他很快找回了心理平衡,安心支教数载,创造了一个神话,也为几十个渴求知识的山村孩子带去了希望.……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7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