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题研究报告
《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课堂是教师生命价值的舞台,是学生汲取知识、升华思想的殿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发课堂的深刻变化,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课堂教学成为广大教师追求的共同目标,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和核心。有效教学也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课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基于这种认识和思考,我们确定了“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为研究课题,并于2008年10月成为莆田市立项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1、教学有效性的特点:①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②关注教学效益;③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④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⑤是一套准备、实施与评价的策略。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标准:
(1)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多向互动;
(3)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4)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5)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6)让学生获得对学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 7)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3、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三个要素——教师引导是关键、把课堂的主角真正让给学生、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发展;五个理念——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地方、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会学习中学习、让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地学习;对教师的四方面要求——问题引导要抓住知识点的关键和核心,学生能讲的教师固定不讲、学生能做的教师绝不代替,以多种形式开启学生的智慧、经常改变教学方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成功多给予鼓励、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让同学帮助改正;对学生的四方面把握——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有宏观把握、让学生主动参与但不违背规则、让学生展示自己但不放纵自己、让学生体验乐趣但又参与竞争。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方法
1、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体目标:落实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通过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和实践,更有效地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树立现代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
具体目标:
(1)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构建有效的教学课堂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明确教师的“角色”的转变。由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抛弃“权威”角色,成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合作者。
(3)明确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实现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并能尝试通过合作学习,从“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衔接与过渡。
2、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及操作策略的研究、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方式。 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为主,辅之以经验总结法、文献借鉴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成效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8年3月-2008年10月)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课题组成员通过对课堂教学现状的深入调查,发现目前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缺乏应变新课改必要的经验和能力,使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课堂上为讨论而讨论,为活动而活动,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以学生为本得不到落实,教学实效性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课题组成员在反复认真学习“课标”之后,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针对教师如何有效教,学生如何有效学,将课题定位在“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上。课题组成员专门召开了课题理论研讨会议,共同探讨课题的研究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怎样进行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什么形式呈现研究成果等问题,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下,初步形成《新课程下有效的课堂交流活动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后因实践研究的需要,本课题的子课题确定为《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并确立了课题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拟定了课题的总体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8年10月――2010年7月)
本课题共设置了“课堂有效的教学目标的实现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的研究”、“教师有效教学方式的研究”、“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研究”、“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等五个部分,为了使课题研究扎实开展,课题组成员采取了分组进行研究的方式,由每个课题组成员进行课堂行为设计的研究,并从五个部分中选取1-2个进行研究。课题负责人负责整个课题研究工作、并组织管理好各个部分的正常活动。
(1)围绕“有效教学”主题,组织课题组成员不定期进行课题理论研讨活动。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交流教学实践经验,提升教学理念。课题组成员先后学习了《让“问题”变“课题”》、《有效教学的一般理论》、《激活、捕捉和运用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课堂中的交往与互动》《今天,教师应该怎样上课》《追求有效:教学的永恒主题》《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等文章。使课题组成员有了广泛借鉴的经验和理论,了解了国内外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现状。在学习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感觉到以往难以解决的课堂低效问题找到了解决的理论支撑,“怎样才能使教学更有效”成了他们经常讨论的话题。
(2)围绕“有效教学”主题,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各级各类课堂教学展示等研讨活动。
2008年10月-2010年11月,课题实践基地校每两周举行一次课题组成员校级课堂教学展示。
2009年11月4日,在市级公开课研讨活动中,课题组成员杨老师执教的《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受到与会老师的好评。
2009年12月16日,举行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主题的高中新课程教研活动,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
2010年4月1日,在区级课堂教学展示中,课题组成员执教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深受好评。
开课的课题组老师能将课题研究理念融入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围绕新课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灵活驾驭课堂,展示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风格,突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课堂教学展示,课题组成员开展真诚的合作与交流,构建了多层次合作的研究共同体,,围绕“影响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构建真实高效课堂” “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探讨”“高考新模式应对策略”等话题进行研讨交流
(3)围绕“有效教学”主题,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城厢区思想政治教学设计和学生政治小论文比赛。其中,课题组陈爱金、郑雪凡等课题组成员多人次获得教学设计一等奖; 指导学生参加知识竞赛、政治小论文多人次获奖。
(6)开设网站。开设网站,记载课题组成员开展相关活动的过程与图片等资料,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将自己原创或收集到的相关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如教学论文、课件、教学设计、案例等上传到网页,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第三阶段:课题全面总结阶段(2010年8月——2010年12月 )
课题组成员进入总结反思阶段,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整理和归纳课题研究成果,多角度地对课题进行了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获得了预期的成效。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收获
1、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确立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发现和解决课堂中的实际问题,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新课程,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每个人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这种差异性、独特性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课题组成员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了解学生的群体和个体的已有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心理品质及身体素质等方面构成教育教学的各种基本因素,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充分体现在对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的设计、组织、领导和实施等方面,以便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对教材中可通过分析概括出的规律,为学生提供方案,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对那些学生不易找出或易于忽略的问题给予启发,对学生经讨论仍未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只作简单的回答,想方设法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得到答案的同时,也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建立起“学生—文本”“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的多层面,全方位交流模式(如图所示),形成了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极大地唤醒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思维,触及学生的情感,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从而大大提高思想政治课堂的有效性。
通过有效课堂的实践,极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同学们有了自主学习的习惯,便会去主动探究,便会有创新有创造有所得有所成。
3、完善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为了使课题研究扎实开展,不断完善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渐渐发生了变化:(1)注重集体备课;(2)讲授新课时能更多地选择“展示→提问→提示→讨论→呈现”,使学生得以积极思考主动学习;(3)实行分层教学,照顾到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对问题的设计有适当的难度、合理的梯度,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的个人思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愉悦、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4)课堂小结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清晰的条理性,能注意精心设计不同能力层次的课后作业,尤其注意保护困难学生的自尊心(5)在师生相互交往中,教师能利用和谐沟通策略,言传身教,注重与学生的言语交流,成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合作者(6)具有较多的有关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善于计划、评价、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适时适度调整教学方法,灵活地应用各种学习策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4、改变政治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课题组以课堂教学为依托,进行实践验证,实施校级、区级、市级不同级别的课堂展示,构建有效课堂,把课题研究不断推进,利用各种研讨活动,探讨各种课型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主要包含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对教学的科学规划以及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教师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案,做到课堂中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突破教学方法的旧框架,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真正实现有效的思想政治课堂。
四、课题研究的几点启示
1、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
新课程要求我们从知识形态走向对生命意义的关注。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关注学科知识、关注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更要关注通过什么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来,经历知识生成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体会学习的价值。
2、学生参与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学生参与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教师要重视参与式教学,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从行为到情感的参与,充分发扬课堂民主,创设了一个良好宽松的情境,组织开展讨论或辩论,让学生感受、质疑、联想,把问题的发现权,思考权,解决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兴致,尊重学生思想,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引导学生就问题充分发表各自的看法,讲错了也没有关系,让每一个学生感悟参与的快乐,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3、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自主学习包括“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这四个密切联系的部分,通过发现和解决课堂中的实际问题,将学习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在导上下功夫,导的实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导的落脚点是促使学生进行高质高效的自主学习,形成良性循环,通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保证课堂有效教学的开展。
4、课后的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学的助推剂。
教育的反思能力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形式和途径,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自己“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教育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教什么”、更要思考“怎么教”,针对具体的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无论有效还是效果不尽人意,通过课后的有效反思找到不足就是收获,之后认真做出调整,最后形成经验或教训就是提高。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研究课堂的有效教学,应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完美的课堂,是每个教师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但无论哪门学科,任何课堂,任何一节课不可能是完美的,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如既往,认真做好每一件教育教学工作,从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出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教学遗憾变成教学艺术。
课题研究报告
本学期,有四个课题要结题,分别是朱春燕《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设计的研究》,肖烈《小学高段学生“日记竞赛”的实践研究》,齐丽琴《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陆立军《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良好习惯的培养》。现将课题报告发到博客,望几位教师抓紧撰写,及时上交,争取获奖。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课外阅读都作了明确的要求。如对3~4年级的要求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的要求有:“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吕叔湘先生也曾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
无论是《课程标准》这样的法规性文件,还是语文泰斗的忠告,都告诉我们,课外阅读不是可有可无的“滋补品”,而是与课内阅读同样重要的“正餐”。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也能看到,语文能力强的小学生,几乎都从长期的课外阅读中受过益。所以现在我们的语文老师总是十分重视并鼓励学生多读文学作品及其他有益、健康的读物。
但同时我们又发现现在的农村小学生多数不爱课外阅读,而且在有限的阅读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多不良的习惯。这些现状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终身阅读习惯的培养产生较严重的负面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有必要探寻农村小学生不爱阅读及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的客观因素和心理基础,并探索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法,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外阅读中去,最终使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二、研究目标
探寻农村小学生不爱看课外书及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的客观原因、心理基础,并探索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法,最终培养农村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三、研究对象:
农村小学三~六年级的学生。
四、研究内容
1、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在课题实施前对全校区三~六年级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包括:对阅读意识的调查、对阅读的材料的调查、对阅读的目的的调查、对阅读方法的调查。
2、实施的策略:通过调查和分析,确定
合理的实施策略,如激发阅读动机、指导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五、研究方法
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六、研究步骤及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9至20xx.1)
制定课题方案,对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学习相关理论,并确定合理的实施策略。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3至20xx.6)
1、根据课题方案,在理论指导下实践。
2、每个学期召开研讨会,汇报信息,总结交流经验,加强调控,不断改进实施策略。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9至20xx.1)
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七、课题组人员情况及分工
姓名成员情况分工陆立军小学高级教师。多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几次在富阳市论文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组长。负责课题的全面实施,课题方案及研究报告的执笔,并指导和参与课题的实践。姚清波小学高级教师。多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曾分别在富阳市、浙江省、全国论文比赛中获奖。成员。负责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并参与课题的实践。包利芬小学高级教师。担任小学语文教学二十年。曾几次在富阳市论文比赛中获奖。成员。参与课题的实践。华玉兰小学高级教师。担任小学语文教学二十余年。曾在富阳市论文比赛中获奖。成员。参与课题的实践。
八、成果形式
阶段成果:在实施的同时,进行小结和调整,写出阶段性报告和有关论文。
最终成果:结题报告,课题论文。
九、机制保障
1、学校重视。邀请课题研究专家和教学专家做课题顾问,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的课题研究组织。
2、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书籍,充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有效指导教师的实践研究。
3、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课题组每学期开展课题研究进展的研讨会,汇报信息,总结交流经验,对课题实施的达成情况定期进行评估,并加强调控,不断改进实施策略。
学校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办学宗旨,确立了“把孩子引向幸福之路”的办学理念和“学生成才 教师成名 打造名校 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领导班长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力推进课程改革,努力实践“开放式办学,内涵式发展”的办学策略,努力营造一个“设施先进、管理科学、师资优良、团结进取”的人文环境。
教育科研是学校不断前进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只有走科研之路,才能有所创新,才能焕发更新更强的生命力。“十五”以来,学校明确了“重科研、强管理、创特色”的办学思路,努力创建“科研先导型学校”。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动力,努力实现“学校工作课题化”的办学特色。学校把各个条线的工作具体分解,选择既有前瞻性又能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的课题构建学校课题研究网络,教师人人参与,形成了“教育科研大众化、科研管理网络化、科研队伍层次化、科研活动日常化、科研措施制度化”的教科研特色,对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规范健全。
我校的教科研工作,由校长直接领导,副校长分管工作,教科室主任具体负责,并形成了由教科室负责计划、组织、协调、实施、监督、总结,中心校、课题组负责具体落实的网络化的工作组织体系。
在学校的规划和计划中,教科研工作都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并对教科研工作作出了具体的安排。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师培养的中长期规划和教育科研的发展规划,并形成了以“教育科研为水平线,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的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大观念。特别是学校的领导不但能为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提出工作的策略和思路,能经常性的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方面的专题讲座,同时大部分课题由校领导领衔开展研究。在教科研成果的应用上,与教师的评优、考核、聘任、晋升职称直接挂勾,而且和期末奖励也直接挂勾。
二、创设浓厚氛围,强化科研意识。
教育科研是“第一生产力”,不实现高水平的教育科研,就难实现基础教育的高质量。教科研工作能顺利开展,除了有学校领导做我们的坚强后盾外,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科研意识的增强首当其冲。学校制订好课题后就组织教师们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进行新教材培训,明确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增强课改标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教科室组织教师加强对教学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的研究,并努力构建自主学习型组织。学校为教师订阅了种类多样的教育教学刊物,开放阅览室,教师每周学习不少于2小时。鼓励教师订阅相关教育教学杂志报刊,在阅读的同时做好相关的理论摘录,每月完成一篇摘录,一篇教育教学心得或教学反思。学校配备了电脑,鼓励教师上网浏览,了解教育科研的新动态。通过网络的交流,解决自己的教科研困惑,清晰自己的教科研之路。就是这样,学校强化科研意识,树立人人都是教科研工作者的意识,使每位老师都积极投身于教科研研究与实践。
二、搭建科研平台,打造优质队伍。
一所学校的兴旺发展,离不开一支师德高尚,教艺精湛的教师队伍。近几年来,学校进一步重视教科研骨干队伍建设,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了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大了师资培训、校本教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政策,如《关于青年教师培养提高的意见》《学校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培养条例》等,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培训,同时鼓励教师进行高一学历进修。学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领导下,认真开展教科研活动,组织教师理论学习小组,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提供理论学习的空间;开展帮扶结对活动,为三年以内的青年教师拜一位师傅,开展帮辅结对专题研讨;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即分层分批派出学校教师到全国各地听课、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同时邀请市内外的名师、教育专家来校作课、讲学,本学年,邀请实验小学的各科老师来校指导;分层实施“同课异构”战略青年教师每月要上一堂教科研汇报课,并随时接受领导的“推门检查”,一年来,学校骨干教师队伍相对稳定,对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目前,学校已形成了一整套激励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
三、以课题促科研,以科研促发展
教育科研是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使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向规律靠拢的过程。而课题研究能让我们的研究有目的有方向。
目前学校有中国教育学会《生活化、活动型、探究式——小学德育课程创新教学实验研究》子课题《农村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国家教育部规划子课题《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研究》,市和谐师生关系实验课题《学习后进生转化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市级课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验与研究》、《小学生开放题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对小学生行为的评价与指导》和《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与实践》以上均为立项的课题。教育部子课题《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研究》及市级课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验与研究》已结题。其中市和谐师生关系实验课题《学习后进生转化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为我校主课题。
学校根据课题内容建立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科研知识;研究过程落实,各课题组每学期安排一至二次教学研讨活动,每次研讨有明确的目的,及时反馈。全校老师根据学校的总课题,加强“小课题”研究,制订出相应的子课题,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制订好后先对自己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做到有案可据,制订好针对性的措施,并定期汇报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教师制订好研究计划,通过汇报课、论文等方式体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根据自己课题特点,课题组成员完成“六个一”活动:每学期读一本教学专著;每月一篇读书笔记、一篇教育教学案例、一篇教学设计或实录(与月评挂钩);每期一节研讨课、一篇研究论文等。
在研究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中不同形式的运用与交流,课堂是最好的地方。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教育因素,依据教材内容,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适当的教学目标是上好每一节课的灵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由于重视了课题研究,逐渐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力求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实施和谐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每个子课题组成员都要对组内上交流课,各子课题组在组内研究日常化的基础上,向全校推出1节观摩课。平时,有随堂听课、推门课、外出借班上课等各种形式来提高
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在每一次上完课后做到即时点评交流。上课老师还要针对性地写出教后反思,由教学中细节问题的讨论到整体教学问题的交流。教师正是有了课题研究这样一个明确目标,因此,课前都有充分预设,课后有教学反思,让教师在实践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努力使一个课题研究得以在课堂中真正实施。
四、完善奖励制度,推广科研成果。
为了使教师能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学校制定了奖励制度,并不断进行修订完善,每学期期末都对教师的教科研活动进行评比,对教科研工作取得一定成果(包括学习、课题研究、论文发表、获奖、学术交流等)的教师,实行政策鼓励、精神激励、物质奖励,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教科研热情。近几年来,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及获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验与研究》和《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研究》的教学成果奖分别获市级一等奖,其中《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研究》的教学成果奖获省三等奖。
为认真总结宣传与推广学校教科研成果,学校每年举行有一定规模的研究活动。近年来,学校成功举办了“全县小学素质教育现场会”。
学校编印了校本教材《中华奇葩》和《写字》。学校以教科研刊物和教育网站为基地,宣传教育科研知识,传递教科研信息,发表教师教科研论文和教学案例,以此为依托,使学校的教科研成果得到更好的应用。
在教科研工作上,我们虽然做出了一些成绩或者说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只能说是一种起步,一种开端。面向未来,我们将倡导全新的教育科研理念,开拓办学新思路,多找差距,多作研究,群策群力,在市、县教科室等部门的亲切关怀下,更好地带领全体教师认真进行教育科研,不断做出新的成绩。
一、问题的提出
陕西省委、X政府做出了关于省市共建大西安的决策,提出要力争早日把西安建成开放包容、产业高端、功能完备、宜居宜游、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陕西省第十二次党代X也提出要真正把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要求落到实处,提出到20xx年西安市要建成为人口规模1000万国际化大都市,实现经济实力新跨越,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不难预料未来会有更多外来人口涌入西安市。而以西安的生态承载力能否接纳大量的外来人口,是关系到大西安战略,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目标能否真正实现的大问题。不难预料,在未来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承载力问题会成为西安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如何突破生态瓶颈,以相对脆弱的生态承载力容纳既定的人口数量目标,实现西安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
二、研究目标
在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将生态足迹理论与城市人口规模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生态足迹模型,测算西安市生态承载力的强弱,分析西安市的适度人口规模并建立相应的人口——资源评估预警机制,为西安市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这是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在运用生态足迹理论研究区域适度人口规模这一领域,目前国内学者分别研究了南京市、杭州市、贵州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适度人口规模,而对作为西部重要省会城市的西安尚未有人用这一理论研究其生态承载力范围内的适度人口规模,评价其可持续发展程度。本课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这一理论空白。
2.实践意义:在西部大开发和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这一背景下我们不难预料未来会有更多外来人口涌入作为丝绸之路重要城市的西安市。而以西安的生态承载力能否接纳大量的外来人口,是关系到大西安战略,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目标能否真正实现的大问题。在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探讨其生态承载力的强弱,分析西安市的适度人口规模并建立相应的评估预警机制,以实现西安市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研究框架
1. 研究原理和研究方法
2. 西安市概况
3. 西安市20xx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计算
4. 西安市20xx年可持续发展状况和生态安全分析
五、研究内容
1.研究原理和研究方法
(1)生态足迹理论概述
生态足迹分析理论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通过度量人类对自然生物物理量的需求和自然所能实际提供的生物物理量之间的差距,来衡量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较为通行的方法。这些年来,由于这一理论具有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精简统一的指标体系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大量应用。
生态足迹理论的具体运用则是通过建立生态足迹模型来实现的。即:用生态足迹的大小来代表人类对自然生物物理量的需求,用生态承载力的大小来代表人类对生物物理量的供给,将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就能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当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称为生态盈余,则该地区人类生产消费活动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生态环境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反之,生态承载力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称为生态赤字,该地区人类生产消费活动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的范围,说明区域发展在空间或时间上是不可持续的。
(2)生态足迹指标的计算:
生态足迹(生态资源需求)为:
EF=N×ef=N× ∑rjAi= N ∑(ci/pi)
式中EF为区域总生态足迹(公顷);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公顷/人);rj为均衡因子,i为消费项目的类型;Ai为第i种消费项目折算的人均占有的生物生产面积(人均生态足迹); Pi为生物生产土地生产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世界)平均产量(公斤/公顷), ci为i种消费品的人均年消费量。
生态承载力(生态资源供给)为:
EC=N× (ec)=N×aj×rj×yj
式中,EC为区域总生态承载力(公顷);ec为人均生态资源供给(公顷/人);N为人口数;aj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rj为均衡因子;yj为产量因子。
如果ef>ec,即出现生态盈余,如果ef<ec即出现生态赤字。
2.西安市概况
(1)自然概况 西安市古称长安,是陕西省省会,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度~109.49度和北纬33.42度~34.45度之间,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依秦岭。辖境东西长约204公里,南北宽约116公里。面积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
积1066平方公里。全市辖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央、灞桥、阎良、临潼、长安9个市辖区及周至、蓝田、户县、高陵4个县。西安市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 。冬季寒冷、风小、多雾、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风;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年平均气温13. 0℃~ 13. 7℃,西安境内地层发育复杂,构造类型多样,为各种矿产资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共47种,其中金属矿产21种,非金属矿产22种,能源矿产2种,其他矿产2种。大部分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分布在南部秦岭山区。
(2)社会概况
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是中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中原、华北和华东各地市的必经之路。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是全国干线公路网中最大的节点城市之一。西安市基础设施优厚,交通条件发达,通讯便利,经济发展迅速,截止20xx年底西安市户籍人口数806.93万人,人均GDP56988元。
3.西安市20xx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计算
运用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依据20xx年西安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对西安市20xx年的本地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分别建立20xx年西安市生态足迹计算中生物资源账户和化石能源账户(表1、表2),再根据均衡因子、产量因子,按生态生产性面积类型进行汇总,求出人均本地生态足迹和本地生态承载力(表3)。其中世界平均生产力选用WWF组织1999年的数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由于牧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水域面积最新数据难以获得,而且考虑到这些数据近年来没有太大变化,因此生态承载力数据采用《20xx-2020年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中20xx年统计值。生态足迹的供给反映了西安市的生态承载能力,即资源的有效供给。按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建议,应留出12%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在计算江苏省生态足迹的供给时扣除了这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在什么背景下我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内涵是什么?
音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和音乐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促进身心发展。但在小学校音乐课的安排中,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音乐课大都在上午后两节和下午的的两节课。这一个时段,对学生来说,旺盛的精力有所消退,正是学习的低效阶段。上课时,他们普遍会感到疲倦、困乏,思想不够集中。这时上音乐课,如果不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兴趣调动起来,上课将会大打折扣。因此,音乐课开始的导入就显得非常重要,随便应付的话会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后果。
在日常的教学之余,常常会听到身边的音乐老师们有这样的抱怨,比如说:“为什么音乐课上学生什么都不愿意听呢?”,“为什么学生不愿意在音乐练习上多努力一些呢?”,甚至还有的同仁会抱怨说:“每一次上音乐课,我都要很大一部分时间去维持纪律,课实在多没办法上好。”等等。那么,能不能使这样的状况有所改变呢?首先,需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做起。而我想,音乐课开始的成功导入就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音乐的导入两层含义:一是思维方面的导入,二是知识方面的导入。导入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导入环节的精心设计,取决于导得“巧”、导得“活”和导得“实”。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
“音乐可以很好的陶冶人的情操,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但是要使小学生在音乐课上更好地掌握音乐技能,提高音乐素养,我们在小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首先就要努力挖掘学生的特点,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从课堂的导入就开始牢牢的吸引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导入”是音乐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个精彩的导入不仅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少教学实践证明,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重要意义,如果教学的导入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课堂导入方法设计得是否新颖别致,是否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欲,在于教师自身素质和倒入语言的艺术性。选用何类导入方式比较合适、恰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新授内容去认真研究,精心构思、设计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主要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对我校音乐课堂导入情况调查总结,找出导致音乐课堂导入形式单一、枯燥无味的原因,做好研究与解决这个问题的计划和方法。使音乐课堂导入问题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能充分的利用导入环节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
2、搜集、阅读相关文献,完成开题报告和研究提纲。
第二阶段:
阅读有关教学案例、分析相关文献、研读相关的特殊教育、理论专著;
继续搜集研究资料并加以梳理和分析,完成案例分析,论文写作。
第三阶段:
1、确定音乐课堂导入的研究目标。
依据音乐课现有的导入现状,结合音乐课教学目标规定,制定研究目标。
2、搜集、阅读相关文献,寻求有效地导入方法。
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段学生,教师在导入过程中应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
3、不断进行教学实践
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段的学生,设计课堂导入形式,并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
4、不断总结、撰写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
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整理研究资料,写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通过课题研究和实践,使音乐课堂导入问题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能充分的利用导入环节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
对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学生,教师在导入过程中都能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
撰写研究和实践成果。
课题研究的方法:
从我校学生的情况,在研究中所选择的科研方法主要有:
1、找出在教学中常存在的的问题。
2、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依据课题方案开展行动。
3、探索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导入形式。
4、分析和研究,总结经验,形成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验证有效方法。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音乐课导入的方法很多,但选用何类导入方式比较合适、恰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新授内容(包括学生),去认真研究,尝试同课多构,并具有技巧性的精心构思、设计。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及时的通过教学案例、研讨课、参加区级送教下乡展示课、参加区级教师技能大赛、教学心得、教学论文等方面来收集资料,提高课堂研究成效。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教学的导入是根据教学活动的内容而设计的。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导入还需把握得更准确。比如在许许多多的教学导入方法中,对于一些对音乐课缺乏兴趣的同学,或者是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同学,还有一些不乐于参与音乐表现的同学等等,对于这些教学对象,就要找准契点,利用自身优势,设计他们所具有兴趣的教学导入,特别给予关注和鼓励,让其树立信心,使之走进多姿多彩的音乐殿堂。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8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