蛎鹬:别名,为鸻形目、蛎鹬科、蛎鹬属鸟类,原产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大部分地区,栖息于沿海多岩石或沙滩的海滨、河口、沙洲、岛屿与江河地带。也出现于湖泊、水库、农田地带、内陆的湖岸、苇田、河谷浅滩等。冬季则集成大群在海湾、入海口以及开阔海岸沙滩和岩石上活动。1758年命名,共4个亚种。
爱尔兰、萨尔瓦多、法罗群岛国鸟。体羽黑白相间,体型浑圆,脚短粗。嘴形特别,较长而强,适于开启坚硬的贝壳。大多数单个活动,有时结成小群在海滩上觅食,跑得快,飞翔力强。常站立在海滨低岩的顶部等待退潮,潮退后,在淤泥或沙中搜索食物。
蛎鹬形态特征 >
头体长43-50cm,重53-59g。头、颈、上胸、上背亮黑色。下背、腰、尾上覆羽和尾羽基部白色。尾羽余部黑色。胸以下,包括腹部及其两侧和尾下白色。繁殖期成鸟具有鲜红色的眼环。非繁殖期成鸟和幼鸟的喉颈部或具有白色的横带。冬季和幼鸟喉具白色环带。虹膜红色(成体)或棕红色(亚成体)。嘴橙红色(成体)或暗红色(亚成体)。脚粉红色或灰色,足仅具前三趾,后趾退化。
蛎鹬生活习性 >
在越冬期间蛎鹬经常发出低沉的“哼唱”,有的还会有精彩的“蝶飞”表演,这实际上是在与同伴联络或在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及领域范围。具有强烈的护巢和恋巢行为。当人接近巢区,亲鸟会在空中不停地旋飞和发出尖利的鸣叫,有时也会装成受伤的样子,一瘸一拐地在地面表演,吸引入侵者的注意力。
蛎鹬饲养方法 >
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蠕虫、虾、蟹、沙蚕、小鱼、昆虫和幼虫等为食。常利用像刀一样的嘴在贝类丰富的海滨地带觅食,或在潮涧地带用嘴尖翻转石头探觅食物,觅食贝类时通常将锋利的嘴直接插入贝壳内。
蛎鹬雌雄分辨 >
蛎鹬繁殖方式 >
繁殖期5-7月,在海滨砂砾中筑陷穴状巢,卵橄榄黄带灰色,有褐黑色斑点。每窝产卵2-4枚,卵的形状为梨形,颜色为灰黄色,乳白色或淡档色,被有黑褐色斑点,重37-54克。日产一枚,雌雄共同孵卵,但以雌鸟为主。孵化期22—24天。雏鸟早成性,出壳当日即能行走。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8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