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年味调查报告范文
在想要了解某一情况或某一事件时,我们需要带着创新精神去开展调查,并详细地钻研所获的材料,最终形成调查报告。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调查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年味调查报告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有影响力的。春节历史悠久,是全国各民族人们都过的传统节日,以祭祀神佛和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人最浓重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着希望的佳节。
但是随着物资经济的繁荣和多元文化的出现,不少舆论担忧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正出现淡化的趋势。我们的年味真的淡了吗?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成年群体展开了以问卷形式的社会调查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显示的结果上来看,85%的人都表示,现在的年味的确是越来越淡了。
一.年味淡了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春节,即农历的新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是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源于殷商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的春节活动十分的繁杂。从小年(祭灶)起,人们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写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挂年画,除夕守岁,燃放烟花爆竹。大年初一拜年,占岁,初五吃饺子、送穷。初八放生祈福,正月十一子婿日,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热闹的灯火后,春节才结束。但是现在人们的春节已经省去了传统春节里面很多的节日和习俗。当在问卷调查中问道:“提到春节习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被访者,回答得最多的就是,吃团年饭、置办年货、压岁钱、放鞭炮和贴春联这几种常见的过年方式。人们现在的春节也只是从大年三十才开始的,真正意义上能过感受到春节气息的日子也仅仅停留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初五的这几天里面。元宵节的那天,也少有地方看见花灯的热闹,而此时的人们大都处于自己的工作间。人们对于年味淡了也主要是反应在鞭炮声渐少了,一些传统的习俗简单化甚至是没有了,人与人之间没有那么热络,宁愿呆在家里等。
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的追求越来越高,无暇去顾及繁复的春节文化,从简的春节,春节的年味自然也就慢慢的淡了。
二.造成年味变淡的原因分析
第一,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为了追求更高的标准,人们都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期望的标准,由此大多数人都必须面临着在异地的工作或学习的境况。但是春运带来的各种交通压力,给了很多人不便,部分人索性便减少了归家的次数,除夕夜一家人各在一方,家里的气氛也自然高不到哪去。
第二,还有另一些人是因为工作或学习的原因不可避免的有归家晚,年后几天又必须得往工作岗位、学校赶的现象,真正过春节的时间也就大大的缩短了。
第三种情况,则是对于过年没有了期待。中国年文化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每个人的自由自觉参与。以前过年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对过年都抱有期待,小孩喜欢过年是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服、有压岁钱、有糖吃,而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也不会因为这些原因而盼望过年,所以对于没有愿望的春节在他们心中也不是那么美好。而对于大人们而言,只有春节才可以让他们悠闲下来,忙碌一年的人当然盼望过年,因为只有过年他们才得以轻松。可是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即使是平常他们也悠闲自在,更加没有理由让他们觉得过年好,也许过年在他们心中是一种包袱,过年要准备很多吃的,很麻烦,所以他们宁愿不过年。我们不是没有这个能力,我们只是缺一种东西,那就是心情,没有心情的年味自然而然就淡了。
第四,人们对很多传统的春节文化的遗忘也造成了现在的人不知道该怎么去过春节。在调查中反应出了一个相当明显的情况,只有10%的知道祭灶这个节气,并能够清楚的指出它的具体时间,令人惊讶的是竟然有超过45%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个节气。调查表中人们对于出现年味淡化的原因也主要反映在传统习俗的淡化导致失传。
第五,现代通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拜年方式也从传统的“走亲串友”多元化成打电话、发短信等多种方式。本次调查发现,人们在拜年方式选择中,短信拜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31%的`被访者选择打电话拜年,23%的被访者选择登门拜年,还有6%的被访者选择发电子邮件拜年,另外,5%的被访者选择了其他方式。现代通讯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力在过春节中也可见一斑,越来越简洁的拜年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第六,政府的相关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春节假期的长短也直接造成了上班族和学生这个群体用来感受和进行春节期间各种活动的时间。对于燃放烟花爆竹的限制,也让人们感受到春节变得更加冷清了。
三.怎样改善现在的年味淡化问题
春节文化的参与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解决春节文化淡化问题也只能从最基本的人民群众着手。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我们必须正视春节年味淡化的问题,通过举办春节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和各种的宣传活动来像广大的人民群众普及春节传统文化知识,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的发展壮大。
想知道现在春节的年味究竟如何那,我们现在对于春节还有那些习俗实在保留,春节留给我们的又是什么。
调查时间: 20XX年2月10日-2月22日
调查地点:温州永嘉上塘
调查人:郑 昊
调查问题:过年的有关习俗
被调查者:家长、老前辈、有关资料
调查结果:
一、年的来历:
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熊熊大火,"年"听到爆竹的响声,便逃走了。以后,人们开始以"挂红灯、放爆竹、吃年饭"来庆祝新年。
二、各种民俗 过年是中国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各地过年习俗都有自己的特色,永嘉上塘也有自己独特的过年文化。 1. 掸新: 也称换新,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前后,沿袭腊月“掸新”习俗,永嘉上塘全城家家户户扫尘驱垢,粉壁饰室,涤具晒物,每户人家趁此机会洗去家里一年堆积下来的污垢,准备干干净净迎春。 (我们家每年妈妈会请钟点工来帮忙)
2. 晒酱油肉和带鱼鲞
永嘉上塘人习惯大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晒酱油肉和带鱼。用生瘦猪肉、生鸡鸭放在酱油中泡浸,然后晒干食用,别有风味。过去,在晒这些腊货的那个月份,每家屋檐椽上密密麻麻地扎满铁钉,上面挂着酱油肉、酱油鸭、酱油鸡。自做的酱油肉、酱油鸡味美质优,所以即使市场里有现成的卖,人们还是愿意自己动手晒。永嘉上塘人一般去菜场买些个头比较大的鱼,剖开淡晒,就成了我们口中的“鱼鲞”,很好吃,是年夜饭中佐酒的佳品。 (今年老妈也动手晒了酱油肉和带鱼鲞,味道很好!)
3. 冬至吃汤圆 冬至称“至日”,俗称“冬节”。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或麻糍。汤圆的馅为甜糖或芝麻,也有咸肉汤圆。而麻糍则要先把糯米炊熟,捣韧做成块形,然后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滚动使之粘满豆粉,即为麻糍,麻糍为冬至的点心,俗称“擂麻糍”。吃麻糍、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喜庆,民间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的说法。
4. 捣年糕 也叫“捣糖糕”用糯米掺些籼米,加上红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捣韧,然后做成长方形,或放在不同花纹的印版里,可压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爷、状元,以及鲤鱼、麒麟等图样的甜糕,也有做成元宝状的,最大重约3公斤,插上银花可放在中堂长条桌上,每个房间也可摆上。这也叫“做年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5. 祭灶神
农历十二月廿四,家家户户还要“拜镬灶佛”。据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凡人功过的日子,据说灶神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会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麦芽糖,为的是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说坏话。 (外婆家每年今天还是会准备这些食品,祭拜后就会分给大伙吃了。这天他们还会煮红薯、芋头、荸荠)
6. 贴春联
过年的另一种普遍习俗是贴春联。早在宋朝,贴春联已成为流行的习俗,宋朝把春联称为桃符,古人相信桃能驱鬼辟邪,所以常在门前设置一些桃木制作的物品作为装饰,称桃饰,后来慢慢嬗变成桃符即春联。过去的春联都是用墨在红纸上写黑字,除夕那天,各家大门、屋柱和房窗两边都用红纸贴上春联,俗叫“门对”。门楣上贴四个字,俗叫“横批”,单扇门贴“大吉”两字。正屋、厅堂、书斋以及猪、羊、牛栏,都贴上不同内容的春联,内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业丰收。 (最近几年,上塘码道西街上有很多灯笼和对联红纸卖)
7. 分岁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邀请好友亲朋同食,开怀畅饮,称“分岁酒”。因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因此,这餐饭不论贫富,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永嘉上塘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 我每年都是现在外婆家吃再去奶奶家,一般都安排在店里了。吃过分岁酒,大家自寻娱乐,如看春晚节目,往往彻夜不眠,俗叫“守岁”,也叫“望年夜”。
8. 开门炮
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富,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
9. 拜年
正月初一早晨起来,先在自己家里,晚辈按顺序向长辈叩拜行礼,称“拜年”。从正月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按旧习,永嘉上塘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有的还延至农历正月十五。上世纪50年代以前,拜年的礼品比较简单,大多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 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故称“纸蓬包”。
10. 穿新衣
正月初一,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有送旧迎新的意思。因为民间以红色象征吉祥,儿童穿着大红色衣服,年轻妇女当然满身红艳,连老妇也系着大红裙。如今,人们在穿着上已起了很大变化,颜色已不局限于红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款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大家也不在讲究在新年穿新衣了。
11. 祭神祭祖
妈妈说在传统的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迷信的家庭都设有专门的神龛,供奉各位神灵,同时还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画像。正月初一早上,人们恭敬地在神龛与祖宗牌位前献上供品,(其中包括刚刚煮好的第一碗饺子),点上香火。十分虔诚地感谢神明与祖宗在天之灵在过去一年对自己的保护并祈求他们保佑来年的幸福。 她说她小时候爷爷外婆总会在祭神祭祖之后,长辈端坐,接受儿孙们的拜年以后,把一个红包送给儿孙们。这就是"压岁钱"。
12.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汉文帝曾于正月十五日平定叛乱,所以规定这一天为"上元节"。东汉明帝为了表示对佛祖的尊敬,下令元宵点灯。此后,元宵就逐步演化为观赏花灯的民俗节日。故名"灯节"。元宵的应时食品是汤圆,北方也叫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
在我们这过元宵节,和在其他地方过元宵节是截然不同的,元宵节有着自己的地方特征。吃汤圆、划龙灯。我们划龙灯叫成划龙船,在温州话里,船这个字的读音和圆是一样的。上塘几个村里这几年都有划龙灯,家家户户很早就为此准备贡品呀什么的,很热闹。各村的龙灯要在正月十五出来汇龙,正月十六就要全部“熄灯”——在庙里烧毁祭神。
一, 引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了,在阵阵的爆竹声中送走了一年,家家户户换上新的门符,迎着送暖的春风和初升的阳光,阖家欢饮屠苏美酒。宋代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尽情描绘出一番热闹的过年气象,让一代代人单单从字面的想象中就足以对春节充满了向往。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有影响力的。春节历史悠久,全国各民族人们都过的传统节日,以祭祀神佛和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人最浓重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着希望的佳节。春节也是中国民俗传统中最热闹浓重的节日,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会被这种浓烈的氛围裹挟着去千里奔波与家人团聚、给亲人和朋友拜年祝福,还免不了发红包或接收红包、发短信或接收短信、请客吃饭或被请客吃饭然而,也不管你愿不愿意,转型期的中国,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开始发生
改变,年复一年的春节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到来,但人们的过年方式却在一年年累积着发生悄悄的改变。
时间流逝中,过年悄然在变。社会的巨大变化,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过年的形式也与往昔有了许多不同。尤其近年来,“西风”在中国盛行,洋节被许多年轻人推崇,其势盖过我们的传统节日,过大年”正在渐渐淡化。太多的琐事阻断了回家之路,过年团圆成了奢望;打个电话代替了串门拜年,再也看不到那温情的笑脸;年夜饭从家里吃进了饭店,少了全家人动手过年的热闹;常年的衣食丰裕也没有了对穿件新衣、吃顿好饭的欲望,过年的一切似乎都没有了吸引力。唯有时禁时放的鞭炮声,还在维持着传统的年味。
二,调查方法及过程
1, 调查目的
通过对湖北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对年味的切身感受进行调查研究,剖析这些现状存在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目的在于了解各个地区不同的传统春节风俗习惯、弄清现今春节习俗保留情况,从而为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呼吁更多的人重视传统文化的保存以及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作出相应的贡献。期待最终能够促成传统文化的长久繁荣,以及广大大学生积极学习各地春节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的美好图景。 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再辅以文献法。其中问卷为自编问卷——《关于大学生对年味感受的调查——以湖北师范学院为例》,同时在课题的讨论和问卷编制方面都得到了我院专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这使问卷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整个调查时间为2011年12月。
(1)文献法:小组各成员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并整理,作为此次调查的研究基础。
(2)问卷调查法:经由小组成员多次讨论,制定问卷,交由指导老师审阅修改,再经预调修订而成的自编问卷《关于大学生对年味感受的调查——以湖北师范学院为例》。问卷分为基本信息栏和情境选择题两个部分,共十八个题,分别从大学生对春节文化的参与程度、春节的娱乐活动、年货的置办、拜年的方式以及对近几年春节的感受五个维度出发。
3, 调查过程
本次寒假调查对队员共11人,共发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95.33%.而在286份份有效问卷中,农村户口的学生占70.7%,城镇户口的学生占28.9%;男生占总人说的49.5%,女生占总人数的50.2%。在本次调查,问卷全部面向湖北师范学院大学生发放,回收率也很高。
表一 您的家乡?
表二
您的性别?
4, 数据统计
(1) 将所有的回收问卷进行筛选,筛除废卷,并对有效问卷进行编号 (2) 将编号后的有效文卷由调查组成员输入SPSS11.5系统,以单变
量的描述统计和因素间的交互分析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尽量保证数据分析的客观性和精确性,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科学性。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春节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
经调查,了解了湖北师范学院大学生亲自参加春节传统活动的情况。在问卷中列出的祭灶王神、吃年夜饭、除夕守夜、收发压岁钱、放烟花爆竹、拜年、参加庙会、贴春联年画、祭祖、喝腊八粥、扫尘共十一项常见春节传统活动中,11.1﹪的大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少于5项,73.4﹪的大学生亲自参加5至8项,15.0﹪的大学生亲自参与9至11项。
表三
表四
春节期间,参加这些活动一般会花费您假期的多少时间?
结果显示,88.4﹪大学生会亲自参与其中5项及5项以上的春节传统活动,并且有75﹪的学生会花费一半甚至全部的时间参加这些传统活动。这些数据说明春节传统活动在现今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大学生们也大都愿意花费时间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二,春节的娱乐活动
表五
春节期间,你的娱乐活动是否有在家看电视、上网?
表六
春节期间,你的娱乐活动是否有旅游?
表七
春节期间,你的娱乐活动是否有看舞龙舞狮,听戏曲?
表八
春节期间,你的娱乐活动是否有除夕看春晚?
表九
春节期间,你的娱乐活动是否有走亲访友?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春节期间,湖北师范学院大学生的娱乐方式仍很好地保留着我国春节活动的主要传统习俗。他们大多会选择看电视、上网,在除夕夜则同家人一起观看春晚守岁、放鞭炮,还有正月里走亲访友等等。然而,对于舞龙舞狮和观看戏曲这一类蕴含着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精髓的传统春节活动,大学生们却了解得很少,接触得不多,参与度也还远远不够,资料显示,仅有4.9﹪被调查者在春节期间会参加到此类活动。相应的,对于近几年新兴的过年方式——在外旅游,也还为深入到大学生的群体中。仅有5.9﹪的被调查学生选择利用春节长假外出旅游过大年的,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春节回家与家人团圆是具有重要
意义的。 三,年货的置办
表十
近几年春节,你们家置办年货,是购买的还是自制的呢?
春节期间,每家每户都会置办年货,有的是自家亲手制作,有的则是在外购
买。根据调查了解到,在被调查的所有大学生中,有5.2﹪的人表示从来都为在家自制过年货,64﹪的人表示很少或今年很少自制年货,而有
30.8﹪的人却表示一直都是购买年货过大年的。结果显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供应齐全,人们越来越热衷于选择购买年货。 四,拜年的方式
表十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拜年的方式很多,您和家人主要的方式是否是坚持登
门拜访,这样才有诚意?
表十二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拜年的方式很多,您和家人主要的方式是否是电话拜
年?
表十三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拜年的方式很多,您和家人主要的方式是否是明信片
拜年?
根据调查了解到,虽然近些年社会科技不断发展,人与人沟通的方式也更加的多种多样了,但是仍有83.6﹪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拜年要坚持登门拜访,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诚意,这种观点既是对中国春节传统风俗的尊重,更是符合我国礼仪之邦的地位。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电话拜年是不够正式的,而且这种拜年方式对于增进亲友感情的作用也是极为有限的。至于明信片这种古老而意蕴深刻的拜年的方式,被调查者中高达97.2﹪的学生持否定态度,可表明这种方式在现今基本被人们放弃了。
五,对近几年春节的感受
表十四
您认为,现在,过春节的现实意义的是什么?
表十五
您认为,现在的年味浓吗?
表十六
近几年,春节气氛在部分人群中变淡,您对此有何看法?
表十七
由上表可得知,春节对于73.9﹪的被调查者的现实意义就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热热闹闹的过大年。然而,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62﹪的人认为如今的年味已没有过去那么浓了。表十六进一步表明,受访者中32.8﹪的人对年味越来越淡感到忧心,并且认为这种现象是对春节传统的不尊重,希望人们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而关注。随之而来的是,51.6﹪的学生更是认为春节越来越没意思了,春节期间的心情并不轻松。
四,思考与建议
(1)春节,是中华民族最有特色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非物质精神文化遗产。然而,当传统节日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基础发生了改变,传统节日本身所包含的祭祖、祈祷、迷信、攘除等神秘色彩失去了光环、当所有体现春节集体性、共同性情感话语的仪式活动渐渐消失而蜕变成个体性的活动时,我们很难再对“年味变淡”的抱怨有所怀疑。春节,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一个有着特殊寓意的节日。人们总是希望在这个节日中,看到来年幸福美满生活的可能。如何让人们在以后的春节中继续感受到它的魅力,重拾对春节过年的热切盼望,是我们每个人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2)唤起民众意识,在全社会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当下,国人的民族素养普遍不高,这是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后果,不少人对年俗活动不热心、不参与,甚至认为那些是过时落伍的东西,是老头老太太才干的。我国的教育体制更多的还是倾向于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上,青少年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积淀不
足,具体方法与措施仍停留在表面。当一个个语数英人才被成功塑造,而我们却吃惊地发现他们对传统文化所知甚少,甚至不关心、不在意,这是多大的悲哀!传承传统年俗文化必须从娃娃抓起,从教育着手,同时大力唤起民众正视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现代人的一种修养,为传统年俗文化的复兴保驾护航。
(3)将传统与现代衔接,这样既可以丰富其原有内涵又不能断纳入新质。依托于农耕时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创造出来的过年习俗因无法满足现代人的追求而“魅力”日减,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将传统与现代衔接成为传统年俗文化突围的出路所在。
具体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抓住“年味儿”的精髓。在祥和喜庆的氛围中尽情欢乐只是过年的外在表现形式,作为传统节日,春节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着。但饱含民族情感的民俗,在时代的变迁中要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此,我们还应有所思索,春节承载着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传统思想。现在的我们,更多的仅仅是把过年当成了一个节日标识在渡过。兴盛传统年俗文化首先应抓住“年味儿”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传承发扬。可以在大街小巷通过戏曲、说唱等方式向人们讲述年兽的传说及年俗文化的起源、发展,还可以向社会开放民俗博物馆之类的文化教育场所。光是让人们在吃吃喝喝中度过年节,只会让越来越多的人迷失于物欲横流中,吃过玩乐过之后什么都没留住。
另一方面则是进行产业化营销运作。保护春节传统,就要创新春节文化的内容,通过恢复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传统春节成功地实现向现代节日的转型,使之既获得国民喜欢,又得到国际认同。也只有给春节传统赋予新的元素,才能让这一传统节日文化更好地得到继承、发扬和光大,才能增加春节文化的独立性和丰富性。洋节之所以热,在于它有时尚、有品位的标签,而商家正是营造这一效应的主力军,其成功的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借鉴。激活传统年俗文化应转变观念,把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年俗文化所积淀的丰富故事可发掘为影视作品、卡通动漫及电脑游戏的良好素材,如除夕夜年兽的形象便可进行一系列产品开发。
五,结语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大节。相对于以前春节来临时的热切期盼,如今,人们似乎对它热情减淡。我们反封建迷信,却把包括春节在内的许多民俗都作为封建迷信反掉了,以致于新的文化传统没有形成,而旧有的文化传统都被当作腐朽的东西抛弃了,这是造成春节等民俗越来越淡化的原因之一。“我们如果没有了包括春节在内的民俗文化,就意味着在世界文化发展中被淘汰。”
无论其文化规模与价值,还是精神内涵与意义,春节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民都是传承者。随着时代生活的进步,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继承中创新,不断产生新的载体形式,更多的人开始对民族节日的内涵和价值产生兴趣。“产生文化自信,才有文化的自觉,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我们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定要肩负起传承中华民族春节传统文化的责任,并促使其创新发展、永葆活力,长久的繁荣下去。
春节,即农历的新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是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源于殷商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的春节活动十分的繁杂。从小年(祭灶)起,人们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写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挂年画,除夕守岁,燃放烟花爆竹。大年初一拜年,占岁,初五吃饺子、送穷。初八放生祈福,正月十一子婿日,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热闹的灯火后,春节才结束。
近年以来,总听闻身边的人抱怨说现在过年“年味”越来越淡了,越来越没有意思了!听的多了,再有自己的感受,觉得确实是这样的道理。适逢寒假,在家无事,为了验证是否大多数人都是如此感受,便制作了一份关于春节年味的调查报告,放到网上,进行验证。
问卷很短,只有十道题,接下来就让我们一题一题的地进行分析,看最后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吧
通过第一道题,我们可以了解到,春节和家人一起度过的占了近七成,说明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和家人过春节,把除夕团圆作为一种值得坚守的传统。但与此同时,仍有近三成民众春节没有与家人在一起,这里可能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原因,但是,多少都和现代社会这残酷的竞争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吧!可能是现实的压力,让他们不敢也不能回到故土。
从图中可以看出,本次调查男女比例较为均衡,从而得出的结论是具有相当大的现实参考意义的,能比较客观地反应实际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21到50
岁的青壮年的群体是本次调查的主体
人群,他们是社会价值的主要创造者,调查的覆盖面做的也还不错。
从本图中可以看出,超过八成的民众都认为现在“年味”越发淡薄了!这很能说明问题!说明作者的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或者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和心态,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为了改变这种“年味”淡薄的现象,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才行,现在必须就行动起来!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作者所给出的导致“年味”变淡的四大原因中——“社会心态浮躁,人们只关心眼前利益,忽视了情感交流”,这一条原因尤为受到大家的赞同,可见大多数人的确认为浮躁的社会心态对如今的“年味”淡薄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希望这一道题能引起大家的警觉,莫要随波逐流,让我们从自身做起,挽救我们
淡薄的“年味”吧!
承接上一道题的问答,在这道题中,作者煞费苦心地给出了六种解决“年味”淡薄问题的方法。从图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从自身做起,以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84位答题者中,40位都选择了从自身做起的方法,这让作者感觉到很是欣慰,我愿意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不再会感受现在所谓的“年味”淡薄了!
这道题是道必答题,100位受访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与家人欢聚一堂的浓浓亲情”和“与朋友久别再聚的不变友情”是得票率最高的两个选择。从中可以看出,现今的国人并非如同大家想象的那样忽视亲情的友情,相反,国人对这两种情谊的珍视难分伯仲,都很看重才是真实的情况,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朋友和亲人,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赖!
在最后的三道题中,作者试着调查了一下国人对于春晚的一些看法和对咱们春节以后的发展趋势的看法,可能认识尚很粗浅,但是,希望能够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那到底春晚在大部分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接着往下分析。
在这道题中,作者首先想到春晚对于增加我们普通人过年的“年味”作用和影响如何?从图中不难发现,在春晚是否有增加“年味”的作用这点上,国人的心态是比较纠结的,有用和无用论者平分秋色,几乎是各占一半,也难怪每年的春晚总是这样具有话题效应了,本身就是毁誉参半啊!
很自然的,作者紧接着问出了春晚是否值得继续办下去的问题。不过,国人吐槽归吐槽,接近五成的民众还是觉得春晚有值得继续办下去的必要的。但是,仍然有三成左右的民众对春晚的存在嗤之以鼻,认为毫无继续举办的必要,这应当引起春晚制作组的重视!
在问卷最后,作者向大家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您是否看好春节在未来的发展势头?出乎作者的意料之外,并非绝大多数的民众都看好我国春节的未来发展,看好者仅占45%,同时不看好的民众比例也达到了32%,从这道题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国人对我国春节未来发展趋势的迷茫或者说不信任。看到这里,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有所觉醒,不要让我们传统的春秋佳节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每个华夏子女都应当好好努力!
[春节年味调查报告总结]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