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脚三趾鹑:别名鴳雀_水鸡_田鸡_水鹌鹑_三趾鹑_半足鸟_地闷子_三爪爬_地牤牛,为鸻形目、三趾鹑科、三趾鹑属鸟类,原产于亚洲东南部,中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北方地区为夏候鸟)、孟加拉、不丹、柬埔寨、印度、朝鲜、韩国、老挝、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越南。野生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灌丛、草地,也出现于林缘灌丛、疏林、荒地和农田地带。1843年命名,共2个亚种。
在我国的文化及食用历史非常悠久,是古代六禽中的“鴳”。鴳雀焉知鸿鹄之志典故中的“鴳雀”。性胆怯、怕人,善于藏匿,在灌丛下或草丛中潜行,一般难于见到。不善鸣叫、飞行,善奔走,通常通过奔跑和藏匿来逃避敌害。
黄脚三趾鹑形态特征 >
体长12-18cm,重35-120g,翅长8-10cm。头顶至后枕黑褐色,羽缘沙棕色或棕黄色。自额至后颈有一条淡棕色或棕黄色中央冠纹,颊、眼先、眼周和耳羽淡棕黄色,两颊具黑色羽端。后颈和颈侧具棕红色块斑,并辍有淡黄色和黑色细小斑点。背、肩、腰、和尾上覆羽灰褐色,具黑色和棕色细小斑纹。尾亦为灰褐色,中央尾羽不延长,尾甚短小。虹膜淡黄白色或灰褐色,嘴黄色,嘴端黑色,脚黄色,爪黑色。
黄脚三趾鹑生活习性 >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一般很少起飞,受惊吓时迅速进入草丛,在地面奔跑迅速。被冲出时飞得也很低,飞行迅速,两翅扇动很快,发出振翅声响,但通常飞不多远即又落入草丛,常沿地面作短距离的直线飞行。
黄脚三趾鹑饲养方法 >
我国北方为夏候鸟,长江以南部分夏候鸟、部分旅鸟和冬候鸟,少部分在云南为留鸟。4月迁至北方繁殖地,10月离开繁殖地,南迁时常呈10余只的小群迁飞。主要以植物嫩芽、浆果、草子、谷粒、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黄脚三趾鹑雌雄分辨 >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体型较大,体色也比雄鸟鲜艳,下颈和颈侧具棕栗色块斑,下体羽色亦稍较深。
黄脚三趾鹑繁殖方式 >
繁殖期5-8月。营巢于地上草丛中或麦地与黄豆地里,巢甚简陋,主要为地上凹陷的浅坑,内垫以枯草和落叶,巢四周有农作物或杂草隐蔽。每窝产卵3-4枚,卵呈椭圆形或梨形,灰绿色或淡黄白色、被有浅褐色或红褐色和暗紫色斑点。雏鸟早成性,刚孵出的雏鸟体重仅3克,体长45mm,全身被有棕褐色和黄褐色绒羽,孵出后不久即能行走。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