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论文]思品课教学的“心理换位”法
所谓“心理换位”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换位置。在思品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能设身处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处理,深刻体察他人潜在的行为动因,不以自己的心态简单地看待问题,对待他人。
一、运用“换位”体验,加深感知
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以感觉和知觉开始的,通过感觉和知觉,就能使我们认识客观世界中的种种对象和现象,获得对事物的感性知识。在思品课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教材如没有良好的知觉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感性教材。而没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便会发生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换位”体验,可使学生加深感知,提高教学效果。
对残疾人要同情,见到他们有困难要尽力帮助。这是《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一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上课伊始,我指名学生蒙住双眼,从后排走上讲台取书后叙述自身感受。生说:“我蒙住双眼,眼前一片黑暗,走起路来似乎地是高低不平的,踩上去高一脚,低一脚,非常害怕自己会跌倒或是撞在身旁的桌子上。我好不容易才走到讲台,又不知书放在何处,摸了半天才摸到了书。”
我让该生想象如眼睛真的失明了,永远看不见世上的一切,将会有什么想法。生答:“如真的看不到周围一切美好的事物,不但在生活上非常不方便,在精神上更是痛苦极了”。至此学生通过换位体验,体会了残疾人的艰难及心理感受,为下面的教学作了铺垫。
二、运用“心理换位”提高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个体对客观存在的道德现象及其规律的一种反映,它以道德这种客体对象之必然的或现实的事实现象的形式呈现,也即是说它是体现道德客体尺度的一种意识形式。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是思品课的任务之一,运用“心理换位”可以有效地提高道德认识,优化课堂教学。
《不讥笑他人》一课中,金金患了斑秃病不肯摘帽子,为了揭开这个秘密,林林在同学面前摘下了金金的帽子,金金哭了。我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金金,患了斑秃病会有什么想法?如有人像林林那样对待你。你心情怎样?以此问题启发学生从心理换位的角度去感受被人讥笑后的`那种难过、痛苦、自卑、气愤的心情,引导学生懂得讥笑别人是伤害他人的道理。学生经“换位”后,很容易地提高了道德认识。
三、运用“心理换位”指导道德行为
思品课教学中。在讲清道理的基础上,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将所学道理付诸实践,进行行为指导,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我恳切期望家长和老师节约讲说的功夫,能不讲就不讲,必须讲的时候也只画龙点睛似地点几句;腾出功夫来在引导孩子自己动脑筋的方面多想办法多花力气。”运用“心理换位”正是遵循这一训导,老师尽量少说,充分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进行自我教育(xfhttp-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思品课教材中,课后有很多练习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延伸。在讨论时,有些题目运用“心理换位”更能达到巩固所学的道德知识,加深道德认识,指导道德行为的目的。
《我要做个好学生》课后练习中有一幅图:老师正在给好学生戴花,同学们为好学生鼓掌祝贺。练习题要求学生能按照课文中的内容说出做个好学生要有礼貌、努力学习、遵守学校纪律、积极参加锻炼身体、爱劳动……。在学生了解图意后,我引导学生观察图中人物的表情,并进行“心理换位”。我问:“如果你是一旁为之鼓掌祝贺的小朋友,这时你会怎么想?如果你是这个被评为好学生的小朋友,你又会怎么想?”学生在“换位”中联想自己的心情,体会到做个好学生很光荣,产生做个好学生的愿望,从中指导了自己的道德行为。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思品课中进行“心理换位”确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但课中应在何处进行“心理换位”,怎样进行“心理换位”?这就需教师认真钻研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放矢,
[1] [2]
思品课教学的“心理换位”法
所谓“心理换位”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换位置。在思品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能设身处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处理,深刻体察他人潜在的行为动因,不以自己的心态简单地看待问题,对待他人。
一、运用“换位”体验,加深感知
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以感觉和知觉开始的,通过感觉和知觉,就能使我们认识客观世界中的种种对象和现象,获得对事物的感性知识。在思品课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教材如没有良好的知觉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感性教材。而没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便会发生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换位”体验,可使学生加深感知,提高教学效果。
对残疾人要同情,见到他们有困难要尽力帮助。这是《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一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上课伊始,我指名学生蒙住双眼,从后排走上讲台取书后叙述自身感受。生说:“我蒙住双眼,眼前一片黑暗,走起路来似乎地是高低不平的,踩上去高一脚,低一脚,非常害怕自己会跌倒或是撞在身旁的桌子上。我好不容易才走到讲台,又不知书放在何处,摸了半天才摸到了书。”
我让该生想象如眼睛真的失明了,永远看不见世上的一切,将会有什么想法。生答:“如真的看不到周围一切美好的事物,不但在生活上非常不方便,在精神上更是痛苦极了”。至此学生通过换位体验,体会了残疾人的艰难及心理感受,为下面的教学作了铺垫。
二、运用“心理换位”提高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个体对客观存在的道德现象及其规律的一种反映,它以道德这种客体对象之必然的或现实的事实现象的形式呈现,也即是说它是体现道德客体尺度的一种意识形式。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是思品课的任务之一,运用“心理换位”可以有效地提高道德认识,优化课堂教学。
《不讥笑他人》一课中,金金患了斑秃病不肯摘帽子,为了揭开这个秘密,林林在同学面前摘下了金金的帽子,金金哭了。我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金金,患了斑秃病会有什么想法?如有人像林林那样对待你。你心情怎样?以此问题启发学生从心理换位的角度去感受被人讥笑后的'那种难过、痛苦、自卑、气愤的心情,引导学生懂得讥笑别人是伤害他人的道理。学生经“换位”后,很容易地提高了道德认识。
三、运用“心理换位”指导道德行为
思品课教学中。在讲清道理的基础上,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将所学道理付诸实践,进行行为指导,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我恳切期望家长和老师节约讲说的功夫,能不讲就不讲,必须讲的时候也只画龙点睛似地点几句;腾出功夫来在引导孩子自己动脑筋的方面多想办法多花力气。”运用“心理换位”正是遵循这一训导,老师尽量少说,充分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进行自我教育。
思品课教材中,课后有很多练习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延伸。在讨论时,有些题目运用“心理换位”更能达到巩固所学的道德知识,加深道德认识,指导道德行为的目的。
《我要做个好学生》课后练习中有一幅图:老师正在给好学生戴花,同学们为好学生鼓掌祝贺。练习题要求学生能按照课文中的内容说出做个好学生要有礼貌、努力学习、遵守学校纪律、积极参加锻炼身体、爱劳动……。在学生了解图意后,我引导学生观察图中人物的表情,并进行“心理换位”。我问:“如果你是一旁为之鼓掌祝贺的小朋友,这时你会怎么想?如果你是这个被评为好学生的小朋友,你又会怎么想?”学生在“换位”中联想自己的心情,体会到做个好学生很光荣,产生做个好学生的愿望,从中指导了自己的道德行为。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思品课中进行“心理换位”确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但课中应在何处进行“心理换位”,怎样进行“心理换位”?这就需教师认真钻研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放矢,精心设计。而不能不切实际滥用“心理换位”以免适得其反,影响教学效果。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8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