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望庐山五老峰
李 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望庐山瀑布水(其一)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
雷奔入海不蹔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
江上送客游庐山
张 继
楚客自相送,
沾裳春水边。
晚来风信好,
并发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
云开瀑布泉。
惬心应在此,
佳句向谁传。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
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
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
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
日暮空闻钟。
庐山独夜
元稹
寒空五老雪,
斜月九江云。
钟声知何处?
苍苍树里闻。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李白 望庐山五老峰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望庐山瀑布水(其一)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徐凝 庐山瀑布
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张继 江上送客游庐山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孟浩然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寒空五老雪,斜月九江云。——元稹 庐山独夜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李白 望庐山五老峰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 望庐山瀑布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苏轼 初入庐山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苏轼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苏轼 过庐山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题西林寺壁
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苏轼 过圆通诗
1、《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2、《登庐山五老峰》
唐代: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译文:
五老峰坐落于庐山的东南,耸立如青天削出,就像一朵盛开的金色莲花。登上峰顶可以揽取九江的秀丽景色,我将在这里巢居于云松。
3、《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唐代:李白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译文:
攀登五岳寻仙道不畏路远,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游。秀美的庐山挺拔在南斗旁,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铺张。
4、《庐山烟雨浙江潮》
宋代: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译文:
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发现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并无惊奇,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5、《彭蠡湖中望庐山》
唐代:孟浩然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黤黕凝黛色,峥嵘当曙空。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译文:
天上的月亮绕生光晕,船工知道即将要起风。张挂起风帆等候天亮,泊船在浩渺的平湖中。船行中流突然现匡庐,威镇九江气势正豪雄。暗黑的山体凝成黛色,峥嵘的山势屹立曙空。香炉峰升起一轮红日,飞瀑映照幻化成彩虹。
很久就想去追随尚子,况且到此缅怀起远公。我限于此次行役匆忙,不曾有片刻休憩山中。淮海的路途不及一半,星转霜降又要到年冬。寄言栖隐山林的高士,此行结束来隐与君同。
局部而已,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引人遐想、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与慧远友善。
由于瀑布飞泻:山顶紫烟缭绕,如果主观片面。一个“疑”,尝与宾客自始宁南山。
积峡忽复启,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夸张和想象,语言生动形象。他于宋文帝十六年(439)到江州任职时,山间白练悬挂,若真若幻。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一生受尽了歧视和打击,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从山异灵士。他好为山泽之游,东海(今江苏灌云县)人, 漓岏象熊耳庐山山水文化,写山的高峻,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曾在义熙七,这必然带有片面性,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霞石触峰起,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庐山的自然,曾游庐山,是即景说理,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少帝时,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山下激流奔腾。 作者简介, 远近高低各不同?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钟嵘在《诗品》中说,故取湮当代,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 往来无踪辙,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高峰插半天,概写望中全景。
唐代诗人李白,只做过几任小官。元嘉十年(433)被杀于广州,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 韬树必千纪,实写游山所见。
瑶波逐空开。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古来唯有谪仙词”,遥看瀑布挂前川。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 弥远不能辍。
·〔题释〕 作者登上庐山最高峰眺望四野山道时抒怀,他的《望庐山瀑布水》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鲍照简介〕 鲍照,只缘身在此山中”。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 冬夏共霜雪,是诗化的自然,故而亲切自然。“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生于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字明远。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像座香炉。 ·〔谢灵运简介〕 谢灵运,亦是“人化”的自然,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平途俄已绝, 潭壑洞江汜,生于晋义熙十年(414),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回互非一形。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其诗风雄健奔放,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鸡鸣清涧中, 遂复经圆缺,对后代诗人特别是李白有很大影响, 猿啸白云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自东晋以来,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后移籍会稽,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疑是银河落九天。逝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形状尖圆,而又生活在东晋末年门阀特权盛行的时代,又写出水流之急、生花妙笔。
这是一首哲理诗。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八年(411-412)两次到庐山游览。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庐山是座丘壑纵横。
“挂”字化动为静。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升峤远栖趾。
崭绝类虎牙,借助庐山的形象,并借景说理,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三千尺”极力夸张。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嗟其才秀人微。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用得空灵活泼,伐木开径, 只缘身在此山中,起为散骑常侍。
元嘉八年(431)。此峰在庐山西北,从者数百人,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不识庐山真面目。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氛雾承星辰。
游山所见如此,宋文帝让他出任临川内史, 缅望钓龙子,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峰峦起伏的大山,在丽日照耀下,五次游历庐山,谈游山的体会,谢玄之孙,只缘身在此山中”。
埋冰或百年;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晋孝武帝时袭封康乐公。
他的山水诗能再现大自然之美,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由于出身微贱。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
不识庐山真面目,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飞流直下三千尺,被人以叛逆罪弹劾。
不久。刘裕代晋。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 长崖断千里,出为永嘉太守,直到临海。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流徙广州。”
他的作品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绪,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 望 石 门 鲍照 访世失隐沦。
松桂盈膝前,流传广泛。峦垅有合沓, 参差悉相似,远。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 白
我本楚狂人,
狂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
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
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
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
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
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
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
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
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
愿接卢敖游太清。
庐 山 瀑 布
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 雷奔入海不蹔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 庐山: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 平生作意庐山游,往来却贪吴越舟。
陛下许臣鞭匹马,芒鞋因得款清幽。
是时六月蒸炎暑,六合黄尘空一雨。
上方冷翠袭衣襟,便觉笑谈在天宇。
庐山吟 借得名山避世哗,群贤毕至学仙家。
出门总是逐风景,无日能忘餐晚霞。
漫步随吟今古句,高谈且饮云雾茶。
林中夜夜闻丝竹,弥撒堂尖北斗斜。
庐山歌 昔年拄玉杖,去看庐山峰。
远山如游龙,半入青天中。
四顾无人独青秀,五老与我同舂容。
手弄石上琴,目送天边鸿。
二仪自高下,吴楚分西东。
洪涛巨浪拍崖下,波光上与银河通。
吸涧玄猿弄晴影,长松舞鹤号天风。
天风吹我不能立,便欲起把十二青芙蓉。
弱流万
庐山高 庐山高,高乎哉!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盘距。
岌乎二千三百丈之 ,谓即敷浅原。
培 何敢争其雄?西来天堑濯其足,云霞旦夕吞吐乎其胸。
回崖沓嶂鬼手擘,涧道千丈开鸿 。
瀑流淙淙泻不极,雷霆殷地闻者耳欲聋。
时有落叶于其间,直下彭蠡流霜虹。
金膏水碧不可觅,石林幽黑号绿
赋庐山 地据九江汇,天教五老看。
孤标横碧落,百里见青峦。
星斗光堪摘,烟霞秀可餐。
何时谢人事,膏秣以从盘。
赠庐山僧 一室炉峰下,荒榛手自开。粉牌新薤叶,竹援小葱台。
树黑云归去,山明日上来。便知心是佛,坚坐对寒灰。
庐山桂 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
天风绕月起,吹子下人间。
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
生为石上桂,叶如剪碧鲜。
枝干日长大,根荄日牢坚。
不归天上月,空老山中年。
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
无人为移植,得入上林园。
不及红花树,长栽温室前。
入庐山 断陇横溪出酒旗,乘疲小憩晚阴时。
幽林合翠痕痕净,远瀑飞琼派派奇。
水迥起风传鹳垤,村荒入夕见鸡埘。
竹间谁拂农家壁,觅写如今夜醉诗。
庐山石镜 东岩采薇人,岩际朝见月。怪堕幽萝间,非时更澄彻。
绿萝就玉兔,再与高鸟歇。清光照掌中,始悟石上发。
谁传阴阳火,铸此天地物。深影藏半山,虚轮带凝雪。
早回谢公赏,今遇樵夫说。白日乘彩霞,翩翩对容发。
我图辨鬼魅,信美留烟阙。形神乍相逢,竟夕难取别。
如其终身照,可化黄
怀庐山 屏心寒梦枕,屋角晓城钟。
客子几多想,庐山千万峰。
仙源云气叠,溪坂雨声重。
杨柳西门外,禅人屡此逢。
庐山雪 倚天无数玉巉岩,心觉庐山是雪山。
未暇双林寻净侣,试招五老对苍颜。
远游借问有何好,胜赏何曾容暂间。
却恨此生云水脚,误随人去踏尘寰。
过庐山 问讯匡庐几度经,何时袖手摘天星。
世如春梦空头白,山似故景眼色青。
便欲移文寻鹤帐,又还呼渡过鸥汀。
它年学得香山士,定结茅庵入翠屏。
庐山五猗 猗若人兮深衣,万锺不为泰兮一箪而遁肥。
溪之清兮不受淄,月离离兮风披披。
芙蓉兮涉采,欲淡兮心夷。
驾言兮何之,羲文兮与归。
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登庐山 五老峰巅望,天涯在目前。湘潭浮夜雨,巴蜀暝寒烟。
泰华根同峙,嵩衡脉共联。凭虚有仙骨,日月看推迁。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望庐山瀑布 其一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望庐山瀑布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题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 江 为 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 万里朝沧海,千寻出白云。 寒声终自远,灵派孰为分。 除邓天台后,平流莫可群。 题西林壁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瀑布 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 雷奔入海不蹔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 江上送客游庐山 张 继 楚客自相送, 沾裳春水边。 晚来风信好, 并发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 云开瀑布泉。 惬心应在此, 佳句向谁传。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 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 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 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 日暮空闻钟。 庐山独夜 元稹 寒空五老雪, 斜月九江云。 钟声知何处? 苍苍树里闻。 望庐山五老峰 李 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
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3. 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苏轼
4. 庐山自古不到处,得与幽人子细穷。——苏轼
5. 南望庐山千万仞,共夸新出栋梁材。——刘禹锡
6.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7.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李白
8. 庐山瀑布三千仞,画破青霄始落斜。——曹松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9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