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七夕
清·董元恺
新月一弓弯,乌鹊桥环,云[车并](这是一个字,打不出来)缥缈度银湾。
天上恐无莲漏滴,忘却更残。
莫为见时难,锦泪潸潸。
有人犹自独凭阑。
如果一年真一度,还胜人间。
这是描绘牛郎织女相会的美好,反衬出人间一些有情人长期不能相逢的悲伤。
忆帝京
宋·柳永
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
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
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
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蝶恋花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八六子
宋·秦观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钱的右边加划的右边,同铲)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
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朦朦(水字边)残雨笼晴。
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当时诗人任侍御史,因上书论事触忤武后,遭诬陷而下狱。
这首诗寄托遥深,通过咏唱蝉的高洁,写出自己遭谗被诬的悲愤心情。首联用起兴手法,以蝉声引起客思。
颔联运用典故,写秋蝉正对自己的白头哀吟。颈联物我合一,写秋蝉的遭遇,也是写自己的不幸。
尾联以蝉的品性比喻自己的情操,表达了自己不为时人所了解的愤慨。这首诗由物及人,由人及物,于咏物中寄情寓兴,感情充沛而含蓄。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一首凭吊古迹、歌颂蜀相的咏史诗。其中后四句是议论,评价诸葛亮一生德才和功绩,并指出其精神昭示后人。
这些议论不同于一般的抽象议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使读者联想到三顾茅庐隆中决策、扶植阿斗六出祁山、五丈原头积劳病死的许多故事,感情强烈,蕴含理趣,韵味悠长。
我个人见过的最隐晦、文雅的求爱句就是李商隐的这句了,然而我怀疑没有文学功底的人会看不懂。---------------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另外,既然写了对方名字,那么你要原创谜底诗吗?这个我擅长。如果楼主愿意追加点财富,我可以答应回答完后等你采纳了我就删帖,不然让她看到不好。当然我也尽量往隐晦里写。
《向往》 嗜书居士作---也就是在下我
峨眉山去路千里,采莲盖友遮山雨。
田宇庵人前驻马,恨无长卿求凰琴。
第一句峨眉山去意思就是“我”,第二句采盖友是“爱”,田宇庵是峨眉山的尼姑庵,庵前人是女尼为妮,前驻马就是“马妮”。最后一句是典故,长卿是司马相如的字,曾在卓文君前弹奏过《凤求凰》,不然不加最后一句点一下那个人可能意识不到这是求爱诗。
话说我最近文思如泉涌啊。
枯鱼过河泣
汉乐府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
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简介:
《枯鱼过河泣》是汉代的乐府诗,属杂曲歌辞,原诗共四句二十字,以鱼拟人,似是遭遇祸患的人警告伙伴的诗。
注释:
⑴枯鱼:干鱼。
⑵鲂(fáng):鳊鱼。鱮(xù):鲢鱼。
鉴赏:
此诗属汉乐府杂曲歌辞,是一首想象极其浪漫的寓言诗。“枯鱼”就是干鱼。诗中写一个遭到灾祸的人以枯鱼自比,警告人们行动小心,以免招来祸患。
开头两句突兀而起,奇峭警拔。诗中说:一条枯鱼过河时,不禁伤心痛哭,悲叹现在后悔已来不及了。既是枯鱼,何以又会过河?又何以哭泣?何以悔恨?这一切,诗中先不说明。“何时悔复及”,意思是说:什么时候失悔还来得及啊!这是用反诘语表示否定,以加强悲叹的语气,加重表现沉痛的心情。先说结果,后叙原因,可以突出结果。诗中这样处理,不仅可以突出悔恨,还可避免平铺直叙,使内容富有曲折。
三四两句仍然不直接回答何以过河,何以泣,何以悔,而写枯鱼作书(写信)给鲂、鱮,但枯鱼何以过河,何以泣,何以悔,却在书的内容中自然透露出来,构想非常巧妙。鲂即鳊鱼,鱮即鲢鱼,诗中用它们代指鱼类,它们就是枯鱼的伙伴。书仅“相教慎出入”五字,内容却极丰富。“相教”即相互告诫。“慎出入”是说无论外出还是归来,都要谨慎小心,千万不可粗心大意。首先是尽量少外出;即使不得已外出,也要处处留心。这里不但表现了枯鱼对伙伴们的关切,还透露出枯鱼之所以泣、悔,就是由于当初麻痹大意,以致被人捕去,此刻被人携过河去,看到过去在里面游嬉过的河水,以后却再也不可能回到那里面去,不禁伤心痛哭,悔恨万分。它用自己的惨痛教训告诫伙伴,希望它们不要再蹈自己的覆辙。这既是对伙伴的警告,也是枯鱼对自己的悲悼。
从内容看,此诗可能作于东汉末年。这时军阀混战,连年不绝,是中国历史上最动乱的时期之一。曹操在《蒿里行》中曾描写过当时社会的惨象:“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枯鱼过河泣》以鱼拟人,正反映了在东汉末年的动乱社会中,随时都可能有灾祸降临到人们头上的残酷现实。
此诗通篇全用比喻,想象新奇,结构精巧。清人沈德潜评论此诗说:“汉人每有此种奇想”(《古诗源》),确实显示了汉乐府的高度艺术表现力。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6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