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唐)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1)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找花欣赏。
(2)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3)蹊(xī):小路。
(4)娇:可爱的。 (5)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6)留连:同“流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该诗句用来形容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
“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作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7)江畔:江边。 点评: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
小路上花团锦簇,花下的枝条被压得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
从这里,人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恰恰”这种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
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蹊”是小路。
“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
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
“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艳。
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
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
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
“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赏花时,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是特意为自己歌唱。
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
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象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
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释] (1)秋风引:即秋风曲。 (2)萧萧:风声。
(3)孤客:独自在外客居的人,此作者自指。 [译文] 秋风从何处吹来?萧萧之声送走雁群。
清晨吹入庭前树木,羁旅他乡的我最先敏感地听闻。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
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解】 1、乌衣巷:南京,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
2、朱雀桥: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这是一首怀古诗。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
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注解】 1、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2、蜻蜓句:暗指头上之香。 这首宫怨诗,是写宫女新妆虽好,却无人见赏。
首句写粉脂宜面,新妆初成,艳丽妩媚,希冀宠幸;二句写柳绿花红,良辰美景,却独锁深院,满目生愁;三句写无端烦恼,凝聚心头,只好数花解闷;四句写凝神伫立,人花相映,蜻蜓作伴,倍显冷落。层层叠叠,婉曲新颖。
写宫女形象,丰韵多姿,妩媚动人;写孤凄幽怨,委婉含情,得之于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唐)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1)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找花欣赏。
(2)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3)蹊(xī):小路。
(4)娇:可爱的。 (5)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6)留连:同“流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该诗句用来形容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
“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作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7)江畔:江边。 点评: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
小路上花团锦簇,花下的枝条被压得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
从这里,人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恰恰”这种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
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蹊”是小路。
“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
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
“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艳。
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
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
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
“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赏花时,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是特意为自己歌唱。
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
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象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
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释] (1)秋风引:即秋风曲。 (2)萧萧:风声。
(3)孤客:独自在外客居的人,此作者自指。 [译文] 秋风从何处吹来?萧萧之声送走雁群。
清晨吹入庭前树木,羁旅他乡的我最先敏感地听闻。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
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解】 1、乌衣巷:南京,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
2、朱雀桥: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这是一首怀古诗。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
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注解】 1、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2、蜻蜓句:暗指头上之香。 这首宫怨诗,是写宫女新妆虽好,却无人见赏。
首句写粉脂宜面,新妆初成,艳丽妩媚,希冀宠幸;二句写柳绿花红,良辰美景,却独锁深院,满目生愁;三句写无端烦恼,凝聚心头,只好数花解闷;四句写凝神伫立,人花相映,蜻蜓作伴,倍显冷落。层层叠叠,婉曲新颖。
写宫女形象,丰韵多姿,妩媚动人;写孤凄幽怨,委婉含情,得之于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1、唐代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释义: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2、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释义: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3、唐代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释义: 客居洛阳城中,秋风惹人相思。想写一封家信,只是思绪万端,匆匆忙忙之间,如何写进情感?信差刚要上路,却又被我叫往。
打开信封细看,是否还有遗漏。 4、清代徐熙:《劝孝歌》 胎婴未成人,十月怀母腹。
渴饮母之血,饥食母之肉。 儿身将欲生,母身如在狱。
惟恐生产时,身为鬼眷属。 释义:在孩子还未成为婴儿时,儿女需十个月在母腹中孕育。
饿了吃母亲的肉,渴了喝母亲的血。 在儿女即将生育的出世的时刻,母亲如同在监狱中度过。
惟恐在生育儿女时,怕自身和儿女因生产不顺而遭遇灾难。 5、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释义: 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2.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辞》)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5.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6.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9.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杜牧:《归家》)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计划反对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得了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表达了感谢母亲的思想感情.
乐府诗的体名
"乐府"一词,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乐府原来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掌管宴会、游行时所用的音乐,也负责民间诗歌合乐曲的采集。作为诗体名的“乐府”最早即指后者,后来也用以称魏晋到唐代可以配乐的诗歌和后人效仿的乐府古题的作品。
1。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2。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诗》)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木兰辞》)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5。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6。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7。独在异乡为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8。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自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9。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杜牧《归冢》)。
诗中亲情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2.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诗》)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木兰辞》)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5.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6.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9.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杜牧:《归家》)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