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县南溪书院的“半亩方塘”
半亩方塘,在南溪书院文公祠前。原郑义斋建溪南别墅即有此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内。”词中的方塘即为后来的半亩方塘)为朱熹幼年读书、游戏之所,是朱熹著名诗作《观书有感》所描写之处。明弘治十一年方溥浚修,架亭塘上,名曰“活水亭”;通以石桥,名曰“濂洛桥”。半亩方塘面积约342平方米,半亩有余(一亩约667平方米),其状四方,故名“半亩方塘”。
朱熹当年曾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首诗,饱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被称为不朽之作,千百年来到处被传诵。
几百年来,半亩方塘成为文人骚客、莘莘学子们寻找朱子文化底蕴,追慕先贤的神圣之地。 建阳考亭的“半亩方塘”
朱熹于南宋绍二年(1191)四月从漳州离任后,就直接到建阳县城,暂住童游桥头,在考亭买旧屋,修建新房。次年新屋落成,即定居考亭。与此同时,在新居大门外凿建半亩方塘,并在其上建“天光云影亭”,据嘉靖《建阳县志》载:天光云影亭(含半亩方塘)在考亭之西,文公故居门外。绍熙三年壬子,朱文公所构。这段史料明确记载了半亩方塘的建筑地点及其时间。只是用明朝的历史去证明宋朝的历史缺乏说服力,可以排除。
斗转星移,时异境迁。考亭的半亩方塘与天光云影亭,历经修葺与重建。明正统十二年(1447),考亭朱氏八世孙朱询重建源头活水坊。天顺年间(1457~1460),建阳知县刘钺重建天光云影亭。明末季朱熹十二世孙朱钦刻书“半亩方塘碑”,正面刻《观书有感》绝句,字方六寸,古朴遒劲,落款朱钦。阴面刻“祟祯乙亥”。亭毁后,碑立于考亭书院碑廊,“文化大革命”期间移到建阳县一中,后由建阳博物馆收藏。
这首原立于考亭的《观书有感》碑刻诗含义空灵蕴藉,众口传诵,雅俗共赏,往往成为人们努力学习、探索真理的动力。 建阳童游乡的“半亩方塘”
建阳童游乡的“半亩方塘”亭的来由,倒也可以查明。原来当朱熹住考亭时,他的学生黄干在建阳城内西清巷讲学,名为“环峰书院”。明朝正德间(1506~1521),建阳知县邵幽将县城内祀奉黄干的环峰书院移建到童游的妙高峰下。在书院门外凿半亩方塘,建半亩方塘亭。这都是朱熹的后裔和官府为怀念先贤的纪念性建筑,纯粹与朱熹本人经历无关。也可以排除。 浙江淳安县的“半亩方塘”
浙江淳安县的“半亩方塘”,有凿方塘的明确年代,那是北宋熙宁年(1068~1077)间,淳安人詹安筑双桂书堂时所建。就是说在朱熹出生前早已有了。有些作者认为朱熹来淳安时,才在此对景写下这一名篇。 浙江新昌县的“半亩方塘”
据相关史料记载,朱熹与新昌籍名士石墩同为理学家,交往甚密。朱熹多次来往新昌,今大佛寺尚留存朱熹手植腊梅。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浙东大饥。朱熹担任了“提举浙东常平茶盐”,专门负责募集粮米,建立义仓。他经常到新昌赈灾济民,因而与石墩有切磋理学的机会。
当年石墩的府第在新昌的梅湖村,即岙桥里。石墩的宅院题名为醉园,园内建有“双清阁”“洗心亭”等美景。一口占地半亩的方塘更为醉园增添了气派。“半亩塘”略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宽,塘岸用条石砌成。它的“源头活水”引自新东门外的屏山潭。半亩方塘的北沿,紧挨池塘有一棵千年白果树(银杏)。更有趣的是,成化《新昌县志》中有一幅“名克斋会友图”,反映的就是朱熹与石墩在花园会谈的场景。
清康熙《新昌县志》卷十八收录的豫章(江西南昌)刘锡爵《游醉园半亩塘记》开头写道:“庚戌之夏,浪游剡溪,坐卧一楼,几不知天地空阔。偶遇吕子吾日暨令弟旦复两兄……当日朱熹题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即此塘也。”这一段文字也是朱熹笔下的半亩方塘在新昌的有力佐证 。
出自《观书有感》【作者】朱熹 【朝代】南宋全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这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出处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文选自《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本)。朱熹(1130~1200),儒家称朱子,字元晦,福建省三明市尤溪人,南宋著名理学家。
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也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0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