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代: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长安街上细密的春雨润滑如酥,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参考资料:1、韩愈著 汤贵仁 选注.韩愈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90-1912、孙昌武.韩愈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89-190 完善 小学古诗,春天,写景,写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安街上细密的春雨润滑如酥,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
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注释 呈:恭敬地送给。
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籍(766—830年)唐代诗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天街:京城街道。润如酥:细腻如酥。
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最是:正是。
处:时。绝胜:远远胜过。
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有用没用完善 参考资料:1、韩愈著 汤贵仁 选注.韩愈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90-1912、孙昌武.韩愈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89-190 赏析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
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
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
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
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
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
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
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
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记,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
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
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
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
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
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
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
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
这一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哪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
一年之际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
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有用没用完善 参考资料:1、韩愈著 汤贵仁 选注.韩愈诗选注:上。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春望
(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遂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或者这个网站
《【越调】天净沙_长途野草寒》
元代·未知作者
长途野草寒沙,夕阳远水残霞,衰柳黄花瘦马。休题别话,今宵宿在谁家? 瘦皆因凤只鸾单,病非干暑湿风寒,空服了千丸万散。恹恹情绪,立斜阳目 断巫山。 上官有似花开,下官浑似花衰,花谢花开小哉!常存根在,明
《滕王阁序》
唐代·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天净沙·春》
元代·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东鲁诸公》
唐代·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宋代·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代·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
《伯牙绝弦》
未知·佚名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桃花溪》
唐代·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金陵酒肆留别》
唐代·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从军行》
隋代·卢思道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郊行即事》
宋代·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五代·李煜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少年游·离多最是》
宋代·晏几道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 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 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
《忆江南·多少恨》
五代·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九歌》
先秦·屈原
东皇太一 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 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唐代·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诗词
对着大海,举起酒杯一饮而尽,思量着你华丽而细腻的诗赋,回忆着相知相守的每一刻,如今却曲终人散,劳燕分飞,让人伤心感慨,落寞伤神,唏嘘不已。
惆怅恍惚间,仿佛有一首哀伤的乐曲在耳边响起,呜呜咽咽,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经久不息。 荼蘼:亦作“酴釄”、“酴醿”。
花名。古书上指重酿的酒。
以花颜色似之,故取以为名。落叶小灌木、攀缘茎,茎上有钩状的刺。
羽状复叶,小叶椭圆形,花白色,有香气。供欣赏。
形容事情‘花开荼靡’结局并没想象完美。往往是伤心散场。
一名佛见笑,又有独步青,百宜枝,雪梅墩数名。“蔓生多刺,绿叶青条,须承之以架则繁。
花有三种:大朵千瓣,色白而香,每一颖著三叶如品字。青附红萼及大放,则纯白。
有密色者,不及黄蔷薇,枝梗多刺而香。又有红者,俗呼番茶糜,亦不香。”
附图形为重瓣花,有小叶3片。根含鞣质,可提取栲胶。
花是很好的蜜源,也可提炼香精油。毛滂《南歌子·席上和衢守李师文》云:“绿暗藏城市,清香扑酒尊,淡烟疏雨冷黄昏。
零落荼蘑花片损春痕。 润入笙箫腻,春余笑语温。
更深不锁醉乡门。先遣歌声留住欲归云。”
苏轼诗:“荼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任拙斋诗:“一年春事到荼蘼。”
王琪诗: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这每一字句,都是这夏天最后一抹花语的诠释。《红楼梦》中也有关于荼蘼的一段。
《红楼梦》中《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回,曹雪芹用以花喻人的手法暗示几个人物的命运,其中就有荼蘼。女仆麝月抽到一张花签,是“荼蘼——韶华胜极”。
“韶华胜极”意指花事到了尽头,之后自然是群芳凋谢了,有完结的意思;荼蘼花在春季末夏季初开花,凋谢后即表示花季结束,所以有完结的意思。而“开到荼蘼”的意思就是花已凋谢,一切结束。
“开到荼蘼花事了,尘烟过,知多少?”荼蘼是春天的最后一种花,开到荼蘼了,便没有退路,也不能继续美丽了。多么绝望与颓废的两个文字。
《诗经·豳风·鸱鸮》:予手拮据,予所捋荼。“荼”指的是荻,是类似芦苇的植物开的花。
《花镜》:荼蘼花有三种,大朵千瓣,色白而香,每一颖著三叶如品字。青跗红萼,及大放,则纯白。
有蜜色者,不及黄蔷薇,枝梗多刺而香。又有红者,俗呼番荼蘼,亦不香。
陆游:吴地春寒花渐晚,北归一路摘香来。杨万里:以酒为名却谤他,冰为肌骨月为家。
吴淑姬词:谢了荼蘼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
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独自倚妆楼。
一川烟草浪,衬云福,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朱淑真《鹧鸪天》:独倚阑干昼日长,纷纷蜂蝶斗轻狂。一天飞絮东风恶,满路桃花春水香。
当此际,意偏长,萋萋芳草傍池塘。千钟尚欲偕春醉,幸有荼蘼与海棠。
赵孟坚《客中思家》:微风过处有清香,知是荼蘼隔短墙。相得故园成索寞,诗盟谁复为平章。
方岳《荼蘼》:山径阴阴雨未乾,春风已暖却成寒。不缘天气浑无准,要护荼蘼继牡丹。
陈普《和荼蘼》:缘霜和雪揉为裁,消得玻瓈紫玉杯。扰扰开时违赏玩,匆匆落去谩迟回。
颠迷蝶梦留蜗国,荏苒龙珠入蚌胎。急作招魂倾桂酒,尚余半面在苍苔。
王淇《春暮游小园》一丛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夭棘出莓墙。
清朝诗人厉鹗:漫脱春衣浣酒红,江南二月最多风。梨花雪后酴醿雪,人在重窗浅梦中。
李祁《青玉案》:绿琐窗纱明月透。正清梦,莺啼柳。
碧井银瓶鸣玉甃。翔鸾妆详,粲花衫绣,分付春风手。
喜入秋波娇欲溜。脉脉青山两眉秀。
玉枕春寒郎知否?归来留取,御香襟袖,同饮酴醿酒。欧阳修《渔家傲》:三月清明天婉娩,晴川祓禊归来晚,况是踏青来处远。
犹不倦,秋千别闲深庭院。更值牡丹开欲遍,酴醿压架清香散。
花底一尊谁解劝。增眷恋,东风回晚无情绊宋伯仁《晚春二首》:风甃残花满地红,别离樽俎谩匆匆。
春光未肯收心去,却在荼蘼细影中。蜀公(范镇)居许下……前有荼蘼架,高广可容数十客,每春季,花繁盛时,燕(宴)客于其下。
约曰:“有飞花堕酒中者,为余浮一大白。”或语笑喧哗之际,微风过之,则满座无遗者。
当时号为“飞英会”,传之四远,无不以为美谈也。(《曲洧旧闻》)宋时,有一种制作荼蘼酒的方法,是先把一种叫做“木香”的香料研磨成细末,投入酒瓶中,然后将酒瓶加以密封。
到了饮酒的时候,开瓶取酒,酒液已经芳香四溢,这时再临时在酒面上洒满荼蘼花瓣,酒香闻来正如荼蘼花香,几乎难以分辨二者的区别。这一做法,是受了“飞英会”的影响。
于是,浮着片片荼蘼花瓣的酒杯,便成就了宋人在暮春里的一场场欢会。(《礼志》)荼蘼花开代表女子的青春已成过去。
荼蘼花开,表示感情的终结。爱到荼靡,意蕴生命中最灿烂、最繁华或最刻骨铭心的爱即将失去。
荼蘼花是春天最后开花的植物,它开了也就意味着春天结束了,“三春过后诸芳尽”开花的季节也就结束了。花开总是形容女子的青春将逝,或是感情到了尽头……。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注释]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3.白屋:贫家的住所。
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4.犬吠:狗叫。
[简析]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
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
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
“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
“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
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
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
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
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读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
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
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
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
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
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
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
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
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既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
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 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
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
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诗写到这里,含意不伸,戛然而止,没有多费笔墨去说明倾听这些声音、构想这幅画面的借宿之人的感想,但从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触发的旅人静夜之情,都不言自见,可想而知了。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题解
“永贞革新”失败之后,刘禹锡被迁贬至偏僻荒凉的朗州(今湖南常德)
为司马。他带著理想破灭、仕途失意的痛苦,在这里度过了十年的漫长时光
心境极为低沉。这篇作品是他在受贬期问写下的悲秋之作,其中蕴涵著无
限感慨。“秋风引”,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归为乐府琴曲歌辞。诗以“
秋风”为题,全涛意蕴深沉,苍凉顿挫,在艺术上更是匠心独具,别开生面
句解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诗人在遭受贬谪之后,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满腔的热情和希望也都落了
空,终日只能徘徊寓所,心情本就忧伤愤懑到了极点;而这个时候,又正逢
冷清肃杀的初秋时节,感慨自然更为深沉。仿佛在不经意问,诗人便脱口问
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秋天的风是从哪里吹来的呢?它的声音是如此的萧瑟,
如此的凄凉,更和著长空中雁群传来的阵阵哀鸣,实在是令人不忍卒闻。诗
至此处,悲愁之意已然溢于言表,然而其中还隐藏著更深层次的涵义:试想
这秋日的寒风,不也象征著那场令诗人饱受迫害、不堪回首的政治风波吗?
诗人与柳宗元、韩晔等一众好友,不正也像秋风中哀鸣的雁群那样,远迁穷
荒,各自离散吗?这贬谪他乡的悲愤、知交零落的辛酸、理想破灭的苦涩,
都已经深藏在秋风雁唳之中了。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在这里,诗人蓦地倒回一笔,为前面的疑问作答,风是从哪里吹来的呢
原来它清晨便已吹人庭院里的树阴之中了。而最先察觉到它,并且侧耳倾
听、徘徊再三的人又是谁呢?正是孑然一身、飘泊异乡的诗人自己。只缘诗
人仕途不利,屡受打击折磨之后,对衰败萧条的景象早已变得十分敏感,因
此在秋风掠过庭树的一刹那,诗人就已经用心灵捕捉到了它极其细微的踪迹
一年之中,秋天是最令人悲感万端的季节,天地肃清,黄叶凋零,许多
美好的生命纷纷无声地陨落。而越是灵心善感的诗人,对秋天的生命感触也
就越深。结合刘禹锡的生平经历来看,他既有出众的才华和性情,更有满腔
为国为民的热忱和抱负;然而这样优秀的人才,却被当朝权贵、地方掌握实
权的藩镇们排挤迫害,最终被贬往荒僻之地。孤馆秋风,尽日独处,面对眼
前这一派萧索黯淡的气象,哀乐过人的他又怎能不触目惊心呢?那断续悲凉
的秋风,和著他内心深处的声声叹息,虽然秋天的物候才刚刚开始,但诗人
的心里,早已是冷清萧瑟的秋天了。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时期,皇帝昏庸无能,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
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关于董大,各家注解,都认为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脱略名与利”的音乐圣手。高适在写此诗时,应在不得意的浪游时期。
他的《别董大》之二说:“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前两句,直写目前景物,纯用白描。
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
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
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后两句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
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这首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
渤海蓨(xiu)(今河北沧县)人,曾做过散骑常侍。有《高常侍集》。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释](1)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春秋各一次,称为春社和秋社。(2)豚栅:猪栏。鸡栖:鸡窝。扉:门。(3)桑柘:桑树和柘[音“啧”]树。
[译文]鹅湖山下,庄稼长势喜人,家家户户猪满圈,鸡成群。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
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古代劳动人民不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这样的节日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非常热闹。宋代诗人杨万里《观社》有生动描写:“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晌癫!”王驾这首《社日》写法却完全不同,它没有一字正面写作社的情景,却也写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而且远比杨万里的那首诗脍炙人口。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这地名本身十分诱人。湖的得名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春社时属仲春,“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外风光是这样迷人,那么村内呢?到处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所以一、二句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告诉读者,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扉”这个细节描写是很有表现力的。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都参加社日去了,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向晚。同时,村里植有“桑柘”,可见养蚕也搞得不错。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
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笔墨极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与绝句短小体裁极为适应,使人读后不觉其短,回味深长。当然,在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象此诗所写的那样好,诗人显然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但也应看到,在自然灾害减少、农业丰收的情况下,农民过节时显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窗前,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乡思》【宋】李觏 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宋】范仲淹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