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徐再思(元代)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折桂令·春情
张可久(元代)
伤情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
塞鸿秋·春情
李白(唐代)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唐代)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关山月
李商隐(唐代)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
温庭筠(唐代)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南歌子词二首
晏几道(宋代)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柳永(宋代)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刘彻(两汉)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秋风辞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竹枝词二首·其一
李白(唐代)
丹砂成黄金,骑龙飞上太清家,云愁海思令人嗟
飞龙引二首·其一
曹丕(魏晋)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燕歌行
佚名(两汉)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行行重行行
李忱(唐代)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吊白居易
李商隐(唐代)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孟浩然(唐代)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早寒江上有怀
秋瑾(清代)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满江红·小住京华
高适(唐代)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李清照(宋代)
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点绛唇·闺思
表达“离别时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如下:1. 唐·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释义: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赏析: 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
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 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 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
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 人的真挚情意。2. 唐·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释义: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赏析: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短小精悍,款款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的前两句写 景,后两句抒情,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 印象。3. 唐·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释义: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赏析: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 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 回应首句。“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 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
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 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 深一层。
“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 现。4. 宋·王安石《江上》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释义:江面上吹过一阵秋风,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纷纷飘落。
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赏析: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 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 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
这些景物, 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而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 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 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 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 深隽的诗韵诗味。
5.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释义: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赏析: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 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 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 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 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 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诗歌鉴赏五步法:【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
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
1、《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清代:王国维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俱莫 一作:俱暮)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译文:
行遍天涯,看尽人情。想不到重回故地时,故人已如花飘零。忆当时与她花下别离,相对无言,只有离愁别绪噎胸间,现在只剩绿窗青天如故,却已非当时风景了。
想在这萤萤孤灯下细诉相思,新人如玉好,旧人无奈向谁边?早知道这世间美丽的东西都不长久,都难长留,明镜空在,何处得照玉颜,恰似花儿飘落,只余空枝残干,显我孤清。
2、《忆秦娥·伤离别》——宋代:何梦桂
伤离别。江南雁断音书绝。音书绝。两行珠泪,寸肠千结。
伤心长记中秋节。今年还似前年月。前年月。那知今夜,月圆人缺。
译文:
为别离伤感,江南的大雁无法传来你的消息。音讯断绝,我内心愁肠郁结,流下眼泪。想起之前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和今天的一样。那时候我们还未分别,可今天啊,月亮是圆满的,我们是残缺的。
3、《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清代: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译文:
试问我为何轻易地离别?一年能有几次圆月。北国的杨柳刚刚如长丝,家园已是三春过尽时。
春天归去我却不能归,行船松花江被江阻隔。往事悠悠像寒冷的江潮,裹啼的杜鹃怨恨未消。
4、《古离别》——唐代: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译文:
春光明艳,晴空上飘浮着一层淡淡的烟云,在柳枝披拂的大道口,正举行着一场送别的酒宴。无奈分别在即,愁肠百结,这酒也喝得不畅快。
离人举起华贵的马鞭指向他此行将往的远方—江南。想到此去江南,那里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春色更美。只是良辰美景难有人与之共享,因此江南春色愈美愈增加人的愁苦,使人痛断肚肠。
5、《定西番·汉使昔年离别》——唐代:温庭筠
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
译文:
长叹愁思,与你离别之情,攀爬在稀疏的柳枝上、折断的梅枝上、还有西部的楼台上,难舍难分。
千里之外的边关覆盖在春雪里,远去的雁群已经飞来,却不见你的身影。那长叹愁思,只有月亮的影子在西北戈壁滩上徘徊。
形容“想爱却不能拥有,想放弃却又舍不得”的诗句有:
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____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2.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____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
3.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____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4.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____卓文君《白头吟》
5.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____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6.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____佚名《上邪》
7.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____李白《三五七言 / 秋风词》
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9.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____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10.执子之手,与子偕老。____佚名《击鼓》
11.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____司马相如《凤求凰 / 琴歌》
1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____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13.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____乐婉《卜算子·答施》
14.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____俞彦《长相思·折花枝》
15.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____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16.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____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17.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____黄景仁《绮怀》
鉴赏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像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以为,悼亡而曰“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gushiwen.org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6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