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
据《康熙湄潭县志》载:“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播平建县,以关外四牌地置湄潭县,卜治于苦竹坝而城之”,“东有江水流转至县之主脉玉屏山北,环绕县城,转西至南,有湄水桥之水颠倒流合,汇为深渊,弯环如眉,故曰湄潭。”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招慰置义泉县,以带山泉为名,隶明阳郡。大业十二年(616年)新置牢州,州治设于义泉县,领二县。
唐武德二年(619年),废牢州,置义州,治所仍设于义泉,领义泉等五县。武德四年(621年),义州改称智州。至贞观五年(631年),智州领属义泉等九县,贞观十一年(637年),智州复称牢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废牢州,义泉拔隶夷州。天宝元年(742年)夷州改称义泉郡,移治于义泉,称夷州义泉郡。乾元元年(758年),该郡复称夷州,州治复迁绥阳(今凤冈绥阳场)。此后,义泉不复为州郡治所,义泉县隶属夷州。
五代十国时期,黔州都督府所领五县为楚蜀相争,夷州及其所领之义泉等五县,实行土官自治。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夷州因土官任朗政入朝归附,朝廷令其为“羁縻夷州”。大观二年(1108年),夷州废,次年以地置承州,统领义泉等五县。
元代,置锡乐平等处、容山蛮夷长官司,属播州军民安抚司。
明洪武初年,置容山长官司,属播州宣慰司。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定播州之乱,改土归流,分播州为二,以茶山关、渡上关、大小板角关、苦竹关、青龙关为界,关外属黔,设平越军民府,领黄平及余庆、瓮安、湄潭、安化四县。湄潭县正式成立,黄家桂首任知县。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湄潭县归入清廷,仍隶平越军民府。康熙二十年(1681年),湄潭隶属贵州省分守贵东道平越军民府。次年,道废。二十六年(1687年),改称平越府。嘉庆三年(1798年),改为平越直隶州,直至清末,湄潭县皆为其属县之一。惟同治元年至七年(1862年至1868年),为镇压号军之便,将湄潭暂隶遵义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州建置后,湄潭县属贵州黔中道。九年(1920年),废道后直属于省。二十四年(1935年),属贵州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次年改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遵义专区。1958年12月,凤冈县、余庆县并入,1961年8月复将凤冈县、余庆县分出归属遵义市。
满意请采纳,谢谢湄潭历史悠久,据《康熙湄潭县志》载:“明万历二十八年,播平建县,以关外四牌地置湄潭县,卜治于苦竹坝而城之”,“东有江水流转至县之主脉玉屏山北,环绕县城,转西至南,有湄水桥之水颠倒流合,汇为深渊,弯环如眉,故曰湄潭。”
湄潭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在名城遵义东南侧。 东与凤冈县毗邻,西与遵义县隔江相望,南与余庆、瓮安县接壤,北与正安、绥阳临界。
全县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万人,辖9镇6乡、118个行政村、14个居委会(社区)。 全县地域南北狭长,东西最大距离25。
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96。5公里。
地形北部、西南部较高,中部、东部和南部边境较低。最高处北部西河乡的取笋坎,海拔1556米。
最低处南部石莲乡沿江渡,海拔460。8米,全县平均海拔972。
7米。湄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无霜期284天,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雨量1141。
3毫米。湄潭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森林覆盖率为44。
68%。
满意请采纳,谢谢
湄潭历史悠久,据《康熙湄潭县志》载:“明万历二十八年,播平建县,以关外四牌地置湄潭县,卜治于苦竹坝而城之”,“东有江水流转至县之主脉玉屏山北,环绕县城,转西至南,有湄水桥之水颠倒流合,汇为深渊,弯环如眉,故曰湄潭。”
湄潭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在名城遵义东南侧。东与凤冈县毗邻,西与遵义县隔江相望,南与余庆、瓮安县接壤,北与正安、绥阳临界。
全县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万人,辖9镇6乡、118个行政村、14个居委会(社区)。
全县地域南北狭长,东西最大距离25.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96.5公里。地形北部、西南部较高,中部、东部和南部边境较低。最高处北部西河乡的取笋坎,海拔1556米。最低处南部石莲乡沿江渡,海拔460.8米,全县平均海拔972.7米。湄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无霜期284天,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雨量1141.3毫米。湄潭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森林覆盖率为44.68%。
湄潭: 据《康熙湄潭县志》载:“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播平建县,以关外四牌地置湄潭县,卜治于苦竹坝而城之”,“东有江水流转至县之主脉玉屏山北,环绕县城,转西至南,有湄水桥之水颠倒流合,汇为深渊,弯环如眉,故曰湄潭。”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招慰置义泉县,以带山泉为名,隶明阳郡。大业十二年(616年)新置牢州,州治设于义泉县,领二县。
唐武德二年(619年),废牢州,置义州,治所仍设于义泉,领义泉等五县。武德四年(621年),义州改称智州。
至贞观五年(631年),智州领属义泉等九县,贞观十一年(637年),智州复称牢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废牢州,义泉拔隶夷州。
天宝元年(742年)夷州改称义泉郡,移治于义泉,称夷州义泉郡。乾元元年(758年),该郡复称夷州,州治复迁绥阳(今凤冈绥阳场)。
此后,义泉不复为州郡治所,义泉县隶属夷州。 五代十国时期,黔州都督府所领五县为楚蜀相争,夷州及其所领之义泉等五县,实行土官自治。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夷州因土官任朗政入朝归附,朝廷令其为“羁縻夷州”。大观二年(1108年),夷州废,次年以地置承州,统领义泉等五县。
元代,置锡乐平等处、容山蛮夷长官司,属播州军民安抚司。 明洪武初年,置容山长官司,属播州宣慰司。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定播州之乱,改土归流,分播州为二,以茶山关、渡上关、大小板角关、苦竹关、青龙关为界,关外属黔,设平越军民府,领黄平及余庆、瓮安、湄潭、安化四县。湄潭县正式成立,黄家桂首任知县。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湄潭县归入清廷,仍隶平越军民府。康熙二十年(1681年),湄潭隶属贵州省分守贵东道平越军民府。
次年,道废。二十六年(1687年),改称平越府。
嘉庆三年(1798年),改为平越直隶州,直至清末,湄潭县皆为其属县之一。惟同治元年至七年(1862年至1868年),为镇压号军之便,将湄潭暂隶遵义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州建置后,湄潭县属贵州黔中道。九年(1920年),废道后直属于省。
二十四年(1935年),属贵州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次年改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遵义专区。
1958年12月,凤冈县、余庆县并入,1961年8月复将凤冈县、余庆县分出归属遵义市。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6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