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苏轼到达惠州后,更觉得惠州风物,确实名不虚传: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他每到一地,都会对那里产生深厚的感情。
苏轼在惠州先后住过三个地方:合江楼、嘉皊寺、白鹤峰。
他在《迁居》诗序中说:
吾绍圣元年十月二日至惠州,寓居合江楼。是月十八日,迁于嘉皊
寺。2年3月19日,复迁于合江楼。3年4月20日得归于嘉皊寺。时方卜筑白鹤峰之上,新居成,庶几其少安乎?
《迁居》诗写道:
前年家水东,回首夕阳丽。
去年家水西,湿面青雨细。
东西两无择,缘尽我辄逝。
今年复东徙,旧馆聊一憩。
已买白鹤峰,规作终老计。
苏轼初到惠州住在合江楼,即惠州东门楼。楼位于东江、西江汇合处,海山葱胧,江流环抱,秋风初凉,百鸟合鸣,有如仙境。他在《寓居合江楼》诗中说:
海山葱胧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
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
苏轼在这里住了不久,就迁居嘉皊寺松风亭。苏轼以前赴黄州贬所,经过湖北麻城的春风岭,遇上梅花盛开。这次贬官惠州,住在嘉皊寺松风亭又遇上梅花盛开。苏轼在《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诗中写道:
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
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谯雨愁黄昏。
苏轼贬官惠州,一住又是几年,他深感“中原北望无归日”,就开始作长远打算。他在白鹤峰买了几亩地,筑屋二十来间,凿井四十来尺深,并栽上各种果木。他对果木树秧的要求是不大不小,太大不易栽活,太小又怕等不到果木成林,自己就死了。
苏轼在惠州期间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安闲自在的。“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
……天香国艳肯相顾,知我酒熟诗清温。”(《再韵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这是在赏梅:“烂煮葵羹斟桂醑(美酒),风流可惜在蛮村。”(《新酿桂酒》)——这是在酿酒;“初日下照,潜鳞俯见。意钓忘鱼,乐此竿线。”(《江郊》)——这是在垂钓。苏轼偶尔也曾访僧会友,惠州太守詹范对苏轼很好,曾携酒拜访苏轼,可能还在经济上帮助过他:“酒材已遣门生致,菜把尚叨地主恩。”(《新酿桂酒》)又说:“欲求公瑾一穂米,试满庄生五石樽。”(《惠守詹君见和,复次韵》)循州(今广东龙川)太守周彦质也曾在经济上帮助过苏轼:“未敢扣门求夜话,时叼送米续晨炊。知君清俸难多辍,且觅黄精与疗饥。”(《答周循州》)苏轼在惠州期间,他的表兄程正辅为广州提刑,曾到惠州看望他:“我兄清庙器,持节瘴海头。……人言得汉吏,天遣活楚囚。惠然再过我,乐哉十日留。”(《闻正辅兄将至,以诗迎之》)在程正辅到达惠州后,他们曾一起游白云山、香积寺等名胜。总的来说,苏轼在惠州还过得不错:“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答陈季常》)
1、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出处:宋·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译文: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吾不悔恨,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2、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出处:宋·苏轼《别海南黎民表》
译文:我本来是海南人,寄居在蜀州的西部。
3、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出处:唐·李德裕《望阙亭》
译文: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遥望帝京,这是鸟儿也要飞上半年的路程。连绵的青山似乎非要把我留住,百转千回层层围住这崖州郡城。
4、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
出处:汉乐府·佚名《有所思》
译文:我所思念的人,就在大海的南边。我拿什么赠给你呢?这是一支玳瑁簪,上面装饰有珍珠和玉环。
5、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雨余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
出处:明·丘浚《题五指山》
译文:五指山就像翠绿的的手指一样,却掀起了炎热的海南的半边锅盖,所以海南才不会这么热。但是这么一双手也需要保养,所以五指山经常在银河里洗手,兴致来的时候还会撩拨撩拨白云和水雾。
有时一场小雨过后,五指山又变成了美味的,哦不,青翠欲滴的竹笋,托着皎洁的明月。五指山又像巨灵神的手臂,开始在中原的版图上比划了。
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这是宋代诗人姜夔形容茉莉花的诗句。茉莉盈白如珠,幽香袭人。
诗人刘子翚形容茉莉花是"翠叶光如耀,冰葩淡不妆。"
《行香子·茉莉花》
宋·姚述尧
天赋仙姿,玉骨冰肌。
向炎威,独逞芳菲。
轻盈雅淡,初出香闺。
是水宫仙,月宫子,汉宫妃。
清夸苫卜,韵胜酴糜。
笑江梅,雪里开迟。
香风轻度,翠叶柔枝。
与王郎摘,美人戴,总相宜。”
《茉莉》
宋·杨巽斋
麝脑龙涎韵不作,
熏风移种自南州。
谁家浴罢临妆女,
爱把闲花插满头。
“一卉能熏一室香,炎天犹觉玉肌凉”。
唐太宗李世民有咏茉莉花的诗句:“冰姿素淡广寒女,雪魄轻盈姑射仙。”宋代许裴诗赞美茉莉花小巧且洁白如雪:“荔枝乡里玲珑雪,来助长安一夏凉。情味于人最浓处,梦回犹觉髻边香。”北宋叶廷珏在泉州任职期间写了一首《茉莉》诗:“露华洗出通身白,沈水熏成换骨香,近说根苗移上苑,体渐系出本南荒。”明末清初岭南诗人屈大均《阳江道上逢卢子归自琼州赋赠》描写了茉莉花开的繁盛景象:“天晴空翠满,五指拂云来。树树奇南结,家家茉莉开。”清代诗人陈学洙咏《茉莉》诗:“玉骨冰肌耐暑天,移根远自过江船。山塘日日花城市,园客家家雪满田。新浴最宜纤手摘,半开偏得美人怜。银床梦醒香何处,只在钗横髻发边。”清代王士禄还把把茉莉比作冰清玉洁的美少女:“冰雪为容玉作胎,柔情合傍琐窗开。香从清梦回时觉,花向美人头上开。”
给茉莉授予人间第一香的美誉的,当属清代诗人江奎的诗:“虽无惊态惊群目,幸有清香压九秋。应是仙娥宴归去,醉来掉下玉搔天。灵种移来自越裳,何人提挈上蛮航,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在众多描写茉莉花的诗句里,我最喜欢清代江奎的这首了。
《移廉州由澄迈渡海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 宋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溶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澄迈通潮阁》二首 宋 苏轼 (一)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二)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海南万里真吾乡 苏轼 九疑联绵属衡湘, 苍梧独在天一方。
孤城吹角烟树里, 落月未落江苍茫。 幽人抚枕坐叹息, 我行忽至舜所藏。
江边父老能说子, 白发红颊如君长。 天其以我为箕子, 要使此意留要荒。
他年谁作地舆志, 海南万里真吾乡。 咏景诗 和拟古 稍喜海南州,自古无战场。
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 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
分流未入海,膏泽弥此方。 芋魁偏可饱,无肉亦溪伤。
东坡先生在儋州的传说故事 椰子冠 苏东坡来到儋州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随着对环境的逐步适应,与当地黎汉百姓来往的日趋密切,他那洒脱达观、入乡随俗的情怀便常显露出来。
有时,他载着乌角巾,在江边桥旁,送夕阳,迎素月;有时,他用桄榔叶编成帽子,罩在头上,悠然自得。更有趣的是,他还拿椰子壳请别人加工成“椰子冠”呢。
一天,苏东坡顶着“椰子冠”出门上市。路人看见苏东坡这副模样,纷纷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询问东坡戴的是什么帽?是怎么制作的?苏东坡望着四周围观的人群,心想:不回答是难于解围了,于是抿嘴带笑,摇头晃脑,吟诗道: 天教日饮俗全丝,美酒生林不待仪。
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 规模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
更著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 在场的人们听了,似懂非懂,频频点头。
后来,随苏东坡居儋的小儿苏过模仿制作了一顶“椰子冠”,寄给当时谪居广东雷州的叔叔苏辙。苏辙收到侄儿从海南寄来的这一特别礼物,格外高兴,立即写了一首《过侄寄椰冠》诗,表达自己“垂空旋取海棕子(椰子),束发装成老法师”的心境。
后来,一些士大夫也仿效制作“桶高檐短”帽,美其名曰:“东坡帽”。 椰子冠 规模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
更着短 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