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晓望 李白
紫气东来说经台,
道观银杏梭椤开。
炼丹炉在七天外,
上善池中神水来。
几里毛竹林雾霭,
树苔小道马蹄白。
不识白紫黄花草,
只见云中尽彩槐。
妻女牵翁山上呆,
幼童踏泥下山来。
雾云里走云中雾,
云后茅屋轻也白。
板桥四竹墙画刻,
华佗妙手九春来。
日升月明三千载,
斗转星移楼观台。 期待您的采纳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篱竹
(清)郑板桥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竹
(清)郑板桥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题画
(清)郑板桥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题画
(清)郑板桥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题画
(清)郑板桥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题画
(清)郑板桥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题画
(清)郑板桥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题画
(清)郑板桥
画根竹枝扦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竹石
清·郑板桥
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楼观台位于西安市周至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终南山北边,东距西安约70公里,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被誉为中华文化之魂所在地,有 “天下第一福地”美称。
另外,它还有 “仙都”、“洞天之冠”的美誉。楼观台得名于西周,古代圣哲老子曾在此著《道德经》五千言,并在楼南高岗筑台授经,留下楼观台这一名称。
公元前5世纪的某一天,周康王时期的大夫尹喜正在草堂和夫人弈棋,忽听门外吵吵嚷嚷,接着便有下人神色慌乱地跑进门来,语不成句地说:“大夫大夫,大事不好!”尹喜将手中举着的棋子稳稳地落在棋盘上,扭过脸来不慌不忙地问:“什么事,如此慌张,这样大惊小怪,”下人说:“东方天空忽然涌出一股紫色云霞,形状奇异得很,活似龙蛇邀游太空,滚滚西来,势不可挡。下人们想,如今战乱四起,这股紫色云霞,不知主何吉凶?请大夫上楼观望!”尹喜听说有这等事情,便站了起来,随同下人外出,登上草楼,举目远望。
果然见一股紫气如蚊龙腾舞,自东西迈。尹喜观后,掩不住心头兴奋,连声赞道:“妙哉,妙哉!此乃祥瑞之气,真人将至矣!”于是便上书朝廷愿为函谷关令,遂蒙恩准。
到关,敕门吏曰:“若有名翁从东来,乘青牛,勿让过关,当禀我知。”关令尹喜计算时日将至,便令下人全部斋戒,恭候迎接。
至期,果见一老者,天庭饱满,鹤发童颜,两耳垂后,眉长三寸,目光炯炯射人。青牛迈着有节奏的步伐,老者坐在牛背上,逍遥自在,悠然自得。
尹喜见之,赶紧迎上前去,再三稽首参拜:“圣人来矣,有请!”原来,这骑青牛的老者,便是太上老君。老君姓李名老聃,宇伯阳,系东周守藏史。
因周室内乱,便辞去官职,准备西行,路过函谷关。他见面前这位官员,清奇不俗,气度非凡,便问道:“你是何人?为何得知老夫将至?”尹喜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乃函谷关令尹喜,去年冬天,我看见天理星西行,今春又见紫气东来,状如龙蛇,知真人将西行,故于此迎接。”
老君日:“吾亦知子之奇”。遂相携入关。
尹喜辞却关令,同回草楼,请老君讲经传道。这就是 “紫气东来”的故事。
后人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老子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地方作为他的传经授道、著书讲学之地?这个问题提得好。
现在,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那是因为这里风水好。
《陕西志》载:“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佳。”宋代文学家苏轼也说:“此台一揽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更是赞美楼观台为天下“第一山”。的确,这里的自然景观美不胜收,有“十里瀑声”的野牛河飞瀑,“仰首一线天”的四十里峡,“可观黄河日出,能看行云雾海;风鸣林啸,五月飞雪”的首阳山以及溶洞、风井、石林带等。
而且,这里森林繁茂,山清水秀,有一种“古、秀、幽、静”的绝妙意境,而这种环境特别适合老子的想法。因此,他老人家就选中了我们楼观台。
为了让大家对楼观台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我现在把楼观台的建造历史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楼观台从西周函谷关关令尹喜在此结楼计算起,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了。
其间,它经历无数次兴衰。据史料记载,周穆王曾来此游乐,并建造“楼观宫”;秦始皇在观南建清庙,亲来求拜神仙;汉武帝在观北建祠;东汉之后,老子被依托为道教开山祖师,楼观台由此成为道教祖庭;晋惠帝在此植树10万余株,迁来居民300多户专门维护建筑和园林;南北朝时期,北方著名道士大多集中在这里,并形成了著名的“楼观派”;唐高祖李渊认老子为祖宗,亲来楼观台,改楼观台为“宗圣宫”;唐玄宗以夜梦老子为名,改 “宗圣宫”为 “宗圣观”,并扩建规模。
一时间,这里殿宇豪华,道士众多,盛极一时。这之后,楼观台渐渐走向衰败,真可谓 “盛极而衰”。
不过,楼观台的鼎盛时代也是我国古代历史最为辉煌的时期,因此,这里保存的各种文化遗存多达60余处,展示的文化类型更是丰富多彩。楼观台既有周秦遗迹、汉唐古迹,又有幽室园林,也是历代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
唐代的王维、李白、白居易、李商隐,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都在这里留下了大量优美诗章。这里既有老子说经台、宗圣观 (宫)遗址、尹喜观星楼、秦始皇清庙、汉武帝望仙宫、大秦寺塔、老子墓等著名景观,又有炼丹炉、吕祖洞、十老洞、迎阳洞、老子词、栖真亭、元始台、上善池、化女泉、延生观、吾老洞、王母宫、西楼观等文化古迹及遗址。
楼观台现在还遗存有历代古树名木367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树16株,具有重要的观赏、保护和研究价值。另外,现存历代碑碣178通,保留的名人赞美楼观台的诗词有95首,论著、绘画、乐章150余篇。
在楼观台,各位还可以听到悦耳动听的道家音乐、烩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故事。这些文化遗产可都是咱们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瑰宝。
有学者说:“陕西的黄帝陵是中国文化的根,楼观台是中国文化的魂。”说经台现在就来到了楼观台中的说经台。
说经台,也叫授经台,是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李聃讲授《道德经》五千言之地。说经台位于海拔594米的山冈上,虽处山之阴,但却尽得其阳,翠竹环抱,古木参天,秀峦葱郁,。
民间传说:
1、老君炼丹炉
和楼观台“说经台”一脉相连的山顶,名叫炼丹峰,峰顶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相传很久以前,山顶原有两座炼丹炉,一个叫金炉,一个叫银炉,都是太上老君炼金丹的“八卦炉”,每个炉上都有一个烧火的仙童,《西游记》中的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就是这两个烧火的童子。
太上老君先天而知唐朝法师玄奘要去西天取经,保护法师的孙悟空要有一柄历害的兵器因而不仅在金炉里炼了一柄定海神针金箍棒,而且为八戒炼就了一柄九齿神耙;为孙悟空炼就了能识别千变万化的妖怪的火眼金睛,又为他炼就了刀枪不入的铜头铁背。
2、上善池
楼观台前有一八角亭,八卦悬顶,建筑艺术高超,亭下竖立石碑一通,上刻有古代大书法家赵孟兆页的隶书“上善池”三个大字,书法道劲,气韵生动,是一通珍贵的文物古碑。亭侧有一石砌小水池,池内壁有一张口石龙头,口中吐水,使池水终年不断,这就是有名的古楼观文物古迹之一的上善池。
相传公元1283年春,周至地区遭遇千年不遇的时疫,很多人患不治之症,死人无数。当时楼观台监院张致坚,夜梦太上老君托梦告之说经台前有泉水可治。张监院醒来后按梦中所示果然在说经台前挖出一泉眼,就用此水治了30余名道士的时疫。消息传出,远近百姓皆来取水治病,时疫即退。3年以后元翰林院学士, 大书法家赵孟兆页来楼观,所得此事深受感动。因老子《道德经》中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等文字,遂题泉水为“上善池”。
多年以后,还有四方善男信女取池水治病,文人韵士来楼观兴诗作赋,有诗句“丹沙久窑井水赤”,与“汲尽阶前井水浑”之句,就是记述当年取水盛况。“上善池”也因此名扬四方。
3、铁链锁竹王
来楼观游览的人,最先跃入眼帘的是铺天盖地的竹林,这里绿波荡漾,空气清新,把这座仙都装点的千媚百态。
古楼观的竹林,起根发苗来自哪里?为什么这么多,又为什么用铁索锁着那个大竹子?这还得从西周说起。
史书记载,西周时周穆王为了夸耀武威乘“八骏马”西游,休息于芝谷(今黑水峪)芝水(今黑河)之滨,宴于玄池(今仙游寺黑龙潭),奏广乐三日后于此栽植了好多竹子,名为芝竹。据说从此以后,周至地区方有了竹子,竹子移植到古楼观后遍地生根,越长越多。
话说楼观台竹林里有个竹王,比桶粗,统治着这里的竹子,繁殖特别快。可是后来某天,楼观台方丈夜梦道教护法神灵官告诉他,因道士看竹林不严,竹子常被人砍伐,触怒竹王,竹王要带子孙上华山,十日之内起程。方丈听后很着急,问王灵官讨教留住竹王的办法,王灵官告诉他这个不难,用铁链锁住,它就跑不动了。方丈按梦中所说,果然留住了竹王。楼观台才得以竹海茫茫。这个故事反映了自古以来,楼观台人就有很强的环保意识。
4、三鹰柏
楼观台景区有一颗古柏,干枯的树干落着三个活灵活现的雄鹰。凡见此树之人无不喝彩称妙,不敢相信其是自己生成的,这就是“三鹰柏”。
有人说很久以前,有三个老鹰在终南山修炼几百年不能变化人身,情急之下来到古楼观台想偷吃太上老君的仙丹。谁知它们在偷丹时被老君发现,就用咒语将它们定在那颗古柏之上,一方面是对这三个偷丹者进行了惩罚,另一方面杀鸡骇猴,警告偷东西者胡作非为,下场就是如此。从此三鹰柏成为古楼观一个奇特的景物。
5、宗圣宫
随唐战争期间,李渊领着部队途经楼观台,当时楼观台有个道士叫齐晖,看到隋朝政治腐败,即将崩溃,认为唐国公李渊的部队是一支为民除害的义师,欣然将楼观台囤集的粮草拿出来慰问了唐军。李渊建立大唐以后,对楼观台道士相助一手永记于心,朝夕图报,认为自己姓李,老子也姓李,因而追认老子为祖宗,并在楼观台修筑了一所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祖庙,名为宗圣宫,意思是祖宗圣贤的宫殿,里面敬奉着老子,一方面完成报答楼观道士的夙愿,一方面又起到收拢天下民心的作用。
八镜台气势磅礴,光彩夺目,登台远眺可“南望五岭,东关七闽”蓝群山之参差,俯之奔流,云烟出没,草木暮雨,邑屋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桃源世外!如此赣州城明文遐迩的楼阁文化,红色圆柱,翠绿碧瓦,飞檐层层,四面如一,台形长分,安置“双龙之护栏,又似浪花翻卷。
大气复然”!黄鹤楼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尊,看洲诸千年芳草,今日白云尚在,问?落红城五月梅花!心远地宽,把酒凭楼听玉笛梅花,此时落否?我辞江去,推窗寄概,问仙人黄鹤,何曰归来?天下江山第一楼,的文量书香谁堪比拟?的一句崔颢的一句“苟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让其声名始盛家喻户晓,千百年来,无数文个量客在此登览圣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是黄鹤楼成为久写不衰的主题。
滕王阁帝子长洲,仙人归馆,将军武库,学士词宗,滕王何在?剩高阁千秋剧怜画栋株连,都化作空潭云影,阎公能传,仗书生一序寄于东南宾主,莫轻看过路才人——王勃,落一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风月无边,坐落在自然之中的滕王阁,好似永远表示着“我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的荡气回肠。亭台楼阁,集数千年来诗词文化,聚了世中文人墨客,共赏其建筑之伟岸,意境之深幽。
1、“大道希夷”,典出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
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按任法融大师解释:“大道本是纯粹、素朴、无色之元气,又是清静、自然、无形之虚空。故以目视而无色可见,是真色无色;以耳听而无声可闻,是谓大音希声;用手捉摸而无物可得,是谓大象无形。”
2、白话: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
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扩展资料
赏析
超脱于具体事物之上的“道”,与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没有具体的形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它无边无际地无古无今地存在着,时隐时现,难以命名。“道”不是普通意义的物,是没有形体可见的东西。
在此,老子用经验世界的一些概念对它加以解释,然后又一一否定,反衬出“道”的深微奥秘之处。但是“道”的普遍规律自古以来就支配着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要认识和把握现实存在的个别事物,就必须把握“道”的运动规律,认识“道”的普遍原理。
理想中的“圣人”能够掌握自古以固存的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可以驾驭现实存在,这是因为他悟出了“道”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道德经》
知君在天目,此意日无涯。
《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泪添天目水,发变海头山。《登天目山下作》天目山房,洪崖老仙,亲授一灯。
《沁园春(送洪漕使宪闽)》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天目》绝顶无人住,双峰是旧关。
《送供奉喻炼师归天目山》1. 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唐代:皎然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
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
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知君在天目,此意日无涯。
2. 登天目山下作唐代:张万顷去岁离秦望,今冬使楚关。泪添天目水,发变海头山。
别母乌南逝,辞兄雁北还。宦游偏不乐,长为忆慈颜。
3. 沁园春(送洪漕使宪闽)宋代:李曾伯天目山房,洪崖老仙,亲授一灯。自檄草参筹,宾筵领袖,鼎梅助味,省闼权衡。
华国文章,立朝风力,犹有老成人典刑。如公样,盍夜趋宣室,昼对延英。
乘轺惠我湘民。作翼轸中间一福星。
正千艘漕玉,张颐西峤,单车把绣,将指南闽。过阙留中,历阶而上,方值汉朝更化新。
南中事,若君王问及,老弗能胜。4. 天目明代:袁宏道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
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
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
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
临行,诸僧进曰: “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5. 送供奉喻炼师归天目山唐代:李频承恩虽内殿,得道本深山。举世相看老,孤峰独自还。
溪来青壁里,路在白云间。绝顶无人住,双峰是旧关。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9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