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党同伐异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个皇帝。
掌权以后,他在前朝皇帝与民怖养生息的基础上,又采取一些加强封建统治的措施,使西汉的国势越来越强盛。 在他当政的第二年,下了一道诏书,命朝廷大臣和各地诸侯王、郡守推举贤良文学之士。
诏书下达后不久,各地送来了一百多个有才学的读书人。武帝亲自考试,挑选了十多个人。
其中,最让武帝赞赏的是广川人董仲舒。 董仲舒曾呈上过三篇文章,都是论述天和人的关系的,称为《天人三策》,又称《举贤良对对策》。
其中宣扬的理论,叫做“天人感应”。这种理论把封建统治尤其是皇帝的权力神化:谁反对皇帝,谁就是反对“天”,就是大逆不道。
为了贯彻这种理论,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懦术”。也就是说,要拿孔子的学说统一思想,而将诸子百家的学说当邪说,一律禁止,以通过文化上的统治,达到政治上的统治。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懦术”的主张,非常台乎武帝一统天下的心思。他传令,将《诗》、《书》、《礼》、《易》、《春秋》等五部儒家著作奉为经典,称为五经。
并在国家最高学府太学设立五经博士,专门向太学生教授五经。还规定,只有通晓儒学的人才能做官。
从此,儒家思想就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到了汉宣帝刘询的时候,儒家学说更为盛行。
刘询还召请儒学家萧望之进宫教授太子。但由于当时儒生们对《五经》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汉宣帝不喜欢这种现象,决定组织儒生对五部经典中有争议的部分进行一次大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儒生们把和自己观点相同的人看做是自己的同党,引为知己;对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称为异党,大加攻击。所以,《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评论这种现象时,称之为“党同伐异”。
而这次讨论,进一步确立了儒家思想在维护封建统治中的正统地位。
董仲舒,广川人也。
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
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
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
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救之。
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董仲舒为人廉直。
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
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为人忍暴,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
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
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
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
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 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翻译:译文: 董仲舒,是广川郡人。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
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
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当今皇上即位后,他出任江都国相。
他依据《春秋》记载的自然灾害和特异现象的变化来推求阴阳之道交替运行的原因,因而求雨时关闭种种阳气,放出种种阴气,止雨时则方法与之相反。这种做法在江都国实行,无不实现了预期的效果。
后来他被贬为中大夫,居家写作了《灾异之记》。这时辽东高帝庙发生火灾,主父偃嫉妒他,就窃取了他的书上奏天子。
天子召集众儒生把书拿给他们看,儒生们认为其中含有指责讥讽朝政之意。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知道这是自己老师的著作,认为它愚蠢至极,于是把董仲舒交法官论罪,判处死刑,但是皇上降诏赦免了他。
于是董仲舒始终不敢再讲论灾异之说。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
这一时期朝廷正用兵向外排除四方边境内外少数民族的侵扰,公孙弘研究《春秋》成就不及董仲舒,但是他行事善于迎合世俗,因此能身居高位做了公卿大臣。董仲舒认为公孙弘为人阿谀逢迎。
公孙弘憎恨他,就对皇上说:“只有董仲舒可以担当胶西王的国相。 ”胶西王为人狠毒暴戾,但是一向听说董仲舒有美德,也很好地礼遇他。
董仲舒害怕居官日久会惹祸上身,就称病辞官回家。直至逝世,他始终不曾营治私产,而一心以研究学问写作论著为本职。
所以自汉朝开国以来历经五朝,期间只有董仲舒对《春秋》最为精通,名望甚高,他师承传授的是《春秋》公羊学。 瑕丘人江生研究《春秋》谷粱学。
自从公孙弘受到重用,他曾收集比较了谷粱学和公羊学的经义,最后采用了董仲舒所传授的公羊氏的学说。 董仲舒的弟子中有成就的人是:兰陵人褚大,广川人殷忠,温人吕步舒。
褚大官至粱王国相。吕步舒官至长史,手持符节出使去决断淮南王刘安谋反的罪案,对诸侯王敢于自行裁决,而不加请示。
他根据《春秋》经义公正断案,天子都认为很对。弟子中官运通达的,做到了大夫之职;谒者、掌故的则有百余人。
而董仲舒的儿子和孙子也都因精通儒学做了高官。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族,汉广川郡(今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人。
专治《春秋公羊传》。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
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5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