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诗句主要有: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外,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别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这是习惯上的分类法,是没有甚么理论根据的。
[1]六言诗是很少见的。
[2]也有七言长律,如杜甫《清明》二首等。
[3]郭知达编杜甫诗集把多数绝句都归入近体诗。元稹所编的《白氏长庆集》索性就把这种绝句归入律诗。
古代的诗句主要有: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
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外,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
杂言诗一般不别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
这是习惯上的分类法,是没有甚么理论根据的。 [1]六言诗是很少见的。
[2]也有七言长律,如杜甫《清明》二首等。 [3]郭知达编杜甫诗集把多数绝句都归入近体诗。
元稹所编的《白氏长庆集》索性就把这种绝句归入律诗。
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诗、田园 诗、怀古诗、思乡诗、爱国诗、咏物诗。
.. 古诗分类-古体诗-乐府-律诗-绝句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
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
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古体和近体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
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
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 我们可以说。
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 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
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乐府。魏晋和唐 代以及其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例如《敕勒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乐府诗。乐府产生於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
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
由於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於盛唐。
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近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
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 律诗共有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绝句又叫"截句"。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
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1、诗的分类法。
唐后诗分为:1、古体诗与 2、今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分:1、五言古诗 2、七言古诗两类。
五言古诗每句五个字,全诗字数不拘多少。七言古诗每句七个字,全诗字数不拘多少。
此外还有一种杂言诗,诗中夹杂着五言,七言甚至三,四,六,八,九等字句,一般也归入七言古诗一类。古体诗也叫古风。
今体诗分:1、律诗 2、排律 3、绝句三类。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类。
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共八句。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
排律是十句以上的律诗,多见五言排律,七言排律极少。绝句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句。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共四句。
今体诗是唐代新兴的诗体,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有许多讲究,与古体诗截然不同。我们讲格律,主要是讲今体诗的格律。
格律诗是诗的一种样式,要求严格按格律来写的。其发端于“永明体”,兴盛于唐,成为中华诗文化的魂宝。
2、我们学诗如何入门?学诗入门要学格律 ,一个球员不知规则不可对能成为球星,有人因一时不懂,就反对格律,是不对的。我们从律句学起,写七言律绝,在七言律绝里解决诗境的问题和章法。
以后出口就合律,正如专业球员出手就正规。今天先讲平仄这个令许多人晕的东西。
古来众多诗人经过研究,发现我们之语音可分为二类,一类为平,一类为不平,不平叫仄,发现平仄交错起来才好听,又实践,发现按一定规律交错起来就好听,这种规律即格律!平仄 、格、律这些就这么回事,古人已研究出了我们用便是。 大家学诗要有一个理念,就是诗不是写的,是吟出来的,是唱的。
诗要吟,有了格律吟了才最好听,你不用格律如唱歌跑调。 ★格律诗 格律诗有这样几种样式: 1、五律:即一句五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 2、七律:即一句七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
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排律:即可以是五言排律,可以是七言排律。
排律至少十句以上。排律用韵必须是整数,如十韵、三十六韵等。
4、入律的绝句:可写五言律绝,可写七言律绝。四句,叶平韵。
(注意:绝句分古绝、律绝二类,这里说律绝)绝句特殊,分二类,一类是用律句的律绝,一类是不用律句的古绝。用律句的律绝,划为律诗,用律句的古绝划为古体。
大部份书上就叫绝句,不分律体古体的。 凡叶平声韵的,一定是律绝,凡叶仄声韵的,一定是古体。
另外,一般来说,五言绝句人们喜用古体,七言绝句人们喜用律体。 ★韵 1、什么是韵 中国字之音由声母、韵母组成,韵母相同的字就是同韵的字。
如:妈、麻、骂,花,沙、茶,又如、阳、养、漾、等 。诗讲究音律之美、节奏之美,要好听。
故中国的诗词歌赋全部要押韵,顺口溜都要押韵。如天上下雨地下流,小俩口吵架不记仇。
流、仇押韵,不然不顺口。 古人没拼音,就选出代表字来代表,老四声中,古人有平声韵部、上声韵部、去声韵部、入声韵部, 每个韵部中有好多个同韵字,这就是韵书了,我们可查。
注意:把同韵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在句尾,叫押韵,又叫叶韵。 2、什么是押韵 押韵又称叶韵,是把同韵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是放在句尾。
中国的民歌、民谣、戏曲、诗、词等,都是叶韵的。不押韵肯定不行。
3、什么是老韵和新韵 古四声也是不断变化的,到了今天,我们都用普通话了我们现在说的老韵,指平水韵。新韵指普通话的韵,但目前有不少人反对用新韵。
我个人观点是初学者先用新韵,之后慢慢老韵就懂了。 下面说几个常见问题: 第一、什么叫平水韵。
人口音不停地变,故韵也不停变,变到后来变成平水韵,平水韵是离我们最近的老韵,我们说老韵就指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
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第二:什么叫上平下平。(参照上面)在平水韵中,其平声部有30个韵部,为了方便记忆,人为分成上平15韵、下平15韵,象一本书分为上下二册,没什么特别的。
我们常见人说,限用上平第二,或说限用上平冬,就是说我们用上册的第三个韵来写诗。上册有15个,下册有15个,没什么玄的。
第三:什么叫宽韵、窄韵、险韵,一个韵部中同韵的字多叫宽韵,宽就是字多,我们用字方便,好多字可选用供选用。字少叫窄韵,路窄么就不好走。
最少的叫险韵,危险,用不好就弄错了。 第四:什么叫韵头、韵尾。
韵母中分韵头、韵尾,凡韵尾相同的,也是押韵的字,韵头不。
古典诗词中,大部分诗词的句式结构是按常规语序安排的,但由于表达的需要、或韵律的需求,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句式结构.下面就几种情况举例分析如下.
“意象组合式”.所谓“意象组合”,是指将几个表示事物、景象的名词并列在一起,构成诗句.对这些诗句的理解,无法通过语法分析实现,只能借助想象和联想,将名词所代表的对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画面,从而创造一种意境,借助意境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运用这种句式,最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完全是用九种意象并列构成的.这九个体现意象的名词,本没有动词将它们连在一起,但借助于我们的想象和联想,就可以将九种不同的景象巧妙地组织进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象,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愁思.
“互文见义式”.即在诗句的构成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句子的含义.“文”是修饰的意思,所谓“互文”,是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如果理解成“主人下了马,客人留在了船上”就错了,应当把“主人”和“马”结合起来理解,“下马”“在船”是其共同行为,即:主人和客人下了马,又上了船.类似的例子,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有很多,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互文见义式”的诗句,在理解上要讲究完整性,不能将互文的两个词语拆开理解.在表达效果上,“互文见义”的结构句式,可以便于句子的整齐、押韵,可以使语句简约,避免重复叙述,可以使表达的内容圆满而富有亲和力.
“语序倒置式”.即在诗句中,出现了各种成分前置、后置现象.读诗时,必须将这样的句式分辨出来,否则就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话报平安.”中的“故园东望”正常的语序应是“东望故园”,诗句将“故园”和“东望”倒置,突出了作者对“故园”(长安)的无限思念之情.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神游故园,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倒置的目的在于突出作者因“多情”而“华发”“早生”.
“省略跳接式”.这一句式是表现在句子和句子之间的,由于表达的需要,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内容有所省略,出现了跳跃式发展.这种情况从表面上看,看不出任何叙述顺序上的联系,诗歌内容的表达,全然是按照作者感情意念的自然流动(物随心转)而进行的.例如,陶渊明的《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忽而跳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其间并没有必然的叙述顺序上的联系(既不是时间,也不是空间),全是为了表现作者恬淡、闲适、自得的感情需要而安排的.“省略跳跃式”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由甲跳到乙,再由乙跳到丙的过程中,甲、乙、丙三种事物表面上没有联系,作者在叙述中也没有明确的叙述顺序,甲、乙、丙三种事物的联系,靠的是作者内在情感意念的某种追求.
古典诗词的句式是复杂的、灵活而多样的,唯其灵活而多样,才呈现出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因此,了解古典诗词的一些特殊句式结构,对于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是大有益处的.
一、古诗如果是从诗句的字数分类,有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二、从诗体划分,有古体诗、近体诗分类。
1、古体诗下细分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2、近体诗下细分有,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
三、示例:
1、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
《观沧海》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释义: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2、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
《行行重行行》两汉:佚名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释义:
走啊走啊走一直在不停的走,就这样与你活生生的分离。从此你我之间相隔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路途艰险又遥远非常,哪里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面?北方的马依恋北风,南方的鸟巢于向南的树枝。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飘荡荡的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再次回还。思念你以至于身心憔悴,又是一年你还未归来。这些都丢开不必再说,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3、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垓下歌》两汉: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释义:
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能比。可时运不济宝马也再难奔驰。乌骓马不前进了我又能怎样呢?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该把你怎么办?
4、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
《古歌》两汉:佚名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令我白头。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释义:
呼啸的秋风让人无限忧愁,进也忧愁,退也忧愁。异域戍边的人,哪个不陷入悲愁中?真是愁白了头啊。胡人之处多狂风,树木萧瑟干枯。离家日子越来越远,衣带渐宽人消瘦。思乡的悲苦无法言说,就像车轮在心中旋转。
5、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杂诗三首·其二》唐代: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释义: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体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近体诗
6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1、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唐代的五言古诗虽源于汉、魏,但决不因袭模拟,呈现出自己的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五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五绝,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成熟定型于唐代。
由于受字数的限制,较之其他体制的诗歌体裁,五言绝句在创作时对其语言和表现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简练、概括,创作难度就更大。
因此,五言绝句自然而然的成为盛唐诗歌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是唐诗中的精华。自唐代以来,名篇佳句甚多,咏史、怀古、议政事、抒抱负、诉幽怨、说友情,题材多样,精彩纷呈,在诗歌各种体式中是最受欢迎的样式之一。
3、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七言绝句,由于可以不拘对偶,故构写自由;由于篇幅短小,故语句精炼含蓄,多言外之音;由于讲究声律,故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宜于低吟高诵。自唐代以来,名篇佳句甚多,咏史、怀古、议政事、抒抱负、诉幽怨、说友情,题材多样,精彩纷呈,是诗歌各种体式中最受欢迎的样式之一。
4、五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五律,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对于唐代人来说,五言律诗是从五言古诗中脱胎出来的新诗体,它继承了五古的句有定字和隔句押韵的原则,并且借鉴了骈体文的声律和对偶原则,又有多方面的发展。
5、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
杜甫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体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诗、绝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杜甫以下至中唐时期,七言律体未能推陈出新。晚唐时期,七言律诗则打开了新局面。温庭筠、李商隐、杜牧这几位七律圣手不仅修整了律诗的形体,而且改造了律诗的气质,把律诗艺术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诗
分为以下几种: 【古风】 诗体名。
即"古诗"、"古体诗"。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
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
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
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四言诗】 诗体名。
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
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
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五言诗】 诗体名。
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
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六言诗】 诗体名。
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
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
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
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
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杂言诗】 诗体名。
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乐府】 本指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
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歌行】 古代诗歌的一体。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赋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
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
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联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
传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疑系后人伪作)。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
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集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O执孀钤绲募洌鹘迪痰摹镀呔贰? 【旧体诗、近体诗、今体诗】 都是指“格律诗”而言,主要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
千万不能将“今体诗”跟现在所说的“新诗”混为一谈。 【排律】 诗体名。
律诗的一种。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
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韵者。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
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绝句】 即"绝诗"。
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
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
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应制诗】 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
唐以后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试帖诗】 诗体名。也称"赋得体"。
起源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内容必须切题。
清代限制尤严。
(一)体裁
从广义概念而言,古诗词可分为诗、词、曲三类.
(二)格律
从格律来分,古诗词分为古体诗(古风、古诗)、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其中格律诗分为律诗(五律、七律)和绝句(五绝、七绝)。
(二)题材:从诗歌所写的生活领域(内容)来分.
1、写景(抒情)诗
2、即事(咏怀)诗(叙事咏怀诗)
(包括送别诗、羁旅诗、闺怨诗、感时诗)
3、咏物(言志)诗
4、怀古(咏史)诗
5、田园(山水)诗
6、边塞(征战)诗
7、哲理诗等.
望采纳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9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