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博喻诗
一首诗中一连用多个比喻,古人称为连珠(连珠在古代有好几个意义容易混淆,因此我改用博喻)。
诗词例
连珠诗一组(之一) 张之洞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知远心多危,知近心多偷。
微生只须臾,苟乐且嬉游。
所甘露头草,所便丛棘幽。
霜寒即埽迹,潦至亦随流。
宇宙固不问,谋身且不周。
贤惜没世名,圣为百世谋。
宣尼日栖皇,公旦思绸缪。
天高可倚杵,海深或断流。
阳乌畏仰射,六鳌妨重钩,
吾闻尧与舜,日为天下忧。
注释解释说:“此章切戒处高位者,无事时盘乐怠敖,必至于酿乱。故明君良相,常制治于未乱,曙戒于几先。”
一)博喻诗一首诗中一连用多个比喻,古人称为连珠(连珠在古代有好几个意义容易混淆,因此我改用博喻)。
诗词例连珠诗一组(之一) 张之洞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知远心多危,知近心多偷。
微生只须臾,苟乐且嬉游。所甘露头草,所便丛棘幽。
霜寒即埽迹,潦至亦随流。宇宙固不问,谋身且不周。
贤惜没世名,圣为百世谋。宣尼日栖皇,公旦思绸缪。
天高可倚杵,海深或断流。阳乌畏仰射,六鳌妨重钩,吾闻尧与舜,日为天下忧。
注释解释说:“此章切戒处高位者,无事时盘乐怠敖,必至于酿乱。故明君良相,常制治于未乱,曙戒于几先。”
博喻是:连用几个喻体同时说明一个本体的比喻。
例句: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辨析:连续性。
博喻 ,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例如:①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②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王蒙《春之声》)③"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拥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
(鲁光《中国姑娘》)④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刘心武《班主任》)上面例①用"莲花"、"海棠叶儿"、"一挂一挂的葡萄"、"仙人骑鹤"、"乐队吹箫"五个喻体来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这一个本体;例②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例③用"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三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例④用"播种机"、"大笤帚"两个喻体来比喻"话语"这一个本体。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博喻,就是用一连串的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的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运用博喻,能强化本体的状态、特征,增加诗文的形象密度,使读者获得更为真切的感受。下面试从绘景、摹声、写人、说理和抒情五个方面,谈谈博喻的艺术功效。
一、博喻绘景,景物多姿多彩
苏轼的名作《百步洪》,是妙用博喻的典范。诗中写道:“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行。”
描写洪水湍急奔腾,气势之惊心动魄,笔墨之酣畅淋漓,让人叹为观止。在“轻舟南下如投梭”这个比喻之后,“有如兔走”四句中,作者竟滔滔不绝的连用七个比喻——野兔逃窜,鹰隼疾落,骏马从千丈高坡奔下,琴弦迸断,羽箭脱手,电光从缝隙闪过,水珠从荷叶滚落——来形容同一个对象,而且无一喻不生动、贴切。读着这样精彩的诗句,真有点像在百步洪中行舟,险中得乐,心胸为之大快。
博喻,就是用一连串的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的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运用博喻,能强化本体的状态、特征,增加诗文的形象密度,使读者获得更为真切的感受。下面试从绘景、摹声、写人、说理和抒情五个方面,谈谈博喻的艺术功效。
一、博喻绘景,景物多姿多彩
苏轼的名作《百步洪》,是妙用博喻的典范。诗中写道:“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行。”
描写洪水湍急奔腾,气势之惊心动魄,笔墨之酣畅淋漓,让人叹为观止。在“轻舟南下如投梭”这个比喻之后,“有如兔走”四句中,作者竟滔滔不绝的连用七个比喻——野兔逃窜,鹰隼疾落,骏马从千丈高坡奔下,琴弦迸断,羽箭脱手,电光从缝隙闪过,水珠从荷叶滚落——来形容同一个对象,而且无一喻不生动、贴切。读着这样精彩的诗句,真有点像在百步洪中行舟,险中得乐,心胸为之大快。
白居易的《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采用比拟手法的诗句还是比较多的,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诗句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句比较典型的,比拟手法使用的诗句,不同的修辞手法使用的效果,也是有所不一样的,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灵活运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比喻: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种类:明喻 甲像乙。
本体、比喻词、喻体三者明明白白都有。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仿佛、似、犹如……
3、暗喻 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连接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4、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雨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5、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手法。
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出说的人或事物。借代的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本体事物: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3专名代泛称: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好人。
4部分代整体:咏罢低眉无写处, 5结果代原因: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运用借代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出现。
6、借代和借喻异同点:它们都是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就是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
借喻的作用是比喻。构成借代的基础事物的相关性,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7、比拟: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
拟人:事物人化。 拟物:甲物乙物化。嘎子竖起耳朵听比拟和比喻的不同点:比拟是仿照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来写本体。
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比喻中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7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