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中秋待月 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倪庄中秋 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左车右并)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中秋见月和子由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左风右占)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将下虫)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登楼望月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夜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日前,端午节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等,民间多称之五月节。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如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影响最深广的是纪念屈原。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因遭到权贵的嫉恨,被流放到沅江、湘江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在写下《怀沙》之后,于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纷纷涌到汨罗江边,渔夫们划船,来回打捞。
有人还将饭团、鸡蛋、雄黄酒等投进江里,说是让鱼龙吃饱药晕了,就不会去咬屈原了。此后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以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活动来纪念屈原。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诗人,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历代留下了不少咏端午节的诗词佳作。 人们咏端午,自然要提到屈原,而提到屈原,又免不了要为他鸣不平。
唐代文秀的《端午》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说明至少在唐代,人们就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作为“万古传闻”来看了。
对此诗人不禁感叹:烟波浩淼的楚江,虽然又流淌了1000年,也难以洗刷屈原的千古奇冤。宋张耒《和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在社会急剧动荡的时期,屈原空怀报国之志,只能以死表明心迹。
好在他留下的《离骚》等名篇佳作,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赛龙舟是重要的端午节习俗,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龙形的船,做竞渡游戏,是半祭祀、半娱乐性的节目。唐卢肇《竞渡诗》:“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宋余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诗:“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写的都是赛龙舟。
唐张建封的《竞渡歌》,更是把这项活动写得轰轰烈烈、宏伟壮观:“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虽然只有两条龙舟在水中竞渡,河的两岸却站满了助威和观战的人。令鼓三响,红旗一挥,两船如蛟龙出水,划桨似万剑劈波,擂鼓犹千雷炸响。
龙舟离锦标越来越近,岸上人的欢呼声也越来越高。夺标者自然兴奋不已,失利者也挥桨祝贺。
1000多年后再来读上面的诗句,也让人感到生龙活虎的赛龙舟场面如在眼前。 端午节吃粽子,是各地必不可少的习俗。
把菖蒲、艾蒿插在门眉和屋檐下,悬于堂中,或用菖蒲、艾叶等制成艾虎,让妇女儿童佩戴,给小孩佩香囊,在儿童额头用雄黄水画王字,成人饮雄黄酒等,都是传统的端午习俗。这些做法的本意,是为了驱瘟避邪。
艾蒿和菖蒲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雄黄是一种矿物晶体,有毒性,中医用作解毒、杀虫药。
陆游《乙卯重五诗》写道:“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
依照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清末人沈兆礻是《吉林纪事诗》,记有当时吉林地区的端午风俗:“艾虎风生燕尾鎜,丝竹帚缎荷包。”还说每到端午,家家门悬蒲艾,做黄米粽子,妇女以五彩丝线和香荷包装饰发髻,为儿童的肩头系上艾虎,只是没有在江、浙、湘、鄂等南方地区常见的龙舟竞渡活动,反映了端午习俗的地区差异。
近代人子鸿《燕京竹枝词》:“何人传下此奇方,为避毒虫抹雄黄。儿童头上都有迹,整个王字印中央。”
“府第朱门过端阳,菖蒲艾子挂门旁”。冯文洵《丙寅天津竹枝词》:“门悬蒲艾饰端阳,九子盘堆角黍香。
更为儿童避虫蚁,额间王字抹雄黄。”都对端午习俗作了。
一, 中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出处:北宋-苏轼《中秋月》。
白话释义:黄昏时的彩云完全消散,万里晴空充满了清寒。白茫茫的天河悄然无声,冉冉东升的明月像一轮移动的白玉盘。
二,端午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出处:唐·殷尧藩《端午日》。
白话释义: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三,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出处: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白话释义: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四,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出处:北宋-王安石《元日》。
白话释义: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五,元宵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出处:明·唐寅《元宵》。
白话释义:这样的夜,如果只有灿烂的灯,缺少皎洁的月,无以尽兴,这样的夜,如果只有皎洁的月,没有灿烂的灯,无以为春。
春天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人间,美人如花似玉,彩灯带着欢欣的笑意燃烧月下,月亮如水似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采桑子·重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端午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秋月
端午风俗: 1、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
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
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
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2、七夕风俗: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此为秦观的<>, 一。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端午日赐衣 杜甫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 端午 李隆基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 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储光羲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大道启元命,时人居太康。中朝发玄泽,下国被天光。
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鼓鼙迎爽气,羽龠映新阳。
太守即悬圃,淮夷成葆疆。小臣惭下位,拜手颂灵长。
-------------------------------------------------------------------------------- 惜别行,送 杜甫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肃宗昔在灵武城,指挥猛将收咸京。向公泣血洒行殿, 佐佑卿相乾坤平。
逆胡冥寞随烟烬,卿家兄弟功名震。 麒麟图画鸿雁行,紫极出入黄金印。
尚书勋业超千古, 雄镇荆州继吾祖。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
向卿将命寸心赤,青山落日江潮白。卿到朝廷说老翁, 漂零已是沧浪客。
-------------------------------------------------------------------------------- 五丝 褚朝阳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 端午日恩赐百索 窦叔向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
馀生倘可续,终冀答明时。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日
【唐】李建勋
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八月十五夜月
唐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
中秋节灯谜:清风拂面中秋夜 (猜:四字常用语一) 谜底: 发扬光大 【气象词语谜】 中秋月夜座谈会 (猜:气象用语一) 谜底: 明晚多云 【电脑词语谜】 中秋月饼 (猜:电脑名词一) 谜底: 节点 诗文谜】 时逢中秋产于沪 (猜:五言唐诗句一) 谜底: 海上生明月 诗文谜】 中秋过后又重阳 (猜:郑板桥诗句一) 谜底: 一节复一节 【诗文谜】 中秋国庆紧相连 (猜:郑板桥诗句一) 谜底: 一节复一节 【诗文谜】 中秋望月 (猜:《红楼梦》诗句一) 谜底: 时逢三五便团圆 中秋节诗词: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苏辙(宋代) -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唐代) -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白居易(唐代) -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宋代) -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唐代) - 《嫦娥》中秋节对联:天上一轮满 人间万里明 清光同普照 秋色正平分 天开清旷域 人在大明宫 两仪皆皎洁 四海倍澄明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素风 冰壶明雪魄 银汉漾金波 人逢大治无穷乐 月到中秋分外明 海上蟾生情共寄 天边鸟倦念当归 几处笙歌邀月老 万家糕饼乐中秋 海畔骊龙珠复得 天心玉兔镜初磨 三五良宵开玉宇 大千世界拱冰轮 皓月丹霞明上下 狂歌劲舞乐团圆 占得清秋一半好 趁将明月十分圆 霓裳舞劲通明殿 玉女歌酣不夜城 笙歌声里千家月 饵饼香中百岁心 人影欢移花树下 蟾光高挂玉楼头 叶落疏桐秋正丰 花开丛桂夜来香 百年眷念波千叠 一片冰心月九垓 月下有楼皆博饼 天涯无客不思家 心随皓月同升起 血与沧波共漫流 最是蟾精无贵贱 平分秋色到蓬瀛 三五良宵秋澄银汉 大千世界光满玉轮 桂花开际香云成海 月轮高处玉窟为宫 银汉无尘水天一色 金商应律风月双清 月兔霜娥上方拱照 琼楼玉宇到处沾光 端午节灯谜:1)人到三十山压顶,转身横竖受制约。
(打一节日) 答:端午。(2)一下去了八十八,剩下小二遭火灾。
(打一节日食品) 答:粽子。(3)寨前垄上押宝去东航。
(打一节日习俗) 答:赛龙舟。(4)秋分后,春分前上下一起用水泡。
(打一节日饰物) 答:香囊。(5)公事未办成,看似落汤鸡。
(打一节日习俗用品) 答:喝雄黄酒。(6)重阳戴草帽,水边草上会诗圣。
(打一节日习俗用品) 答:菖蒲。(7)是等重午那天结对风中去苏南。
(打一节日习俗用品) 答:艾草。(8)潮退见日出,转眼至黄昏。
(打一节日地名) 答:汩罗江。(9)小时能吃味道鲜,老时能用有人砍,虽说不是刚和铁,浑身骨节压不弯。
(打一物) 答:竹子。(10)身穿着蓑衣,肉儿香又甜,要脱去那蓑衣,就会手儿黏。
(打一节日食品) 答:粽子。端午节诗词: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卢肇(唐代) - 《竞渡诗 / 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
李之仪(宋代) - 《南乡子·端午》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宋代) - 《和端午》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汤显祖(明代) - 《午日处州禁竞渡》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苏轼(宋代) - 《浣溪沙·端午》端午节对联:1、千载招魂悲楚仕 万人抚卷叹离骚2、去秽除邪,千户门前悬虎艾 尊贤吊古,万人江岸喝龙舟3、汨罗沉没一流恨 湘楚长怀千古羞4、难得钟情 两遭流放离骚赋 惟怀义胆 一佐报国厄运横5、义报祖国 放逐难泯诗人志 魂牵桑梓 情爱唯倾荆楚山6、包粽子,举国欢宴聚亲友,赛龙舟,把酒吟诗慰圣贤7、我为他哭屈落水 他为我辈壮升天8、不畏汨罗河水深 甘冒东海浪涛激9、时逢端午思屈子 每见龙舟想汨罗10、应悬虎艾赛龙舟吃粽子 莫赋闲诗撒怨气叹屈公 重阳节灯谜:九九重阳日,蜻蜓点点心 果实名 苹果2、“不妨风雨到重阳” 四字常言 有点过节3、秋到重阳人重聚 商品 香烟4、“待到重阳日” 古代科举名词 探花及第5、“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四字礼貌用语 后会有期6、九月九,酿新酒 历法用语二 重阳,立春7、“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 四字民俗 重阳登高8、重阳节前,门口邂逅 植物 芦荟9、“重阳泪落如珠” 2字劝慰词 节哀10、重阳时节与君逢 香港导演 王晶11、外出转眼重阳到 蔬菜名 萝卜12、重阳节登山,儿童节游泳 六字口语 上有老下有小 提示:往下拉可看到重阳节灯谜的答案~ 重阳节灯谜答案:1、苹果2、有点过节3、香烟4、探花及第5、后会有期6、重阳,立春7、重阳登高8、芦荟9、节哀10、王晶11、萝卜12、上有老下有小 重阳节诗词: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王勃(唐代) - 《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宋代) -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苏洵(宋代) - 《九日和韩魏公》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张可久(元代) - 《折桂令·九日》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李清照(宋代) - 《行香子·天与秋光》重阳节对联:1. 拈菊欣忆旧; 抚幼励承先。 2. 观菊来瑞鹤; 绕膝戏玄孙。
3. 题糕惊僻字; 飞屐发豪情。 4. 避恶茱萸囊; 延年菊花酒。
5. 鼓琴仙度曲;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