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草色遥看近却无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风吹草低见牛羊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蟾光澹荡,冷浸琪花瑶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风吹草低见牛羊 。
谁言寸草心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蟾光澹荡,冷浸琪花瑶草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赋罢流星赋彩云,闲芳野草也殷勤。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
村居 清人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 清人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古诗中草的形象 自然界随处可见的小草很早就走入中国古典诗歌中。
早在《诗经》里就有近十处出现了草的身影。当然,这时还主要是用草来起兴。
比如“野有蔓草”、“何草不黄”等。在《楚辞》中,草的出现就更显为频繁。
从屈原作品开始,就形成了“美人香草,以喻忠贞”的传统。这一传统在 中国诗史上影响深远。
如“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屈原《离骚》)“香草为君子,名花为长卿”(王维《春过贺遂员外药园》)屈原以芳草喻贤才君子,而以萧艾比变节退化了的人才。王维诗比喻更为明显,无须诠释。
再如孟浩然诗句“欲寻芳草去,惜与古人违”(《留别王维》)和文天祥诗句“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端午感兴》),均以芳草比喻自己追求的理想:孟浩然期望归隐,文天祥希冀复国。《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此后,草又成为寄托离别情怀、怀人思绪的物象。在江淹《别赋》中就有这样的描写:“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军南浦,伤如之何!”这一意境常常在古诗中出现。
比如:“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谢眺《酬王晋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诗人着眼于草每到春来总要重现新绿,好像回归一样,所以常把草作为抒情的依托。
再如:“故人一别几时见,春草还从旧处生”(顾况《赠远》)及“春水悠悠春草绿,对此思君泪断续”(姚月华《怨诗》),都是如此。绿草重生,而友人难见,诗人对此难免顿生惆怅,悲伤断肠。
所以古典诗词中,经常看到“芳草”与“断肠”联系在一起,如“庭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韦庄《谒金门》)、“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朱淑真《谒金门》)。还有一些诗词尽管同样是借草寄托离情,却并非着眼于春草重生像回归一样,即由草的“归”联想到人的归,而是又有新的立足点。
比如,汉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冶诗句:“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送阎二十六赴郯县》),还有李煜的著名词句“离情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这些都是着眼于草的连绵,以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青草象征同样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愁情。同样是借草抒情,但在不同诗人笔下,表现总是多彩多姿。
诗人常用一种移情的手法,即将主观感情外化到客观事物上。比如,“故人形迹灭,秋草向南悲”(顾况《别李别驾》)、“上有如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李白《灞陵行送别》)。
实际上是人悲、人伤心,诗人却说草悲、草伤心,这样就显得灵动含蓄,让人觉得余味无穷。在表达怀人情愫的诗句中,还有一十分成功的、类似借代的表现手法,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绿罗裙颜色与草色相同,所以诗人就“爱屋及乌”,由于想起爱人罗裙的颜色,故而怜爱普天下的芳草了。
本是以罗裙代指爱人,继而以罗裙的颜色代指爱人,后又以罗裙颜色相同的芳草来代指爱人了。牛希济词句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艺术流程。
其实这种构思汉乐府中就出现过:“绿袍似青草,草长条风舒。”就是以草、袍一色展开联想的。
草又常被用来表现悲伤的情感,这大概是因为秋草、荒草极易触动人的感伤情绪。比如“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寇准《踏莎行》)、“高梧月白绕非鹊,衰草寒露啼鸣螀”(陆游《秋兴》)。
草在渲染悲哀气氛中的作用极强,因而在挽歌、怀古诗中,草几乎是不可缺少的意象。前者如“荒草和茫茫,白杨亦萧萧”(陶渊明《挽歌诗》)、“春草何茫茫,王孙旧此游”(刘长卿《过漂母墓》),后者如“君王不少见,芳草旧宫春。
犹带罗裙色,青青向楚人”(刘长卿《青草宫怀古》),“伤心欲问前朝事,唯见长江流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
(窦巩《南游感兴》)至于杜甫与崔灏的名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就更为人们所熟知了。草还常常被用来寄托生命短促的无可奈何的慨叹。
在《四座且莫喧》中就已有“香草难久居,空余蕙草残”的诗句,以香风不久、蕙草空残比喻俗人竭力追求浮名,虽博得一时称赏,而终将归于虚无。徐干《室思》也说:“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格调也很低沉。
李贺《南园十三首》则不同,诗曰:“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尽管同样是以花草起兴,却表现出珍惜青春、积极用世的思想。至于白居易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更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将感伤情绪一扫而光。
作为诗人主观情志的依托,草的意象表现出丰富而复杂的内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以寸草难以回报春光的照临比喻子女难以报答母亲的抚爱;“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是以碧绿的草色比喻消闲的人心和淡泊宁静情怀;“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形容读书之乐如窗前春草绵绵无际;“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越秋天”则是借草木荣枯揭示自然规律。
可见草的丰富内涵在古诗中得了充分的开拓。
诗中草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7.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补充楼上答案:
18、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
唐·王维《戏赠张五弟諲三首》
19、草短花初拆,苔青柳半黄
短:矮。拆:开。
唐·柳中庸《幽院早春》
20、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撩乱碧罗天
游丝:昆虫吐的长丝,因飘荡于空中,故称游丝。
唐·刘禹锡《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
21、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绿缛:繁密的绿色。葱笼:繁荣。
宋·欧阳修《秋声赋》
22、独倚栏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
一川:满地。
宋·谢逸《蝶恋花》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风吹草低见牛羊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这些够用了吗?呵呵。
祝国庆节愉快!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3:西风应时筋角坚,承露牧马水草冷。可怜黄河九曲尽,毡馆牢落胡无影。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6: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7: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8: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青秋节(柳永《雨霖铃》)
9: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10: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描写草的诗句大全 60句描写草的诗句大全 60句。
12: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唐)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又名《草》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韵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就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 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 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