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陶瓷历史 德化的瓷业,历代烧制规模之大,分布之广,确实壮观,从人口密集的城关到偏僻的山村,从田野到丛山密林,经常可以发现古瓷片和古瓷窑的遗址,白莹莹、花艳艳的瓷片,象颗颗星斗撒在人间,似片片白玉镶织大地,把青翠翠、绿葱葱的山乡点缀到更加美丽。
全县目前已发现的唐、宋、元、明、清至民国的窑址达238处,全县十八个乡镇都有古窑址分布,其中“屈斗宫德化窑址”,1988年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后期即开始生产和使用隐患。
至唐代后期,德化三班、泗滨一带制瓷业已开始发展。唐末五代出现陶瓷专著《陶瓷法》、《绘梅岭图》。
宋元时代,德化瓷器随着泉州港商业的系统工程 海外贸易的发展而畅销海外,成为“海上丝瓷之路”的重要商品。北宋时代德化以碗砰仑窑为代表的窑场,其制瓷工艺已彩轮制、模制和胎接成型的技术。
以龙窑大量烧制青瓷、青白瓷、白瓷、器形以碗、盘、杯、碟、瓶、罐、壶、盒、洗、花瓶为主,少量烧制黑釉茶碗等。装饰方法以刻花、划花和印花为主,于瓷器表面饰以莲瓣、牡丹、云水、蕉叶、缠枝花卉以及篾纹、菊瓣、葵纹、麦穗、卷草等纹饰,这些产品在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地都有发现。
到南宋时,瓷窑烧制技术又月新发展,烧制的白瓷,器型大、胎体薄、釉色滋润、白度高、透光度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宋末元初,德化瓷窑有很大的改进,出现了一种介于龙窑和阶级窑之间,较易控制烧成火焰的“鸡笼窑”。
开始改变宋初以来,使用还原烧成的老技术进入采用氧化烧成新技术阶段。1976年考古发掘的屈斗宫宋元窑炉遗址,坡长达57.1米,共有17间窑室,出土了800多件生产工具和6790多件完、残瓷器标本。
这座窑的发现,特别是大量外销瓷器的出土, 对研究德化穴元时代的烧造规模、烧制工艺、窑炉发展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物质文化的发展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填补了过去德化龙窑的空白。 明代,德化瓷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无论是器物造型、烧制技术、产品质量、生产品种、工艺水平、装饰艺术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都远在宋元之上。以何朝宗为代表的瓷塑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和“天下共宝之”的珍品。
独树一帜的“象牙白”(建白瓷),釉色乳白,如脂似玉、色调素雅,被称为中国白瓷的代表,享有“中国白”和“国际瓷坛明珠”的美誉。特别是道释人物瓷雕,造型逼真、格调高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达到了德化窑古代工艺技术成就的高峰。
明代,德化窑炉也有新的创新,在全国首先出现了装烧容量大,既节省燃料、又易于控制烧成火焰的半倒焰式的阶级窑。这种形式的窑炉流传到国外,对国际瓷窑的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
清代,德化釉下青花瓷器争夺斗艳,青花瓷取代建白活跃主要地位。青花的花式丰富,纹画内容取材很广,有历史故事、人物仕女、生产活动、社会习俗、禽兽花果、山水景物和带有宗教色彩的纹饰。
画面明静素雅,笔法朴实粗犷,构图简洁舒展,充满生活气息,显示了民窑色彩或幽菁淡雅或浓郁艳丽的网络,开创了德化窑彩瓷的新纪元。它和清代新崛起的五彩瓷日用器皿和陈设供器一样畅销国外。
晚清以后,随着封建王朝的没落和外来侵略,我国城乡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德化瓷业走向衰落。但是少数民间艺人如苏学金、许友义等在艰难岁月中,坚持制瓷事业、继承传统、锐意创新,其作品仍获得很高的评价。
1915年,苏学金首创捏塑瓷梅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优等奖。之后许友义创作的《木兰从军》、《关公》、《观音》等瓷雕作品,先后分别获得在英国、日本和南京举行的国际和全国博览会的金奖。
1930年,许友义师徒为仙游龙纪寺特制的瓷塑《五百罗汉》,形态各异、行动逼真,亦为中国瓷坛首创的珍品 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瓷业生产获得了新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瓷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德化窑发展到清代,建白瓷工艺失传,代之而起的是青花瓷和彩瓷的生产,而以青花瓷器为主流。
青花瓷器具有清新明快的色调,丰富优美的装饰纹样、花纹有润泽和釉子保护不致伤脱等优点,深受人们喜爱,是我国陶瓷中最富民族特色优良传统品种之一。青花瓷器的生产,发明于唐宋,元明清时代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青花瓷业。
受景德镇窑的影响,德化窑在明代晚期已经开始青花瓷器的生产,入清以后,逐渐取代白瓷而占主要地位,瓷窑几乎遍布县境山乡,而以北部、中部最为集中。青花瓷器的生产,将德化县古代瓷业推向全面兴盛的发展阶段。
德化青花瓷器的兴衰,历经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诸朝。特别是康熙朝海禁开放以后,瓷器在民间贸易中数量倍蓰,同时又进口青花钴料,改变了单纯利用地产钴料的状况,使青花瓷器得到长足发展,嘉道以后,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社会经济遭受破坏,青花瓷业走向衰落。 明末清初,德化瓷器,由于窑炉结构、配方原料和烧成气氛的变化,由乳白演变为淡青色的白釉,这种色调很类似当时景德镇的白釉,只是釉光比较景德镇白釉刺目,因而又有“填白”或“甜白”之称。胎骨的瓷土淘洗不如建白瓷精细,加上成份有所变化,呈色由“糯米胎”变成普通的白色或灰白色,质地非常坚实。
德化青花瓷器白釉质地和青花色调的特点,大体有如下的发展趋势;前期白釉质地洁白微泛淡淡的水青色,青花色调比较肥厚滋润,蓝中泛紫,色彩浓艳,浓重处求铁锈斑点;后期白釉质地白中发灰,青花色调稀薄光亮,蓝中泛灰,色彩淡雅,缩釉处往往呈现崩裂纹。 装饰图案,是最能反映青花瓷器特色的部分。德化青花瓷器的装饰图案,从表现社会活动的渔樵耕读到描写大自然风貌的山水木石,从充满神奇浪漫的色彩的祥龙瑞凤,到司空见惯的花果鱼鸟,都是陶瓷工匠们笔下涉及的题材。画面构图虽然受到景德镇官窑规范化的影响,但已经大大突破了那种繁琐的羁绊,没有官窑宫廷瓷器的富丽工臻的意味,笔法的朴实粗犷,构图的简洁舒展,充满情趣盎然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
德化青花的山水人物,山水画面一般比较广阔,其间点缀屋舍,行船,飞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大多表现滨海风光。其中的山石既有“斧辟皴”的画法,山石都呈劈开的片状,继承南宋画院派的风格;也有“披麻皴”的画法,山石都呈上窄下宽的不规则圆状,模仿元代四五画派的手法。有的水画面,成功地应用了浓淡不同的青料,有意识地造成深浅不同的层次色调,形成了色彩上不同的感受,把远山近水名胜佳镜的面貌,淋漓尽致的展现,艺术效果当然超过了一般的图案。
青花人物,一般用笔不同,往往踽踽独行,或临溪独钓,或抱琴长啸,或驱车前行,表现的大多是一种淡泊恬静的超然尘外的意境。“书生课读”图案是德化青花瓷器中很流行的题材之一。古虬老树之下,回形勾栏旁,一少年学子,席地临几而坐,面前书卷厚叠,案上香烟缭绕,寥寥数笔,勾画了一幅痴情憨态的书生寒窗苦读的情景。这类作品多见于“经藉既盛,学术斯昌”的乾嘉时代,反映了当时仕途经济文化生活的社会风情,即使在偏僻的德化山区也文风彬然。笔者曾在德化上涌乡一农民家中见到灯笼式青花瓶,上画书生临几课读于山树之下,底款书“乾隆肆拾壹年制”字样,结合乾嘉世学术风气,因此把这一类图案的德化窑青花瓷器的年代足在乾嘉时期,应当是无多大疑问的。 以往读到德化瓷器,一概流称之曰“白建”,其实是偏面。就生产规模和产品数量来说,清代青花瓷器则大大超过建白瓷器。青花瓷器之在清代,不仅供应各地民间的日用需求,而且还供御朝廷宫府,甚至大量地运销南洋群岛以至东非海岸,这都是有出土实物可以为证明的(徐本章、叶文程等:《略谈德化窑的古外销瓷器》,《考古》,1979年第2期151页一152页;又见徐本章、叶文程;《再谈德化窑的古外销瓷器》,《古陶瓷研究》,1982第一辑97页)。瓷器的销售,改善美化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友好往来。因此德化青花瓷器的作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它在陶瓷工艺史上也应占有地位。
德化陶瓷源远流长,在中国陶瓷历史上曾经书写过辉煌的篇章,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国际影响。德化陶瓷在中国当代陶瓷发展中,同样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无论在工艺技术和艺术创作设计方面,都有新的提高和拓展,不仅生产了大量优质的日用陶瓷产品,同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艺术陶瓷作品。
但是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年轻人多不愿投身这一学习周期长、见效慢的传统行业,而今艺人多在60岁左右,有人亡技失之忧,迫切需要有关方面予以重视和扶持。
福建德化所产的瓷器。始于宋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以白瓷塑佛像闻名。瓷质作乳白色,洁白晶莹。产品以瓶、罐、杯、盘等日用瓷器为主,兼有雕塑艺术的陈设瓷器,多用贴花、印花、堆花作装饰,畅销国外。
此地所产的白瓷瓷质优良,洁白如玉,胎骨细密,透光度好,釉面晶莹光亮,具有透明感,享有“中国白”、“象牙白”、“奶油白”、“中国瓷器之上品”等美称。种类以瓶、罐、杯、盘等日用瓷器为主,兼有雕塑艺术的陈设瓷器,多用贴花、印花、堆花作装饰。德化瓷器中以白瓷塑佛像最为精彩,佛像制作细腻,雕刻精美,造型生动传神。
德化地处“闽中屋脊”的戴云山区,是个千年古县,也是个千年瓷都。自唐五代开始,德化县的陶瓷生产至今延续不断,是中外闻名的瓷都。历史上德化生产的陶瓷器统称为“德化窑”或“德化窑瓷”、“德化瓷器”等,是福建省也是我国著名的重要陶瓷产区。
历史上德化生产的陶瓷器,品种多,数量大,质量好。就釉色品种看,有青釉瓷、青白釉瓷、白釉瓷、色釉瓷,就装饰看,有青花瓷、彩绘瓷和印花瓷等等。
宋元以来,德化生产的陶瓷器,除供国内使用外,可以说大部分是运销到海外诸国去,以满足海外各国人民的需要。明代德化生产的白釉瓷达到登峰造极的鼎盛时期,成为我国古代陶瓷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明代德化不仅以瓷塑和“象牙白”闻名世界,就是日用瓷和陈设瓷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开创了白瓷工艺百花争艳的新时代。明代德化白釉瓷畅销海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国外学者称之为“中国白”一一中国白瓷的代表。何朝宗的瓷塑观音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独树一格的“象牙白”瓷创制成功,被誉为“国际瓷坛的明珠”、“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品”。
到了明代中晚期,德化又生产青花瓷器,也就是说德化的青花瓷器是在明代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德化青花瓷的产生、发展和繁盛,可以说是德化瓷器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时期,也是德化瓷器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德化青花瓷器的繁荣时期,其产品除供民间需求外,相当的数量是作为外销商品运往东南亚、欧洲乃至非洲各国。清乾隆间的郑兼才在《窑工》诗中曾说“骈肩集市门,堆积群峰起;一朝海舶来,顺流价倍蓰;不怕生计穷,但愿通潮水。”可见德化窑生产的青花瓷器也曾远涉重洋,重振明代白瓷外销雄风。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和民间收藏爱好者,都曾积极开展有关德化窑各类瓷器的调查发掘、收藏和研究,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几年来,已出版的有关专著有《德化窑瓷鉴定与鉴赏》、《德化民窑青花》、《中国古陶瓷标本一一福建德化窑》、《德化窑青花五彩全书》、《中国白——德化白瓷鉴赏》和《福建文博——古代德化瓷专辑》等。都曾引起了学术界和收藏界的极大重视和关注。
德化瓷器始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逐渐形成自己的技法和风格,进而取得了很大发展,在中国瓷艺中独树一帜。清代(公元1644~1911年)德化瓷器的烧制工艺进一步发展,清人烧制的瓷塑艺术品相继在上海、台湾、日本、英国的博览会上荣获四次金奖。20世纪50年代以后,德化瓷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烧造的传统瓷器品种发展到390余种,现代题材的产品也日益增多。
德化以烧制白釉瓷器闻名于世。此地所产的白瓷瓷质优良,洁白如玉,胎骨细密,透光度好,釉面晶莹光亮,具有透明感,享有“中国白”、“象牙白”、“奶油白”、“中国瓷器之上品”等美称。种类以瓶、罐、杯、盘等日用瓷器为主,兼有雕塑艺术的陈设瓷器,多用贴花、印花、堆花作装饰。德化瓷器中以白瓷塑佛像最为精彩,佛像制作细腻,雕刻精美,造型生动传神。
早在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德化瓷器就已出口海外。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形势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德化瓷器在不断改进装饰技艺,增加花色品,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成为中国陶瓷出口的重要产品,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宋元白瓷的基础上,明代德化的汉族陶瓷工匠经过长期实践,大胆创新,烧制成功了独特风格的建白瓷器,其制作之精美,格调之高雅,达到了德化窑工艺技术成就的高峰。
建白瓷标本,先后经中国科学院硅酸盐化工研究所和山东省淄博市硅酸盐研究所进行了化学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见文物出版社1982年,胎釉内部结构突出特点是:氧化硅含量较高,胎71.80-74.24%,釉64.05-68.09%;氧化钾含量特别高,胎6.48-7.28%,釉6.45-6.61%;三氧化二铁和氧化铁含量很低,不超过4%。从外部观察,建白瓷的胎骨,呈现细腻洁净的白色,往往带有颗粒珍珠般的闪光,俗称“糯米胎”,敲击时发出清脆叮咚的金属声。
胎体致密,玻璃相较多,透光度特别良好,在日光或灯光照耀下可映见指影。釉水的质地坚韧莹润。
素静淡雅,如脂似玉,给人以温柔的美感享受。仔细观察,又可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白微闪黄的乳白色,又称“猪油白”、“奶油白”、“象牙白”、“鹅绒白”;一种是白隐现肉红色,称“孩儿红”、“肉里红”、“美人红”。
前者比较普遍,后者则罕见,此两类釉色,均为德化窑独有,为一般瓷器所不能比拟。 明代是德化瓷业史上雕塑工艺最为兴旺的时期,汉族民间的能工巧匠如何朝宗、张寿山、陈伟、林朝景等人,吸收泥塑木雕等传统技艺,师古而不泥古,善于应用瓷器胎釉的质感特点,精心烧制各种形象的道释人物,无论造型神态和细部线条处理都刻划细腻、表现逼真,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
一代宗师何朝宗,德化后所村人,他创作态度严谨认真,刻意求工,一丝不苟,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他的瓷塑成就主要在明嘉靖万历年间。
他雕塑如来观音,达摩等佛像人物,尤以观音作品称著,冠绝一时。何朝宗瓷塑观音特点是;体态丰盈,面庞俊美,神情慈祥静穆,衣纹深秀洗练,线条潇洒流畅,动静相乘,形神兼备,既保存着神秘奥妙的宗教色彩,又蕴含着美好、健康、幸福的意境。
泉州市文管会收藏的一尊何朝宗塑渡海观音,通高六十四厘米,面庞呈椭圆形,额缀一珠;头发盘髻,贯一如意,披巾罩首,衣裙裹体。胸前微露,一串珠饰,胸前衣褶作打结状;双手藏在袖里,作左拱势。
底露一足,踏立莲花水波之上,另一足为水波淹没,作渡海状。神态如生,真是:除非观音离南海,何来大士现真身。”
福建省博物馆收藏的一尊千年观音,虽未知是何人所作,但其造型也很有特色。该器通高25.8厘米。
分上下两段塑造。上部观音结跏跌坐于莲花之上,正身双手台掌作祈祷状,神情肃穆。
另有十六手臂自背部上下展开,腕内各执火焰、灵芝、桃实等杂宝法器。下部为海水浪座,左右浮雕二龙,张口吐舌,昂首对峙,龙背各立神像,执笏朝奉。
虽然层次复杂,但各部分比例协调,上下两段又以柱状承托隔开空间,处理得体。观音上身虽然集中了莲冠、飘带、披巾、缨珞、玉镯等众多装饰,但以简练的手法增添了华丽的形象,无繁琐之感,达到了造型艺术的整体统一。
如此层次复杂,又以上下隔开,在烧成上难度是很高的。明代工匠高超的瓷塑技艺,一直为后世风范。
雕塑人物而外,明代德化窑还生产陈设供器和日用器皿。陈设供器是大宗产品,此类作品的造型主要是仿制商周青铜器和当时所流行的式样。
形制大小不一,大者质朴厚重,可作为祭祀礼器和宗教法器,小者精巧典雅,可供案头赏玩。其特点是造型规整,结构合理,装饰不多,气氛庄重,以胎釉的质感取胜。
工匠善于利用器形的体积感,器形的轮廓线,以及堆贴上去的兽头、铺首、蟠螭、夔龙等凸出部分富有弹性的弧线,把体积感中最强烈部分安排在显著的部位,甚至不作任何装饰,烘托出浑然一体的古色古香气氛。以习见的香炉供器为例,属于仿古类型的有印花饕餮纹双耳四足方鼎式炉、印花双螭耳三兽蹄足炉、贴花梅花纹双耳三足圆鼎式炉;属于明代典型式样的有:印花云雷纹高筒形罄式三足炉、竹节筒形三足炉、印花回形纹双螭耳宣德炉等。
日用器皿品种又可分为日用饮食器、盛贮器和文具,产量不大,但也很讲究艺术效果。如盘洗器,往往模拟荷花的叶子形状,制作时将不规则的弧形叶边缘自然卷起,叶脉由中心向边缘延伸,叶囱下凹,形成瓜棱状的底足,有时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或从叶面盘起或从底部外伸,形体上追求自然简朴的曲线美,加上原材料的单纯质地感光,愈发显示出别致的风韵。
洁白透明的胎体,温柔雅静的釉色以及优美的造型和装饰艺术,使每一件建白瓷器都成为工艺美术史中的瑰宝。建白瓷自问世以来,一直获得了国内外的崇高评价,享有“中国白”的盛誉,尤其是雕塑造型人物,更具备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明代建白瓷器,称为“东方艺术的明珠”。
建白瓷器的每一件作品,都被国内外爱好者收藏家视同珙璧,争相购买收藏。“建白瓷自宁波流入日本,日本富人,至不惜以万金争购之,足见其精美矣”(吴仁敬,辛安潮《中国陶瓷史》)。
“大约十六世纪起,这个白瓷(指德化瓷器),偶然通过葡萄牙的东洋贸易船介绍到西欧以后,立刻得到全欧洲贵族阶层的欣赏和欢迎,并接受无限的定货。”(日上田惹辅:《支那陶器的时代的研究》。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6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