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中通透空间的结构造型设计 摘 要 通透空间在现代建筑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其背后的支撑结构成为建筑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分析支撑结构的构成形式出发,说明在现代建筑通透空间的设计中结构造型设计的重要性。 关键词 结构造型设计 DPG构造方式 一、前 言 现代社会,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社会的普遍开放,已经使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信息时代的到来。
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开放和交流,表现在建筑上,它反映出一种追求开放和交流的建筑意识,这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内部空间,更体现在建筑与外部的关系中。建筑向外部展示的不仅仅是自身的造型,更是通过开放的空间、通透外墙展示出建筑内在的空间次序和内部壮观的景色。
因此,在现代建筑中,这种内外交融的通透空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透空间的形成,使得建筑设计在实现对透明性追求的同时也大面积地暴露了建筑的结构,建筑结构在充当支撑的同时更成为展示体,支撑玻璃体的结构造型、节点细部和施工技术等均被严格要求,其自身的结构特征也决定着玻璃建筑的透明度。
这样,为了构造完善的建筑空间,在进行支撑结构本身力学设计的同时,就有必要进行结构的造型设计,以追求建筑和结构的完善结合。 二、建筑设计与结构造型设计 建筑艺术与其他纯艺术的区别之一,在于它无法建立在空想的基础之上,它需借助于技术的支撑,而同时技术的发展也常常给建筑艺术注入新的内容,结构、材料、产品、施工等技术的发展,给建筑师提供了发挥的基础。
同时,结构造型本身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得到更多建筑师的运用。 建筑设计的立足点在于美学,而结构设计的立足点在于力学,美学与力学的结合并不是现代建筑所持有的新的课题,早在古希腊、罗马和中国的古建筑中都可找到其完美结合的例证。
现代建筑中,各种结构和材料技术的迅速发展一次次将新的空间梦想变为现实,又一次次冲击古老的建筑美学的概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建筑师为追求设计美学完美,尽可能利用装修手段将结构隐藏起来。
但是,近几十年来,随着通透空间的大量应用,建筑结构所体现的理性和技术的美感被重新认识,结构设计以其特有的理性造型,给建筑设计师注入了新的内容。为此,结构造型设计也就应运而生。
所谓的结构造型设计是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相互配合的结晶,它并不等同于单纯地暴露结构,暴露的方式、位置、结构形式、构件造型等都必须纳入建筑设计的范畴才能展示其魅力。例如日本东京国际会议中心的弧形屋顶桁架,其造型已无法仅从结构的需求来进行解释,它同时更应该被看作是一种建筑艺术造型。
建立在理性的技术基础上并注入了感性的建筑思维的结构造型设计,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体现出现代空间造型对技术的认同。 三、通透空间中的结构造型设计 通透空间的魅力在于它的透明,而空间的透明度则受制于它本身的结构支撑体系。
由于玻璃的尺寸受其材料制作和施工的限制,大面积的玻璃部件只能通过各种构造体系来完成,同时玻璃的构造方式和支撑结构形式又对建筑空间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讲,通透空间设计实质上是玻璃构造方式及其背后的支撑结构的设计。
1.几种主要的玻璃构造方式 大面积玻璃的通透空间设计出现的历史并不是很长,如何最大限度地将大面积玻璃部件的透明性展示出来,一直是玻璃构造体系研究的重点。到目前为止,归纳起来,基本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构造方式: 玻璃肋构造方式:在玻璃部件中增加垂直部件表面的肋玻璃,玻璃之间通过粘接剂结合在一起,完全取消了用于支撑玻璃的金属框架的存在,可以产生出完全由玻璃组成的部件,从而带来空间的完全透明和开放感。
这种方式着重追求的是空间的透明,尽量虚化了支撑结构的存在。 SSG构造方式?Structural Sealant Glazing??在玻璃的内侧,以铁、铝合金、不锈钢等金属构件作为玻璃支撑。
玻璃在金属框外部,与金属框之间采用粘接方式,玻璃之间用密封胶互相连接。这种构造方式可以使金属框不暴露在建筑的外面,出现在建筑外部的是完全齐平对接的玻璃平面。
依托这种方式形成的通透空间,可以形成较完善的建筑外部造型,内部暴露的金属构件造型能力有限,且由于金属构件的遮挡,对空间的通透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DPG构造方式?Dot Point Glazing?:也称作点式玻璃结构。
这种构造方式通过在钢化玻璃的四角钻出小孔,插入带有自由旋转系统的金属支撑爪?驳接爪?,四点为一组,各组之间一般通过钢结构进行联系和支撑。DPG构造方式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
但短短的几年中却迅速地得以推广。这是一种杰出的构造方式,它不仅可以产生高透明度的玻璃部件,同时也由于其支撑体的结构特点,可以不受限制地制造出大面积的和任意倾斜角度的玻璃部件,具有安全性高、装饰性强、维修更换方便等特点。
由于驳接爪本身造型精美、极具工艺性,所以这种构造方式具有很强的现代表现力。 2.DPG构造方式的支撑结构形式 在上述三种构造方式中,DPG构造方式自出现以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不仅是由于其。
系统工程是本世纪四十年代在自然科学领域兴起的一种新方法论。
与近代自然科学分化研究的思想方法不同,系统工程的思维方法来自各个学科的综合领域,因此各国对系统工程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系统工程是把已有学科分枝中的技术有效地组织起来,用以解决综合工程问题的方法,它不仅涉及科学技术,而且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从问题的整体性、综合性着眼,使系统效益达到优化。 从历史角度看,系统理论的出现是科技发展的必然。
一方面,伴随人类技术发展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种种问题,迫使单一以技术为中心的认识论转向探讨系统的综合效益;另一方面,要使高度发展的单一学科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也离不开技术的综合。 系统理论着眼于从事物的整体来考察其结构与功能,认为系统是由不同要家组成的有层次的整体,系统的功能大于部分功能的总和,同时系统不是永恒不变的,必须不断交化发展适应客观环境。
考试大论坛 系统理论对当代自然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学术上表现为多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迅速发展并发挥出巨大优势6在组织管理上表现为单一对技术经济效益的追求转向对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的探讨。 正是因为系统理论对人们认识论产生的重大影响,五十年代末开始,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渗透到现代理筑设计方法论领域。
建筑设计方法论研究的是在设计过程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传统建筑设计采用的是经验设计法,西方古代对建筑理论的研究偏重于柱式体系为代表的造型设计方法;工业革命促使近现代理筑走上科学化道路,突出空间的主体地位,应用新结构、新材料成为现代建筑的设计准则;随着现代理筑设计的发展,西方许多学者开始探讨如何将抽象的设计原则转化为具体的设计方法,探讨建筑设计的程序、准则及评价标准的规律性。
1962年。月英国皇家建筑学院主办的建筑设计方法学术会议上,其里斯·爱斯莫 (MorrisAs5M。
w)在题为4IntroductionofDesi8n)的文章中将系统工程的理论引入建筑设计的方法论研究。他认为建筑设计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分析、综合、评价、优化、决策等几方面内容,并以系统观点对各阶段具体工作的相关性作论述。
六十年代中期为建筑设计方法沦的系统化时期,其特点是系统观点在建筑设计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有人又称之为第一代建筑设计方法论。其中琼斯(J。
C。J。
nee)为研究建筑功能要家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设计因素关联矩阵,采用计算机模拟分济方法,以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揭示对象各要素问的功能关系,试图使功能分析定量化。 对于没有生活体验的新类型设计,这一模式无疑是有价值的,然而作为通用建筑设计方法,其方法似乎失之于繁琐。
第一代建筑设计方法论探讨了与设计程序相关的问题,将系统论、运筹学引入建筑设计的方法论研究,然而对人的行为、心理的复杂性考虑不足。来源:考试大 六十年代后期在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建筑设计方法的基础之上,许多学者格行为科学与心理学成果引入建筑设计领域,人们称之为第二代设计方法论。
针对第一代设计方法论将建筑设计绝对量化的倾向,w。J。
曾特尔认为设计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设计的目标在于改善人们的行为环境,量化分析并不适用于所有建筑。c。
亚历山大认为设计的过程是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人的行为活动具有相关性,因此功能分析的模式并非树状分枝,而是呈一种半联方结构。 亚历山大还探讨了文脉(context)与形式的相互关系,认为设计的解答是以适当的形式完成对环境的改造。
七十年代G。布劳独班持在《建筑设计与人文科学》中更全面地阐述了建筑设计的本质与设计方法哲学,他认为建筑设计决定于内固、外因西方面,内因取决于设计者的认知因式。
构思能力、意识形态等方面,外因取决于投资与技术手段、法规与功能要求以及人们的审美需求,在不同情况下存在实用设计、意象设计、类比设计、规范设计等方法。来源:考试大 以系统的观点全面认识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便当代建筑设计研究的不仅仅是技术与艺术问题,还涉及到相关学科的制约与联系。
当代西方建筑设计理论研究集中于几个方向: (1)城市窿筑学理论研究城市建筑学是从城市整体出发研究建筑设计的方法。在组织管理上,总体规划一详细规划一单体设计构成系统的层次性,而建筑作为构成城市系统的要素,其数量、性质及形态应服从城市整体结构需要。
当代城市建筑学理论的实践表现在详细规划与单体设计的中间层次——城市设计得到各国的普温重视。以系统的观点研究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有利于综合利用土地及市政设施、井在城市动态发展过程中保持空间形态的完整。
(2)行为环境窿筑学理论研究行为环境建筑学是建筑学与心理学、行为科学的交叉学科,探讨人类行为活动对建筑的需求及建筑环境对人思想、情绪、需求的反作用。 六十年代美国普鲁特。
伊戈等居住区开发建设的失败表明,单一的功能设计方法并不能解决建筑现象的所有问题。奥斯卡。
纽曼等建筑师通过对纽约社区犯罪率与社区环境相关性的分析指出,设计中必须考虑。
1.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1)建筑艺术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是指建筑的实用性、群众性、耐久性。
所谓实用性,即是说,建筑的目 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 动的具体要求。
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 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
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 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试想,一座通风不 良、噪声震耳、光线幽暗的车间,打扮得再花哨,也不会引起工人的美感;一座华贵高大的楼 房,如果风一吹就要倾倒,那么色彩无论怎么鲜艳,多姿多彩,住在这座楼房里的人也不会觉 得它美。
相反,如果实用功能处理得好,往起来很舒适,即使外形简单一般,也会给人以美的 感受。即使是艺术比重大的建筑,比如展览馆、歌剧院、大会堂、高级酒店、园林,如果用起来 让人别扭,也会被认为“华而不实”。
建筑的实用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而艺术性中也常常包含 着实用性。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还表现在它的群众性上。
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 “强制性”的。人们可以不听音乐,不看戏剧,不欣赏画展,不读小说,但却不可能不住住宅, 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机而不见。
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 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这些 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是在于它的耐久性。建筑是巨大的、造价可观的物质实体, 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灾和战争破坏,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志或丢失,事实上成 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纪念碑。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决定了建筑物具有纪念性。比如希腊 的神庙、罗马的广场、巴黎的铁塔、中国的万里长城、非洲的原始村落,还有数不清的古城市。
古村镇,当初并不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是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古迹,成为 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了。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建筑与工艺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
英文“建筑”一向本意 为“巨大的工艺”。前面已经说过,建筑同工艺一样是从实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仅有实 用又是不够的,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件。
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 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 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 一。
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往往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给予加强,有的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 作用。雕塑、绘画(主要是壁画)、园艺、工艺美术以至音乐都能融合到建筑艺术中去。
比如 欧洲古典建筑中的雕刻、壁画就是当时建筑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去掉了这些东西,那 么这些建筑也就黯然失色了。再比如,中国的古代建筑是群体取胜,造成群体序列的性格和 序列展开的效果,也往往要依靠这些附属的艺术,如华表、石狮、灯炉、屏障、碑喝等,单独的 古建筑也常用壁画、匾联、碑刻、雕塑来加以说明。
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了建筑具有一定的 艺术综合性,具有鲜明的审美功能性。自古以来,人类花费在非实用方面的财富和这方面的 创造是相当惊人的。
尤其是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把建筑的美肴重,有时甚至超过实用价值。 日本在爱知县甚至建造了一座别致的音乐桥。
这是一条人行便桥,全长仅31米,宽两米,桥 两侧栏杆装有109块不同规格的音响栏板。过桥的人,只要拿起水槌,轻击栏板,不管你 懂不懂音乐,会不会唱歌,就能奏出一首法国民谣《在桥上》。
回来时,敲击桥的另一侧,就会 响起日本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民歌《故乡》。人们称誉它是“石琴桥”、“声情并茂的建筑物” ……你大概想不到,这座小桥最初的设计提出者,竟是一个爱哼小曲的中学生呢! 当然,建筑的实用功能性和审美功能性,在木同的建筑对象中可以各有偏重。
有的审美 功能比重大收,甚至占主要的地位,比如纪念碑、游乐园、陵墓等;有的比重大体相等,如商 店、学校、医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仓库、厂房、桥梁等。但即使审美比重小的建筑在建设时 也离不开一定审美观念的支配,建筑本身也要具有和谐的比例,角度、尺寸、序列、韵律,也要 考虑周围的环境,比如前面所说的仓库、厂房、桥梁等,就要考虑合适的位置,适当的高度等, 也是直线和曲线的组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具有了审美功能性。
(2)建筑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是个空间环境,它要占据一定长、宽、高的位置。那么,我们在一定的视点上,本可 能一下子看到全体,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
比如,看一座坡屋顶的房子,在室外我们只看到 三个面。如在室内,我们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个面。
我们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动自 己,才能陆续地把所有的面看完。即是说,人们在任何一点上欣赏建筑,感觉都是不完整的, 只有在各。
研究建筑物的构造组成、各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的学科。主要任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技术经济和艺术造型要求提供合理的构造方案,作为建筑设计的依据。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不但要解决空间的划分和组合,外观造型等问题,而且还必须考虑建筑构造上的可行性。为此,就要研究能否满足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使用功能;在构造设计中综合考虑结构选型、材料的选用、施工的方法、构配件的制造工艺,以及技术经济、艺术处理等问题。
建筑构造是为建筑设计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现代化的建筑工程如果没有技术依据,所作的设计只能是纸上的方案,没有实用价值可言。建筑构造作为建筑技术,自始至终贯穿于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即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详图设计等每个步骤。在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阶段,首先应根据该工程的社会、经济、文化传统、技术条件等环境来选择合宜的结构体系,使所设计的建筑空间和外部造型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在技术设计阶段还要进一步落实设计方案的具体技术问题,并对结构和给水排水、供暖、供电、空调设备等工程项目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各工程项目之间的交叉矛盾。施工详图设计阶段是技术设计的深化,处理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并为工程的实施提供制作和安装的具体技术条件。
1。任务分析 设计要求的分析
内外环境条件的调查分析
经济技术因素分析
相关资料的调研与搜集
2.构思 设计立意
方案构思
多方案比较
3,调整方案 深化方案,, 然后呢,,就一直深化 调整了。
这只是简单的流程, 主要是看建筑的性质,越是带有文化类的,前期的调研收集就越重要。
一般性的商业 ,居住建筑反而考虑的东西没那么复杂,因为这方面考虑的 都是以人为本,以物为本。这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都比较熟悉。而一个设计要做出建筑的内涵,建筑的文化,这些考虑的就要比较多,同一个东西,能上到艺术的层次,那意义就完全不同
建筑设计方案一般包括总平面图、各个楼层的平面图、二个立面图、二个剖面图等。以上图纸做方案设计足够。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
1、室内设计
需要 掌握室内方案设计、施工工艺、材料应用、图工程预算、室内表现和CAD施工图绘制技艺。
2、室内表现
从CAD识图、SketchUp结构快速建模、VRay导入模型渲染、到Photoshop后期合成修饰,学习掌握一整套专业的效果图制作流程,从而达到独立制作的行业要求。
3、建筑表现
掌握室内、外表现理论基础,能够独立制作包括家装、公装、别墅、大堂、办公环境在内的各种室内表现图,以及别墅、住宅、商业建筑、酒店建筑,办公建筑等在内的建筑模型及各种建筑表现图 。
4、建筑动画
掌握室内、外表现理论基础,学习制作常规室内表现图,以及别墅、住宅、商业建筑、酒店建筑,办公建筑等在内的各种建筑表现图。掌握建筑动画流程,学习建筑动画特效相关知识,完成建筑动画、虚拟现实、影视后期等与建筑表现相关的工作。
5、建筑施工图
能够独立完成家装、公装、建筑等施工喷墨图纸的绘制。
1·光与空间的观念转变 英国著名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说: “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 就如同乐器如何捕捉音乐一样, 光需要使其展示的建筑。”
的确, 光是建筑的灵魂, 没有光, 视觉无从谈起,建筑形式元素中的形态、色彩、质感依托光的能量, 使我们体验到建筑在四季中的变化及一天中早、午、晚的差异。光与影所渲染的建筑, 提升环境质量, 我们自然的溶入光与建筑交织所凝结的意境之中。
建筑设计思维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光的认识,光的作用愈加从室外转向室内、从功能转向精神。观念的转变带动建筑设计的进步, 使建筑水平跃入新的层次。
以造型为手段塑造建筑而建立的古典建筑的思维模式代表了古人对建筑的评判标准, 这种评判标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文化基础, 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初现代主义的诞生。这种造型主义的表现重点集中在建筑外部形式元素, 如体现建筑的体量感、凹凸变化、比例尺度等审美意识, 光的运用大多局限在室外造型方面以突现建筑本身的立体感及建筑立面的起伏效果。
遗憾的是由于室外光是自然光, 光不能为人随心所用, 这体现了建筑对光的无奈。随着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 建筑师意识到建筑内部空间是建筑的主体, 外部形态是建筑室内空间机制的外显, 建筑的重心转移到了内部空间的处理, 同时人工光源的开发受到了极大的推动, 室内光环境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光环境在室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内部空间的限定已由面体围合的封闭状态发展到半开放及开放的不同层次, 其中光在创造空间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光创造空间无需实体围合, 除利用自然光还利用各种人工光的形态及颜色塑造空间, 开辟了空间性质的新领域。
在连续空间序列中, 光同样显示出自己的潜力。由于空间概念加入了时间因素,使人们不再从静止的角度观赏空间, 建筑不再是凝固的音乐, 而是可以体验的流动空间序列。
光由于可以限定空间, 改变空间的性质, 在创造空间序列时, 通过控制亮与暗、大与小、虚与实、强与弱获得抑扬顿挫的空间连接起伏效果, 构成复合的室内光空间序列。光在聚焦视觉重点, 突出核心形态方面是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视觉焦点能打破空间均质化所造成的单一形式的视觉现象, 防止产生视觉疲劳。其手段是运用视觉感受的差异性原则制造等级偏差以强烈地吸引视觉的注意力, 光集束于某一点, 从而降低其他区域的量度达到突显目的, 使主次轻重一目了然, 空间重点得以强化。
光的运用最初是功能性的, 光一旦消失, 人们丧失了解周围信息的能力, 黑暗使人陷入无所依托的失控状态, 对周围事物的不知和对将要发生事件的不测, 导致恐惧心理。人对光具有本能的依赖,黑暗中的一道亮光使人增加生存的希望, 冬季的阳光给人带来暖意。
在饭店、办公室或家居室内, 人们喜欢在窗前停留, 这是因为对光的渴求, 夜晚人们乐于聚集灯下活动, 足见光的珍贵。 现代建筑由于光科技的提高与普及, 室内光环境具备了丰富的语汇, 在提供普通功能照明的同时向精神层面发展, 用艺术的照明手段体现照明内涵,催生室内不同空间的个性特征, 使室内空间环境贴切地烘托出鲜明的空间气氛, 当室内空间完成功能需要的同时, 最终要解决与人的情感交流, 这种情感通过视觉及身体的体验而转换成空间性格知觉,不同的空间给人的感受不同, 形成特定的空间性格,空间设计正是追求空间性格的差异, 追求特定精神需求的空间气氛, 满足人们丰富的空间心理知觉感受。
而光具有令人感动的魅力, 激发自由、丰富、灵动的联想, 通过光的强化、弱化、虚化、实化等特有的表现手段, 渲染特定的空间氛围, 塑造各种不同的空间性格, 使室内空间这一物质存在上升到精神的向度。空间与光环境具有近似的一面, 都具有体现精神化的特质, 空间与光环境融合会提升其精神含量。
美国建筑师路易斯·康深刻地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 2·光环境的表现手段及空间性格 创造不同的空间应具有不同的表情, 这是人的生理与心理需要所决定的, 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就要有相应气氛的空间支持, 如果空间氛围与活动性质错位就会出现各种不适, 防碍活动的顺利进行。
人的活动是多面的, 空间性格也应该丰富多彩, 这样才能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空间定位需求。室内光环境与空间性格如此密切, 我们在设计时就要有意识地体验两者的关系, 准确地把握分寸, 全力运用光语言并发挥光元素的表现力, 共同创造优美宜人的室内空间。
2·1·1 ·欢快热烈的空间性格 在节日里人们相聚举办各种庆典活动或在工作之余放松心境, 提供愉悦欢快的空间环境是解决人们用以调节情绪的理想场所。在空间设计中餐饮空间、娱乐空间及商业空间具有创造欢快气氛的潜能,因为在这些空间中人们可以聚集一堂享受饮食乐趣,或动情地娱乐及轻松地购物。
为适应这一主题思想的需要, 在设计中应采用相应的手段以获得所需的性格空间。在处理光环境的时候从光源的布局、形态及颜色等方面入手, 有效地表达设计思想。
光源的布局应采用随意的方式, 自然组合灯光位置以免落入呆板, 有意取得灵活轻快。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135秒